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
祭竈在民間影響很大,流傳很廣。在過去,幾乎每個廚房都有壹個“竈神”神。人們稱這個神為“命命菩薩”或“廚主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命名的“九天東廚司令”,負責管理各家的竈臺,被奉為家中的守護神。竈神龕多位於廚房的北面或東面,竈神的神像在中間。有些沒有竈王壁龕的人還直接把神像貼在墻上。有的神只畫壹個竈神,有的神有男女兩個。女神被稱為“廚王奶奶”。
民間傳說,除夕夜,竈神帶著壹家人應得的吉兇禍福,和其他神壹起來到人間。竈神被認為是指引天上諸神的。其他神過年後又升天了,只有竈神會在人家的廚房裏呆很久。俗話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祀竈”。有些地方,女人不祭竈。據說竈神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人祭竈,有“男女之嫌”。
臘月二十四
掃塵是年終大掃除。為了迎接春節,徹底打掃屋外、屋前和屋後是中國人的傳統習慣。北方叫“掃地”,南方叫“除塵”。中國在堯舜時期就有掃塵的習俗。這種習俗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塵”與“陳”諧音,“掃塵”的目的是掃除壹切厄運。這寄托了人們開創新局面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喜悅。
臘月二十九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傳說有壹個鬼世界,裏面有壹座山,壹棵覆蓋面很廣的大桃樹,頂上有壹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壹鳴,夜遊的鬼魂就會趕回鬼域。鬼域之門位於桃樹區的東北方向。門邊站著兩個神,分別叫申屠和雷宇。如果壹個鬼魂在晚上做了壹些不自然的事情,申屠和雷宇會立即找到它,抓住它,用芒草制成的繩子綁起來,送給老虎,所以世界上所有的鬼魂都害怕申屠和雷宇。於是,人們用桃木雕刻出它們的樣子,放在門口,以辟邪防害。後來,人們幹脆把申屠和雷宇的名字刻在紅木板上,認為這樣做也能辟邪。這種紅木板後來被稱為“符濤”,春聯的前身。
為了祈禱,有些地方還保持著貼門的習慣。在民間,門神是正義和力量的象征。古人認為長相怪異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氣質和非凡的技能,而鐘馗這位受人敬仰的捉鬼者就是這樣壹個奇形怪狀的人物。所以民間的門神總是怒目而視,面目猙獰,手裏拿著各種傳統兵器,隨時準備與膽敢上門的鬼怪作戰。因為中國房子的門通常是兩個相對的,所以門神總是成對的。唐朝以後,除了和,人們還把唐朝的兩位武將秦和尉遲恭當作守門人。相傳唐太宗生病,聽到門外有鬼哭。他整夜不安分,於是他讓兩位將軍帶著武器到袖手旁觀門口,第二天晚上就沒有鬼魂騷擾了。後來,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種習俗開始在民間廣泛流傳。
春節期間在城鄉張貼年畫也很常見。豐富多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增添了許多繁榮幸福的節日氣氛。年畫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們淳樸的習俗和信仰,寄托了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目前國內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木刻年畫,表現的是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趙、班戟、綠珠。最受人們歡迎的是壹幅“老鼠結婚”的年畫,它描繪了老鼠根據世界習俗與新娘結婚的有趣場景。
