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質勘探模型
大地構造:位於西伯利亞板塊與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碰撞接合帶東段南側,形成於準噶爾微板塊北緣古生代活動大陸邊緣背景下的哈拉蘇-卡拉勝格爾中泥盆世弧形裂谷環境。
含巖及容礦地層:銅礦化斑巖主要侵入中泥盆統北塔山組中下巖性段玄武巖中。
礦化斑巖:銅礦化主要產於中泥盆統花崗閃長斑巖和應時閃長斑巖中,呈脈狀、巖枝狀,斷續延伸約7km,寬50 ~ 150 m,三疊紀花崗斑巖引起礦化蝕變疊加。
控巖控礦構造:礦化受花崗閃長斑巖控制,巖體分布受卡拉勝爾斷裂帶控制。
礦床特征:礦體主要產於斑巖體中,部分產於圍巖中。不規則脈和分支脈,沿走向和傾斜方向有擴張和收縮、分支和復合、捏縮和復現變化;主要為原生礦,少量氧化礦;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銅礦、黃鐵礦和磁鐵礦,少量斑銅礦和輝鉬礦,偶見鈦磁鐵礦和白鈦礦;次生氧化礦物主要是孔雀石,其次是藍銅礦、褐鐵礦和黃鉀鐵礬。脈石礦物主要有長石、應時、黑雲母、絹雲母、綠泥石、方解石、綠簾石等。礦石構造以異形粒狀構造、充填構造、* *結構造、斷裂構造為主,少異形-半自形粒狀構造,構造以散在浸染狀構造、細脈浸染狀構造為主,局部可見脈狀構造;礦石中伴生的有益元素是金、銀和鉬。
蝕變類型及分帶:圍巖蝕變主要有鉀長石化、矽化、絹雲母化、黑雲母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和碳酸鹽化。蝕變在平面上具有明顯的分帶性,從巖體中心向外依次為鉀長石+黑雲母-黑雲母+絹雲母-潘慶巖層。後期有鉀長石和矽化疊加。
成礦流體:102 ~ 411℃,8dsmow =-80 ‰ ~-89 ‰,δ 18H2O為2.08 ‰ ~ 3.88 ‰,主要成礦流體來源於巖漿。
穩定同位素:礦石中硫化物為206 Pb/204 Pb = 18.052 ~ 19.362,207 Pb/204 Pb = 15.501 ~ 15.606,208pb/204pb =
成礦時代:中泥盆世斑巖成礦,三疊紀構造-巖漿-流體疊加。
成礦作用:主要成礦物質和硫來自巖漿,主要成礦流體來自巖漿分異作用;中泥盆世斑巖成礦,三疊紀構造-流體-成礦疊加;中溫-低溫成礦作用應為復合斑巖型銅(金-鉬)礦床。
(2)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找礦模式
地球物理:位於吉木乃-二臺巴格重力異常區北緣的壹條寬梯度帶,與深大斷裂有關(圖3-49)。位於阿爾泰-二臺正磁異常區北部過渡帶,局部磁異常發育,磁場區向西延伸至喬夏哈拉地區,與火山巖和巖漿活動有關(圖3-49)。正常圍巖(碳質層除外)表現為高阻低極化(≤2%),礦化體表現為高極化(≥5%);大多數鉆孔巖石和礦物是非磁性或弱磁性的;激發極化法的高極化和相對高阻-低阻是判斷本區分布的硫化物礦體的重要找礦標誌。勘探實踐表明,高極化、低電阻率往往與碳質層的分布有關。
