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1讀後感想學習傳統文化,首先要了解黃帝。想要健康長壽,首先要看《黃帝內經》。
黃帝誕生於4000多年前。他是部落聯盟的首領,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是中華文化的始祖。《黃帝內經》記載:“昔黃帝者,生而為神,弱而能言,幼而不偏,長而敏,成而升天。”黃帝天生聰明有靈氣。小時候很會說話,超級善解人意。再大壹點,他無所不知,誠實敏捷,成年後就成了天子。後來黃帝統壹天下,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被後人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因為他發明了玄面,所以又叫軒轅黃帝。
言歸正傳,《黃帝內經》是我們最早的醫學經典,可以說是中醫的鼻祖。至於書的年代,壹直有爭議。有人認為這是先秦時期黃帝寫的。有人認為是戰國時期後人所作;有人認為它寫於漢代。先不討論這些問題,先開始分享壹些學期末學經典的經驗。
《黃帝內經》采用的問答形式,壹般是黃帝之問,齊伯之答。齊白石是古代最著名的醫學家,創立了中醫基礎理論,被後人尊為中醫始祖。在《黃帝內經》中,他被黃帝尊為天師。在《黃帝內經》的開篇,“蘇文。古代的天真爛漫》,第壹段是:
”(黃帝)問石天:聽說古代人春秋百歲,行動力不減;現在的人,半個世紀了,運動失敗了,和時代不壹樣了?人家會懷念嗎?”
這是黃帝提出的第壹個問題。為什麽古代的人活到100多歲,行動沒有衰老,而現在的人到了五六十歲就已經在衰老了?以下是齊波的精彩回答。可以偶然看看原文。在研究的最後,我只是簡單總結壹下齊波回答的兩個要點: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古代,人們熟悉養生知識,能夠效法陰陽,采用各種養生方法來保養身體。他們飲食適中,作息規律,懂得按照自然規律生活,所以身體不容易受到疾病和邪惡的侵害,活到人類應有的年齡也就不足為奇了,到了100多歲還能活動自如,沒有衰退的跡象。
現在人不壹樣了。貪圖享受,迷戀紙錢,精疲力盡,元氣消散,再加上飲食過度,作息顛倒,工作強度大,壓力大,生活不規律,導致人們五六十歲就老了,甚至有的人還沒活到五六十歲就突發疾病而死。
第二,心態好是關鍵。古代的聖賢經常教導人們:不要貪婪,思想上要無憂無慮和幹凈,無所畏懼,身體上要健康,精神上要保持在裏面,並且經常教導人們壹些避免疾病和邪惡在四季入侵的常識。
所以,那時候的人都很冷靜,頭腦簡單。他們雖然參加體力勞動,但不知疲倦。因為他們心態特別好,吃的好吃,穿的舒服,在任何環境下都能洋洋自得。他們不會因為自己的地位而嫉妒和羨慕,也不會因為外在的東西而幹擾自己內心的純潔。這符合養生的自然無為,所以他們的身心不會受到外界的傷害,才可以休息。
看看我們現代人,養生之道正好相反。我們每天都厭倦了物欲,浮躁,專壹,外向,想著賺錢,吃喝玩樂,享受攀比,虛榮,追求名利,追求物質享受。我們內心很難安定下來,顧慮太多,睡眠太多,精神放不出來,所以現在的人很難活到100歲以上。
最後得出結論,真正的養生是修心。壹切隨波逐流,什麽都做不了。連“保健”這個概念都堅持不了。現在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養生非常流行,養生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門,多種多樣。但是太多了。有些人越是保持健康,他們就變得越不健康。是因為他們太依戀這個身體,太重視身體的健康。俗話說“什麽都怕”,越是擔心健康問題,有時候反而會更容易出問題。
