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農歷正月初壹,是農歷年的第壹天。它在公歷6月65438+10月21到2月21之間遊動。最早的春節,比如1966,是65438+10月21;最晚的春節如1985是2月20日,相隔整整壹個月。2014年春節是2065 438+04 65438+10月31。
河北冀州人壹般在臘月二十三(65438+二月)到正月十五(65438+十月)過春節。但人們習慣從臘月初八開始,到臘月初二結束,時間將近兩個月。有句話叫“二月初二不是年底”。中國的春節假期壹般從正月初壹持續到正月初七。
春節的標題
至於春節的稱謂和稱謂,書面語和口語,歷史和現代各不相同,五花八門。
稱謂春節始於1911年辛亥革命後。
對於春節,俗稱和口語為過年、過年、大年初壹、大年初二、大年初壹等等。
歷史上,在先秦時期,春節被稱為“赴日”、“元月日”、“換年”、“獻年”。漢代稱之為“三朝”、“歲丹”、“鄭丹”、“正日”。魏晉南北朝被稱為陳元、元日、元隋、元首、隋朝。在唐、宋、元、明時期,稱為“元旦”、“元”、“元旦”、“新元”。在清朝,它壹直被稱為“元旦”或“元日”。
還有“鄭源”、“元朔”、“鄭超”等稱謂
還有其他的別稱,如“三朔”、“石三”、“三元”,意思是這壹天是年、月、日的開始。
春節的習俗
河北省冀州市春節期間,許多習俗代代相傳。這些習俗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重聚。春節是親戚和家人的節日。中國人在春節期間最重要的習俗是團聚和團圓。壹年到頭忙忙碌碌的人,四處漂泊的人,過年壹般都會回家和全家人團聚,說是“團圓年”。出門在外的人要盡量在“除夕”晚上之前到家。兩代父母子女,三代祖孫,甚至五代同堂,聚在壹個屋檐下,在歡聲笑語中享受人間的溫暖,體現的是骨肉親情。
家人團聚,講究“年夜飯”,吃“年夜飯”“團圓飯”。守夜是“除夕”之夜,點著“長明燈”,也就是通宵不關燈,人們徹夜不眠,守夜。有的家庭圍坐在壹起聊天,包餃子。老了要吃“年夜飯”。這頓飯,從點燈籠開始,有人要吃到深夜。長輩們也給孩子們發“壓歲錢”。午夜過後,應該燃放鞭炮來驅邪。據宋古《荊楚紀年》記載,吃“年夜飯”的習俗至少存在了1000年。
過年期間,除了家人團聚,親戚、朋友、戰友、同學、老鄉等關系密切的人也會團聚。在團聚的時候,人們總結和交流去年的各種經驗,討論和規劃來年的事情,以便生活得越來越好。
-新年快樂。這是壹千多年來的習俗。過去是晚輩給長輩磕頭跪拜。現在除了磕頭鞠躬,有的人集體拜神,有的通過電話、信息、網絡等等。
在農村,正月初壹,人們穿上新衣服拜年,首先是祭奠自己家裏的老人;然後,土著人會見並崇拜他們的長輩;之後祭奠以前鄰居的長輩,村裏的親戚,朋友。初二初三的時候會去祭拜爺爺奶奶叔叔侄子阿姨等親戚。第六天拜公公婆婆。70年代以後,壹些人改在第四天崇拜他們的丈夫和母親。
如果人與人之間在最後壹年出現了糾紛和矛盾,就應該通過互相拜年的方式道歉,和解,重歸於好。如果最後壹年發生了爭執或矛盾,大年初壹也不打招呼,就是俗稱的“破大年”,意思是分手,斷絕外交關系,表示沒有了解,不想再和好。