地球物理異常:常規激發極化法和雙頻激發極化法得到的異常是壹致的,有效地反映了與含礦地質體的分布。采用AB=1500m,MN=40m,供電周期8s,延時100ms的技術條件;本區極化率背景小於2%,以3%為異常下限圈定了4個異常,其中3個異常峰值極化率大於8%,對應低電阻率,最小值小於200ω·m,主要反映了碳質層的分布(圖3-50)。在斑巖銅礦分布區,高極化異常高度為1000m,寬度為100 ~ 200 m,異常向東不閉合,極化率壹般為3% ~ 5%,最高為6.5%。相應地,視電阻率處於高電阻率(1000 ~ 1400ω·m)和相對低電阻率(600ω·m)之間的過渡帶,而東北部的低電阻率(≤≤200ω·m)和高極化反映了含碳地層的分布。IP測深(圖6-1)顯示AB/2在1.5 ~ 40 m處為低極化(1.5 ~ 2.5%),65m後極化急劇增大,AB/2到500m時極化在5%以上並保持穩定。高極化處於高阻向相對低阻的過渡帶,高極化異常尚未閉合,表明高極化體向下延伸較大。該區磁場變化復雜,與含礦斑巖和礦化體的背景磁場變化相對應,而基性火山巖和二長花崗巖存在明顯的穩定磁異常。
區域地球化學:1 ∶ 20萬化探以Cu、Mo、Au、Ag為主,伴有Cd、Sn、Cr、Ni、Co、MnO等元素,Pb位於異常體東北部(圖3-49)。異常形態總體呈NWSE走向,總面積96km2,主要位於卡拉尚格爾斷裂帶上盤。Cu、Au、Ag、Mo、Sn分布均勻,規模大,集中中心明顯,Cr、Ni、Co、MnO以高背景為主,異常分布相對零星。其中Cu異常面積68km2,最高值為348×10-6,平均值為105×10-6;Au異常面積28km2,最高值為54.1×10-9,平均值為13.2× 10-9。鉬異常主要位於銅異常的中心,含量最高為4×10-6。1∶5萬礦區化探顯示,礦區內Cu、Au、Ag、Mo、W、Zn、As、Sb、Sn、Cr、Ni、Co組合存在明顯異常,面積10.7km2,其中Cu、Au、Ag、Mo、W相關性好,富集中心明顯,主要成礦元素和伴生元素含量高,位於花崗閃長斑巖中。鋅、砷、銻、錫具有高背景或單點高異常,位於花崗閃長斑巖中。鉻、鎳、鈷異常及其高背景位於上述異常西側的中泥盆統北塔山組中基性火山巖中。Pb顯示無明顯異常(圖6-2)。其中Cu異常面積6.8km2,平均值為185×10-6,最高值為3438× 10-6。Au異常面積2.3km2,平均值為35.6×10-9,最大值為170×10-9;鉬異常面積為1km2,最高含量為14.1×10-6。
礦區地球化學:礦區巖石地球化學測量有明顯的銅、鉬、金、銀組合(圖3-50)。其分帶特征是銅、鉬、金為內帶,銀、銻為中間帶,砷、鉍、鉛、鋅、錫、鎢為外帶,具有典型的斑巖銅礦元素組合特征。Cu、Mo、Au異常主要位於含礦斑巖體上下壁的玄武巖中,三種元素的富集中心壹致,* * *成因組合明顯,主要分布在斑巖體中。控制異常長1000余米,寬300 ~ 600米,最高含量分別為3326×10-6,12.5×10-6,196×10-9。Ag、Sb元素主要分布在含礦斑巖巖體的上下壁玄武巖中,富集中心主要在下盤,在巖體中只是壹個高背景。其中,Ag異常呈不規則環狀,有4個集中中心,走向長度與斑巖體基本相似,但均分布於圍巖中,含量最高為1266×10-6;Sb含量低,背景高,最高含量僅為0.36×10-6。As、Bi、Pb、Zn主要分布在斑巖外接觸帶的高背景和局部異常,在巖體中壹般背景較低。巖體中的含量壹般分別為Pb8 ~ 10× 10-6,Zn40 ~ 80× 10-6,As2 ~ 5× 10-6,Bi 0.2 ~ 0.3× 10-6。上述四種元素在接觸帶上的分布特征也不壹致。