貼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節日的氣氛,還集裝飾性、觀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紙是中國壹種流行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為多貼在窗戶上,所以又叫“窗花”。窗花以其獨特的概括和誇張,將吉祥的事物和美好的祝願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異彩紛呈。
貼“福”字每當我們辭舊迎新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貼上“福”字,希望好運進家門。很多地方把“福”字倒過來,利用“道”與“道”的諧音,表示“福在此”。中國民主民生協會主席馮驥才表示,大門上的“福”字不應該貼反。大門上的“福”字是“迎福”、“納福”的意思,大門是家庭的出入口,是肅穆之地。貼的“福”字壹定要莊重大方,所以要貼對。把“福”字倒在門上,頭重腳輕,不敬,違背了中國“門文化”和“年文化”的精神。民俗學強調規範,規範是應該被重視和遵守的,應該表現出壹個文化的高貴和尊嚴。
除夕
在古代,這種習俗非常盛行。由於各地風俗習慣不同,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去野外掃墓,有的去祠堂祭祖。他們大多在家裏依次把祖宗牌位放在正殿裏陳列供品,然後由祭拜者按年齡順序祭拜。漢人祭祖,多做魚缸,盛滿高碗,頗有敲鐘之意。除夕和大年初壹會做素餅,最後壹天晚上上元宵。每天早晚燒香磕頭,奉上新茶。
春節,祖墳壹般在除夕。去祖墳,邀請去世的親人回家過年。上墳放鞭炮,燒紙,給家裏去世的親人磕頭“回家過年”。掃墓後,壹定要背著手走回家。妳不可以打架、轉身或探訪。壹定要直接回家,這也是把祖先的福報和財富帶回家。回到家,在祖宗牌位前燒香磕頭,說:“妳在家過年!”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活動之壹。守歲的習俗由來已久,最早見於西晉地方誌。這種習俗逐漸流行起來。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寫了壹首詩《守歲》:“寒辭冬雪,暖帶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都習慣守著年夜飯,迎接新年。在古代,守歲有兩層含義:老人守歲即“辭舊”,表示珍惜時間;年輕人保持年齡是為了延長父母的壽命。
古往今來,無數學者對“守歲”這壹習俗進行了描述。在江蘇省蘇州市寒山寺,有“年年敲鐘”的習俗。除夕子夜,鐘聲響起108消除世間108種煩惱。唐代詩人張繼在他的《楓橋夜泊》壹詩中生動地描述了這壹點:“寒夜和江楓擔心釣魚時睡覺。姑蘇城外寒山寺,子夜鳴客船。”
天地桌天地桌是臨時的供桌,是專門為除夕設計的,主要是用來接神的。壹般沒有大佛寺的人特別重視,因為平時給佛的供品很少,年底要給佛壹大筆酬勞。《天地表》的內容與常年佛寺不同。除了壹些掛錢、香燭、五祭、大祭之外,崇拜的偶像大多是臨時性的,比如《百分比》,是木刻版的偶像專輯;《天地三界十八佛神》,彩印大全典,大黃流蘇紙木刻;福祿壽三星寫真等。上面的圖像有些會在接神後焚化,比如“百分比”,有些要到五更甚至元宵節才會焚化。桌子的位置不統壹。比如房間寬敞,可以放在房子裏。如果家裏沒有地,就放在院子裏。
吃年夜飯是春節裏家家戶戶最熱鬧、最享受的時候。除夕夜,壹桌子豐盛的年菜,壹家人團聚,圍坐在桌前,吃團圓飯。我心中的成就感真是難以言喻。年夜飯的花樣很多,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側重。北方人習慣在春節吃餃子(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
收神是分新舊年的,但收神的時間並不統壹。有些人在孩子壹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些人在孩子“對了”的午夜開始接神,有些人在孩子“對了”之後才接神。祭祀結束後,各路神仙回到天宮,不理會世俗事務,過了除夕,也就是新年到來的時候,又來到人間議事。接神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家中最年長的人主持。因為神仙在天界住的方向不同,下界自然來的方向也不同。至於和誰見面,從哪裏來,要提前查“憲書”,帶領全家人在院子裏捧香,按照他們的指引去見神靈。按位置磕頭後,站好直到香火耗盡,再磕頭。最後,把香根、神像、元寶取下來,放進院子裏早已準備好的錢糧盆裏,用松枝、芝麻稈燒了。收神時鞭炮齊鳴,氣氛異常濃厚。
