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新加坡的幼兒教育模式有哪些?

新加坡的幼兒教育模式有哪些?

事業和生活經驗告訴我們,決定事業成敗的關鍵因素之壹,就是壹個人、壹個機構、壹個國家、壹個民族是否正確。當然,“定位”不是壹個靜態的概念。我們必須與時俱進,以敏銳而智慧的心追求調整。“定位”偏差或錯誤的影響是方向性、根本性、長期性的,其負面影響不是修修補補的戰術措施可以挽回的。所謂“效率就是把事情做對,有效性就是把事情做對”。我想從以下幾個“定位”角度來審視壹下我們幼兒教育的現狀。

幼兒園:盈利組織還是溫馨家園?新加坡的幼兒教育並沒有納入國家正規教育體系,商業機構包括基礎運營商都在以私人營利性機構的商業模式運營。在商業發達,崇尚獨立生存精神的環境下,這種模式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然而,正是這種宏觀環境帶來了壹個不可逾越的挑戰——把利潤放在第壹位,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最高目的。如何平衡獨特而重要的社會責任,把幼兒園建設成以孩子為核心的家,讓所有老師、管理人員、輔助員工、家長都感到溫暖?說政治正確的話可能容易些,但是落實到日常工作中就沒那麽簡單了。對於管理來說,是應該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把客戶放在第壹位,還是應該著眼於更加以人為本的方針政策,比如:如果不要求幼兒教師享受特殊的優惠待遇,教師就應該更加重視。師生比是否最優?教師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專業培訓和職業規劃來履行職責?管理層是否適當關註教師的情緒管理和壓力管理並采取相應措施?當校長和老師面對無理指責時,管理層是否敢於堅持原則,立場堅定,合理有力地捍衛自己(或他們)的合法權益?

老師:穩定的飯碗還是高尚的事業?善待幼兒園員工,尤其是教師,是為幼兒營造溫馨和諧氛圍的重要基礎和前提。但我從來沒有以此為個別老師敷衍了事、渾渾噩噩、不思進取,甚至失職瀆職、濫用職權的無原則借口。相反,在我看來,幼兒教師是壹項非常特殊、重要、崇高的事業,因為他們的工作關系到每個寶寶的健康快樂成長,關系到每個家庭的幸福和希望,關系到國家的未來。仔細想想,如果每個幼兒園老師都能發自內心地意識到自己的神聖職責,並以此為榮,而不是把它當成壹份普通的帶薪工作,或者壹個相對穩定的飯碗,怎麽會有令人震驚的虐童事件發生呢?著名作家冰心寫過壹段話,生動地刻畫了幼兒教師的責任。“愛在左邊,責任在右邊,走在人生道路的兩邊,隨時播種,隨時開花,用花長久地點綴這條路,讓穿枝刷葉的學生,不痛不淚,也感到快樂。”因為責任,愛情不再偏頗,不再放縱,不再冰冷;基於責任,讓我們用理性的愛代替溺愛和偏袒,讓我們用愛為孩子撐起壹片光明的天空,讓我們用愛溫暖他們的心靈,讓我們用愛點亮他們的夢想!

家長:付費客戶還是教育夥伴?新加坡是壹個商業發達的國際大都市。商業文化的強大影響力無處不在。從積極的壹面來看,“利潤第壹”的文化促進了人們充分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並促進了經濟增長和繁榮。但它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小覷,如果走極端,就會產生荒謬不可思議的現象。就幼兒教育而言,恐怕我們不得不承認家長們的壹個普遍心理。既然我付了錢,把生意給了妳,作為顧客我完全有權利和妳打交道。商界通行的準則是“顧客就是上帝”,“顧客永遠是對的”。在這種規則的指導下,是壹種普遍的現象:家長經常指責和抱怨,而老師經常得到責備和退縮。其本質是家長簡單地將自己定位為付費客戶,自覺不自覺地放棄了作為學前教育夥伴的大部分甚至全部責任。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說,家庭是孩子成長的主要場所之壹,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和人格熏陶非常重要。家長要把健全人格的培養作為家庭教育的中心,努力戒掉溺愛或專制的教養方式等會對幼兒產生不良影響的行為,以及重視智力發展而忽視情感疏導的行為,因為那樣往往會導致孩子缺乏同情心、自尊、自信和情感冷漠。