巖石測量結果表明,斑巖銅礦晚期仍存在熱液和礦化活動,應註意銀在巖體下盤的富集。
(3)綜合找礦模式
哈拉蘇銅礦位於西伯利亞板塊與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碰撞接合帶東段的南部,馬延博達斷裂的西南側。形成於準噶爾微板塊北緣古生代活動大陸邊緣背景下的哈拉蘇-卡拉香格爾中泥盆世弧形裂谷環境,斷裂構造和巖漿活動強烈。礦區主要出露中泥盆統北塔山組玄武巖和火山碎屑巖。區內銅(金)、鐵、鉛、鋅等礦點多,礦化集中,是典型的礦化集中區。
圖6-1哈拉蘇銅礦8號勘探線綜合剖面圖
圖6-2哈拉蘇銅礦1 ∶ 5萬化探剖面圖
該區不同尺度的地球化學異常明顯。其中,區域化探的Cu多元素高背景和異常帶壹方面反映了成礦帶的成礦地質環境和主要找礦目標;1 ∶ 5萬化探進壹步劃分了找礦靶區,明確了主要找礦礦種。大比例尺化探詳細圈定地層和巖體含量的變化特征,對圈定礦化體分布、研究分帶特征、預測礦體侵蝕深度、預測隱伏礦體具有重要作用。
區域地球物理勘探表明,礦區處於重力異常的梯度帶和不同磁場的過渡帶,與深大斷裂和不同地質環境的過渡帶關系密切。在巖體含礦性評價中,大中型激發極化法發揮著獨特的作用。中高極化能有效反映硫化物的分布,同時視電阻率參數與極化率參數相結合,可以區分碳質幹擾和異常是否與硫化物分布有關。
遙感地質找礦使用除圖像增強處理得到的ETM6、TM3/TM1、TM5/TM7比值圖像外的6個波段數據,以及TM1、TM3、TM4、TM5的主成分分析得到的第四主成分PC4-F和TM1、TM4、TM5、TM7的主成分分析得到的第四主成分。
根據綜合信息成礦預測和地質異常成礦預測的理論和方法,初步建立了哈拉蘇-卡拉勝格爾斑巖銅礦綜合找礦模型(表6-1)。
2.松樹溝-玉溪莫勒蓋斑巖銅礦帶綜合找礦模型
(1)地質勘探模型
大地構造:位於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南緣,伊犁微板塊中的阿吾拉勒裂谷系;北部是博羅科的努南邊緣斷裂,南部是那拉提-紅柳河板塊縫合帶。
含巖及容礦地層:下石炭統大哈拉軍山組中下部的安山巖火山巖是大陸邊緣巖漿弧擠壓向伸展構造轉化的地質環境的產物。
礦化斑巖:細粒閃長巖、閃長玢巖、英雲閃長巖侵入大哈拉軍山組ⅰ型,規模較小。
控巖控礦構造:主要為東西向和北西向斷裂構造,形成較早;北北東向斷裂活動晚期,構造-流體疊加明顯。
表6-1哈拉蘇-卡拉香格爾斑巖銅礦綜合找礦模型
礦床特征:礦體賦存於大哈拉軍山組(尤斯莫勒蓋)斑巖體(松樹溝)或脈體邊緣;礦石中的金屬礦物有黃銅礦、黃鐵礦、磁鐵礦、磁黃鐵礦及少量玢巖和黝銅礦,脈石礦物有應時、鉀長石、黑雲母、綠泥石、綠簾石和陽起石。細粒結構、浸染狀結構(松溝)、脈狀結構(尤西莫勒蓋);礦石建造為銅-金-銀-鉬,主要為原生硫化礦;
蝕變類型及分帶:矽化、黑雲母、鉀長石、綠簾石、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等。矽化作用顯然是晚期構造-流體相互作用的產物。
礦化:石炭-二疊紀細粒中酸性巖體侵入大哈拉軍山組,巖體邊緣有斑巖礦化(松樹溝),地層中有熱液脈礦化(Yusimolegai),可能構成斑巖-矽卡巖-熱液脈成礦系統。
(2)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找礦模型
