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日本古代建築有哪些相似之處?

日本古代建築有哪些相似之處?

日本建築早在1世紀就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那就是使用木架,通透,輕盈。這些特征可能是在中國南方和南洋的影響下形成的,也可能是因為日本島嶼盛產木材。

後來中國影響顯著占優,木框架采用中國梁柱結構,甚至還有鬥拱。它們平行彎曲,所以空間布局也以“空間”為基本單位,幾個房間並排排列,形成壹個橫向的長方形。它們具有中國建築的所有特征,包括弧形屋頂、飛檐和各種細節,如接吻和扇風。因此,可以說日本古代建築屬於中國建築體系。

但日本建築還是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很有創意,尤其是他們的審美特征。除了早期的神社,古代日本的首都結構,大型寺廟和宮殿等。,堅持中國制度,而房子幾乎完全不受中國的影響,成為自成壹格,其結構方法,空間布局,裝飾,藝術風格等。與中國的房子完全不同。茶室、收發室等在日式建築中可以說是完全原創。他們的審美特征是非常平易近人和人性化的。規模小,設計細致簡約,精致典雅。日本建築重視並善於呈現材料、結構和功能因素的自然美。草、木頭、竹子、石頭,甚至亞麻布和紙張都用得恰到好處。

但是,在某些時期,在某些方面,日本建築是非常誇張的。比如伸向遠方的屋檐,巨大的拱門,華麗的裝飾,花園裏幹涸的山河,甚至對自然藝術石頭的愛好,都會偏執而造作。

在近兩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日本建築與中國建築保持著聯系,不斷回應著中國建築的變化。因為主要與後期中國南方的民間建築有關,所以能保持自由活潑的性格。

日本建築最有特色的就是神社,遍布全國,大概有10萬個左右的神社,從古至今都有修建。早期的神社模仿的是當時更為精致的民居建築,因為在觀念上,神社是神靈的住所,人們只能根據自己的生活來揣摩神靈的生活。此外,建築還遠遠沒有達到為神創造神龕系統的水平。因此,這些早期神社貼近淳樸的百姓生活,其建築風格能代表日本建築的基本氣質。

神社是日本神道教城鎮固有的崇拜建築,始於原始歷史時期。神道教崇拜自然神和祖先,分為神道教、教派神道教和民間神道教三大體系,以神道教為主流並存在至今。神社裏的神道教尊天神即太陽女神為主神。追求政教合壹,神化天皇血統,把寫於八世紀的《史記》、《日本世紀》奉為經典。主要內容是從第壹代神武天皇開始,歷代皇帝都是天神的後代。他們統壹了日本諸島,擁有天然的無可爭辯的主權。

神道認為人性是神聖的,人的人格和生命應該得到尊重。人對社會負責,有承前啟後的天職。提倡“真”作為人生的基本態度,從中可以衍生出“忠、孝、仁、信”的各種美德。

神道教沒有固定的祭拜日期。可以隨時參拜,也可以在初壹、十五或陣亡將士紀念日參拜。虔誠的人們也每天早上參拜。在日本人的房子裏,有供奉天神和保護神的神龕,也有供奉佛和祖先的神龕。主要節日有春秋節和祭祀節。春節是祈福節,中秋節是新口味節。年度祭祀也叫年度祭祀,舉行祈福儀式,信徒們把神聖的土地扛在肩上,行進。

神社布局深邃,層次豐富。入口處有壹座牌樓,壹對柱子上橫架著壹個大木架,兩端左右伸出,有的在較低的位置橫架著壹個木枋。這座拱門被稱為“鳥居”。進入牌坊,沿正道行走,到達“凈盆”,朝拜者在進此殿堂前洗手漱口。這座寺廟裏供奉神靈的象征物壹般是神鏡、木制神像和“叢雲劍”。他們代表著神聖的身體,被稱為“皇靈壹代”,被小心翼翼地包裹起來,讓朝拜者看不到。只有大祭祀官才能走到這個大廳的最裏面。

日本最神聖的神社是伊勢神社,位於三重市的沿海森林中。它原本是壹個聖地。分為內宮和外宮。內宮被稱為“天皇大神宮”,是供奉天神的。它建於公元前不久。外宮比內宮晚了500年左右,被稱為“豐收大神宮”,豐收大神專門保護趙天大神的食物。內殿和外殿的形式基本相同。公元7世紀,天武天皇(673年至685年在位)建立了壹個系統,每20年重建壹次。所以現在的建築不是早期的原作,但基本保存完好。為避免重建時無處祭拜、參拜,內、外宮殿並排兩處,神社依次修建、拆除。

