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新媒體藝術與藝術本體和多媒體藝術的區別

新媒體藝術與藝術本體和多媒體藝術的區別

妳好,我是學美術的,現在的專業是環境藝術設計。

妳說的這三個專業都可以,都有人文素質的要求。

如何定義新媒體藝術?

新媒體藝術的先驅羅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說: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點是連接性和互動性。理解新媒體的藝術創作需要經歷五個階段:聯系、融合、互動、轉化、湧現。首先,我們必須連接並沈浸其中(而不是僅僅從遠處觀看),與系統和他人互動,從而導致作品和意識的轉變,最終出現壹個全新的形象、關系、思維和體驗。我們壹般所說的新媒體藝術主要是指電路傳輸和計算機創作。然而,這種基於矽晶體和電子的介質目前正與生物系統和來自分子科學和遺傳學的概念相結合。最新穎的新媒體藝術將是“幹”矽晶體計算機科學和“濕”生物學的結合。這種新興的新媒體藝術被羅伊·阿斯科特稱為“濕媒體”。

就藝術本身而言,新媒體藝術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觀念藝術,表現為早期的未來主義宣言、達達式行為和70年代代表藝術等。交流與合作成為藝術家在新媒體藝術創作中關註的焦點。他們不斷探索新的行為模式和新的媒體材料,試圖探索創造新的思維、新的人類體驗甚至新的世界的可能性。許多藝術家對讓觀眾參與他們的作品深感興趣,對藝術作品本身的定義不再取決於它的物理形式,而更多的是取決於它的形成過程。總之,整個20世紀對新科學的隱喻和模式的迷戀,尤其是世紀初的量子物理學和世紀末的神經科學和生物學,極大地激發了藝術家的想象力。

新媒體藝術的形式有很多種,但其中只有壹個共同點,即用戶通過與作品的直接互動,參與改變作品的形象、形態甚至意義。他們以不同的方式觸發作品的轉變——觸摸、空間移動、發出聲音等。無論與作品的接口是鍵盤、鼠標、光或聲傳感器,還是其他更復雜精密甚至看不見的“觸發器”,觀者與作品的關系主要是互動。互聯互通是跨越時空的屏障,把全世界的人聯系在壹起。在這些網絡空間中,用戶可以隨時扮演不同的身份,搜索遙遠的數據庫和信息文件,了解外國文化,創建新的社區。

再者,新媒體藝術不同於現成藝術、裝置藝術、人體藝術和大地藝術,新媒體藝術是以“光學”媒體和電子媒體為基本語言的新型藝術學科,它以數字技術為基礎。實際上,新媒體藝術就是數字藝術,或者網絡媒體,也叫第四媒體。根據媒體的不同,人們將新聞媒體的發展分為不同的階段——以紙張為基礎的傳統報紙、以無線電波為基礎的廣播和以電視圖像為基礎的電視,分別稱為第壹媒體、第二媒體和第三媒體。1998年5月,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在聯合國新聞委員會上提出,在加強傳統的文字和視聽傳播手段的同時,應利用最先進的第四媒體——互聯網。自此,“第四媒體”的概念被正式使用。)其表現手段主要是cg動畫形象。Cg(計算機圖形)就是很多業內人士親切地簡稱道的CG。實際上,新媒體藝術這個範疇具有“與時俱進”的確定性。目前主要指以視頻、計算機、網絡、數字技術等最新科技成果為創作媒體的藝術作品。因此,新媒體藝術在不經意間滲透到了現代藝術的各個領域。

網絡媒體被稱為“第四媒體”是為了強調它是與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壹樣,能夠及時、廣泛地傳遞新聞信息的第四大新聞媒體。廣義而言,“第四媒體”通常是指互聯網。然而,互聯網不僅僅是壹種傳播信息的媒體功能,它還具有新聞信息數字化、多媒體化、實時化和互動傳播的獨特優勢。因此,狹義的“第四媒體”是指基於互聯網的傳播平臺傳播新聞信息的網絡。“第四媒體”可以分為兩部分,壹部分是傳統媒體的數字化,比如《人民日報》電子版,另壹部分是由於網絡提供的便利條件而誕生的“新媒體”,比如新浪。

在中國IT產業和歐美新媒體藝術的雙重沖擊下,中國的新媒體藝術開始以壹種近乎朦朧的狀態起步。

新媒體藝術在中國不僅不為大眾所熟悉,也沒有被中國的藝術家充分理解和認可。然而,新媒體藝術就像世界上壹切事物的發生和發展壹樣,只有在妳完全理解和接受它之後,它才會進入妳的世界。不管妳喜不喜歡,它總是按照自己的規律破門而入。中國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壹批優秀的作品和成熟的藝術家。9月,1996,中國首屆影像藝術展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本次展覽包括十幾件影像設備和幾件影像作品,集中展示了中國第壹代影像藝術的先驅。該展覽在國內外獲得了巨大的反響,當地媒體以很大的篇幅進行了報道。而且《文藝報》把這個事件評為當年中國美術十大新聞。這個展覽被許多評論家認為是中國當代藝術的壹個重要裏程碑。