地球物理:區內位於西天山東西向強正磁異常帶的東部,博羅科Nu負磁異常帶與伊犁正磁場區的邊界,與區域控礦構造和中酸性巖體線性分布吻合較好;伊犁磁場鞏乃斯河沿岸有壹條強磁高異常帶,峰值為+800 mt,帶內最古老的巖石為石炭紀,其巖石磁性很弱,不會引起如此強的磁異常,可能與深部磁性體有關。屬於西天山異常區相對平緩的高重力異常區,重力梯度變為2.67×105m/s2/km,反映了天山中部巖石圈斷裂向西延伸的位置。今後應重視該區正、負磁梯度帶的普查和找礦。
地球物理異常:ηS最大值為5.5% ~ 20%,正常場為0.6%,對應ρS為120 ~ 350ω·m的低阻區,異常分布方向與斷裂構造和礦化蝕變帶基本壹致。從物性參數特征(表3-4)可以看出,石英閃長巖、灰綠色安山巖、結晶凝灰巖有壹定磁性,但不強烈,其次是弱磁性的火山角礫巖,其他巖性幾乎沒有磁性;黃銅(黃鐵礦)礦石的激電特征為低阻-高極化,氧化銅礦石為中阻-高極化,結晶凝灰巖、石英閃長巖、花崗閃長斑巖為高阻-中極化,碳質泥灰巖為中阻-中極化。孔雀石、黃銅礦和黃鐵礦的磁性沒有區別。孔雀石的極化度範圍為3.65% ~ 9.33%,平均值為5.74%,電阻率範圍為781 ~ 1.258ω·m,平均值為985ω·m;;黃銅礦和黃鐵礦的極化率範圍為3.85% ~ 8.63%,平均值為5.25%,電阻率範圍為88 ~ 235ω·m,平均值為1.20ω·m,巖石(礦石)的物理特征見圖3-52。
區域地球化學:位於阿吾拉勒銅、鉬、金、鉛、鋅、銀、鐵綜合異常上,為銅、金多元素異常區,蒙瓊庫爾有銅、金、鉬、鉛、鋅、砷、銻、鎘綜合異常。
礦區地球化學:1∶1萬巖石和巖屑,成礦元素和指示元素明顯高於區域背景,偏差反映成礦能力強,其次為Au、Cu、Zn、Pb(表6-2)。異常集中在閃長巖與圍巖的接觸帶附近,呈北西向展布。
表6-2玉溪莫勒格達阪銅(金)礦區元素背景值
(3)綜合找礦模式
松樹溝-玉溪莫勒蓋斑巖銅礦帶位於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南緣,伊犁微板塊中的阿吾拉勒裂谷系,北接博羅科的努南緣斷裂,南接那拉提-紅柳河板塊縫合帶。下石炭統大哈拉軍山組安山質火山巖是重要的含巖和容礦地層,是大陸邊緣巖漿弧向伸展構造擠壓的地質環境產物。石炭-二疊紀細粒閃長巖、閃長玢巖、英雲閃長巖侵入大哈拉軍山組,巖體及附近圍巖出現浸染狀、脈狀礦化。
區域地球化學異常明顯。壹方面,銅、金、銀、鉬元素的高背景和異常帶反映了成礦帶的主要找礦靶區;1 ∶ 5萬化探進壹步劃分了找礦靶區,明確了主要找礦礦種。大比例尺化探詳細圈定地層和巖體含量的變化特征,對圈定礦化體分布、研究分帶特征、預測礦體侵蝕深度、預測隱伏礦體具有重要作用。
區域地球物理勘探表明,礦區處於重力異常的梯度帶和不同磁場的過渡帶,與深大斷裂和不同地質環境的過渡帶關系密切。在巖體含礦性評價中,大中型激發極化法效果較好,中高極化能有效反映硫化物的分布。
有效的遙感地質找礦方法和技術仍在探索中。
根據綜合信息成礦預測和地質異常成礦預測的理論和方法,初步建立了松樹溝-玉溪莫勒蓋斑巖銅礦帶綜合找礦模型(表6-3)。
表6-3松樹溝-玉溪莫勒蓋斑巖銅礦綜合找礦模型
3.土屋-赤湖斑巖銅礦帶綜合找礦模式
(1)地質勘探模型
構造:位於哈薩克-準噶爾板塊(ⅱ)、準噶爾微板塊(ⅱ1)覺羅塔格拗拉槽中段南緣,康古爾大斷裂北緣和康古爾-黃山韌性剪切帶的影響帶。
