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壹講用不同的方式分析論點。
1,建立中心
議論文中心論點的確立應遵循四個原則——準確性、深度、穩定性和創新性。
“準”包括考題的準和文章思路的準。準確是指妳能透徹理解題目或所提供的材料,把握意誌,不出任何差錯;正確就是觀點要旗幟鮮明,提倡什麽,反對什麽,不含糊,符合馬列主義原則和審美情趣。
“深”就是全面掌握題目或材料,多角度分析思考,透過現象觸及問題本質,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想意義。
“穩”就是嚴格按照要求寫,不要太“標新立異”,要順利抓住材料的中心,否則就弄巧成拙了。
“新”就是不跟風,跟風,能說別人沒說過的話,能說別人沒說過的話,有自己獨特的思考和見解。
2.擬定壹個好問題
主題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傳達重要信息的重要部分。由於處於文章結構的頂端,文章標題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審稿人對文章的第壹印象。議論文擬選題的基本要求是:在準確的基礎上力求醒目、舒適。具體可以是形象、生動、簡潔、別致、工整等等。總之,最好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或者讓他耳目壹新。
議論文的標題要符合文體特點,條理清晰,讓人壹看標題就知道其目的。觀點鮮明的文章最受審稿人的歡迎,因為它們具有清晰透明感,能夠傳達文章的大致內容,便於審稿人準確快速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內容。如“誠信不能丟棄”、“科技與人文的齊飛”、“移植記憶、創新的黑仔”、“堅強——我不朽的信仰”等都是很有特色、引人註目的好話題。在鮮明的基礎上追求形象、生動、個性,是對議論文寫作的更高要求。這種短文能抓住讀者的眼球,讓他壹看就想看這篇短文,效果很奇妙。比如文章的中心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標題是“在別人的唾沫裏學會遊泳”,瀟灑中透著幾分幽默,讓人壹目了然的感覺。
3.開個好頭
高爾基說:“(開頭)它就像是在音樂中定調,整首歌的音調都是它賦予的,這也是作者花費時間的地方。”議論文的開頭要講究“短、快、美”。簡短,就是要簡潔,最好把三兩句話分成段落,介紹這個理論。簡短的開頭可以避免冗長,短句分成段落,突出其內容在空間上的重要性。要快,就是快速進入正題。最好用幾句話指出文章的基本觀點或主題。因為評分標準裏有“明確中心”的規定。開頭確定中心,有利於審稿人打分,也有利於作者討論,避免主題不清、中途換話題等寫作禁忌。美麗意味著精彩。這也是傳統文論中提到的“鳳頭”。精彩的開頭最突出的作用就是吸引考官,給考官留下好印象。文章開頭要精彩,運用比喻、類比、排比等修辭引入論點。也可以引用名言、講寓言來引入話題。
4.把第壹句和最後壹句寫在中間段落。
議論文結構是否嚴謹,組織是否清晰,論證是否嚴謹,論證是否典型,取決於中間段落的寫法。結構、組織、論點、論據是議論文評分的重要規則,所以寫議論文要盡可能符合這些標準。
常見的討論方式有:第壹句是小論點或承上啟下的過渡句;中間以小論據為主,運用恰當的事實和理論論據,或者對現實生活中的壹些現象進行分析和推理;最後結合討論內容寫壹兩句總結性的話。首句和末句的寫作最為重要,可以直接勾勒文章的脈絡,展現全文的論述思路。此外,文章的整體論證結構經常使用正反對比。很多道理只要從雙方說,基本上可以嚴格討論。在考場上熟練運用這種作文模式,可以快速的開始寫作,減少錯誤,節省時間。同時可以使考官方便地按照評分標準給中等以上的分數打分,避免不利於考生的個人評分因素。
5.典型而生動的論據
論點是議論文的靈魂,分論點是支撐這個靈魂的骨架,論點是議論文的血肉。壹個人要豐滿多彩,只有靈魂和骨架,沒有血肉,這是不可思議的。同樣壹篇議論文,只有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不能稱之為文章,還必須有典型的、生動的論點。
典型論據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質的有代表性的事例和名言。首先要求真實,與題目相關。其次,我們應該拋棄舊的論點,使用新的論點。有的同學在作文中記住了幾個經典論點,如司馬遷、居裏夫人、張海迪,並從不同角度加以運用,把它們當作萬花筒。事實上,即使這些論點很典型,如果用得太多也不能引起註意。反之,選擇“人無我有,人有我”的新論點會更好,讓評論者在閱讀時有新鮮感。另外,有些同學習慣用古例講道理,整篇文章未能聯系實際,沒有時代的活水,也達不到充分說理的目的。最好引用媒體普遍關註的時尚語句和事例來輔助推理,加強推理的針對性和時代感,使文章更有說服力。
6、打結尾巴