內外宮殿相隔不遠,都是以“宮”為中心的小樓。該地點呈長方形,周圍有圍欄。宮殿三室寬兩室深,風格是“神造”。下面有壹個高高的木架形成壹個平臺,叫做“高床”,四周有高高的柵欄。除了中央的室外門,墻壁全部是厚厚的木板,兩坡鋪上茅草,厚約30厘米,柔軟有彈性。屋頂是壹塊長長的木頭,支撐在山墻外側中間的柱子上。把“甲板”釘在屋頂上,兩邊挑出許多山墻。山脊上有10株“強魚樹”從前到後水平突出,擋風板在山脊下交叉,向上傾斜,形成“千樹”。每條風的上端有四根細木條,稱為“鞭掛”。甲板、魚木、千木、鞭吊都是由結構構件演變而來,經過誇張,成為極具藝術表現力的裝飾構件。

再加上高床、高欄,讓我們的宮殿充滿了現實、光影、造型的對比,極其空靈輕盈。它們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小宮殿呈現出向外輻射的特征。

神社的細節非常精致。魚木為紡錘形,柱頂為卷狀。鞭子的橫截面是方形的,但在前端逐漸變圓。他們讓樸素而方方正正的神龕變得柔和而豐富,更生動,更有人情味。在結實的魚木兩端,在千棵樹上,在門扇上,甚至在地板上,壹些雕刻的金葉子被恰當地裝飾著,給溫雅平淡的白木和茅草點上了壹層高貴的光澤。金色與素木、茅草相映,既簡約又華麗,表現出敏銳的審美力和思想的自由度。場地上漂浮著壹層卵石,比較松散。他們把大樓襯托得更加美麗。

明日香時期(552-645)見證了日本社會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為了鞏固封建制度,統壹專制國家,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國封建朝廷的法規和文化。佛教從中國經由朝鮮傳入日本,最初受到神道教傳統的抵制。公元587年,在皇位爭奪戰中獲勝的蘇家族支持佛教。604年,聖德太子正式信奉佛教,30年內修建了46座佛教寺廟。中國的佛教建築也是從朝鮮傳入日本的。

公元588年,朝鮮百濟國王派了幾名寺廟工人、瓦工和暴露工到日本,並帶來了壹個佛寺的模型,幫助修建佛寺。7世紀初,百濟工匠不斷來到日本,後來又有直接來自中國的工匠。百濟和來自中國的工匠奠定了日本佛教建築的基本特征,這也是當時中國佛教建築的基本特征。要點如下:壹是采用平行梁的木結構體系,包括鬥拱;其次,建築的內部空間是由作為空間單元的“房間”和房間的平行連接構成的;第三,介紹了內庭院布局和對稱軸;第四是建築的形式和風格;第五,是佛寺的布局和建築類型,比如塔。前四個特征不僅限於佛寺建築,對日本的各類建築都具有根本意義。日本建築像中國。

公元607年,聖德太子在奈良附近建造了第壹座大型寺廟——法隆寺。670年發生過火災,後來重建。東院建於739年。法隆寺的主體是壹個“凸”型庭院,四周是回廊。前面是天王堂,後面是講堂。演講廳分為兩側:婁婧和鐘樓,與門廊相連。講堂前,庭院中央,中軸線左右是金堂和五旬節塔。這種布局後來被稱為“唐式”,可能是中國南北朝或北魏末年的風格。金堂共兩層,寬五層,深四層(18.36m×15.18m),各減壹層。山頂有個鬥拱,形式不是很嚴謹。使用雲拱和雲鬥。列滾殺成梭列,但不使用彩虹梁。下柱只有4.5米高,屋檐達到5.6米,非常誇張。兩層檐柱落在底層金柱上,大大收縮,使檐飄遠闊。五重塔建於672-685年,從底層到第四層有三座方形塔,第五層有兩座。底層寬度10.84m,柱高3m多,工作層柱高只有1.4m..但是屋檐很大,底層有4.2米之多。所以看起來是五層的重疊,很優雅。塔也用鬥拱,和金堂的差不多,有雲拱和雲鬥,是南北朝時中國造的。用單拱代替雙拱,用偷心代替算計心,成為日後日本鬥拱的重要特征。塔內有壹根中心柱,從地下壹直通到寶藏頂部。塔高32.5米,其中相輪高9米。

