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哥窯胎質堅薄,瓷口狹窄,瓷口處無法殘留厚釉。掛釉多在口的下部形成壹條略突出的環狀帶,因口部胎骨略黑而稱為“子口”。這是宋代獨壹無二的瓷器之壹。元明清雖有不少模仿者,稱之為仿哥窯或哥釉,但在燒制和制作上都未能達到這壹絕活。
記載“格要”的古代文獻主要有:元代的《知季崢》、明代的《格古要論》和《尊聖八記》、清代的《博物誌》、明代的《浙江通誌》。
身高10.6厘米,口徑20.7厘米,腳徑7.6厘米
碗敞口,深弧腹,高圈足。仿哥哥釉施於全身和足,釉色灰藍色,釉層劈裂,釉面略呈橘皮狀。有青花雙圈“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線楷書。
此碗內壁有較大的開口花紋,外壁次之,碗的內外片分的很細,較好的模仿了宋歌窯瓷器釉面開口的特點。
身高7.3cm,口徑18.7cm,腳徑6.9cm。
碗為菊花花瓣形,敞口,壁深弧,圓飽滿。通體及圈足施青灰色仿大哥釉,釉層較厚,釉面布滿開紋。大底有青花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兩行六字,外圍有青花雙圈。
明代仿哥窯瓷器的傳世品是宣德景德鎮官窯最早的產品,有菊瓣碗、雞心碗、菊瓣盤、折邊盤、撇嘴盤等造型。,且多有青花宣德年款。
這些器物的釉面低而膩,與宋代哥窯的釉面相似,但也有橘皮,這是宣德窯的典型特征。其釉色有青灰色、月光白色等。,而且開片的紋路略呈黑紅色,沒有宋歌釉的“金絲”和“紫口鐵腳”的效果。
杯子高9.7厘米,直徑8厘米,足徑3.9厘米。
杯子呈八角形,開口,深腹,底部折疊,呈喇叭狀。口緣八法,以八條脊線延伸至腹底,足以弦舉壹周。此杯胎體較厚,內外施仿釉。在口和腳上塗上紫色釉,模仿宋歌窯“紫口鐵腳”的效果。內外均有開藍釉裝飾,淡淡的藍灰色釉與黑黃色條紋交織,顯示出宋歌窯“金絲”的特點。外壁開,內側和足上的條紋都沒問題。足中自右向左,楷書六字“大明成化年制”。
明代景德鎮仿制宋代哥窯瓷器始於宣德時期。此時的景德鎮不僅燒制傳統品種,還創造了許多新品種,仿哥窯瓷就是其中之壹。成化時期繼承了以前的制度,形成了自己的時代風尚。仿葛腰八方高足杯是成化年間新創制的品種。其造型精致帥氣,裝飾典雅精致,充滿成化特色。釉面雖與宋代哥窯釉相似,但其琺瑯質豐滿、光滑、光亮,光澤度強,故無宋代哥窯的“脆而含蓄”之美。口足的釉色和金絲鐵線的紋路也比宋歌窯更規整,沒那麽有意思。
高24cm,口徑12.3×9.3cm,腳徑10.8×8.8cm。
尊通體略呈長方體。廢了嘴,溜了肩,鼓了肚子,圈了腳扔外面。塑料貼放在肩膀兩側。口、肩、腳外有仿古青銅饕餮紋裝飾帶,塗棕色化妝土,模仿鐵箍效果。其他部位及輪圈繪青灰色仿哥老釉,釉面有細碎片。鞋底露出輪胎。大底部青花篆書“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
清代雍正時期的仿釉瓷器制作精良,既有標準大小花紋相結合的所謂“金絲”,也有簡單的小或大花紋。釉色有粉色、米色、灰綠色、灰綠色等。,而且是和宋代哥窯瓷釉壹樣的“酥油”。開場片“鐵絲”多,“金絲”少。“鐵絲”多為黑色或略帶藍色。開口的紋路與宋代哥窯瓷器略有不同,不像宋代哥窯釉的開口在小範圍內仍有曲折。
常見的器皿造型有抱月瓶、穿耳瓶、鋪耳瓶、各種爐具、各種雕像、盤、碗、筆筒、水壺、鎮紙、筆筒、各種洗筆等學習用文具。在裝置的底部,有許多雍正的模型。雍正瓷仿釉中雖已有仿鐵箍裝飾的器物,但這種裝飾在清道光以後的仿瓷中較為常見,壹般是雍正的仿制品。
高27厘米,口徑7.3厘米,足徑9.8厘米
瓶口呈淺筆洗狀,頸部細長,肩部豐腴,肩部以下逐漸收斂,留足。瓶子上有4個和弦。瓶內外、足內滿是仿哥哥釉,灰黑色線條交織分割釉面,使平靜的釉面富有動感,給人以美的享受。壹瓶gaskin塑料糊三只羊,黑醬,不同姿勢。大底署青花篆書“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
此瓶仿葛釉上飾三羊。因“羊”與“陽”諧音,故意為“三陽開泰”。易經說:“正月是泰卦,三陽生於下。”都說冬去春來,陰消陽長,就像好運。人們經常用“三楊開泰”來表示新年伊始的好運,並祝願國家繁榮昌盛。
高2.4cm,長17.7cm,寬12.8cm。
洗成壹片葉子,葉緣卷起,就像壹片葉子在風中飄蕩,運動感極強。通體仿宋代哥窯釉色彩繪,釉上有不規則條紋。底部有六個支釘標記,青花“清乾隆年制”有三行六字篆書。
這種洗滌是獨特的,結合了仿生造型和宋歌窯瓷器的特點。釉色豐潤,釉色青閃灰,通體大條紋,質地灰黑,和諧自然。
(國家藝術檔案館。com/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