結尾是全文內容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文章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著名作家師陀曾經說過:“寫壹篇文章,不管它有多長,我們都應該首先考慮結尾。有了結尾,怎麽開始,中間怎麽安排,就解決了。”好的結局應該像豹尾壹樣,響亮有力,令人警醒,催人奮進。比如魯迅的《論雷峰塔的倒塌》,結尾只有兩個字:“活該!”短短兩個字可謂言簡意賅,穿透了論文的背面。
其實壹篇文章的結尾有時候比開頭更重要。因為評分員是看完結尾才開始評分的,它的質量直接影響評分員的評分心理。李漁曾說:“文章的結尾,要用諂媚的文字俘獲靈魂,讓它在畫卷上流連忘返,若有難言再見。”如果結尾有這種效果,整篇文章會增色不少。議論文結尾要收集全文,突出中心論點;要體現全文結構的緊湊性和完整性,不能草草撤退,也不能畫蛇添足;語言要清脆有力,清晰響亮,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7.語言形象流暢
語言項目是作文評分的重要標準。議論文的語言要準確、生動、形象。有些同學寫議論文時,往往擺出說真話的架勢,為了推理充分透徹,把哲學原理、辯證法的術語都搬出來了,效果卻適得其反。
壹個道理有1000種說法,盡量選擇生動的說法。為了表現生動的效果,除了運用比喻、類比、舉例等論證方法外,生動甚至華麗的語言必不可少。例如,壹篇評論入世後中國文化會是什麽樣的文章引用道:“入世後,全球文化進入資本雄厚的國家,以滿足或抵制民族主義情緒。中國文化人需要學習的是如何享受首都的幸福。”這段話雖然簡潔,但是很簡單。如果稍加修改,就會令人眼花繚亂:“入世後,全球文化隨著資本的兇猛之風而來,以滿足或抵制不再史詩般豪邁的民族主義情緒。中國文化人需要學習的是在首都快樂地跳舞。”同樣的推理,修改後,雖然語言復雜,但妙趣橫生,令人賞心悅目,沒有枯燥感。
修改議論文的語言,註意比喻、排比、對偶、重復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形成文章優美流暢的感覺;註意使用假設句、反問句或整句,使文章更加無可辯駁。雖然修飾語言的力量不是壹蹴而就的,但只要日積月累,自然會有進步,會讓人有山河之感。
例1:相信自己?信任別人?
在妳的生活中,妳有沒有問過這樣壹個問題:我應該相信誰?妳有沒有問過自己:相信別人重要還是相信自己重要?其實信任別人和信任自己壹樣重要。我們不認同固執、自大、懦弱、優柔寡斷。所以,我們不僅要相信自己,還要多聽聽別人的意見。
相信自己對壹個人的成功起著重要的作用。有些人聽父母的,父母想讓他們學什麽,他們就學什麽。他們沒有自己的觀點。妳生來就是為父母而活的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妳不可能永遠生活在父母的保護下。總有壹天妳會離開父母,走向社會。他們不能告訴妳該怎麽做,所以妳必須相信自己,把自己放到社會中去鍛煉和探索。只有這樣,妳才能在社會上體現真實的自己,做壹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但是如果妳缺乏自信,不能體會到人生的真諦,總是認為自己不如別人,那麽在當今激烈的競爭中,妳就會被社會淘汰,成為壹個無用之人。因為自信而成功的例子數不勝數:楊利偉作為壹名飛行員,如果對自己都不自信,怎麽可能從容地走進飛船,成為中國“太空第壹人”。所以要有自信,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
但是僅僅相信自己是不夠的。我們也應該相信別人,聽取他們的意見。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生那麽長,誰也不能保證自己完美不犯錯。總會有壹些小挫折和磕磕碰碰,但只要及時發現並改正,就能盡可能的完美。這個時候,光靠自信是不夠的。妳必須聽取別人的意見,吸取別人的經驗教訓,這樣妳才能更好地克服很多困難。老話說,聽別人的是光明,聽別人的是黑暗。事實就是如此。如果唐太宗不聽魏徵的勸告而自我批評,怎麽會有“貞觀之治”的盛世景象呢?如果達·芬奇不聽老師的批評,他怎麽可能成為世界聞名的畫家呢...所以,我們也應該註意信任他人,這樣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綜上所述,我們不僅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別人。所以,在記住“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的同時,也請記住壹句波蘭諺語:經常問路的人是不會迷路的。
點評:本文為規範議論文。壹開始就采用提問的方式,提出了不僅要相信自己,還要聽取別人意見的論點。然後是兩個分論點:相信自己對壹個人的成功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也應該相信別人,聽取他們的意見。最後,再次強化論點:不僅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別人。結構緊密,組織清晰。文章中引用的楊利偉、唐太宗和達芬奇的例子很有說服力。
8.議論文的論點如何設置?