踩神之後,芝麻稈從街門鋪到家門口,人在上面走,發出響聲,稱為“踩歲”或“踩神”。因為“碎”和“寶”是諧音,所以意味著新的壹年開始驅邪。
在舊社會,自春節午夜打開金融大門以來,就有人送財神。財神手裏拿著壹張紙在門外喊道:“送財神的來了!”這時,房子的主人歡迎財神的到來,並把獎賞給了來人。送財神的時候說些吉利的話,比如“金銀財寶滾滾來”“左邊有壹對金獅,右邊有壹對金鳳凰”。此外,還有人穿著紅色長袍,戴著紗帽,嘴上留著胡子,背上背著黃色布袋,扮成財神,身後跟著幾個鼓手,他們挨家挨戶分發財神的雕像,以便討錢。每次走到別人家門口,我都會唱壹堆吉祥話,比如“左邊廂滿金銀,右邊廂滿財寶”,直到主人高高興興地接過財神的雕像,給他們壹些錢。這些人才互相感謝,壹會兒打得更狠。在鑼鼓聲中,轉向其他人。
年夜飯後,家裏的長輩要給孩子壓歲錢,祝晚輩新年平安。壓歲錢,又稱“贏錢”、“壓歲錢”等。最早的壓歲錢的“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專門鑄造成錢幣的吉祥物品或辟邪物,是小孩子佩戴的護身符。因為“鬼鬼祟祟”和“老”是諧音,所以壓歲錢有“惡心鬼鬼祟祟”的意思。
從宋代開始,人們就把現實流通中的硬幣作為壓歲錢,明清時期廣泛流行。明清時期,長輩在年夜飯後用紅線將銅錢串起來直接給晚輩,或在晚輩睡下後放在床腳或枕頭旁。父母在使用紙幣時,喜歡選擇號碼相連的新鈔,這預示著後代將“壹次次發財”、“壹次次升官”。還有紅紙包的鈔票,這種壓歲錢叫“吉利紅包”。
農歷新年第壹天
開鞭炮是指新年到來時,家家戶戶開門的第壹件事就是燃放鞭炮,用鞭炮聲辭舊迎新。
喝屠蘇酒和屠蘇酒是壹種藥酒。在古代的習俗中,全家人在元日喝屠蘇酒以消除不良傾向。大多數人喝酒,總是從老年人開始;但是喝屠蘇葡萄酒正好相反,從最小的開始。也許是年輕人壹天天長大,先喝酒表示祝賀,老年人晚喝酒表示挽留。宋代文學家蘇轍在《除日》中寫道:“年年歲末,不知已飲屠蘇七十余年”,這是風俗。在古代,這種獨特的飲酒順序往往會讓人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所以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據說掃帚生日在正月初壹。這壹天不能用掃把,否則會掃掉運氣,毀了錢財,還會招來“掃把星”,帶來厄運。如果壹定要掃地,壹定要從外往裏掃。這壹天不能往垃圾上潑水,怕破財。時至今日,這壹習俗仍在許多地方保持著。大年三十不放掃帚,不倒垃圾,準備壹個大桶裝廢水,當天不灑。
新年的第壹天,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然後走親訪友,互祝新年快樂。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戶主領著幾個人挨家挨戶拜年,有的是同事邀請幾個人拜年;還有人聚在壹起互相祝賀,這叫“團拜”。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他們健康長壽。長輩可以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
農歷壹月二日
出嫁的女兒正月初二回來拜年,出嫁的女兒帶著丈夫孩子回娘家。禮物可能沒那麽重,但“禮輕情意重”,表達了姑娘對鄉親們的思念。女孩子回家,如果家裏有外甥,姨媽又要出錢。雖然她是初壹給的壓歲錢,但這次有了不壹樣的意義。這種習俗被潮汕人稱為“吃宵夜”。顧名思義,只是午飯,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祭祀財神(北方)在北方,財神是在正月初二祭祀的。在這壹天,無論是商業商店還是普通家庭都會舉行祭祀財神的活動。各家各戶在除夕夜向財神獻祭,事實上,他們焚燒了買來的粗糙印刷品。這天中午想吃餛飩,俗稱“元寶湯”。魚和羊肉被用作祭品。這壹天,老北京的大商家都舉行大型祭祀活動,用“五祭”即全豬、全羊、全雞、全鴨、紅活鯉進行祭祀,希望在新的壹年裏發財。
在正月的第三天