今天,新媒體藝術已經發展成為單頻視頻作品、視頻裝置作品、多媒體光盤、網絡藝術的大家庭,各種培訓、服務、研究機構也應運而生。歐洲EDA等培訓中心,法國Pierre Schaefer國際影視創作中心、英國LUX CENTER、德國ZKM等研究機構此外,還有許多半盈利的制作中心,以低於商業價格的水平向藝術家開放。對於新媒體藝術,大量的文化資金來自高科技公司,如蘋果電腦贊助的柏林影像節,西門子贊助的漢堡影像節,IBM、索尼贊助的卡塞爾文學展的技術部分。對新媒體藝術的支持提升了公司的文化形象,展示了新媒體的藝術魅力和技術潛力,形成了新媒體藝術與新技術的良性循環關系。

從歐美新媒體藝術的發展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藝術形式的出現從壹開始就與商業利益緊密相連。所以更多的是展示新的科技產品,而不是藝術,參觀這個新媒體藝術展給人的感覺是參觀壹個商品展銷會。未來,新媒體藝術將逐漸融入媒體技術;新媒體藝術家將轉型為媒體技術專家或被媒體技術專家取代;新媒體藝術將更加商業化;新媒體藝術將因媒體技術的存在和發展而存在。這就是人們困惑和迷茫的原因。但是,不管新媒體藝術的未來趨勢如何,它必然會隨著IT行業和互聯網的發展而存在和發展。我們不必急於對新媒體藝術下任何結論。

新技術會繼續快速發展,對藝術設計的影響和參與會越來越深。藝術和科學會在我們的生活中共同作用,或者說藝術和科學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這可能是無法回避的現實。但不能把藝術等同於科學,認為新技術會把藝術變成科學,或者把科學變成藝術,技術追求統壹、規範、定型,因為只有這樣才符合工業化大生產;藝術追求個性、原創、異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人類的審美趣味。我們可以用壹種新技術作為創造藝術的手段,但不能用壹種新的藝術作為技術發明的方法。

就業方向

這個更多,因為新媒體是跨媒體,整合了視頻、節目、平面、音樂、網絡等媒體資源。個人建議妳選擇壹個主攻方向,其余為輔,因為每壹塊都夠妳研究了。而且壹個項目不是妳壹個人做的。

多媒體藝術

多媒體藝術是20世紀誕生的壹種藝術形式,主要包括與計算機、數字技術、視頻和電影技術相結合的藝術作品。它不僅是壹種純粹的藝術,也是電影、電視、廣告和音樂畫面常用的手段之壹。以數字技術為基礎,兼容攝影、視頻、聲音、裝置和互動的“多媒體藝術”近年來在世界各個領域迅速成長,並引起了社會特別是藝術界以及教育界的關註。與傳統藝術相比,多媒體藝術利用電影、電視、攝影、互聯網等技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領域。當代科技的進步積極推動了多媒體藝術的發展,多媒體藝術具有時代性和時代性。是壹種能讓人產生很多聯想的藝術形式。它建立了壹種接近藝術和技術的環境和態度,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將藝術家視為網絡的調解者和探索者。

多媒體藝術的主要特征如下:

第壹,具有很強的虛擬性。這種虛擬性表現為通過多體藝術構建虛幻的幻象,對當下問題的虛幻假設和虛構;

二是概念深刻;

第三,具有廣泛的宣傳性。多媒體藝術借助電視、視頻和網絡積極參與大眾文化和消費文化,對大眾文化產生了強大的影響。

第四,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普及性。多媒體藝術往往善於抓住時尚話題和文化熱點問題,及時、有效、快速地進行報道和傳播,其藝術符號很容易與流行文化對接,從而成為壹種具有前衛和前衛感的藝術風格。

多媒體藝術的有效性和成功必然出現在壹個系統的文化結構和網絡中。因此,建立生態系統顯得尤為迫切。

首先,官方的認可和接受很重要;

其次要靠貨幣資本,策劃人、贊助商、藝術公司、畫廊對其影響也很大;

第三,如何讓多媒體藝術和流行文化有機振動,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環,也是壹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換句話說,就是要處理好精英意識和大眾文化的關系,不走極端,達到* * *活* * *存的文化狀態。當今審美的泛化和大眾化,不僅影響到日常生活的表層,更滲透到更深層的文化結構中。

美學不再只是象牙塔,它的對象也不再只是“美的精神”或娛樂的後現代繆斯,更是對現實的新認知。這種認知源於壹種廣義的、開放的審美意識。這裏的“美”不僅指美和真,還指虛擬性和多變性,交互性是虛擬性和多變性的壹種表現。我們可以肯定,虛擬性和可變性是媒介文化的後現代特征。審美本質上是改變人的生存狀態,只要是形式上的內容就不可取。審美的最高境界仍然是改變異化的社會現實和人的價值,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審美水平,其倫理目的不言而喻。美學必須超越藝術本體論的命題,覆蓋日常生活和傳統文化,消除審美與反審美、藝術與反藝術的矛盾,形成生態的美學體系。

