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遼闊的草原》的教學設計

《遼闊的草原》的教學設計

作為壹名無私的人民教師,我們經常需要根據教學需要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應該如何寫教學設計?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茫茫草原》的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學習參考。希望對妳有幫助。

設計理念:

《遼闊的草原》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音樂教材第四單元《神州大地(1)——遼闊的草原》。它是壹門以學習蒙古族民歌為主,其他教學方法相互配合的綜合性課程。通過學唱《牧歌》和欣賞無伴奏合唱《牧歌》,讓對地域民歌特點不甚了解的七年級學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風格特點,探索地域文化對草原民歌的影響。教學設計理念中體現了“體驗、探究、升華”的教學方法。

體會:在歌曲教學中,讓學生直接通過聽和唱來學習演唱歌曲,有助於學生感受、體驗和掌握蒙古族民歌的特點和風格。對於歌曲的處理,層層深入,讓學生在反復體驗中感受和理解,為探究地域文化對草原民歌的影響做鋪墊。

探究:通過播放草原特色,介紹蒙古族特有的衣食住行,欣賞無伴奏合唱《牧歌》,讓學生通過看、聽、思、議,發現和探究影響草原民歌的因素,從而進壹步了解內蒙古民歌的風格特點,尤其是“長調”的特點。

升華:通過看、聽、唱、比較,讓學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純美。通過學生的才藝展示和對“風吹草動見牛羊”這壹罕見現象的了解,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熱愛、美化家鄉的感情。

教學目標:

l、通過欣賞和演唱《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風格特點;探尋地域文化對草原民歌的影響,體驗內蒙古民歌的獨特魅力。

2.通過對比、情景展示、體驗的教學過程,讓學生了解民歌的特點與地域文化的關系,培養他們主動參與的意識和探究的能力。

3.通過學生眼與心的對話,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熱愛家鄉的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習演唱民歌,把握內蒙古民歌的風格特征;探索地域文化對草原民歌旋律的影響。

教學過程:

第壹,體驗

1,導入

老師:“今天老師會帶學生去壹個很向往的地方。請聽這首熟悉的歌,和我壹起走。”播放《蒙古人》,邊聽邊看草原風光。)

師:請大家說說自己的所見所聞的美好事物,談談自己的感受。

生:看到了美麗的壹望無際的大草原,聽到了騰格裏歌手的《蒙古人》。老師會帶我們去看內蒙古大草原,聽迷人的蒙古族民歌...

老師:那我們就來體驗壹下蒙古族民歌的無窮魅力吧!(板書題目)

2.學習唱歌

聽:玩田園。

老師:請談談妳對歌曲的意境和風格特征的理解。

生:田園是壹幅色彩豐富的美麗畫卷,是贊美家鄉美麗富饒的贊歌。旋律悠揚悅耳,節奏舒展寬廣,速度緩慢,有顫音和拖長音。

再聽壹遍:再彈壹遍田園。

老師:妳認為旋律的節奏有什麽特點?

生:1、2段與5段、6段、9段、10段節奏相同,即:x x │ x x。

聽壹聽,唱壹唱:(第三遍播放)讓學生跟著伴奏輕聲哼唱旋律。

復唱:讓學生選擇使用:合唱、團唱、領唱、對唱、表演唱等多種形式來熟悉鞏固後的歌曲。

演唱配樂:歌曲唱完後,讓學生集體視唱配樂。

在歌唱中,老師提醒學生註意:呼吸、呼吸、咬字、長音的節拍數、力度的把握、歌唱的情緒等。

第二,探索

1,享受

聽:欣賞無伴奏合唱《田園》(播放錄音)。

老師:通過聽,妳認為什麽是無伴奏合唱?無伴奏合唱的牧歌和我們剛才唱的牧歌有什麽區別?

生:無伴奏合唱是沒有樂器伴奏的合唱。唱法是前獨唱,後合唱。無伴奏合唱比獨唱更能展現草原的遼闊,給人更豐富的感受...

老師補充道:...

再聽壹遍:彈無伴奏合唱的牧歌。(進壹步感受無伴奏合唱的音樂魅力)

2.播放草原風光的電影。

老師:請介紹壹下蒙古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和他們的性格,並談談地域文化和他們的民歌之間的關系。

生:通過交談和互補獲得初步看法。

3.探究結論

師生:內蒙古獨特的地域特色造就了熱愛藝術的勇敢、豪放、直爽的蒙古族人民及其獨特的音樂形式...

第三,升華和延伸

1,升華

老師:通過學唱和欣賞,妳認為蒙古族民歌有哪些特點?

生:曲調悠長,跌宕起伏;節奏舒展寬廣;旋律中有顫音和滑音,充滿遼闊奔放的草原氣息...

老師:為什麽現在內蒙古很少出現“風吹草動,妳看牛羊”的美景?國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健康:草原、草地沙化嚴重,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目前,我國正在退耕還林還草,建設生態林,大力發展人工草地,推廣圍欄封沙等措施,方便種草...

老師:學生們今天得到了什麽?

健康:...

2.延長

選秀節目

老師:有這麽多收獲,妳願意和我們老師壹起通過歌舞表演來表達我們對草原民歌和家鄉的熱愛嗎?

師生各顯其能。

知識擴展:

老師:我國還有哪些地方有草原?那裏的風土人情、民族性格、文化藝術有什麽獨到之處?請在妳的課後學習中抓住並仔細思考。

教學反思:

目前,流行音樂正在沖擊學校的音樂課堂,越來越多的學生對民族音樂不感興趣。通過《茫茫草原》的教學,我有以下體會:

1,充分體現了學科標準。音樂是聽覺和實踐的藝術形式,學生要在充分的聽和唱中感受作品本身的旋律特征,為理解蒙古族民歌的音樂特征做鋪墊;同時,學生可以在學完歌曲後唱音樂,降低了學習難度。

2.註重音樂內容與相關知識的聯系,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對探索和理解民歌的特點與地域文化的關系,體驗內蒙古民歌的獨特美有著重要的作用。

3.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教學中多次運用提問、適時評價、學生主動展示才華的方法,多方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反應強烈。

4.采用比較、情景再現、與實踐結合、實習等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 上一篇:插花與花卉業的七大問題
  • 下一篇:普希金的詩歌創作傳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