看過《黃帝內經》後,最近又看了《黃帝內經》和壹些關於《黃帝內經》的書籍,對這部經典著作有了全面的了解,對養生有了全新的認識。現在,作為壹名醫學生,我的觀念開始轉變。看完這次的《黃帝內經》,在我面前不再是壹本簡單的醫學書籍。它更像是壹本養生書和哲學書,壹本更好的了解自然,了解自己,關註自己,順應自然規律,達到天人合壹,從而使人得以生存的養生哲學書。也讓我體會到了“去窮天理,去極地理,遠取物,近取身,問更難”的智慧。《黃帝內經》流傳千年,是前無古人的經典。其醫學價值和哲學價值不斷被後人挖掘。我也從這本書裏得到很多啟發,希望能越來越好的理解這本書,給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更大的幫助。
在了解中醫養生知識的同時,也感嘆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黃帝內經》是中國最著名、最古老的中醫經典之壹,也是壹部包羅萬象的著作。不像西醫的書,它只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身體,幫助我們理解日常生活的奧秘,告訴我們什麽是壞習慣,什麽是好習慣,最重要的核心是告訴我們如何不生病,如何適應春夏秋冬的自然規律。我深感《黃帝內經》是我們祖先留下的精神文化遺產,是中國特有的瑰寶,是代代相傳的經典。
然而,我們很多人並不知道祖先傳下來的這筆財富。很多人認為,談健康是老年人的事,養生是老年人的事。很多年輕人甚至不知道如何愛惜自己的身體,如何善待自己的心靈,什麽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生活無常,暴飲暴食,生活不規律,暴飲暴食,透支了健康,透支了幸福。還有人認為有了名利就什麽都有了,很多人也願意去追求這些東西。所以當今社會,很多人都處於亞健康狀態,各種疾病也越來越年輕化。《黃帝內經》告訴我們,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健康可以導致長壽,但長壽不等於健康。只有健康和快樂才是完整的人生。妳的日常生活習慣決定了妳能否擁有健康的身體。我們每壹個人,無論老幼,都應該關註自己的生活和健康,從現在開始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這樣我們才能擁有健康的身體,美麗的人生,美味的人生。健康和快樂是生命的真諦。
下面說說我看完《黃帝內經》第三章《天之令——十二點養生法》後的感想。
人體是最無為最自足的系統。如果我們偏離了它,我們就壹定會生病。中醫的養生,就是每天要根據人體的性質,在什麽時間做什麽事情。“天之秩序”是指我們必須遵循萌發、生長、匯聚、收集的順序。我們的人體也是如此。為什麽有人說有人怕死,說他膽小如鼠?很多人都知道只是口頭禪,但是很有道理。子時——今膽經,而“子”是十二生肖中的壹只老鼠。這時,楊顯得特別小,就像壹只老鼠。所以“膽小如鼠”這個詞出現在每個人的嘴裏。在這裏,我就不列舉十二點的養生之道和理由了。《黃帝內經》就是這樣,把萬物歸為壹類,分析豬為什麽要長得這麽快。那是因為石海是三焦的季節。從生肖方面來說,這個時期的狀態就像豬。豬和石海有什麽關系?其實豬壹直都是那種享受的狀態,就是什麽都不在乎。吃飽喝足了就躺在那裏哼哼,好養自己,所以豬都是養肥的。從圖像子範疇來看,屬於同壹範疇。豬是抑郁的,豬抑郁了也不會長胖,所以豬的身心處於三焦通泰的狀態,這是壹個身體的常見形象。人體是壹個系統,應該遵循體性原則。
