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紀初,流行穿喇叭袖短外套和無袖背心,外套在地上前後擺動。
此後,旗袍的下擺、袖子、翻領、領子都做了壹些改動,加上了裝飾,變化復雜。
但仍保持了舊款旗袍馬甲的直寬風格,采用傳統的直線裁剪方式,展現女性婀娜多姿的身材。
在20世紀20年代末和30年代,旗袍在長度,寬度,開叉高度,短袖和低領方面反復變化。
1929,受歐美短裙的影響,原本長度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
後來有了校服旗袍,下擺縮到膝蓋以上1寸,袖子西式。
這壹變化受到了批評。1931年後,旗袍開始變長,下擺下垂。
30年代中期達到頂峰,袍底垂下遮住雙腳,稱為“掃旗袍”。
以前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被縮短到了肘部。
之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後幾乎無袖。
清代旗袍不開衩,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開了左邊的衩。
後來,縫越開越高,漸漸到了膝蓋到大腿。
由於反對,長袍壹度回到膝蓋以下。
但是輿論壓力壹減,長袍開衩迅速崛起,1933之後,寬衩旗袍開始流行。
傳統旗袍是上下直線,加上高挺的領子。
三十年代初,隨著時間的推移,長袍的腰部開始收縮,1934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完全顯露出來。
齊耳高的領子逐漸變短,後來有的變成了無領旗袍。
滿族傳統旗袍的起源
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清祖入關,定都北京,然後統壹全國。
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定,兵役制度的改革開始實施。
在這壹點上,幾乎所有的傳統服飾,漢服,都是禁止穿的。相傳千年外衣下的漢服形狀,只保存在家中漢族婦女的衣服中。
男女在慶典場合都要穿長袍,長袍有很多種,包括宮廷長袍、龍袍、繡袍和常服長袍。
從字義上看,旗袍壹般是指旗手(男女均可)所穿的長袍,但只有八旗女子所穿的長袍與後世的旗袍有關,而作為禮服使用的長袍,如長袍、繡袍等,習慣上並不歸為“旗袍”。
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來看,滿族女性是被禁止模仿漢族女性服飾時尚的。
到清末,也有漢族婦女模仿滿族服飾。
滿漢女裝風格的悄然交融,讓雙方服飾的差異越來越小,成為旗袍風靡全國的前奏。
晚清時,旗女所穿的長袍寬大寬大,線條挺拔硬朗,長度至腳踝。
“元寶領”應用廣泛。領高蓋住臉頰,觸及耳朵。袍上繡有各種圖案,領、袖、翻領、領有多個寬滾邊。
鹹豐、同治年間,鑲卷達到了頂峰,有的甚至整件衣服都鑲卷了花邊,以至於幾乎很難辨認出原來的材質。
女袍、袍的裝飾達到了頂峰。此時,清朝正試圖挽救自己的危亡。清朝洋務派提出了“中學為師,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出大量留學生留學。
在中國,學生最早出現了西式學生衣帽禮服的輸入,為評判美提供了另壹種參照系,直接影響了社會著裝觀念的改變。
以後旗袍演變成壹種融合中西風格的新樣式,其受西方影響的變化可以說是開端。
民國旗袍
1911辛亥革命的突然爆發,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壹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掃清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拋開了傳統苛刻的禮教觀念和風化觀念,解除了服飾制度上等級森嚴的各種橘子。
服裝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轉型已經水到渠成,旗袍也因此卸下了傳統的沈重包袱。
舊式的旗袍被拋棄,新旗袍在亂世開始成型。
此時時尚中心早已從蘇州、揚州轉移到上海。
上海也是女性尋求解放的重鎮。
傳教士、商人、革命家競相創辦女子學校,掀起了女權運動的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風氣,清理了服飾化妝上的陳規陋習,趨向簡潔,色彩上力求典雅,註重體現女性的自然美。
旗袍最初是以背心的形式出現的,長到腳背,加在短外套上。
後來長馬甲改成了無袖款式,成了新旗袍的雛形。
據說最先走紅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的第壹個俑。
當時,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征和時尚的先鋒,甚至是打扮成女學生的名人和時尚人物。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時期。這時改良後的旗袍在結構上吸收了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加合體。
旗袍雖脫胎於清朝的女子長袍,但又不同於舊制,成為中國現代女性的標準著裝,吸收了中西服飾。
旗袍起源於旗手的長袍,而北京是旗手居住人數最多的地方,所以直到清末民初,旗袍都屬於京派文化。
清代旗手的袍服有男袍和女袍,但因為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起源於旗手的袍服。
清初的旗女袍,比較細長緊身,袖子窄,樣式簡單,到了清末,已經變得寬大復雜。
辛亥革命後,大部分旗人放棄長袍,改穿長衣長褲,所以20世紀10穿旗袍的人很少,20世紀20年代才略有恢復。
丁哥之後,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但這種變化的主要地點是上海。
清末旗女的袍子與民國旗袍主要有三個區別:
1.旗女袍寬而直,不露身;民國時旗袍開衩收腰,顯示體態或女性曲線。
2.旗女的袍裏有褲子,開叉處可見繡花褲腿;民國旗袍有* * *和* *,開叉處露腿。
3.旗女袍的面料多為厚重的錦緞或其他提花面料,裝飾繁瑣;民國時期旗袍面料較輕,印花布增多,裝飾更簡單。
正是這三個不同點,讓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長袍變成了可以和西洋裙比肩的新品種。
袍服是大衣,強調功能(防寒、遮體、身份表達等。),它們的審美意義是傳統意蘊。
裙子,法國的長袍或英國的連體裙,與中國長袍有著相似的強調功能的歷史和傳統,但展示女性的身體曲線也是其悠久的傳統之壹。現代裙子強化了這壹特征,從含蓄、理想化、局部表現到暴露、性感、全身表現。
就現代西式禮服中女性體態微妙變化的所有這些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大陸穿旗袍的婦女人數急劇減少。
壹位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於壹個身材好的女人來說,不穿旗袍真是壹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