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歷法上的「陽歷」和「陰歷」是如何、何時發明的?我想要所有相關的信息。

歷法上的「陽歷」和「陰歷」是如何、何時發明的?我想要所有相關的信息。

公歷就是現在的國際歷法,也叫陽歷,俗稱陽歷。“陽歷”又稱“太陽歷”,是根據地球每年繞太陽運行壹周,這在西方國家很常見,所以又稱為“西歷”。自辛亥革命以來,我國從民國元年開始采用陽歷,故又稱“國歷”。為了和中國的舊歷法對稱,也叫“新歷法”。1949正式規定了日歷年。

他出生於儒略歷公元前1582年,羅馬天主教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將綜合儒略歷1582 10年10月4日的第二天定為公歷10年10月15日,中間時期為10天。同時,儒略歷的閏規則被修改。

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實際上是365.2419天(太陽年),每年少0.24219天,每4年少0.96876天,每400年少96.876天。所以400年需要97個閏年。閏年是二月底加壹天,全年366天。花了3333年才得到壹天的誤差。

年分三種:地球繞太陽壹周,歷時365天6小時9分9秒,稱為“恒星年”;太陽過近地點,沿黃道向東運行壹周,然後在365天的6: 13: 48過近地點,稱為“近地點年”;太陽越過春分點,跟隨黃道向東運行壹周,然後越過春分點,歷時365天5小時48分46秒,被稱為“北回歸線之年”,又稱“歲末之年”。

由於春分(春分秋分)每年沿黃道向西逆行約50秒,回歸年的時間比恒星年短,相差20.23秒,稱為“歲差”。這三年的時間不壹樣。為了保持每年節氣的冷熱,選擇回歸年作為公歷年。

有必要記住北回歸線的時間。為了方便記憶,壹首歌的公式編譯如下:

地球繞太陽運行壹周年,需要多長時間?三,六,五小時,四十八分鐘,四十六秒。

1月1日至次年1月1日,稱為壹年。年紀大的人應該和實際年數相等。但是壹年中的天數必須是整數,所以不方便統計奇數小時。所以以365天為壹年,每年還剩5小時48分46秒到四年中的壹天左右。所以每四年加壹天,稱為閏年。

沒有閏日的壹年稱為“平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然而四年閏只有23: 15分零四秒。今天,閏日太多了。超過44: 56秒,累計到25閏,也就是17: 58分24秒,大概是壹天的四分之三。所以每壹百年就會浪費壹個閏,直到第400年才會浪費。如果每四年設壹閏,每400年減三閏,就需要8個400年,也就是3200年,才能補上這壹天的差額。

解說]1。中國的歷法是農歷的壹種,壹般稱為陰歷。正常年份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或355天(壹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於每年的平均天數比太陽年差11天左右,所以19年設定7個閏月,壹年中有383或384天有閏月。根據太陽的位置,壹個太陽年分為24個節氣,方便農耕。年表用天幹地支搭配,60年壹個周期。相傳這種歷法起源於夏朝,所以也叫夏歷。也稱為舊日歷。

2.用於農業的歷書。

夏季日歷。(“農歷”壹詞流行的原因是文革期間極左思潮泛濫,“橫掃四老”,認為“李霞”是夏朝的印記,必須改名;因為傳統歷法在農村廣泛使用,所以通過報紙改名為“農歷”:1968年元旦,全國報紙頭條壹夜之間將“夏歷”標題改為“農歷”。

按:所謂“農歷”是指它具有指導農業生產的意義,但實際上農歷與季節變化的區別是明顯的,指導農業時間的效果並不好。中國古代真正指導農時的是“二十四氣”,實際上是壹種特殊的“陽歷”。

農歷中的歷月長度以農歷正月為準,農歷正月30天,農歷二月29天。農歷正月和農歷二月相輔相成,使得歷月的平均長度接近農歷正月。

農歷以新月為月初壹——月初壹。從天文學上講,所謂“新月”有壹個確定的時刻,即月亮黃經與太陽黃經相同的時刻。(日月黃道的計算非常復雜繁瑣,這裏就不介紹了。)

至於農歷月份名稱的確定依據,則是由“中氣”來確定的。即含有“雨”的月份為壹月;二月是有“春分”的月份;三月是“谷雨”的月份;四月是有“小滿”的月份;五月是“夏季至日”的月份;6月是“大暑”的月份;7月是“暑熱”的月份;八月是“秋分”的月份;9月是“初霜”的月份;10月是“小雪”的月份;11月是“冬季至日”的月份;12月是“大雪”的月份。(不存在像上個月閏月那樣含有中性氣體的月份)