含巖及容礦地層:上石炭統企鵝山組火山-沈積巖系中。該組下部由含凝灰巖的中細粒砂巖組成,中部由含火山角礫巖的玄武巖和安山巖組成,上部由含含凝灰巖的礫質長石碎屑的細(粉)砂巖和粗砂巖組成。地層已被褶皺,形成壹個近東西向的箱形背斜,並遭受韌性變形。
成礦斑巖:成礦斑巖是由早期閃長斑巖和晚期斜長花崗斑巖組成的復合巖體,呈近東西向分布於盒狀背斜核部。巖體經歷了韌性變形、局部糜棱巖化和礦化。根據地層時代,巖體侵入時代應為華力西晚期(早二疊世)。
控巖控礦構造:含礦巖體產於盒狀背斜核部,礦(化)帶產於韌性剪切帶邊緣的弱變形域內或其旁。
礦床特征:礦體主要產於斑巖中,少量分布於圍巖中;它像壹只透鏡狀的大雁,平面和剖面呈“多”字形排列組合;礦體走向NEE,急劇傾斜至S,側向至W,側向角較小。礦石類型為典型的細脈浸染型銅(鉬)建造,礦石中金屬礦物以黃銅礦和黃鐵礦為主,含少量斑銅礦、藍銅礦和輝銅礦。黃鐵礦主要發育在礦體的頂底板,主礦體中基本沒有黃鐵礦;脈石礦物主要為新生應時和絹雲母,其次為綠泥石、長石和碳酸鹽礦物。礦石的中細粒同形-異形粒狀結構,閃長斑巖體中礦石和應時細脈的浸染狀和塊狀結構,斜長花崗斑巖體中的浸染狀礦化。成礦作用可分為三期和四期。第壹階段成礦為巖漿熱液成礦晚期,在巖體各處形成預礦化;第二次成礦為巖漿期後熱液成礦期,是礦床的主要成礦期,可進壹步劃分為兩個成礦期。第壹階段是受韌性斷裂控制的初始成礦階段,即應時-硫化物階段,第二階段是受脆-韌性剪切帶控制的工業成礦階段,即硫化物-氧化物階段。第三成礦階段為次生氧化成礦階段,礦床產生氧化淋濾和次生富集。
蝕變類型及分帶:礦體蝕變類型齊全,分帶明顯,礦體和頂板蝕變強度大於底板。從中心向兩側可分為強矽化帶、黑雲母帶、應時-絹雲母帶、絹雲母(泥質和石膏)-潘慶巖帶。黑雲母帶基本上分布在主礦體中。
成礦物理化學條件:成礦溫度120 ~ 350℃,成礦流體鹽度9% ~ 12% NaCl EQ,成礦流體δ D =-69 ~-44 ‰,δ 18O = 0.27 ‰ ~ 7.93 ‰,以巖漿流體為主,混有大氣降水和降水。
成礦作用:成礦過程伴隨著板塊碰撞和造山運動的變形演化。造山褶皺和深大斷裂導致深部鈣堿性花崗質巖漿侵入,其前峰(頂)位於背斜核部,形成含礦閃長斑巖-斜長花崗斑巖。脈動擠壓造山作用繼續,韌性斷裂與深部同源殘余含礦巖漿熱液上湧溝通,進入高滲透韌性變形帶,產生流體循環和少量礦物沈澱。造山隆升過程中,韌性擠壓帶轉化為脆韌性剪切帶,礦液被“泵”入剪切帶的伸展空間。隨著溫度和壓力的突然下降,礦物沈澱,銅礦體形成。成礦作用發生在動蕩的構造環境中,成礦作用明顯受斷裂構造控制。
礦床成因類型:淺成低溫熱液細脈浸染型銅礦(斑巖型)。
成礦時代:推斷為華力西晚期(早二疊世)。
控礦因素及成礦標誌:控礦因素包括作為成礦母巖的淺成閃長斑巖和斜長花崗斑巖復合巖體,以及作為斑巖銅礦床導礦和儲礦構造的韌性和脆韌性斷裂;礦化標誌包括地表孔雀石礦化(和褐鐵礦礦化)、原生黃銅礦化(輝鉬礦化)、黃鐵礦化等。以及矽化、黑雲母化、絹雲母化(泥化、石膏化)和潘慶化的蝕變組合。
(2)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找礦模型
