1946-1952(5-11歲)就讀於鳳城中心小學。
1952-1956(11-15歲)奉賢三關中學就讀初中,期間因眼疾休學壹年。
1956-1959(15-18歲)步行至上海松江二中。
1959-1964(18-23歲)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五年制本科。
1964-1972.3(23-31歲)大學畢業被國家分配到湖北省高教局,當年被分配到新成立的武漢外國語學院任教;1965 12.22在《光明日報》發表批判姚的文章《如何評價——與姚同誌商榷,文革之初,他受到迫害,失去自由三年,失去工作六年。
1972.3-1978.10(31-37歲)江蘇生產建設兵團四師24團壹中、二中任教,後調入教育輔導組。
1978.10-2006.2(37-65歲)任教於南通師範學院中文系、南通師範學院中文系、南通大學文學院;1979年,湖北省高教廳派員赴南通、上海鳳城,為其“文革”冤案徹底平反;1980入黨,先後晉升為講師、副教授、教授;1984創辦《高等學校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任主編至2001年滿60歲,從主編崗位退休,繼續任教5年,65歲退休;在此期間,他還擔任了幾年學校圖書館的館長。
1.在全國性報刊發表論文及評論200余篇(發表時間:1961-2020)。
2.出版專著:
文學美學與批評(1992年6月百花文藝出版社)
《當代視野中的大眾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行走在文遠——徐景熙《文藝美學文集》第壹、三卷(南通市文聯2008年9月、2015出版,江海圖書館統壹上市)。
3.合著者
《青少年審美指導》(科學普及出版社,6月1994)
視聽說(2001上海文藝出版社)
社會科學知識百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6月5438+10月)
《現代美育與人格培養》(新華出版社,2006年3月)
4.7本高校文藝理論與美學教材的主編、編委。
其中,由全國各師範大學主編的《文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教材,每年都有再版。
南通市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
南通作家協會副主席
南通市美學學會會長
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
江蘇省高教文科集團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
江蘇省作家協會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
南通新聞系列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
南通出版叢書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
南通教育學會中文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
南通市文聯專家委員會委員
1991年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
1992南通中青年專業拔尖人才晉升壹級工資。
1994獲南通市“優秀教育家庭”、江蘇省“優秀教育家庭”稱號。10教師節,作為六省優秀教育家庭代表參加省表彰大會。
1995江蘇省優秀高等院校產生於黨員。
1998全國高校文科學報優秀編輯
1999被教育部授予曾憲梓教育基金會高等師範院校優秀教師獎。
多年來被評為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關心下壹代先進個人。南通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工作奉獻獎;市社科聯先進工作者
2016年在南通大學千名退休人員先進個人評選活動中被評為“十大增添正能量人物”(“文遠不老”)。
2019在奉賢區委宣傳部國慶70周年慶祝活動中被授予“堅持真理的* * *制造優秀企業家、黨員”榮譽稱號。奉賢電視臺專程到南通拍攝專題片(第壹、二集)
2020年,南通報業傳媒集團聯合南通市檔案館開展“口述歷史與世紀風雲中的南通人”大型全媒體采訪活動。作為18受訪者之壹,該報刊發了《徐景熙:為時代直抒胸臆》(2020年3月20日),收錄《百年激蕩》,紀念建黨100周年。
個人事跡入選《中國社會科學人物》、《中國美學名人錄》、《全國編輯榜》、《江蘇教育功勛榜》。各種報刊發表長篇訪談和作品評論。
《文學概論》作為主編,獲我校科研壹等獎。
課程建設《文學概論》及其配套選修教材獲江蘇省高等教育優秀成果二等獎。
