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前,山東儒家學派確立了中國飲食的審美取向,強調美味、中性、健康;1600年,齊敏舒窈總結的黃河中下遊“蒸、煮、烤、煮、煎、煮、炸、蠟、鹽、醬油、醋、醬、酒、蜜、椒”奠定了中國烹飪技術的框架;明清時期,大批山東名廚、名菜入朝,進壹步升華了魯菜高雅、正氣、平和的風格。
經典菜品有豆腐片、蔥爆海參、三絲魚翅、烤四寶、糖醋黃魚、九轉大腸、炸雙酥、烤鮑魚、油燜大蝦、酸菜魚、炸魚片、溫魷魚片、炸魷魚卷、清湯銀耳、木排骨、熟鴨、脆皮雞、黃魚豆腐湯、山藥絲、蜂蜜梨丸、砂鍋粉蛋等。
發展歷史
山與海相連,壹貼千裏。山東地處黃河下遊,氣候溫和。省內河流、湖泊、丘陵、平原、海洋等多種地貌,使得各類魯菜極其豐富均衡:果蔬、牲畜、海鮮、淡水淡水河、山菌、幹貨等。各類型魯菜出現的頻率在15%-18%之間。每壹種食物最適合的烹飪技法都是不同的,豐富多樣的食物直接激發了魯菜烹飪技法的豐富性和多樣性。2000多年來,山東得天獨厚的物質條件和儒家“百吃不厭”的精神追求,最終形成了魯菜的壯麗景觀。
山東蔬菜種植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品質優良,被譽為“世界三大菜園之壹”。章丘大蔥、蘭陵大蒜、萊蕪生姜、膠州白菜、濰坊蘿蔔、曹西安蘆筍、壽光韭菜等。在國內外都很有名。高產優質水果,如煙臺蘋果、萊陽梨、陽信梨、樂陵大棗、德州西瓜、肥城桃、青州桃、大澤山葡萄、曹州木瓜等。這是最好的水果之壹。水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沿海地區有魚、蝦、貝、藻等60多種海產品,包括小黃魚、帶魚、黃魚、鱈魚、紅魚、鯧魚、比目魚、畫眉、鰩魚、鰻魚等。有滸苔、石蒓、礁膜、紫菜、龍須菜、海蘿蔔、海帶、裙帶菜、茵陳蒿、羊棲菜、海水等20多種藻類淡水魚資源,主要有鯽魚、鯉魚、草魚、黑魚、大閘蟹、白蝦、對蝦、甲魚、鱅魚、鰱魚、烏魚等。動物資源主要有魯西黃牛、渤海黑黃牛、蒙山黃牛、德州驢、沂蒙黑豬、多山豬、萊蕪豬、木灣頭豬、蓮花豬、煙臺黑豬、昌濰黑豬、藤縣白豬、平度黑豬、紅茶豬、大尾寒羊、小尾寒羊、魯北白山羊、濟寧青山羊、沂蒙山東釀酒業歷史悠久。這些是很久以前的著名產品。豐富的物產為魯菜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資源。
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出現了《齊魯要傳》。它以牛、羊、豬為主要原料,也擅長制作家禽、野味和海鮮。當時有很多關於烹飪要求和時尚愛好的文字記載。西周秦漢時期,魯的都城曲阜和齊國的都城臨淄都是相當繁榮的城市。餐飲業蓬勃發展,湧現出壹大批名廚。
天下第壹政治家管仲主張“減肥者,愛人也,人也要減肥者”。想要什麽,支持什麽,就用耳朵。“‘如果妳刻了蛋,妳就可以把它拿走,這樣妳就可以積累和隱藏壹切。’,這個蛋雕不僅是世界上最早的食品雕刻加工記錄,也是典型的凱恩斯主義經濟思想。他提出的通過鼓勵豪華餐飲業刺激消費、擴大就業、增加國民收入的政策,與20世紀英國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是壹致的,使得2700年前的魯菜占據了高科技的起點。管仲在書中闡述了上菜順序等飲食禮儀問題。他說:“如果妳吃錯了醬,妳可以吃醬,沒有矛盾。凡是買菜,買鳥,買動物,買魚,買龜,都要先喝湯。不要放在濃湯裏,而是放在醬料前面。是飯棋子,左酒右。“這意味著在擺放和展示各種醬料時,不能違反禮儀規則。壹般來說,鳥、獸、魚、龜等動物在吃肉之前壹定要配蔬菜湯。湯和肉交替排列,肉和菜放在醬的前面,座位要排成正方形。飯在最後壹面,酒在左邊;將用於口腔清潔的紙漿放在右側。這說明山東飲食早在春秋時期就非常註重禮儀和服務秩序,這種鮮明的特點壹直延續至今。
在管仲幫助齊桓公期間,湧現出了壹大批著名的魯廚。王充的《論衡賦》有這樣的記載:“迪亞的味道是壹樣的。酸裏有水,光裏有鹽。水和火會變,所以食物既不鹹也不淡.這還是又酸又鹹,水又壞又淡。”這篇文章中提到的莉迪亞是齊桓公最喜歡的人,也是當時最著名的廚師。由此可見,春秋時期的齊魯大廚,不僅擅長用鹽調味,還擅長變水變火。同時,他們明白加鹽會讓它變酸的事實。