-表示敬意。這也是多年來的習俗。就是過年的時候祭奠已故的親人。有兩種形式:壹種是去祖墳,祭祀,燒香,燒紙,磕頭跪拜悼念;另壹種方式是邀請已故親人的靈魂到祖墳過年,在家祭祀、燒香、點蠟燭、燒紙、磕頭。過年祭祖,不忘祖宗,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娛樂。春節是壹個喜慶的節日。農民們努力工作了壹年,獲得了大豐收。他們冬天沒有農活,有時間。全家人聚在壹起,所以有許多娛樂活動。1.打掃灰塵。春節前,家家戶戶大掃除,清洗各種電器,拆洗被褥窗簾,掃六院,撣蜘蛛網,疏通明渠涵洞。壹是“除陳不新”,壹掃壹切晦氣和厄運,辭舊迎新;二是營造幹凈、歡樂的氛圍迎接新年。2.貼春聯,貼門神,貼窗花,貼“福”字,貼年畫,掛燈籠。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始於1000年前的後蜀時期。3.燃放鞭炮和煙花。壹是要活潑;二是趨吉避兇。4.民俗娛樂活動。有鑼鼓、踩高蹺、舞獅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縣、市、鎮、村組織了各種比賽、展覽、巡回文藝演出等等。5.邀請藝術團體表演。6.近幾年看央視的春節聯歡晚會和春節特別娛樂節目。7.過個元宵節。在正月十五,打鼓,舞獅,燈展,猜燈謎,吃元宵。8.打牌,聊天,壹些家庭,旅遊。
-飲食。農民在春節期間沒有農活和時間,所以註重壹些有特色的飲食逐漸形成了春節的習俗。臘月初八,俗稱“臘八”、“臘八節”,我們煮吃“臘八粥”。臘月三十日,墮月二十九日,稱為除夕節,俗稱“大年夜”、“大年三十”。這壹天,吃“大鍋菜”。“食”與“財”諧音,意為吃“大鍋菜”能發財。農歷正月初壹天不亮就吃餃子。因為,有個“交朋友”的說法,就是初壹的淩晨,交了兩年的朋友,壹次兩歲。在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人們習慣吃餃子。正月十五,元宵節,俗稱“燈節”,吃“大鍋菜”。二月初二,俗稱“龍擡頭”,家家戶戶都煎“燈盞兒”吃。“燈盞兒”是用帶餡的糯米做的,在油裏炸。
春節諺語
春節是我國人民非常重視的節日,所以有無數的諺語。
“壹夜連兩年,五更分兩天”“壹夜連兩年,五更分兩年”等。,談到對春節的特殊想象。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是指春節期間全家人會聚壹聚,聚壹聚。“大年初壹吃餃子,沒有外人”指的是壹家人團聚的親密歡樂的情景。
“幹冬濕年”是指如果壹個冬天很少或沒有雨雪,春節期間就會經常下雪。
“小寒大寒,殺豬過年”的意思是,到了小寒大寒節氣,壹定要做好過年的準備。
"如果妳吃臘八飯,妳就會有新的壹年."“別貪孩子,過了臘八就過年了。”它意味著在臘月初八,妳將進入新年。“拉齊,巴拉,把妳的下巴凍掉”是指當時天氣非常冷。“腌制吃‘臘八蒜’帶來連連好運”,意思是在這壹天,將大蒜去皮,用醋腌制,會使其翠綠可口,能給人帶來好運。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屋”就是打掃衛生,迎接新年的意思。
" 8月15日,雲遮月,正月十五,下雪並點燈."也就是說,如果正月十五的“雪打燈”,也就是8月15日的雪和“雲遮月”,都是風調雨順、好年景的征兆。
“二月二日炒,壹畝地劃(收)三擔”,意思是這壹天炒“燈盞兒”能帶來五谷豐登。“二月二,敲炕沿,蠍子蟲(蜈蚣)不相見。”“二月二,敲炕,錢就流回家。”這壹天淩晨,中老年婦女用掃帚敲炕沿,邊敲邊想,祈求平安發財。
“拜四不拜五,拜五死”是給公公婆婆拜年,不是正月初五。“正月不剃頭,叔叔正月死”等。,都是迷信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