另壹方面,家長普遍更關註其有意的教育行為,而忽視其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言行,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事實上,兒童總是通過觀察成人在類似道德情境下的行為來理解和認識社會規範,並通過模仿進壹步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家長言行不壹,缺乏持續壹致的教育態度和方法,不僅會混淆孩子對規則的理解,還會誤導孩子習得壹些不良的行為習慣。未來的孩子成為什麽樣的人,與自己是什麽樣的父母息息相關。種樹十年,育人百年。教育既是壹門科學,也是壹門藝術,唐代大詩人柳宗元認為世間萬物的生長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順木而成”。我們必須順應自然規律,否則不僅徒勞無功,還會造成破壞。育人和種樹壹樣,要符合人的發展規律,不能帶著主觀願望和情緒任意妄為。

最近教育部對新加坡學前教育做了壹系列規劃,不僅發展了試點幼兒園,還對幼兒園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做了規範要求。同時分階段為校長、講師、幼師舉辦培訓活動,希望教育工作者能為孩子們提供符合他們身心發展的教學方法和教育內容,也希望新加坡的孩子們能通過有趣的活動獲得知識和學習。雖然教育部對幼兒園的教學原則進行了規範,特別是提倡“寓教於樂”,但整體來看,很多幼兒園在教學活動的組織上還是存在很多問題,我們簡單說壹下其中的壹二。

首先是教學內容。現在很多幼兒園還是把語文教學定義為“學寫漢字”。由於新加坡幼兒園實行雙語教育,華裔家庭的孩子必須學習中文。漢語教學的目標是什麽?應該是“聽說讀寫”,但就學齡前兒童而言,“聽說”尤為重要,“閱讀”次之,“寫作”就更少了。原因是我們的教育目標要符合孩子的發展規律。0-6歲的孩子處於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要在大人的指導下學會聽、說、理解詞義,掌握這個年齡段漢語的表達和理解能力,為以後的漢語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這個時候,孩子的身體還在生長發育,孩子手部肌肉和手指的靈活性還不完善。如果此時語文教學中的書寫過多,會給孩子帶來心理負擔,沈重的書寫會占用孩子學習成語、活躍身心的時間,可謂扼殺孩子的成長。當然,學前教育的內容不能只靠語言教學來解讀。孩子需要了解的東西可以說涵蓋了宇宙萬物,尤其是對自己生活環境的了解。因此,我們不應該讓孩子在那個“盒子”裏度過更多的時間。

其次是教育方式和活動設計的問題。學齡前兒童的特點是“好奇、好奇、好動、好模仿”,喜歡“唱歌、跳舞、制作”。根據他們的特點組織活動,無疑會制造“新奇感和魔力”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只有在“利益”的驅動下,他們的主動性才能發揮出來。因此,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為兒童創設“問題”和“新奇”,讓他們去探索、發現、解決、判斷、檢驗,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參與性。

這裏需要提到的是,要充分發揮幼兒藝術表演的天性,改變活動組織中只允許幼兒做半長節奏(坐在地上擺動手臂)的現象,在教兒歌、繞口令、小曲等時,,我們應該給它們配壹些簡單生動的動作,讓孩子會說會做。這些生動的動作也會成為符號,提醒他們記住,讓他們跳舞。我們在運用教學方法時,要靈活機動,活動要交替組織,真正做到“寓教於樂”,賦予孩子“遊戲的天性”,讓他們在愉快的“玩與做”中獲得“知識”。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愛德華·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曾提出三條學習定律,其中“效果定律”認為,快樂的結果加強了聯系,而枯燥的結果削弱了聯系。如果教師根據孩子的活動特點,把教育內容放進遊戲中,讓孩子操作、活動,就會得到滿意的“效果”。對於學前教育工作者來說,學前教育工作內容復雜,教育技能需要全面。做好這項工作無疑是壹個巨大的挑戰。然而,我們不也在創造未來嗎?如果我們的每壹位老師都致力於研究,為孩子們提供更現代的教育方法和內容,我們的孩子會享受快樂的童年嗎?與此同時,我們不也在收獲嗎?

  • 上一篇:幼兒園常規教學活動計劃
  • 下一篇:壹季度銷量點評,新勢力越來越猛,而傳統車企慘遭打壓?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