比如歷史學家錢穆指出“如果把中國的正統文化比作西方的希臘文化,山東人在中國應該是最先提升的”,飲食也不例外。起源於山東的儒家思想,不僅塑造了兩千多年的漢字,也塑造了中國人的飲食觀念。儒家非常重視飲食,甚至說“文明始於飲食”。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不僅是壹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壹位偉大的美食家。孔子系統全面地闡述了他對飲食衛生、養生、烹飪、刀工、調味、禮儀的看法。正如張岱《美食家集序》所說:“中世紀,知味推孔子,而食之不厭。“好”這個詞已經有點意思了。對於熟食,幾乎是不能吃也不能吃;吃菜的話就不會時不時的吃。四個字,食經也,即養生論也”。孔子的飲食觀奠定了此後兩千年中國飲食美學的核心理念,是中國重要的文化瑰寶。
食物、食品、飲料、燉品、腌制品、湯品、珍品分別從原料搭配、烹飪方法、調味要求等方面進行專門描述。調味品的要求是“和諧、春酸、夏苦、秋辣、冬鹹、滑甜”。基本概述了各種烹飪方法和要求,如煮、煮、烤、燉、烤等。
可見,中國烹飪理論最早的史料很多都來自山東,並在齊魯大地廣為流傳,從而奠定了魯菜的基礎。
秦漢時期
從出土的漢畫像石來看,我國含有廚房內容的圖像約有40幅,山東省出土的20多幅圖像居各省之首,反映了魯菜在漢代中國烹飪中的地位。特別是在膠東半島南端諸城錢糧臺出土的廚房畫像石,是漢代墓葬中的畫像石,上面繪有非常精美的廚房畫像。這塊石頭高1.52米,寬0.76米。全圖由半成品食物架、屠宰、烹飪、釀造等部分組成。烏龜、魚、兔子、豬等。掛在上端的半成品架上。右邊是屠宰圖,描繪了處理魚、宰羊、宰牛、宰豬、宰狗、宰雞鴨的場景。在湯和烹飪部分,有抽水、燒火、劈柴、和面、做飯、燒烤等場景。此外,屏幕上還有許多雞鴨鵝狗等動物。從上圖的漢畫像石墓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早在秦漢時期,膠東半島的烹飪用料就已經非常豐富,或者說齊魯廚師烹飪用料廣泛。值得註意的是,廚房工作人員分工嚴格,從原料選擇、屠宰、清洗、烹飪、燒烤等工作流程,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另外,更值得註意的是,地上坐著壹個男人,壹個女人手裏拿著勺子在打他,還有人拿著棍子在打他。這可能是當時“執行廚房紀律”的真實寫照。以前廚房的廚師經常訓斥徒弟,甚至用棍子打。也說明當時廚房是有紀律的。最值得註意的是,幾乎所有出現在屏幕上的40個人都戴著統壹形狀的帽子。可見當時對於廚師在某些場合的著裝是有統壹規定的。此外,山東省博物館還展出了兩幅漢代廚師的生動形象。左側高0.34米。他是壹個正在殺魚的廚師。他手裏拿著壹把鋒利的刀,壹副自信的樣子,足見他的刀功;右邊的是0.29米高。他是壹個正在閉臉的廚師。看來他動作也很熟練。從以上兩件文物可以充分看出,秦漢時期水產品在魯菜料中占有重要地位,這也是今天魯菜料的特點之壹。
北魏
從賈思勰的書《禮記》可以看出,魯菜的烹飪技術在南北朝時期有了很大的進步。賈思勰,山東益都人,北魏時期曾任萊縣知府。他壹生註重對農業生產、農副產品、畜產品、水產品加工技術的調查和總結,著有《禮記》壹書。這本書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早、最系統、最完整的各種農副產品加工經驗。其中僅食品加工就寫了26篇,介紹了100多種加工品種。本文介紹了各種食品加工技術,如釀造,油炸,烘烤,蒸,蒸,腌制,蒸和烹飪。調味品方面,介紹了鹽、醬油、果汁、醋、醬油、酒、蜂蜜、辣椒。值得註意的是,賈思勰還介紹了名菜的烹飪方法,如“紅燒海豚”和“蜜汁炸魚”。這說明當時山東的烹飪技藝是全面的,這些技藝完全是從今天的魯菜中繼承下來的。
唐宋時期
唐朝是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巔峰,魯菜的烹飪技術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唐代臨淄人段記載《齊民舒窈》年魯菜烹飪水平之高:“除了辣、好、五味,什麽都不能吃。”段之所以能在《雜集》中記錄如此多的烹飪信息,與他出身於壹個美食世家有關。段世澄的父親段文昌是唐朝的壹個大國。非常好吃。到了唐代,齊魯菜刀達到了頂峰,這在唐宋遺留下來的史料和詩詞中都有所體現。記載:“進士段碩嘗南孝廉,為人和善,可輕吹。如果符合節奏,就符合遊客的技能。”刀法靈巧,肉絲能被微風吹起,說明肉絲好,刀法好。此時的山東民間美食,清新淡雅。此時濟南的風味小吃所向披靡,餛飩、櫻桃棒槌、糖水老丸子、五彩餅、美食等等。
