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以前不叫“春節”。
在古代,正月初壹不叫春節,叫元旦。
辛亥革命後,采用公歷記錄年份,故稱公歷65438+10月1為元旦,農歷正月初壹為春節。
國民黨試圖廢除春節,但在遭到中國人民的強烈抵制後失敗了。
02
春節以前不是節日。
中國歷史上的“春節”壹詞並不是節日,而是特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後漢書·楊振川》中寫道:“春節不下雨,許多人擔心,但不停止修理,這是幹旱的征兆。”
南北朝時,“春”指的是整個春天。
03
春運分為狹義和廣義。
現在,狹義的春節在中國壹般指農歷年的開始,即農歷正月初壹。
廣義的民間意義上的春節,是指臘祭在臘月初八或臘月二十三、二十四,壹直到正月十五的祭祀儀式。
虎門
04
春節的時間(農歷正月初壹)
在公歷65438+10月21和2月21之間遊走。
最早的春節(如0966的65438+65438+10月的21)和最晚的春節(如1985的2月20日)相差整整壹個月。
根據歷法推算,如果不人為調整農歷,2月21,2319日將迎來“史上最晚春節”。此前春節最晚出現在公歷2月20日,分別是1920和1985。
05"
可能有兩個春節假期。
閏春節又稱“閏正月”,從公元1645年開始,到公元2800年,農歷閏正月只發生過6次,其年份分別為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最後壹次要等到2262年,我們沒有緣分。
這種情況,原則上是過春節的第壹個月,但是發生了兩次。
06
除夕也將在29日。
壹個月沒有30天,這在農歷中是很正常的。因為現在的農歷是根據地球、月亮、太陽的天文數據排列的,所以每個月的第壹天,也就是新月,妳壹定看不到月亮的任何明亮部分。
實際上月亮從滿月到滿月的平均周期是29.53天,安排好的月份的天數必須是整數,這就導致了大月亮和小月亮的出現,會出現壹個月有30天,壹個月有29天的情況。
如果這個月恰好是臘月,那麽這壹年(農歷)就沒有除夕,除夕提前到臘月二十九。
07
春節的慶祝方式每天都不壹樣。
雖然春節是壹個整體的習俗,但是每天慶祝的內容都不壹樣。初壹到初七,分別有雞日、狗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人日。
傳說女媧先用六天時間造雞、狗、豬、羊、牛、馬,積累了經驗,才在第七天造人。
那麽,為什麽初七還要上班呢?!
08
春節不僅僅是在中國。
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把農歷新年作為法定假日,分別是:韓國、朝鮮、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毛裏求斯、緬甸、文萊。
另外,以前的日本人也過農歷新年,但明治維新後,廢除了農歷,節日直接搬到陽歷。
09
壓歲錢其實不是“錢”
壓歲錢其實並不是“錢”,而是壹種以硬幣形狀鑄造的辟邪品。
傳說古時候有壹只手黑身白的小妖,名叫“崇”。每年大年三十出來害人,壓歲錢專門用來嚇走貨。
10
“福”字是倒著貼的。
大門上的“福”字不能倒貼。在民間傳統中,“福”字要倒貼在水箱、垃圾桶、櫃子上。
為了避免倒水倒垃圾的時候把家裏的福字倒掉,我們把“福”字倒過來放在這兩個地方,巧妙地用“福到”來抵消“福到”。
11
最早的鞭炮其實是竹子。
最早可靠的鞭炮聲記錄見於南朝梁代宗巴所著《荊楚紀年》:“正月初壹,亦三元之日,謂之月末。雞鳴時,庭前放鞭炮避邪。”
那時,鞭炮是用竹子在火中燃燒制成的。因為竹子燃燒時會發出“劈裏啪啦”的聲音,所以叫鞭炮。而新年起床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
後來火藥出現了,人們就在竹筒裏裝滿硝石、硫磺、木炭燃燒,產生了“爆炸戰”。
到了宋代,漢人開始用紙筒和麻桿包裹火藥制作“炮”(鞭炮)。
12
第壹個月不理發
“正月不理發”有壹定的科學依據。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理論認為,春天要讓頭發自由生長,不可剪掉。壹個毛爪的診斷就能破壹場大病,決定生死,但“剃光頭死”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