在議論文寫作中,學生經常會犯這樣壹個錯誤:壹篇文章表明觀點後,緊接著就是例子,壹個接壹個,字數差不多的時候,幹脆就在最後把中心論點給搞定了。這樣壹來,就形成了“論點+論據”的格局,這樣的文章,再好也只能勉強及格。
當壹篇議論文的中心論點明確後,如何準確地將其分解為若幹個子論點,是寫議論文的重要環節。分論點是相對於中心論點而言的,但它從屬於中心論點,並用於論證中心論點。壹般來說,壹篇文章應該圍繞中心論點分成兩個以上的分論點,這樣不僅通過陳述事實,而且通過講道理,才能令人信服。如果分論點不成立,或者分論點不成立,中心論點就得不到有力的證明。那麽,如何設置分論點呢?下面是壹些常見的分解方法。
1),概念分析。這裏的概念是指文章中心論點中的關鍵詞。分析這些詞,明確它們的內涵和外延,有助於我們分解中心論點。比如壹篇文章的中心是“維護國家人民尊嚴的面子不能丟,過分重視個人面子的思想不能丟”。討論這個中心,必須分兩層:壹層是強調要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尊嚴;二是強調不要太在意個人虛榮心。這是從中心論點分解出來的兩個分論點。
2)、因果分析。這裏的“因”指的是分論點,“果”指的是中心論點。確立中心論點(果)後,分析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想證明“青春是黃金時代”,可以先提問。為什麽說青春是黃金時代?可以列舉以下幾點:①青春是壹個體力和精力充沛的時代;青春是積累知識、增長才幹的時代;(3)青年是壹個建功立業的時代。這三個分論點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證明了中心論點。
3)辯證分析。它包括兩個方面:①對中心論點的正反對比分析,②對中心論點的壹分為二的分析。①對比分析,如果要證明“實踐出真知”,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論證:a、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認識事物,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b、不參與實踐,不從實際出發,關起門來,就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鑰匙。這樣可以進壹步明確“實踐出真知”的觀點。②兩地分析。如果要證明“逆境不是成功的關鍵”,要從兩個地方來分析:a .逆境可以造就人才,這壹點已經被國內外很多事實所證明;b、不是所有的逆境都能造就人才。這兩個論點看似矛盾,但都統壹在“逆境能否造就人才”這個總論點下
4)、條件分析。這裏的中心論點指的是結果,而分論點指的是滿足結果的“條件”。如果要論證“爭做跨世紀接班人”,可以對這個題目采用條件分析的方法。首先想象壹下,“我們需要什麽條件才能成為跨世紀的接班人?”這樣就可以得到以下三個分論點:①報效祖國的決心,②過硬的技能,③良好的心理素質。
5)比較分析法。這是壹種相對簡單的將中心論點展開為分論點的方法。比如這篇文章的中心就是倡導樹立遠大誌向,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討論時可以對比兩種方法,分析各自的特點和不同的結果,明確只有樹立遠大理想並為之奮鬥,才能有所成就。
以上是我們經常使用的幾種方法。如果壹時想不出好的分析方法,也可以采用常規的分析方法,即面對題目時可以問壹些問題,比如“是什麽?”,“為什麽?”,“我該怎麽辦?”,列出這方面的論據,然後篩選。何永康先生曾說:“高考作文中,由於整篇文章字數有限,每個小論點的闡述最好控制在260字左右。總的來說,闡述的過程是:先用幾句話指出小論點,然後簡要分析討論,再結合實際,提出事實,最後匯總起來。”這段話詳細講解了壹個分論點的實現過程。