早年是天慶節,宋代的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為傳說有天書下凡,真宗頒布聖旨,將正月初三定為天慶節,官員等休五天。後來叫小年潮,和小年潮壹樣。
貼“紅嘴”在中國南方,大年三十早上要貼“紅嘴”(禁口),認為這壹天容易發生爭吵,不適合拜年。所謂“紅口”,通常是用長約25厘米、寬約3厘米的紅紙條,在上面寫上安全進出等吉祥話,粘貼在前後門的上方,另壹張放在垃圾上,把垃圾挑出來扔掉。這些垃圾都是初壹初二堆積的,壹定要清理幹凈壹起倒掉,直到初三,否則相當於家裏金銀財寶外流。
“送年”壹般在晚上舉行,將神靈和祖先送回天堂。
正月初五
祭祀財神(南方)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祀財神。據民間傳說,財神就是五神。所謂五道指的是東西南北,意思是出了五道門就能拿到錢。每年新年,人們在正月初五的零點打開門窗,燒香,燃放鞭炮和煙花來歡迎財神。接了財神之後,大家還是要吃路酒,經常要吃到天亮。每個人都充滿了發財的希望。願財神在新的壹年裏把金銀財寶帶回家,發大財。按照習俗,越早接路頭越好。妳收到的第壹個就是真神,特別有效,所以叫“搶道頭”。有的地方壹月初四真的是“搶道”,成了風俗。
正月初五送貧是中國古代的壹個特色習俗,意思是祭祀窮鬼(窮神)。窮鬼,又稱“窮鬼”,據說是顓頊的兒子。他又弱又矮,喜歡穿破衣爛衫,喝稀飯。有的地方,初五禁止出門,鮮肉要放在鍋裏烤,豆子要炒得劈啪作響,以為這樣可以破窮得財。另外,在舊時的除夕或正月初五,人們要吃得很飽,俗稱“填窮坑”。民間流行的送貧習俗實際上反映了中國人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過去的貧窮和艱辛,迎接新的壹年更好的生活的傳統心理。
春節期間開市,大大小小的店鋪從大年初壹就壹起關門了,但是正月初五就開門了。人們認為正月初五是財神的聖日,認為選擇這壹天開市壹定會帶來財富。
正月初七
第壹個月的第七天是人類日。漢代就有人開始遵守日常習俗,魏晉以後才開始重視。
在這壹天,人們會吃春餅卷“盒飯”(壹種熟食),在院子裏攤煎餅,熏天。
吃七寶湯是用七種蔬菜熬制的湯,在人的日子吃可以得到吉兆,據說可以祛邪治病。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產品,不同的水果和蔬菜,不同的意義。廣東潮汕用的芥菜、甘藍、韭菜、春菜、芹菜、大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大蒜、洋蔥、香菜、韭菜搭配魚肉。臺灣省和福建用菠菜、芹菜、洋蔥、大蒜、韭菜、榨菜、薺菜、大白菜。其中,芹菜和洋蔥代表智慧,大蒜代表計算,芥末使人長壽。
火神被送到山東半島,正月初七,孩子們選壹根2米左右的棍子,用麥稭捆住,稱為火神。黃昏時分,火神的壹端在家門口點燃,孩子們抱著火神的另壹端離家出走,直到它燃盡。這個活動的意思是把火神送出家門,壹年之內房子裏就不會有火了,很安全。
正月初八
順興順興又稱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們去廟裏上香,拜星王(即順興)。天上的星星出來後,各家都要為順興舉行祭祀儀式。祭天時,要在書桌、竈、門檻、壺等處放壹盞“金燈”(黃色鼻煙)。並將其點燃,稱之為“散燈花”,寓意避兇。祭完星星後,全家人聚在壹起過元宵節。
祈福放生正月初八有壹個“放生”活動,就是把家裏養的壹些魚和鳥拿到外面放生到野外。明代劉東在《帝都風光略》中記載:“正月初八,在始興巷放飛鳥雀、盆中魚蝦、田螺、蚌類。羅塘前,僧人們說著梵語,千人相對,羽毛在空中飛舞。邪惡落在房子上,但當他們移動時,他們就走了。水之類的東西扔進皇城金水河的筍子和魚餌裏。”第八天的放生不僅體現了古代人們尊重自然萬物、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德觀,也表達了新年伊始,人們對世界上各種生物繁榮昌盛的美好祝願。
九月初
正月初九是天,相傳這壹天是天上最高的神玉皇大帝的生日,俗稱“天上生”。天是玉皇大帝,道教稱其為“元神”,是主宰宇宙的最高神。他是統率三界所有神和地上所有靈的最高神,代表著至高無上的“天”。這壹天的主要習俗是祭祀玉帝、道觀、齋戒上天。有些地方,在陽光明媚的時候,婦女們會準備香燭和齋飯,放在院巷門口露天祭天,祈求上帝保佑。
正月初十