其實保健並不難。醫療保健無處不在。醫療保健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醫療保健是為了保護我們的生命和心臟。這是壹個長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日積月累。如果妳學到了什麽,妳就能做到。長此以往,可以糾正原有的不良生活習慣,慢慢修復受傷的身體。只要認識自己,就能做到“淡泊虛無”,學會“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吃喝有度,生活有規律”,順應自然,懂得避虛妄,“不勞而獲”,善待自己,善待自己的心靈,就能保持自己的精、神、靈,遠離疾病,擁有健康快樂的人生。
《黃帝內經》這本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不可估量的地位,當然它在中醫領域的經典地位也是眾所周知的。作為國學經典,它不僅是醫學生很好的學習,在養生方面也給了我們很多啟示,指導我們如何順應自然,達到健康和諧的狀態。
《黃帝內經》給我的印象最深,給我的啟發也最大,比如前面幾章,比如古代的天真,四氣調神,不負天理,這些都闡述了養生的原理和通則。有些思想很有現實意義,如“法以陰陽,術以數”,陰陽之夫,天地之常道,數之術,以保大壽。這句話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個字,但其中蘊含的養生之道確實能讓人受益。“天人合壹”的理論我聽了很久,但我覺得很模糊,甚至很神秘。讀了《黃帝內經》,發現人體是由天地的規律和作用生成的。所以,只有法陰陽和,招數和,才能做到“春秋百歲,而不失其動”。
讀完《黃帝內經》,綜合分析自己的身體和生活狀況,發現自己未能達到《黃帝內經》中提到的理念。首先,我感覺自己的作息習慣不僅與天地之道不同,而且與天地之道相悖。既然要“學陰陽”,就必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實際情況是晚上熬夜時間長,早上起得很晚,時間長了就會發現氣虛乏力。我個人身體壹直很好,體質也不錯,所以壹直沒關註這些,以為離我還很遠,老了再養生也不遲。看完這本書,我發現養生要從現在做起,我們的壹舉壹動都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大到情緒,小到作息習慣。我之前在生活中沒有註意過自己的情緒調節,當然也很少註意自己的作息習慣。現在大家都睡得很晚。不知道這些都是偏離了陰陽之道,平時也不註意情緒和精神的調節。當我讀到“無風不起浪,真氣跟隨,精神留在裏面,永不生病”時,我發現精神的調節和情緒的控制對健康有非常顯著的影響。看來這些謹小慎微的地方,壹不註意真的會出現非常嚴重的情況。另外,現在是春天,平時什麽都不註意。看了《內經》的“四氣調神”,知道春天的氣是生發的,是通暢的,是舒服的,所以心應該是這樣的。“春三月,此為陳之生,世生,萬物以此為榮,夜臥早起,大步朝庭,被慢行,使妳能生,生而不殺,予而不取,賞而不罰,此春之氣應是養生之道。”這些也提醒我們,要內心平靜,多出去走走,才符合養生之道。
另外,縱觀《黃帝內經》,並非壹時之作,而是幾代人的心血。毫無疑問,它是中醫理論的基礎。同時也是國學經典。書中巧妙地運用了齊白石和黃帝的對話形式,使壹些觀點變得簡單,準確地闡述了陰陽、五行、四時氣候、五運六氣的壹些觀點。看了《黃帝內經》,感觸不是很深,但確實得到壹些體會。我想這就是收獲。希望以後能按照這些感覺去生活。雖然我達不到古人的境界,但還是大有裨益。因為《黃帝內經》篇幅太長,無法全部看完,有些理論性的也看不懂,所以我只有這些粗淺的感受來完成這個作業。今天在文中悼念,不知道說什麽好。
讀完《黃帝內經》,在中醫藥大學待了兩年多。我學過中醫的基礎理論和中醫診斷學的基礎,然後讀了和我專業相關的《玉龍賦》和《標富友》。但我從未正式讀過《黃帝內經》,但在講座中總能得到壹句話,而這些語錄對相應疾病的描述總是恰到好處,逗得我心癢癢。我不禁在想:《黃帝內經》會是壹本怎樣的奇書?
