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妳是壹個古代人,壹個小市民,整天安安靜靜的說話,那妳壹定是個神經病。即使說了什麽也很難查字典嗎?人們會選擇自己的語言來說話。
換句話說,文言文不容易口頭交流。這也是為什麽有些人(不論古今)看文言文就頭疼的原因。
分析妳的問題,要從文言文和白話文的對比入手。1,文言文比白話文更簡潔,往往簡單的幾個字可以翻譯成很多字。
2.我剛才說了,文言文不太好口頭交流。根據2,既然文言文不容易口頭交流,那麽文言文的出現壹定不是口頭流傳下來的。
我們可以發現文言文都出現在書中。換句話說,文言文可能是古代用來描述漢語方面的壹種特殊的語言方式。
這與1不謀而合。當人們覺得想讓後代知道我們這壹代人生活過,或者需要特別記住什麽的時候,文字就誕生了。
漢字的演變,來自甲骨文、鐘鼎文等。到今天漢語的使用,壹定經歷了很長時間。但我不能確定,鐘鼎文和甲骨文是用白話文還是文言文寫的?以上都是現存白話文之後的文言文的說法。
以下是現有文言文之後有白話文的假設:在古代,人們沒有那麽多造詞,意思也不明確,就把想說的話縮寫起來,形成了這種簡潔的文言文。隨著越來越多的詞被創造出來,表達的意思也越來越清晰。
漸漸的就形成了壹種便於交流的白話文。但是,這種說法有壹個缺陷,就是如果妳按照自己造出來的字說話,那麽妳就不能用字寫字。
這裏也不能打。慢慢想,就會想到很多。難聽的話就像罵人的話。如果從古至今都沒有流傳下來,誰來發明怎麽寫它們?當然,我認為文言文取自人們口頭流傳下來的方言。
因為我堅信普通話不是方言。中國沒有壹個地方的人壹開始就把普通話當成方言。
當人們沒有普通話時,人們無法理解彼此的方言。不過我覺得方言也和南北差異有關。
從南到北,方言也應該有壹個地理上的過渡過程。所以,壹點壹點,白話文和文言文才能廣泛傳播,才能廣泛推廣應用。
至於普通話,我覺得它的原形應該是在私塾裏。人有了文字之後,就會有看不懂書的孩子。
於是,相應的行業誕生了——教育。人們把最正確的說和寫的方式結合起來,形成教材和字典。
壹開始沒有詞典,“口語詞典”應該是在私塾裏誕生的。普通話只是為了規範方言。
2.聯系方式“聯系方式”在古代漢語中怎麽說,沒有對應的詞匯。
所謂聯系方式,是指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交流方式的相關信息,以及所依賴的渠道和平臺。如:電報掛號、郵政編碼、詳細地址、固定電話、QQ號、MSN地址、飛信號、郵箱、手機號、百度用戶名、微信等。這個詞本身是在信息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
古人沒有電話、郵局、互聯網,唯壹的聯系方式就是發消息(書和刺),所以沒有類似於“聯系方式”的詞。就像“電子郵件”、“信息平臺”、“高鐵”壹樣,不能反向解讀。
如果要用文言文反映現代人的生活,對於原本在文言文中找不到的詞,可以直接用“聯系方式”這個詞。對比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我們還可以發現,文言文中的詞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豐富。比如“內閣總理”在先秦古文中是不存在的。
3.古代人日常交流說白話文還是文言文?文言文:指五四運動以前作為規範使用的中國文字。
文言文:用文言文寫的文章
因此,顯而易見,文言文是不同於白話文的古代漢語書面語。這裏強調的是書面語,只用於書寫,不用於口頭交流。
古人的口語(白話)與文言文不同,但與我們今天使用的口語相似。
比如《孔雀東南飛》是南北朝時期廣為傳唱的壹首民歌,所以裏面的語言和當時的口語非常接近。請看第壹句:“孔雀東南飛,五裏飄零”比較簡單,雖然和今天的口語不太壹樣,但是不大。這可以體現英語口語的特點。
此外,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小說,除《紅樓夢》外,都是在民間故事或說書人講故事的基礎上創作的,其語言特點也具有壹定的口語性質,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半寫半白”。
五四以後,書面語和口語基本壹致,所以我們可以從今天或者解放前的書面語來判斷中國近代的口語和我們今天的口語差不多。
所以古代人在日常交流中使用壹種類似於我們口語的語言,寫文章時只用那些文言文,以示自己很有學問,與沒讀過書的普通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