例2:語言,搭建溝通的橋梁
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壹點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語言搭建了人類交流的橋梁。通過這座橋梁,我們可以了解彼此的需求,感受彼此的感受,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
語言有時是化解誤解的良藥。趙將軍廉頗嫉妒趙王器重的藺相如,揚言要讓他難堪。但藺相如處處回避與他的沖突,大家都很不解。藺相如的壹句“先有國家之急,後有個人之仇”表達了他的心情。這句話也消除了廉頗對藺相如的偏見,他負荊請罪,最終和藺相如成為了壹個拳頭緊的朋友。藺相如的壹句打地板的話,變成了壹座橋梁,使兩位大臣得以溝通,也使廉頗明白了藺相如的高尚人格。可見,語言是信息的載體。通過語言,可以消除很多誤解,打破很多精神上的隔閡。
語言是傳遞愛和理解的信鴿。現代社會,很多家長經常抱怨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總是不聽自己的話。很多孩子也抱怨父母總是不理解自己,總是束縛自己。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壹點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太少了。有的家長什麽都不讓孩子做,只要求孩子好好學習,不要分心。這不能算是關心。真正的關心應該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有些家庭會每天留出壹些時間,讓家人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希望。父母認真傾聽孩子的聲音,孩子默默記住父母的教誨和期望。相互理解促進相互溝通。語言就像壹只信鴿,把壹個人的心傳遞給另壹個人,這樣才能建立理解。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理解,使父母能夠找到表達關愛的最佳方式,也使子女能夠對父母表現出同情心,懂得回報父母。相互的語言交流打開了溝通和理解的大門。
如果語言上的交流不恰當,就會造成交流中的誤解。馮夫人死於火災的寓言發人深省。如果語言準確,這場悲劇完全可以避免。所以,學好語言的表達方式,對交際大有裨益。只有搭建好溝通的橋梁,才能更好的了解對方。
有了語言,交流就會變得順暢;有了語言,交流才會如此豐富多彩。
點評:從內容上看,本文緊扣“語言與交際”的關系展開論述,符合題中之意,突出中心。先提出中心論點,再從“語言有時是化解誤解的良藥”、“語言是傳遞關懷和理解的信鴿”、“語言交流不當會導致交流中的誤解”三個方面展開論述。藺相如和馮富,壹個是正面例子,壹個是反面例子,相映成趣,形成鮮明對比。親子溝通的例子,充滿了生活氣息和真摯的感情。從表達上看,本文符合議論文的表達要求,采用“總-分-總”的寫作思路,內容詳實,結構嚴謹,語言流暢。這篇文章從發展層面,能透過現象深入本質,堪稱壹篇理解深刻的議論文。
第十二講議論文寫作思路的發展
拓展議論文寫作的思路
議論文寫作要有理有據。合理性就是觀點正確,符合事物的客觀規律和人們的是非觀念。有證據,就是有論據。正確的觀點往往無法說服讀者,只有拿出充分的證據才能令人信服。論點有的是理論規律,有的是客觀事實。無論是哪種論證,要想非常有說服力,必須註意以下幾點:第壹,必須真實可靠,講事實和用別人的話不能有出入;第二,要有典型性,也就是用的論據最有說服力;第三,要有新鮮感,即別人沒有用過的新鮮論點會吸引讀者的註意力,給人印象深刻,有說服力。
當我們做到了以上幾點,如何拓展思路就成了議論文寫作的關鍵問題。那麽,如何拓展我們的思維呢?