專著《文學美學與批評》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作品曾四次獲得南通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徐景熙教授1941出生於上海市奉賢區奉城鎮的壹個書香門第。其父許宗凱從1919踏上教學領域,先後創辦並擔任多所小學、中學、師範學校校長。我媽也是師範生,知識淵博。很多師兄師姐教了壹輩子,他教了43年。
徐景熙前半生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頗有傳奇色彩;他在三尺講臺上努力工作,他是壹位受人尊敬的老師。他在文學批評和美學領域旗幟鮮明,是壹位定位高、研究深的學者型文藝理論家。
?1946起,徐京喜就讀於鳳城小學、三官堂中學,1956起被保送至江蘇省松江中學(現松江二中)。1959以高分考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
?徐景熙在學生時代就開始寫文學評論。1961年65438+10月29日,解放日報刊登了他以母姓、筆名“朱”發表的《談英雄形象塑造中的愛情描寫》,引發了19歲的上海文藝界的壹場論戰。
?1964年9月,徐京喜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武漢當大學老師。他潛心教學,課後寫的評論和隨筆經常見諸武漢、廣州等地的報紙。
?1971年,壹次偶然的機會,徐景熙來到了江蘇南通。當時江蘇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二十四團(現南通農場)接收了他,農場中學出人意料地成了他的“避風港”。壹個淳樸善良的農民,更看重他的文采,更尊重他的人品。他內心的痛苦被他的真情、親情和學生的笑聲逐漸治愈。三尺講臺讓他重拾尊嚴,延續與教師職業的不解之緣。他在那裏工作了七年,忍受著這把曾經割破他心靈的犁刃,開啟了他未來生活的新天地。
?1978年,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隨著“三村”冤案大白於天下,光明日報社和湖北省高教局正式發函並派員赴南通和上海奉賢為徐景熙徹底平反。
?此時的徐景熙,就像被春風吹拂的冬草,充滿了生機。南通是他苦難之後溫暖的第二故鄉,也是他事業重新開始的理想之地。南通老鄉的“三縷春光”已經深入他的骨髓和血液。他當即表示,滴水之恩,當以泉報之,不去武漢,不回上海。他願意壹輩子留在南通,不改行,無怨無悔。
?徐景熙把課堂視為生命的殿堂,把教學視為人生的壹大享受。他被調到南通師範學院,後來又調到南通師範學院,直到在南通大學文學院退休,28年來始終站在教學第壹線。即使在17任高校學報主編兼圖書管理員三年期間,他依然堅持“肩挑重擔”,課時超過普通教師。從教28年,他沒有請過壹天假,沒有停過壹次課,這是他退休時最自豪的事情。
?除了文學和美學,徐景熙還在中文系和全校開設了文學鑒賞與批評、影視藝術、雅俗文藝比較研究、電視文化研究等選修課。他以開闊的學術視野、紮實的理論功底和流暢幽默、深刻民主的教學風格,將文學置於文化學、心理學、美學、教育學、社會學的廣闊背景中。他認為“學習固然重要,但陶冶人格尤為根本。”為此,他選擇了文學美學作為自己的專業,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現代觀念、創新思維和審美素質,受到了往屆學生的贊譽和中青年教師的推崇。他開設的美學概論、美育等選修課,最多時有200多人參加,以至於他不得不在學校最大的教室裏上課。
?徐景熙創辦並主編了《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同時還主編並參與編寫了7部高校文學理論與美學教材。其中,作為主編的國家級教材《文學概論》(2000年7月初版,大學出版社)已多次再版。這本書配上他自己的科研成果,獲得江蘇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由他主編的《美學概論》是全國師範院校出版最早、使用最廣泛的美學教材。
?徐景熙的人生道路坎坷曲折,但他的學術成就卻格外豐厚厚重。甚至在南桐農場陪葬的時候,徐景熙也努力學習,堅持寫作,用“蔣建平”、“顏四”(江蘇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十四團諧音)的集體筆名寫文章。1979平反後,迎來了他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的春天。《作家與批評家》、《文學批評三題》、《真理、真實與社會效果》、《文學批評應體現改革精神》等壹系列論文相繼問世。在這些文章和專著中,他對新時期的文藝理論界撥亂反正,以及隨著時代進步而出現的新課題、新探索,做了客觀的記錄和令人信服的判斷。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徐景熙的研究領域大致包括三個方面:
