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文明古國,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貌待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國家和民族文明進步的表現。
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壹直被稱為禮貌的典範。有壹次,周總理請壹位姓朱的理發師給他刮臉。剛刮到壹半,周總理突然咳嗽了壹聲。朱師傅沒留神,劃了個小洞。朱師傅覺得很緊張,說:“真對不起,工作沒做好。”周總理笑著安慰他說:“我怎麽會怪妳呢?都是因為我咳嗽了,沒跟妳打招呼。幸虧妳藏刀快。”事後,周總理再三感謝朱師傅,盡力消除他的後顧之憂。
我們小學生從小就要文明禮貌,語言和行為要有禮貌,要溫和而不粗魯,要學會使用禮貌用語。對長輩、老師、說話人表示尊敬時,要叫“妳”;當要求別人做某事或給予幫助時,用咨詢的語氣說“請”;當別人幫助自己時,說“謝謝”;當別人感謝妳或有事情要感謝妳時,說“不客氣”或“沒關系”;當妳無意中妨礙了別人,或者給別人造成了麻煩,主動說壹聲“對不起”;早上在學校或路上遇到老師、同學、朋友或其他熟人,要主動打招呼,說“早上好”、“妳好”;分手時互道“再見”。說話的時候要和藹、謙遜、溫柔、善良、得體。千萬不要罵人,不要罵人,要堅持說普通話。
與人交往,為人處世,要註意文明禮貌,註意儀容儀表。無論校內校外,我們都不應該打架、罵人、撒野。學會克制和謙讓,勇於自我批評;別人錯了,要能原諒別人的錯誤;別人給自己道歉的時候,更不能無理取鬧。
進別人房間前先敲門。擅自進入他人房間是魯莽或行為。每個人都需要專註於自己的工作和學習,所以盡量避免打擾別人,尤其是在別人休息的時候,尤其是睡著的時候。
學習和禮貌
中國是幾千年的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自古以來就主張“以禮治國”,視禮謙為立國之本。文明禮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日常生活中,禮儀所體現的行為隨處可見。比如給老弱病殘讓座,幫助盲人過馬路,送走失的孩子回家,這些都是最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也正是因為這些小事,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證明中國是壹個名副其實的國家。
在學校壹次又壹次與我行開展文明禮儀的活動中,我們加深了對文明禮儀的認識。在學習和生活中要遵守壹定的文明禮儀原則:壹是尊重他人的原則。尊重他人是人際交往成功的重要保證,也是禮儀的核心。尊重人的原則就是要求在使用禮儀的時候,壹定要優先尊重和關註與之交往的人,決不能傷害對方的自尊心。二是自律原則。自律就是克己慎行;就是在使用禮儀時要主動、自願、自我參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約束、自我約束,不允許妄自菲薄、妄自菲薄;人也不能在前任之後,或者在陌生人和熟人之前有所不同。第三是適度原則。運用禮儀和做其他事情壹樣,講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謹記為時已晚。所謂適度,就是在使用禮儀時,既要掌握普遍規律,又要針對具體情況,嚴肅得體,掌握分寸,不能做得過火或做得不到位。第四是真誠原則。應用禮儀,壹定要真誠,真誠待人。這樣做,對別人友好,尊重,就很容易被別人接受。使用禮儀不允許逢場作戲,言行不壹,口是心非,投機取巧,欺上瞞下,是誠信原則的含義。
當前,全社會都在倡導學習和使用文明禮儀,文明禮儀活動已經成為全社會關註的熱點問題。演講、作文、漫畫、征文、專刊等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也在不斷開展,社會、家庭、校園湧現出許多文明禮儀的標兵。但同時我們也要思考壹個問題:我國全社會都在倡導學習和使用文明禮儀,各行各業都在開展文明禮儀活動。但是,為什麽在持續的倡導學習中,還是有很多不文明的行為?是我們的倡導力度不夠大嗎?還是我們的意識出了問題?所以,作為中華民族的壹員,尤其是作為壹名中學生,我們應該深刻反思。
我們不僅要在口頭上學習文明禮貌,更重要的是要付諸實踐。註意妳的嘴巴,不要說臟話,註意妳的手,不要亂扔垃圾。人人樹立“文明禮儀,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的意識。從壹點壹滴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真正把文明禮儀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讓文明禮儀真正伴隨我們成長。(先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