區域地球物理:1∶200000的布格重力異常總體呈東西向分布,重力值由南向北增大(圖3-43)。中南部為康古爾重力梯度帶,梯度變化為2× 65,438+00-5m/S2/km。梯度帶在土屋和延東銅礦附近分為兩個分支,在東部合並為壹個。在土屋-延東地區,重力場局部擴張,局部重力分別東高西低。土屋銅礦位於當地重力高中,而燕東銅礦位於當地重力低的南側。1 ∶ 20萬的航磁異常總體走向接近東西向,大致以康古爾斷裂帶為界,北部為雅克巴-平頂堡高磁異常區,南部為秋格明塔什-高都堡低負磁異常區。土屋和延東銅礦位於高磁異常區和低負背景磁場區的過渡區(圖3-43)。土屋和延東銅礦附近疊加局部高磁異常,壹般反映壹套中基性火山巖建造和侵入巖活動。
礦區地球物理(場):1 ∶ 5萬重力測量結果表明,燕東銅礦位於壹條帶狀重力高的北翼;局部重力異常帶趨勢明顯,異常強度約為300× 10-8m/s2。重力異常反映了銅礦和含礦母巖的分布。1∶50000的航磁結果(圖3-44)表明,土屋和延東銅礦壹般位於正磁背景場中。根據1 ∶ 5萬航磁資料分析,土屋和延東銅礦與巖漿侵入晚期的熱液活動有關。因此,應重視巖體邊緣和構造帶的弱磁異常與礦化活動的關系。1 ∶ 5萬激電測量中,以1%為異常下限,激電異常ηsmax=4%,激發極化法具有直接反映深部礦體信息的作用。
礦床地球物理異常:正常地層和巖體具有較高的電阻率(≥100ω·m)和較低的極化率(ηs≤1.5%),含礦斜長花崗斑巖和閃長斑巖具有較低的電阻率和較高的極化率;石炭紀地層明顯為低阻高極化,電阻率壹般在50ω·m以下,極化大於5%。密度值從斜長花崗斑巖→碎屑巖→閃長斑巖(含礦或不含礦)→玄武巖逐漸增大,碎屑巖平均密度為2.66×103kg/m3,構成正常背景。斜長花崗斑巖(含礦斜長花崗斑巖)密度低,與正常圍巖密度相差(-0.02 ~ 0.16)×103kg/m3。中基性火山巖和閃長玢巖(含礦閃長玢巖)密度高於正常圍巖(0.09 ~ 0.18)×103kg/m3。含礦斜長花崗斑巖和閃長斑巖無磁性-弱磁性,閃長巖和基性火山巖具中強磁性。
與斑巖銅礦有關的地球物理異常組合為高極化、相對中低電阻、低重力(含礦閃長斑巖)或低重力(含礦斜長花崗斑巖)、無磁性-弱磁性。當礦體埋深較大時(壹般大於100m),極化異常減小。碳層幹擾物表現出明顯的低阻、高極化、重力正常、無磁異常。閃長巖和基性火山巖壹般具有低極化、高電阻、高重力和中強磁性。土屋銅礦1∶20000高極化異常體的異常極化率為3 ~ 4%,最高為5.4%。異常極化率反映了土屋銅礦的分布(圖3-45)。在延東銅礦,圈定的激電異常的極化率壹般為5 ~ 7%,最高為8%(圖3.47)。鉆探結果表明,激電異常是由礦體和礦化體引起的。局部磁異常與閃長玢巖有關。局部重力偏低反映了以斜長花崗斑巖為主的斑巖銅礦的重力異常特征。
(3)地球化學找礦模式
區域地球化學:1∶20萬地球化學勘查表明,土屋和延東銅礦床位於Cu、Mo、Ni、Co、Hg、Au、Fe2O3等元素東西向分布的高背景帶(圖3-43),面積約1萬km2,Cu背景值為30×1。在土屋-土屋東地區形成了壹個明顯的以Cu為主的60km2多元素局部組合異常。延東銅礦區形成了壹個以Cu為主的9km2多元素局部異常。此外,土屋、延東銅礦北部和西部還有近200km2Cu、Ni、Cr等多元素組合異常。反映了區域地球化學背景的復雜性和礦區(田)局部異常識別的困難性。
礦區(場)地球化學:土屋、延東礦區1 ∶ 5萬局部地球化學異常明顯(圖3-44),以Cu為主要目標異常,背景值為(30 ~ 40) × 10-6,最大銅值為800×10-6。土屋銅礦區圈定的銅異常面積約7km2,主要元素組合為Cu、Mo、Au、Ni、Ag、Zn、Cd等。異常區包括土屋和土屋洞礦床。延東銅礦區圈定的銅異常面積約6km2,元素組合為Cu、Mo、Ag、W、Zn、Pb、Cd。異常呈橢圓形,走向接近東西向。