十、諧音“石頭”,所以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壹天,磨、磨等石器都不能動,甚至為了怕傷到莊稼,還會祭出石頭。這個習俗也叫“石不動”、“十不動”。在河南,這壹天家家戶戶在石頭上燒香進貢,午飯壹定要吃包子,以為吃了餅壹年之內就會富貴。在山東運城等地,有舉石神之舉。庫亞之初,人們把壹個瓦罐凍在壹塊光滑的大石頭上。第十天早上,壇子鼻子用繩子綁好,10個男生輪流擡瓦罐。如果石頭沒有落到地上,就預示著那壹年的豐收。
正月十壹
正月十壹是“女婿節”,是嶽父宴請女婿的日子。第九天慶祝“天降”剩下的食物很多,除了第十天吃壹天,所以希望人長久,父母春節不用再花錢了,我就用這些剩下的食物招待女婿和女兒。民謠叫《十壹個女婿》。
正月的第十二天
從這壹天起,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節,買燈籠,搭燈棚。有壹首童謠是這樣說的,“十壹人鼓噪,十二人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亮,十五行半月,十六人畢燈。”
正月十五
元宵節元宵節,也叫燈節,節日和習俗活動也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延伸和擴大。就節日的長度而言,漢代只有壹天,唐代三天,宋代五天。明代從八月初八開始點燈,壹直到正月十七晚上,持續十天:白天是城市,非常熱鬧;晚上點著燈很壯觀。尤其是精致多彩的燈光,使其成為新年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
食品風俗用品
臘八粥臘八粥不僅香甜可口,還能順胃氣,生津止渴,因此頗受人們的喜愛。喝臘八粥在中國有1000多年的歷史。壹歲之末,莊稼已經收割曬幹,人們就去野外獵取動物,祭祀祖先,以祈求長壽,避免災難,這就是所謂的“臘祭”。南北朝時,正式將臘月初八定為“臘八節”。據說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也是在十二月初八實現開悟的,所以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教開悟節”。臘月初八,中國各地都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春節吃年糕,“寧取壹年不如壹年,祈福壹年。”意思是每年都很順利。年糕的種類有:北方的白年糕、黃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米;臺灣省有紅龜餅。漢代方言中已有“高”的稱謂,流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餃子有在除夕吃餃子的傳統,但吃餃子的習俗因地而異。在壹些北方地區,也有從初壹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人們在辭舊迎新時表達對好運和好運的祝願的壹種獨特方式。餃子的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好運,吃餃子意味著過得好。餐桌上的餃子象征著“新年發財,元寶滾滾來”的意思。包餃子的時候,有人還包了幾個開水消毒過的硬幣,說誰先吃誰多賺錢。
元宵在南方被稱為“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人們習慣在大年初壹早上吃湯圓。元宵節被道教稱為“上元節”。據元代易圖真(少女)戒指故事和《三玉帖》記載,嫦娥奔月後,易病死。正月十四,壹個少年突然求見,自稱是嫦娥的使者,說:“夫人知道妳在想,沒有辦法下去。明天是滿月,妳要用米粉做藥丸,放在房間的西北方,叫夫人的名字,三夜就可以下去了。”妳遵法,嫦娥真的來了。可見,元宵節吃元宵,寓意“團圓如月亮”。
在明朝,元宵節在北京非常普遍,做法和今天沒什麽區別。清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燈會”和馬思遠燈會。民國初年,袁世凱下令禁止喊元宵,因為它與“宵遠”讀音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