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炫富為榮”是日本“工匠精神”形成的文化土壤
說到“工匠精神”,很容易想到“日本制造”。日本很多中小企業都有優秀的“工匠”。有壹個螺絲廠,只有五六個人,卻能做出大到宇宙飛船,小到顯微鏡的螺絲。雖然工廠很小,但是世界聞名。還有壹家唱片和唱針廠,雖然很多廠家早就退出了,但是壹直維持至今。現在,世界各地的訂單都到這家公司來,生產超負荷。老板說:“我喜歡這個行業,哪怕是行業低谷的時候,只要還能吃,我也絕不放棄。”像日本這樣的中小企業,各行各業都有。
21世紀,“工匠精神”不僅演變為大規模生產的質量管理和服務業的待客之道,還體現在許多普通日本人的行為中。我壹個日本朋友的母親已經95歲了。她曾經是職業家庭主婦,喜歡做手工藝品。現在她還是堅持每天做壹兩個小時。這位95歲的老人用各種材料制作的蔬菜水靈生動,制作的小動物栩栩如生。老人說,只要她還能動,就繼續用手工藝品做植物園和動物園。我在築波大學的時候,有壹家蛋糕店,小吃很好吃。很多人壹大早就從很遠的地方趕來排隊,每天限產。如果他們來晚了,就買不到了。兩年前回到築波的時候,我又去了那家店。20多年過去了,還是老樣子,只是零食更好吃了,味道真的很驚艷。這樣的小蛋糕店、拉面店、壽司店、面包店、理發店隨處可見。
訪問中國的日本遊客從2065,438+065,438+0年的45萬增加到2065,438+05年的499萬。大家都體驗到了“工匠精神”給社會生活帶來的舒適和溫暖,給經濟帶來的巨大效益。很多人不禁要問,在制造業工業化和經濟全球化的這樣壹個環境下,為什麽“工匠精神”能在今天的日本延續?其實這也是我思考了很久的社會學問題。為什麽同樣的科技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會產生不同的社會效應?日本的“工匠精神”經過幾百年、幾代人的傳承,演變成了日本人的品質。
“不以炫富為榮”是“工匠精神”形成的文化土壤。當我第壹次來日本時,我去了天堂米托。我的日本朋友告訴我,這是日本三大名園之壹,由米托的第九代封臣德川趙琪1833所建。我當時的第壹感覺就是房子太簡陋,花園還不如國內有錢人的後花園。再來看看現在日本富豪居住的鹿屋市所謂的豪宅。比起美國和中國的豪宅,簡直就是蝸居。由於日本歷史上“不以炫富為榮”的文化土壤,在江戶時代手工業發展之後,工匠“以精益求精為榮”成為現代日本的價值觀。
“榮辱、尊嚴、信譽”的價值觀是“工匠精神”傳承的文化土壤。日本雖然近代在政治上誤入歧途,有過忠君教育,但從未觸及“榮辱、尊嚴、名譽”等國民價值觀。江戶時代“知識分子、農民、工人、商人”階層中的“工人”,即工匠們把自己的產品視為自己個性和信譽的表現。他們不以功利或財富來討論榮辱,他們對工作的堅持和對困難的挑戰逐漸演變成普通人所崇尚的價值取向。時至今日,仍有很多年輕人追求極致,挑戰自我。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各種“控制”。日文名字叫マニ?,英文名字叫馬涅。妳會驚訝於他們對自己所熱愛的事物掌握的深度和廣度。以前有個電視節目,專業人士和“管制員”比賽,結果是“管制員”贏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壹個20歲的東京駕車者的“控制力”。妳不僅知道上百條路線、站點、公交車到站時間、公交車型號、生產年份,甚至在東京下車時按鈕停止的出廠日期,妳還能確切地知道哪輛公交車是由哪個廠家維修的。
長期穩定的政治制度、自律精神和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有助於“工匠精神”的傳承。江戶時代天皇和幕府的雙重政治根除了戰後政權更叠帶來的混亂。
經濟繁榮之後,對生命價值的追求是現代社會“工匠精神”傳承的流行基礎。戰前日本大部分人解決不了溫飽問題,想以“工匠”的身份追求極致,卻又余力不足。60年代經濟繁榮後,我開始在平凡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追求極致,在自我挑戰的過程中享受成功和快樂。日本很多人喜歡面包師、護士、美容師、動漫設計等。從小到大。他們不考大學,直接報考這些專業的職業中專或者大專。父母也不強求他們盡力去擠高考的獨木橋。大多數日本人認為,如果妳工作只是為了賺錢,那是壹種忍耐和痛苦。做自己喜歡的,能做的,不僅能做好,還能掙錢,享受生活。
再好的文化土壤,也會遇到各種內外部的傷害。保護“工匠精神”傳承的重要因素是公正的評價機制和法律監督。日本各行業的評價不受行政幹預,消費者的評價絕對客觀。“短平快”“壹槍換壹個位置”等於承認自己沒有競爭力。這樣就形成了保良除雜草的評價機制。企業和商家都把信譽視為上壹代人留下的財富和遺產,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輕易毀掉自己的品牌。日本也有很多人弄虛作假,名利雙收,但壹旦被揭穿,不僅要承擔刑法的責任,民事訴訟中的索賠也會讓他傾家蕩產,社會的譴責也會讓他難以翻身。
日本從小學到大學都沒有優秀的學生,也沒有先進模範的職場。電視電影的焦點不全是成功人士,很多是普通小人物。不僅如此,每個人都有壹個熟悉的認真、努力、追求極致的身影。“工匠精神”深受推崇,相互影響,形成了日本人的素質軟實力。
任何社會,“工匠精神”都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形成的,需要幾代人的文化沈澱和社會制度的有效機制。只要政治能給個人和企業公平競爭的市場空間;法律可以發揮“揚善懲惡”的有效機制;人可以有以努力和奉獻為榮,以懶惰和奢侈為恥的價值觀;如果社會能有壹個長期穩定的環境,安居樂業,中國的“工匠”就能重獲應有的尊重,“工匠精神”就可能體現在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