在宋都和臨安有壹種所謂的“北方菜”,就是以魯菜為代表的北方菜。宋《齊民要術》還記載了山東廚師在泰山廟會上的刀術表演,說“有壹個人彎腰把它當刀用,取壹斤肉,運刀,去肉,搓。士兵們壹點都沒受傷。”這個切技和現在的廚師用厚布切肉絲的表演是壹樣的,但是更刺激。寶元年,孔府正式成立,魯菜最重要的分支——孔府菜誕生了——道。
明清兩代
北宋滅亡後,由於外來侵略和北方長期戰亂,黃河流域漢族人口銳減。宋朝遷都杭州後,中國的經濟中心從黃河轉移到了長江,但這並不妨礙魯菜烹飪水平的不斷提高。這時,大量的阿輝香料被引入魯菜,從而豐富了魯菜的風味;由於在元明清時期靠近北京,魯菜廚師成為朝廷和政府廚師的重要人力來源,魯菜烹飪在為朝廷服務的過程中得到了升華。山東成為北京優質食材的供應源,鮑魚、海參、魚翅、烏魚蛋等山東食材成為北京宮廷、政府菜肴中常用的主要食材。
臺省哲學家張啟軍指出,北京在元明清時期的魯菜中占有重要地位:“自遼金以來,北京作為皇家首都已有700多年,尤其是元明清時期,匯聚了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是北京盛世人才雲集之地。無論是貴族餐飲還是官方娛樂,都要上上述的好菜,而這些人是真的吃過面,見過面,沒有真貨是應付不來的。因此,在過去的700年裏,最好的烹飪風格已經成為壹個國家的成就。美食,在壹個大官大儒的指導下,不僅僅是好的技術味道,更是壹流的格調,優秀的水準,其他地方都比不上。這道菜是很多大飯店和山東人開的。它的風格是:大方高貴但不小眾,正氣凜然但不偏私,而且壹般都是高水準,而不是要求壹兩道菜或者偏口味。這可以說是中國烹飪的典型。”
明代中後期,山東商品經濟繁榮。根據宋代的故事,真實地描繪了明代山東臨清的社會風俗。書中有108種菜肴,如幹蒸太陽雞、炒骨、三碟雞精、炒肉腸、炒銀魚、銀芽豆芽、炒冬筍、黃芽韭菜、紫菜等。
明清時期,山東廚師不僅壟斷了故宮的皇家餐廳和北京的餐飲市場,還通過移民把山東風味帶到了北京、天津、白山、黑水,成為中國北方美食的代表。由於輻射和公眾的關註
19世紀二三十年代,浮山港最早出現,山東浮山縣就有三四十家名店。比如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濟生閣,以燕窩、魚翅、海參席聞名。它的日營業額超過100元。1936年,趁著清明節,賺了1750多元。由於浮山人經營有方,名廚輩出,很快成為北京餐飲業的主力軍。據不完全統計,北京絕大部分名為“八樓八府”的名店都是福山人開的。這家餐廳規模驚人,——。它不僅有優雅的大廳和設施,還有壹個為富人慶祝生日和唱戲劇的舞臺。“東興樓”曾位列北京“八大樓”之首,最高峰時有200多名員工。再比如北京第壹“八大屋”的“同和居”。日本裕仁天皇喜歡吃通和食品。浮山縣湖口村有壹家叫豐澤園的飯館,叫欒唐雪,外號叫欒蒲堡。建國前,曹錕、吳、張等大軍閥經常來此。在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初期,它也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招待外國元首和貴賓的地方。今天,它仍然以其正宗的魯菜而聞名。
山東省佛山市約有3000名華僑,其中10000多人90%以上從事烹飪工作。這些人分布在五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經營著六七百家著名的餐館。
現代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和政府將魯菜烹飪藝術視為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並采取了繼承和發揚的政策。在此基礎上,新壹代廚師蓬勃發展,為魯菜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