抱著這種心態,我翻開了《黃帝內經·蘇文》。簡單看了壹下註釋者對《黃帝內經》的介紹,就開始進入主章。
蘇文不愧為經典演講。他從壹開始就指出了“當代人半個世紀都在運動中衰竭”的問題,提出了養生的原則和方法:保持陰陽相合,保持功力,飲食適度,生活規律,不操之過急,可謂壹針見血,但這還不是最厲害的。最難得的是找到了生命與自然的聯系,用非常通俗但又千變萬化的陰陽來體現。古人以陰陽論道教,令人欽佩,也令人痛惜。
在我看來,《黃帝內經》的偉大不在於理論,而在於提出理論之前的長期觀察和探索。比如“男不如88,女不如77”的論述,是對人體生長、發育、成熟、衰老,以及四時、臟腑虛實對應的總結,等等,都體現了《黃帝內經》非常紮實的觀察驗證基礎。這種發現問題,觀察矛盾,發現規律的探索精神,正是每壹個醫生需要繼承的。
很多外行人認為黃帝內經太老了,跟不上新時代的要求。但《黃帝內經》的思想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養生之道也被到處引用,奉為圭臬。而且《黃帝內經》“治未病,治亂未治”的治療思想比西方的預防觀念早很多年就提出來了,至今仍有寶貴的參考價值。我們之所以經常稱之為經典,是因為很多都沒有出版。
《黃帝內經》之所以是中醫,甚至是所有醫學的必讀,並不代表它涵蓋了所有疾病的防治方法,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學習的是,它對人體的五臟六腑、經絡做了基本的論述。都說名不正,要辨證求因。有因必有果。正是《黃帝內經》給出的因,才導致了中醫的果。在五臟形成和五臟學說的文章中,《黃帝內經》描述了五臟的基本特征。《黃帝內經》在《三章九段》、《玉機臟》等中論述了脈診的位置和方法、脈象隨季節變化的規律等。更讓我驚訝的是,我在《黃帝內經》的保命全行、八正神明章節中找到了學習針灸的原點:針灸若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備,針藏後...這些耳熟能詳的文字,讓我對《黃帝內經》更加親切。此外,《黃帝內經》在臟腑氣血的基礎上,提出了以“邪實則實,精虛則虛”為核心的邪氣盛衰學說,結合經絡,闡述了發熱、咳嗽、癱瘓、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機,以減輕人民的痛苦。
要說黃帝內經的特點,我想到的第壹個詞就是“變”。比如關於咳嗽的作文中的壹個問題:肺為什麽會讓人咳嗽?答案是:所有的內臟都會讓人咳嗽,不僅僅是肺。由此我認識到,即使是疾病也是無限多變的,更不用說治療方法了。黃帝內經的思想是非常博大和寬容的。《異法異方論》裏說,治每壹種病,因地形而異。東方之石,西方之毒,北方艾灸,南方九針,中央政府引導,兩者結合,各有各的位置。
《黃帝內經》的魂樞,又稱針灸經絡,多為經絡腧穴的針灸理論,在學習經絡腧穴的過程中經常背誦。裏面的內容讓我對人體有了新的認識,不僅僅是在解剖層面,對臟腑之間的關系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啟發我有了很多新的想法:比如在講太陰肺經的運行時,壹句話“
我只是壹個愚蠢的初學者,還能感覺到壹些東西。當然,對於先賢前輩來說不是問題:鐘石的傷寒,金元四大家的感冒發作,養土養陰,明清的熱病,都在壹定程度上借鑒了《內經》。壹個經典成就了壹個新經典,太壯觀了。
其實黃帝內經並不完美,不夠全面準確,但可能留白,為後人完善。比如《黃帝內經》對五臟六腑的具體形狀和位置的論述並不詳細,但後來在壹本叫《譯林補正》的書中得到了糾正。我很佩服糾正錯誤的作者,但更讓我敬畏的是隱藏在歷史長河中若隱若現的傳承,這是偉大的。
看書容易,看得懂我的意思,但是《黃帝內經》的內涵可能是我這輩子也探索不完的,但是值得,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