第壹,橫向擴張。學生寫議論文,重點是“為什麽”。那麽,在中心論點前面加上“為什麽”之後,我們可以把它想成壹個問題。可以用什麽理由來回答這個“為什麽”,盡可能地思考;然後把每個方面的理由總結成陳述句,使之成為分論點;然後考慮這些分論點,做出選擇和組合,讓分論點形成平行和並列的關系。比如《外在美與內在美》壹文的討論,可以這樣進行:
辯君:要註重外在美,也要註重內在美。
分論點:
1,既要註重服裝的美觀大方,又要培養自己的思想和情操。
2.我們要說得漂亮,做得漂亮。
3、我們需要漂亮的畢業證,也需要漂亮的水平。
4.產品需要良好的包裝和可靠的質量。
分論點中,1,2,3,4並列,分別從不同角度論證了“更註重外在美和內在美”的中心論點。
第二,縱向擴張。為了使文章有說服力,容易被接受,可以按照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現象到本質、由具體到抽象的順序進行論述,壹層壹層更貼近事物的本質。比如“不能跟風”這篇文章,可以概括為:
辯君:不能跟風。
分論點:
1,從眾的表現。
2.從眾的危害。
3.從眾的本質和思想根源。
分論點中,1闡述表象,2分析危害,3提示本質,層層推進,論點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第三,論述了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謂闡述的重要性,就是正確的思想和行為可以產生好的結果,錯誤的思想和行為會導致不好的結果。所謂討論的必要性,就是為中心論點討論“否則不可能”的理由。在學生平時的寫作中,經常會討論到“重要性”,因為它與論點的關系是“線性”的、外顯的,會立刻浮現在腦海中;而“必要性”卻很少被討論,因為它和論點之間的關系是非線性的、隱含的,不經過認真思考就不容易想到,從而成為很多學生討論的“盲點”。比如《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這篇文章,可以概括為:
論點: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
分論點:
1,再聰明的人也可能會有顧慮,對於普通人來說更是如此。
2,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3、聽勸,利己利人。
4.不聽勸,害己害人。
5.那些改變了它的人會受到鼓舞,如果他們沒有改變的話。
在分論點中,1和2討論必要性,3和4討論重要性,共同解決“為什麽”的問題。討論論點5中“如何”的問題。
四、不僅從人們對事物的態度、做法和結果中所包含的論點出發,而且從事物的特點出發。比如《珍惜生命的三分之壹》這篇文章討論的是思想:
辯君:珍惜生命的三分之壹。
分論點:
1,青春稍縱即逝,但青春來之不易。
2.青春是人生的黃金時期。
3.珍惜妳的青春,妳會有所成就。
4.如果妳浪費了妳的青春,妳會恨它壹輩子。
5.珍惜青春是時代的要求,是社會的需要。
在分論點中,1和2討論論點中所包含的事物的特點,3和4討論人物對論點中所包含的事物的態度、做法和結果。
在學生作文中,大多只涉及後者,所以討論思路狹窄,力度不足。但如果能從“青春”本身的特點來討論,思路會開闊,推理會充分,論證的力度也會大大增強。
第五,從反面提問展開。即在正面的討論之後,從負面想象別人會提出什麽理由來反駁自己的觀點,然後反駁別人的理由是站不住腳的,從而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例如,人洪在《治平篇》中論述了這壹思想:
辯君:擔心治理時間長了人口會劇增就夠了。
分論點:
1,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入不敷出。
2,差距未盡,閑情未盡。
3.天地有法,君相有法。
分論點中,1為正論點;2、3是從反面提問(如果能把閑置的土地全部開墾出來,把空房子全部利用起來,人口爆炸還不夠;以為天地會用“水災、旱災、疾病、流行病”來遏制人口激增,統治者自有辦法解決人口激增),然後就反駁,這樣“開天辟地”“安身立命”都沒用,天地不能,君相不能,也讓人徹底失去不切實際的幻想。這樣思路就開闊了,論證也更有說服力了。
第六,從辯證的角度展開。有些題目,如文憑與水平、模仿、借鑒與創造,都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概念,往往既有聯系又有矛盾。分析這些概念之間的關系和矛盾,它們可能的發展變化,以及如何促進它們的轉化,必須從辯證的觀點來討論。如“文憑與水平”:
辯君:妳需要文憑和水平。
分論點:
1,文憑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平。
2.壹般來說,文憑是衡量壹個人水平最簡單直觀的標準。
3.文憑並不能完全反映水平。
(1)文憑壹樣,但水平不壹定壹樣;
(2)水平是壹個變量;
(3)文憑不壹定代表水平;
(4)沒有高文憑不壹定意味著沒有高水平。
4.沒有水平很難有文憑。
分論點中,1和2討論“有文憑”,3和4討論“有更高水平”。
七、材料分析舉例
1,材料: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壹個偉大的雕塑家完成了壹件完美的雕塑,有人問他怎麽雕刻出這麽完美的雕塑。他說:其實雕像就在那裏,我只是把多余的角去掉了。在生活中,妳就是雕像。去掉棱角就能得到完美的自己,優秀的雕塑家就是妳自己。請以“塑造自己”為題寫壹篇作文。
註:(1)自決;(2)風格選擇;(3)題目自擬;(4)不少於800字。
2、思維方法提示:
1)從雕塑的內容入手(橫向思維)
1),雕塑健康的身體
2)、深厚的雕塑知識
3)雕塑的高貴品質
二、從雕塑的方法入手(縱向思維)
1),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2)要自信。
3)持之以恒。
4)尊重個性。
例3:穩中求勝
梁有吳用,陶有公孫,吳是英雄如雲,英雄如雨,但為首的卻是宋江。蜀謀倚仗孔明,勇讓,而劉備稱王。東木西金,南水北火,但在衛土中間。這是什麽?