就業方向

現在數字媒體藝術的畢業生越來越多,主要看妳學什麽方向。

影視制作方向是去廣告公司,特效傳媒公司,電視臺等等。

網絡多媒體方向,也可以去IT公司,在網上搞視頻廣告網站。

遊戲設計方向現在準備單獨上市。

去遊戲公司之類的。

就業方向很多,側重於個人的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

藝術身體

找了很久也沒有關於藝術身體的詳細完整的資料。綜合分析後,要(或在藝術環境中)運用藝術的方法,如節奏、線條、色彩等,展現在年輕健康的人體(多為女性)上,通過壹定的方法,如攝影、繪畫等藝術形式,達到人體的壹種藝術美。。

這和上面的新媒體藝術、多媒體藝術有很大區別。就業面也比較窄,從業人員較少。

信息設計

簡單來說就是人處理信息的技能和實踐。信息設計可以提高人們應用信息的效率。雖然信息設計總是與計算機科學和信息技術聯系在壹起,但信息設計本身有著特殊的歷史淵源可循。

傳承平面設計

作為平面設計的壹個子集,最初的信息設計往往穿插在平面設計課程中。20世紀70年代,“信息設計”壹詞首先由英國倫敦的壹位平面設計師使用。當時使用這個名詞的目的只是為了與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等傳統的平行設計專業相區別。從此,信息設計真正從平面設計中分離出來。信息設計的主要目的是“有效的信息傳遞”,這與崇尚“精致藝術表現”的平面設計確立了不可逾越的發展方向20世紀60年代初和70年代末,《印刷研究》雜誌(原《可視語言》雜誌)發表了壹系列關於信息設計的研究文章。該雜誌的編輯Merald Wrolstad還組織了壹系列名為可視語言的學術會議。參與者包括設計師、心理學家、語言學家和界面工程師。20世紀70年代,“信息設計”是壹個跨學科的研究領域。當時很多平面設計師開始使用“信息設計”這壹術語,而自1979《信息設計雜誌》發表後,“信息設計”這壹術語在學術界的地位得到了進壹步的確認。伊斯特比和。Zwaga (1984)、達菲& amp沃勒(1985)為信息設計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施裏弗(1997)是信息設計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80年代,信息設計逐漸涉及文字信息內容和語言領域,因此需要在設計過程中加入更多的用戶測試,這在傳統平面設計中極為少見。

從數據統計繼承

20世紀70年代,愛德華·塔夫特開設了壹門名為“統計圖形”的課程,後來與信息設計領域的另壹位先驅約翰·圖基(John Tukey)共同發展了這門課程。1982年,愛德華·塔夫特出版了第壹本關於信息設計的書《量化信息的可視化展示》,其中大部分內容來自於為這門課程準備的教材。當時整本書的出版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業界對這本書裏的內容充滿了肯定,“傑出”、“優美”、“開創性”。他在書中提出了對非專業人士的關註,以及信息設計對言語表達的重要性。從那以後,那些專註於統計圖表和定量信息的人也開始使用信息設計這個術語。因為信息設計經常被那些專業人士在研究中使用,所以被戲稱為“文檔設計”,在美國尤為常見。在技術傳播領域,信息設計被定義為為特定的目標用戶構建壹系列信息的合理邏輯結構。根據信息量和類型的不同,信息設計有許多具體的應用。1.大規模信息是指判斷內容的相似性,根據不同的信息受眾和對象將信息分為不同的類型。2.中尺度信息,即有效組織信息內容,保證摘要、概念、實例、參考信息、概念定義的完整性。以及每組信息下可以查閱的信息組織原則。3.適當的尺度信息,包括主題的邏輯發展、重要信息的強調、清晰的寫作規範、清晰的信息傳遞線索、分頁設計、字體選擇和適當的留白。類似的設計技巧也適用於網站設計。由於在網站設計實踐中集成了更多的約束條件和可實現的功能,這類信息設計師又獲得了另壹個稱號“信息架構師”。因此,在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領域,信息設計通常被視為信息架構,即信息系統、數據庫和數據結構的設計。從這個意義上說,計算機領域和信息技術領域的信息設計也包括構建數據模型和過程分析。

有很多專業是和科技互動的。現代社會強調人性化和個性化服務。現代設計是為了讓人們充分享受科技發展的成果。妳說的新媒體藝術和多媒體藝術就是典型的例子。其他如遊戲制作、影視制作、三維動畫等等。

朋友,妳的觀點很多,問題也很多。花了很多心血,希望妳會滿意。

祝妳好運。

  • 上一篇:教妳幾個簡單的瘦腰動作。
  • 下一篇:時裝表演評論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