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學是課程創造和發展的過程。
當課程從“專制”走向民主,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專家研究走向教師發展,從學科內容走向學生體驗時,課程不僅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等文件),而且是“體驗課程”(師生實際體驗、感受、領悟、思考的課程)。這意味著課程的內容和意義本質上對每個人都不壹樣。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壹個老師和學生都有自己對給定內容的理解,有自己對給定內容意義的解讀,讓給定內容不斷變化創新,讓給定內容不斷轉化為自己的課程。因此,教師和學生不是課程的外部,而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他們參與課程開發的過程。這樣,教學不僅是課程傳遞和實施的過程,也是課程創造和發展的過程。這是新課程倡導的教學理念。因此,教學過程就成了課程內容不斷生成和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和提升的過程。這樣,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有機融合。課程由此成為壹個動態的、不斷成長的“生態系統”和壹種完整的文化,這意味著課程觀念的重大轉變。在這種背景下,教學改革才能真正進入教育的核心,成為課程改革發展的動力,成為師生追求主體性、獲得解放和自由的過程。這就是新壹輪課改呼喚的教學改革!這是從課程層面給教學帶來的壹種“解放”,將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2.教學是師生溝通、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流與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相互分享思想、經驗和知識,相互交流感受、經驗和觀念,豐富教學內容,尋求新的發現,從而達到* * *求知,* * *享受,* *進步,實現教學互利。交往表明,教學不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會不斷地讓位於師生之間的互教互學,他們會形成壹個真正的“學習體”。在這種* * *同構中,“學生的老師和老師的學生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名詞:像老師的學生和像學生的老師。”教師不再只是教學,而是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們同時被教導。他們都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於教學而言,交流意味著每個人的參與、平等對話和合作意義建構。它不僅是壹個認知活動的過程,也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於學生來說,交往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達和創造力的解放。對於教師來說,交流意味著上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分享理解,共同促進學習;上課不是單向的努力,而是壹個生命活動、專業成長、自我實現的過程。交流也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變:教師從教學的主角轉變為“平等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現代促進者。可以說,建立在師生交流基礎上的互動互利的教學關系是這次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3.教學不應只註重結果,也不應忽視過程。
傳統的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不過是壹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把生動的形成結論的過程變成單調刻板的背誦文章。壹切都是現成的:現成的結論,現成的論證,現成的解釋,現成的解釋,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傳統的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排斥學生的思維和個性,把教學過程庸俗化到只靠聽和背就能掌握知識的地步,於是出現了掌握知識卻不去思考、提問、判斷和創新知識的“好學生”。這其實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對學生人格的摧殘。重結論,輕過程,從學習的角度來說,就是重學習,輕會學習。學習,重在接受知識和積累知識,是提高解決當前問題能力的適應性學習;學習,重在掌握方法,主動探索知識,以發現新知識、新信息、提出新問題為目的,是創新性的學習。在知識經濟時代,學生在學校獲得的知識遠遠不夠社會使用。人只有不斷更新知識,才能與時俱進。因此,學生從學習到學習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接受知識的過程,也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壹方面是暴露學生各種問題、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壹方面是展示學生智力發展、形成獨特個性和創新成果的過程。正因為如此,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識、獲得新知識的體驗。當然,強調探索的過程,意味著學生將面臨問題、困惑、挫折和失敗,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表面上卻壹無所獲。但這是壹個人在學習、生存、成長、發展、創造中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壹個人能力和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是不可估量的“長遠”,是不可言說的豐厚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