礦區地球化學:1∶20000土壤化探結果表明,Cu與Au、Ag、Pb、Zn、W、Mo、As、Sb、Bi、Cd等元素有* *共生關系,在不同礦床中有不同的相關關系,處於高Mn(≥1,000×65438+)狀態,而Ni、Co元素與之無關,主要與基性-超基性巖體和巖脈有關。土屋和土屋洞礦床元素組合以Cu為主,Cu、Au、Mo、Ag、Bi為內帶,Zn、Sb、Cd、W、Pb、As等零星弱異常為中外帶(圖6-3)。通過聚類分析,在相關系數為0.25的水平上,上述元素分為Cu-Au-Bi;w-Zn;鉛錳和其他單壹元素組合。以≥100×10-6為異常下限,圈出壹條長3.5km、寬500 ~ 700 m的Cu異常帶。該帶有兩個富集中心,與土屋和土屋東礦化帶的分布壹致。異常最大值分別為4598×10-6(土屋)和2685×10-6(土屋東)。就上述兩個礦床的地球化學特征而言,土屋洞銅礦的Au、Mo、Bi、Cd等元素普遍高於土屋洞銅礦。土屋和土屋洞銅礦床Au最大值分別為50×10-9和≥50×10-9,Mo最大值分別為5×10-6和≥50×10-6。
圖6-3土屋銅礦土壤測量異常圖
圖6-4燕東銅礦土壤測量異常圖
燕東銅礦異常元素組合極其復雜,Cu、Au、Ag、W、Mo、Bi、Cd為內帶,Pb、Zn、As、Sb為內-中-外帶(圖6-4)。Cu異常長2000米,寬500米,最大異常值為2300×10-6,受西部侏羅系異常影響明顯減弱。金、銀、鉛、鋅、鎢和鉬的最高含量分別為108×10-9、3600×10-9、123×10-6和586×65438+。砷和銻主要位於礦化帶的南側(上壁)。m異常位於礦化帶的南部和外側。
(4)綜合找礦模式
土屋和延東銅礦位於康古爾深大斷裂北側,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覺羅塔格拗拉槽中段南緣。礦區出露壹套上石炭統中基性火山巖和碎屑沈積巖,出露壹些淺成中酸性巖石,如華力西晚期的斜長花崗斑巖和閃長斑巖。康古爾-黃山韌性剪切帶是壹條重要的控巖控礦構造。
區域化探銅及多元素高背景和局部組合異常壹般反映成礦帶分布,局部銅多元素異常集中區反映礦田分布範圍,中大型化探銅及多元素組合異常反映礦床分布。
由此劃分的區域重力異常梯度帶、航磁異常高低過渡帶以及重磁不同方向的線性構造和環狀構造的交匯處,反映了成礦的有利部位。中大型地球物理勘探(特別是激發極化法)在探測礦床和礦體分布中起著重要作用。
斑巖銅礦體出露地表時,淺成中酸性斑巖+地表孔雀石(或Cu多元素組合異常)+激電異常“三位壹體”找礦模式在斑巖銅礦評價中非常有效。當礦體處於半淺部隱伏狀態時,激電異常+礦化蝕變斑巖露頭(或不露頭)+銅和多元素地球化學異常是半隱伏礦的找礦標誌。當礦體處於中深部隱伏狀態,地表無含礦斑巖巖體出露時,地球物理弱-高極化異常+低重力(或弱重力高)+無-弱磁異常組合是重要的找礦標誌。
根據綜合信息成礦預測理論與方法和地質異常成礦預測理論與方法,初步建立了土屋斑巖銅礦綜合信息找礦模型(表6-4)。
表6-4土屋斑巖銅礦綜合找礦模型
繼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