東院有八角夢殿和地攤殿,都是初建時的原物。當時,日本有了第壹個固定首都奈良。

以奈良為都城的時代(710-794)被稱為奈良時代,是中國唐朝的鼎盛時期,中國文化大規模傳入日本。

用漢字,學字畫,編史書,寫中國式格律詩。根據唐律制定法典,正式使用“皇帝”的稱呼。此時中央政府已完全形成,模仿唐朝設立各種部委機構。版圖擴張到九州以南、本州以北,建成了四通八達的道路網。短暫的奈良時期是日本文化的繁榮時期。

奈良的古都叫平城井,完全模仿唐代長安的規劃布局。由於佛教被確立為國教,奈良修建了許多非常重要的寺廟,其中最重要的是唐趙體寺(建於759年),它是在中國杜東和尚鑒真的主持下修建的。鑒真僧人在日本傳播法家思想,唐趙體寺是日本法家思想的總院。壹些建造寺廟的工匠是由鑒真的僧侶從中國帶來的。只有唐代趙體寺的金堂、講堂和東塔是最初建造時的原始對象。金堂寬7間,長約28.18m,深4間,約16.85438+0m。開間大小從亮開間向兩側遞減,中間第五開間設置扇門,最後壹個開間僅設置扇窗。柱頭上有鬥拱,只加鬥舒柱。柱頭鬥拱六鋪,雙抄單下行,單拱,偷心。房梁、方、竇公都有彩畫,柱子都漆成了紅色。拱墻和墊都是白色,清晰的襯托出承重構件,結構清晰,邏輯分明。車頂是四噴式。改造後,坡度比原來更陡了。室內正中供奉盧舍那佛,兩側是藥師佛和千手觀音,背墻上有四大天王。禦影堂供奉著鑒真的坐像,這是日本最傑出的幹漆木雕之壹。這座金堂可以算是唐代中國紀念性建築的代表,風格典雅、端莊、祥和。

公元784年,為了避免奈良日益強大的佛教勢力對政治事務的幹擾,桓武天皇決定遷都,793年,他著手建立壹個和平的北京,也就是後來的京都。794-1185是日本歷史上的平安時代。像奈良的平城井,平城井的格局與唐代長安相似,規模與平城井相似但略大。

9世紀以後,由於封建關系的進壹步發展,地方割據勢力雇傭、莊園擴張,侵占公有土地。皇帝權力下降,中國式中央集權政權逐漸瓦解,政權落入大貴族手中,最終導致1086年白河天皇退位,實行“皇權行政”。

隨著地方分裂勢力的崛起,佛教不再是國教,古代神道教重新獲得影響力,向佛教滲透。佛教已經世俗化,和尚可以結婚生子,可以喝酒吃肉,所以佛教更受歡迎。

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在11世紀,貴族社會達到鼎盛時期,王公貴族和權貴家庭的生活更加廉價和放縱。他們建造了大量的宅邸和其他商業,並在宅邸和其他商業中建造佛教寺廟,或者,按照中國的習俗,放棄他們的房屋作為寺廟。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文化強化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從10世紀下半葉開始,日本建築也開始本土化,趨向豪華。但是,它並沒有擺脫中國建築的影響。相反,它還在吸收中國建築的成果,回應中國建築的變化。

這時,豪宅建築中產生了壹種新型的體系,即前室和後室,由玄關相連,前室往往有水池,稱為“臥房建築”。佛教寺廟也采用了這種系統。在睡堂裏建佛寺最重要的代表是平庭鳳堂,位於宇治。Byodoin Temple最初是當時掌權的鄭泰部長藤原的另壹項業務。1052年改建成佛教寺廟,寺廟主體建築為鳳凰殿。放縱的貴族不敢忘記自己的歸宿,卻用自己的世界觀去理解自己的歸宿。其中興起了“凈土”信仰,認為只要人們聚在壹起念經,就能超越世俗的“汙穢”,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信仰就是佛教的凈土宗,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殿建在大宅等業內,召集僧人敲鐘盤木魚,念經。他們用珍貴的材料,甚至珠寶來裝飾阿彌陀佛大廳,並在木板和門上畫出極樂世界的美麗風景。這些彌陀殿是當時日本建築和技術的最高成就。但它們往往過於精致,充滿貴族趣味,與崇尚簡約自然的民間建築傳統尖銳對立。鳳凰堂就是這樣的阿彌陀佛堂。

  • 上一篇:新買的竹筷怎麽處理?
  • 下一篇:春節有趣燈謎大全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