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每年消耗超過2.5億噸石油,其中95%以上依賴進口,其中80%來自中東。
日本的石油期貨市場起步較晚,直到1999年東京工業品交易所(TOCOM)才推出汽油和煤油期貨交易業務,當年成交分別達到1065萬手和362萬手。日本迅速將石油交易定位為交易所未來發展戰略中最重要的交易品種,其汽油和煤油期貨市場成為亞洲較為成功的期貨市場。
2001,TOCOM發起中東石油期貨交易。合約以中東石油交易為基礎,合約規定是1000桶/手。交割結算價是普氏能源市場信息當月迪拜和阿曼石油交易的平均價格。
由於交易所為亞洲原油交易商提供了透明的價格基準和套利工具,而亞太地區使用的石油70%來自中東,TOCOM中東石油期貨在良好的現貨背景下取得了成功。2002年TOCOM汽油期貨交易量為2087萬手,煤油期貨交易量為654.38+00.48萬手,中東原油期貨交易量為204萬手。
在TOCOM推出石油期貨後不久,日本中央商品交易所也推出了汽油和煤油期貨,主要吸引中小投資者,交易非常活躍。
2003年TOCOM推出柴油期貨,2006年停盤,2010重開。為了提高交易所的國際化程度,TOCOM建立了新的交易系統,並設立了夜間交易市場,將交易時間延長至淩晨4點,以便倫敦和紐約的交易者可以在當地時間上午進行交易。
隨著TOCOM石油期貨市場透明度和便利性的提高,日本石油公司決定成為TOCOM的成員,其他石油公司也相繼加入。現在日本六大石油公司都利用石油期貨市場來對沖風險。目前,在日本石油市場上,石油期貨已經成為重要的定價參考指數。
相對於交易行等機構投資者對沖風險的目的,日本個人投資者投機居多,外國投資者由於不采用美元結算,很難人為操作。另壹方面,個人投資者參與投機交易,使得市場更具流動性和活躍性,有利於以對沖風險為目的的投資者、專業投資公司和基金的參與。
日本通過改革石油期貨市場的規章制度,提高市場信用、便利性和運行效率,使石油期貨市場得到了迅速發展。從日本石油期貨市場的發展來看,有三條經驗值得註意。
首先是壹個透明開放的石油市場。日本的石油期貨市場有很好的現貨交易基礎。日本石油期貨上市前,石油現貨市場基本開放,所有石油公司都可以進口石油,為石油期貨的運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日本的信息系統發達,可以及時提供國內外石油市場的價格變化等日本國民關心的信息。雖然結算以日元進行,限制了外國商家的參與,但作為基準的普氏能源市場信息提供了公平透明的交易環境,培育了活躍的國內市場。
由於歷史和政策原因,在石油期貨上市之前,日本石油市場價格壹直被十幾家大型石油公司壟斷,這些公司強烈反對推出石油期貨。然而,石油期貨市場推出後,期貨市場比現貨市場具有更大的成交量、流動性、適銷性和公平準確的價格,這使得石油公司認為有必要參與期貨市場來對沖風險,從而打破了大公司對石油價格的壟斷。
二是完備嚴格的監管法規。日本規範期貨市場的法律很多,如證券交易法、投資信托投資法人法、銀行法、公司法、外國證券公司法、金融商品銷售法、證券投資咨詢限制法、保險業法、信用保證法、資產流動性法、商法、消費者合同法、壟斷禁止法等,以保證公平交易。此外,還有20多種內閣令。其中,與期貨交易關系最密切的是《商品期貨交易法》,該法對交易所、監管、結算、會員等都有詳細規定,共375條,還有幾十個附則。
三是采用先進的交易系統。在汽油、煤油和原油的期貨交易中,日本交易所從壹開始就采用了世界先進的新型電子交易方式。其特點是電子化操作和遠程控制,不同於傳統的人工交易模式。其硬件系統已經與歐美主要期貨交易市場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