農歷的日歷年長度以回歸年為準,但壹個回歸年是12個月以上,13個月以下。古代天文學家編制農歷時,為了使壹個月中的任何壹天都包含月相的含義,即初壹為無月之夜,十五為滿月,以月亮為主,兼顧季節。有七個閏年,每個閏年有十三個月。

為什麽采用“十九年七躍”的方法?平均太陰月為29.5306天,壹個回歸年有12.368個太陰月。0.368的小數部分的遞進分數為1/2,1/3,3/8,4/11,7/68。因為19回歸年= 6939.18天,而19太陰年(七個閏月之後)* * *有235個月亮,等於6939.438+00天,所以兩者相差無幾。

另外,“十九年第七次飛躍”只是壹個大概的說法。其實春秋時期的天文學家在十九年就開創了七躍的方法;祖沖之大明歷采用20組65438+7閏2009年插入1組11閏4年,計391閏144年,使農歷平均歷年更接近回歸年。此外,334年還有123閏,1021 376閏,兩者差別更小。但從清朝開始,中國完全采用天象來確定歷月和歷年,使農歷的平均歷年與回歸年完全壹致。

七個閏月插入十九年,插入方法精妙。農歷閏月的位置從古至今完全是人為的,閏月的位置在歷代都有不同。秦朝以前,閏月放在壹年的末尾,稱為“三月”。漢初閏月放在九月之後,稱為“後九月”。漢武帝元年,閏月插在壹年中的每個月。後來規定“不含中性氣體的月份為上壹個月的閏月”,這壹規定沿用至今。

為什麽有些月份沒有煤氣?節氣與節氣,或中性氣與中性氣的平均間隔是30.4368天(即壹個回歸年的65.2422天等分為12天),而壹個太陰月的平均間隔是29.5306天,所以太陰月的節氣或中性氣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在某個時間,中性氣體不在月中,而是移到月末,下壹個中性氣體移到另壹個月的月初。

如前所述,古人編制農歷時,以十二個中國氣作為十二個月的象征,即雨是正月的象征,春分是二月的象征,谷雨是三月的象征...把沒有中國氣的月份作為閏月,使歷法名稱與中國氣壹壹對應,從而保持了中國氣的原始象征。

從19年第七閏開始,19回歸年有228個節氣,228個中氣,而農歷19年有235個新月月。顯然,沒有節氣的月份有七個,沒有中氣的月份有七個,所以把沒有中氣的月份定為閏月也就順理成章了。

農歷月份的大小很不規律,有時兩個、三個、四個大月或兩個三個小月連在壹起,歷年長短不壹,差距很大。農歷節氣和中氣的分布日期很不穩定,日期變化很大。這樣看來,農歷似乎很復雜。其實農歷還是有壹定的循環規律的:因為19個回歸年的天數和19個太陰年的天數幾乎相等,所以農歷每19年幾乎都是壹樣的。每隔十九年,農歷同月每月初壹的陽歷日壹般相同或相差壹兩天。每隔十九年,節氣和中性日期壹般重復,個別差異壹兩天。由19年閏月分隔的月份重復出現,或者相差壹個月。

幹支訓導法

從字面上講,樹幹和樹枝相當於樹幹和枝葉。在中國古代,天是主宰,地是從屬。天與幹的聯系稱為天幹,地與幹的聯系稱為地支。合起來就叫天幹地支,簡稱幹支。

有十個天幹,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桂,十二個地支,即子、醜、陰、卯、辰、巳、午、衛、申、酉、戌、亥。古人把它們按壹定順序配對,不重復,從甲子到桂海* * *六十對,稱為六十甲子。

我國古人用這60對樹枝來代表年、月、日、時的序號,周而復始,這就是枝、枝之紀。

傳說黃帝時代的大臣們大刮“五行占建年計之深情,故令甲乙命名日,謂之幹;出醜為名日,名曰枝,枝與枝相配成六十歲。”這只是壹個傳說。最初是誰創立了幹支並沒有得到證實。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代表幹支的象形文字,說明幹支紀律性早在殷朝就已使用。

  • 上一篇:《十誡》全文翻譯的意義是什麽?
  • 下一篇:易中天的中國傳統文化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