壹是從宏觀層面回顧新時期文學理論的整體面貌和發展歷程,梳理和反思文學藝術從穩態到動態、從壟斷到互補的整體格局,對重大文學課題進行專題研究。
二是探討美學的理論框架,進行文學與美學的交叉研究。連續四年擔任市美學學會會長,是南通大學第壹個開設美學理論課的老師,帶出了壹批優秀的青年骨幹。
第三,隨著審美文化的轉型,對雅俗文藝進行比較研究,重點對電視文化和電視劇進行欣賞和評價。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他不斷評論各種題材、風格的作品,優秀或有理論討論價值的爭議作品,在報紙上開設電視劇評論專欄。在學校開設電視文化選修課,在校內外、省內外都有很大的影響。
?徐景熙在全國性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和評論200余篇,出版專著《文學美學與批評》、《當代視野中的通俗文學》,合著四本書。作品獲江蘇省政府頒發的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項,南通市政府頒發的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5項,學術科研成果豐碩,被評為南通市中青年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徐景熙追求的是壹條直來直去的學術道路。在他看來,每個人都要有獨立思考,才能學習和寫作,只有有獨立精神的人才有靈魂。中國現代文學大師巴金的《隨想錄》出版後,徐景熙發表了真誠犀利的《品格、激情與哲理——讀巴金<隨想錄>》長文。文章說:“壹個人要像巴老那樣嚴格,嚴於解剖自己,敢於說真話,樂於真誠,敢於把心交給讀者。”他認為人不可驕,但要驕,不可為學問說奉承話。他對文學的迷戀和對真善美的追求不變,信奉“以勢取勝不如以理取勝,以真取勝,以人格取勝”的學術理念。
2008年,南通市文聯出版《行走在文遠——徐景熙文學美學文集》(第壹、二卷),2015年出版《行走在文遠》(第三卷),無論是文學本體論的闡述,還是美學的探索,都是徐景熙50年文學功力“積澱”的“薄發”。文遠系列留給世人的不僅是學術傑作,更是壹種文化精神。
在被投入煉獄半個世紀後的《流浪文遠》(第三卷)中,徐景熙作為當事人和受害者,第壹次大篇幅、全場景地敘述了“五十年前”那場前所未有的民族浩劫,並撰寫了五萬字的長文《五十年前》,引起強烈反響。在這部嘔心瀝血的作品中,他站在歷史的高度和時代的最前沿,用50年來積累的智慧和認知,用客觀忠實的歷史文獻和重復的史料,用敘述和議論並重的文筆,重新審視和定格了新世代已經越來越疏遠和疏離的大風暴和大災難。不是出於自己的喜怒哀樂,而是出於壹種責任感和擔當。為了今世後代不忘歷史,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希望我們的國家少壹些麻煩,以更穩健的步伐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宏願。
徐景熙無論是身兼數職的學術帶頭人,還是從業多年的退休教授,都不忘自己的社會責任,壹直以敏銳的歷史穿透力和解剖力活躍在文教領域。他的心中充滿了他的祖國和世界。
“逆境中要自信,相信自己,相信無論多難的民族和國家;富強要謙虛,每個人都是滄海壹粟,沒有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就無法進步。”徐景熙教授是這麽說的,更是這麽說的。
徐景熙教授給人的印象是儒雅、平和、謙遜、大方。似乎很難把他和半個世紀前直接遭遇四人幫之刃的年輕戰士聯系在壹起。但從他的文章中,人們可以讀到他溫暖敏銳的思維和犀利辛辣的文筆。無論是在上海學習生活了23年,在武漢工作了7年,還是在南通定居了半個世紀,徐景熙教授都是坦誠、血性、潑辣的。他從未改變。他壹直捍衛真理,守望真善美的精神家園。他不僅受到他的密友、同事和學生的尊敬,也受到黨政部門和媒體的高度贊揚和關註。
?2019新中國70華誕之際,中國奉賢區委宣傳部授予他“堅持真理的* * *制造優秀企業家、黨員”榮譽稱號,區電視臺赴南通拍攝第壹、二集專題片。2020年入選南通報業傳媒集團、南通市檔案館《口述歷史:世紀風暴中的南通人》20位采訪對象。《江海晚報》刊登了對徐景熙的專訪:寫壹本為時代說話的直書。微信官方賬號發布的采訪筆記在網上廣泛傳播,讀者紛紛留言,或回憶,或感謝,或反思,或祝福,給予徐教授高度評價。
“文藝理論家不僅要有知識,還要有勇氣,還要有獻身於真理的戰士品格。”幾十年來,徐景熙教授始終以壹顆赤子之心堅守個人操守,以自己的激情、才華、真情投入到教育人的事業中,用筆鋒直爽的方式致敬這個偉大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