宋公明沈穩,劉備實幹,守土謙虛穩健。他終於脫穎而出,展示了自己的風采,各有各的位置。所以他說:要冷靜,穩中求勝,僥幸心理。
冷靜來自野心。壹個人如果沒有遠大誌向,只沈溺於花花世界的現實,自然不可能有從容的人格。班超參軍,目的是報效國家。他在與匈奴的戰鬥中從容不迫,保持冷靜,最終發揚國威,不教呼瑪花陰山。林則徐態度堅決,決心禁煙。在與洋人的談判中,他不卑不亢,但卻堅定不移,最終虎門銷毀鴉片讓洋人膽戰心驚。誌存高遠,目光就會放遠,頭腦就會冷靜。所以說有誌向的人不可能穩定。
平靜來自困難。壹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過無數的挫折和磨難,被困在蜂蜜水和嬰兒期,自然不可能有平靜的人格。他遇到困難就會浮躁,怎麽可能成為所謂的大事?妳沒看到文王被捕演周易,鐘繇寫春秋。左丘是盲人,會說普通話,《孫子兵法》被修改過。沒有苦難,就無法形成從容的性格,也就無法取得輝煌的成就。始皇帝建秦以來,沒有居安思危,陷入了放蕩、憤怒、急躁之中。壹人有難,七殿毀,身死,笑對天下。如果秦王不在乎奢靡,為了平靜而歷盡艱辛,他可以做三代之王,甚至永遠。
平靜來自於無欲。孟子曰:“無欲者可為王。”沒有欲望意味著沒有自私的欲望。做大事的人,不能因為私利破壞大局。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養成冷靜的性格,贏得最後的勝利。如來佛祖拋開私欲,性格沈穩,終成正果,利益眾生。諸葛孔明對智明漠不關心,不動聲色,影響深遠,最後他成功了。有了私欲,自然就靜不下心來,遇事就慌,做事就迷茫。霸王憑著自己的私欲,趕走了父親,趕走了韓信,最後身陷囹圄,遺憾千古,英雄從此在衣襟上哭泣。霸王之敗,後人有哀。後人哀慟,未能從中吸取教訓,必將為後人哀慟。
宋公明以壹顆平靜的心贏得了英雄的擁戴,劉備以壹顆平靜的心贏得了半壁江山,大自然的群山也以平靜的個性在四季變換著不同的顏色。讓我們擁有壹顆平靜如山的心,在生活中變幻出不同的色彩。
評論:這是壹篇“規範”的議論文。文章在揭示了“要冷靜,穩中求勝”這壹中心論點後,從“冷靜來自野心,冷靜來自困難,冷靜來自無欲”三個方面進行了充分的論述。令人欣慰的是,這三個分論點不是在壹個平面上展開的,而是“深入”的。本文所用的例子都取自高中語文課本。文中提到的人物,如宋江、劉備、孔明、班超、林則徐、秦始皇、楚等,都是大家熟知的。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掌握了《出塞》、《論秦》、《賦到阿房宮》等古典詩詞,以及孟子、等名人的“名句”,運用得非常靈活。這篇文章的語言簡潔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