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不用筷子確實不衛生,容易傳播疾病,但中國人樂在其中。雖然在2003年非典疫情後,提倡和提倡暴飲暴食,但很快又復發了。
壹般認為,人們在壹起吃飯,不分彼此,氣氛熱烈愉快。這種吃法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悠久傳統,是中國文化的壹部分,很難改變。那麽中國人真的幾千年來都是這樣吃的嗎?不,中國人過去是分開吃飯的。真正的壹起吃飯的歷史不過幾百年。
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實行原始* * *生產主義,按人頭分配物資。那時候,食物是維持生命最重要的物質。只有分食,讓每個人都分到壹份,氏族的所有成員才有生存的機會,否則有的人會餓死,氏族也無法興旺。所以在中國原始部落時期,實行分餐制。
氏族公社後期,開始出現階級。當時各方面都有很強的等級差別,包括食物分配。地位高的人得到質量好、數量多的食物,而地位低的人肯定得不到和地位高的人壹樣的食物。因此,他們不能壹起吃飯,必須分開吃。
商周時期出現了禮儀制度,這是建立在嚴格的等級制度基礎上的。飲食反映出來的禮儀就是食禮,禮儀的建立是從飲食開始的。《禮記》說:“夫禮之始,始於飲食”。到了西周,食禮已經形成了相當完備的體系,不同身份的人吃什麽,用什麽餐具,坐什麽座位,都有極其嚴格的規定。比如天子的餐具是“九鼎八桂”,諸侯的餐具是“七鼎六桂”,大夫是“五鼎三桂”;又如“天子之豆,二十之六,諸侯之六,十之二,大夫之八,大夫之六。”“豆”是盛食物的容器;當時人們吃飯都是席地而坐,不同身份的人鋪的席子數量也不壹樣。皇帝是五層席子,王子和博士的層數較少。從食物來看,“皇帝吃得太快,牛羊貘壹應俱全。諸侯吃牛,大清吃羊,大夫吃貘,士吃魚,吃菜。”每個人都必須嚴格遵守這些制度,如果逾越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單獨用餐。設宴時,每個人都有壹個食物盒,裏面有符合他們身份的食物和餐具。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這些禮儀制度的執行並沒有那麽嚴格。為了某種目的,地位高的人會和他們的下屬吃同樣的食物。例如,孟嘗君標榜自己吃的食物和大眾壹樣。然而,這在當時是不可思議的,因此受到門衛的質疑,但當門衛發現孟嘗君的食物真的和他的壹樣時,他羞愧地自殺了。可以看出,雖然孟嘗君和大眾吃的是壹樣的食物,但他們是分開吃的,而且大家相隔很遠,大眾看不到孟嘗君的食物。
投奔孟嘗君的馮桂曾抱怨“沒有魚吃”,可見食禮的水平還在。甚至孟嘗君的公眾也對食物進行了分級。有的公客有魚有肉,有的公客只有魚,還有的像馮桂連魚都沒有。這個層次的存在,讓這些人吃飯的時候只能分開吃。
秦漢時期還是有分餐制的。著名的鴻門宴是壹個單獨的宴會,每人壹個食盒。項莊在舞劍的時候要靠近劉邦的糧案才能殺他。如果他圍著桌子坐著,那就沒必要了。
史記?韓信在《淮陰侯列傳》中這樣評價項羽:“王祥見人敬情,言吐,人疾,泣飲……”也就是說項羽對下屬很好。當他聽說有人生病了,他會流著淚給他食物。這說明項羽的夥食比他的手下好得多,所以吃飯的時候只能分飯。
在中國古代,不僅在公共社交場合分飯,在家裏的日常生活中也分飯。否則,就不會有梅綺這個成語了。
在唐代,正式宴會中仍然使用分餐制。
唐太宗即位後,因為天下剛穩,事多,唐太宗也下大力氣治理,勤於政務。為了更好地處理宮廷事務,他將早期宮廷的時間從石矛延長到陳石,這使得公務員吃飯更加困難。唐太宗下旨,退朝後在金殿廊下給大家“朝食”。因為飯是在廊下吃的,所以這頓飯也叫“廊飯”
皇帝賜的“軒餐”,雖然是“閑聊”,但其實很豐盛,不是“四菜壹湯”那麽簡單,規格取決於官員的等級。在唐代六經中,詳細記載了不同等級官員可以享用的菜肴種類和數量。比如四品官的標準是:精米兩升,面兩升,酒壹升半,菜七個,羊肉三份,瓜兩個,剩下的醬料、醋、鹽、黑豆、蔥、姜、葵花、韭菜等調味品各不相同;可見“軒餐”質量高,數量大,壹個人根本吃不完。之所以這麽豐盛,是因為這是皇帝請客,要表現皇家的氣派和皇帝對臣子的慷慨和照顧。但是每個人不可能把這麽豐富的口糧放在壹張桌子上,因為根本放不下,只能在對方面前放壹個食盒。
唐朝貞元年間,有壹個叫於卓的文官,家裏有壹個寡居的妹妹。當時洛陽物價很貴,壹般人吃不起好東西。於卓總是把工作餐省下來,拿回去給姐姐吃。起初,他的同事們嘲笑他的貧窮,但後來,當他們了解他的家庭時,他們都被他感動了,並稱贊他。這件事在唐代趙霖寫的《說文解字記》中有記載。
於卓能把工作餐帶回家,說明這個夥食完全是他說了算,只有分餐的時候才能做到。
在唐朝的官署使用工作餐時,就像接受皇帝賜的“回廊餐”壹樣,官員要按照自己的不同等級入座,享受相應等級的餐食。吃飯的時候,大家都遵守禮儀,享受美食,感覺很幸福。柳宗元在《密縣新飯堂》壹文中寫道
中學時,有這樣壹段官員吃工作飯時的情景描述:“是新館官員聚會,上坐下坐,從班排開始;禮儀談笑,談吐來回,政事之始;宴為蘇莊,豆為荊家,燒炮熟,益於酒,是為友之樂。
可見,每壹個官員都要按照官階享受與身份相對應的食物,所以只能分開吃。
不過唐宋時期的分餐制也比上壹代有了壹點變化。由於唐宋是壹個開放的時代,大量外來的東西進入。隨著“胡床”等家具的引入,桌椅出現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過去人們睡在地板上,跪坐的方式改為睡在長沙發上,腳朝下坐著。生活中,眼前不僅僅是幾個案子,還有大面積的桌子,而那時候的食禮已經淡了,是給大家的。但即使坐在壹起,大家面前也是壹個多格子的菜盤,每個人吃自己的那壹份,而不是壹頓飯。
中國古代的用餐制度不僅與禮儀制度有關,還與當時的炊具和烹飪方法有關。
今天常見的煎、煮、炸等烹飪方法,從古至今都沒有,因為這種烹飪方法必須把食材放在鐵鍋裏操作。而中國古代的冶金技術,很長壹段時間都無法生產大面積的薄鐵板,更無法制造曲面的板材,比如炒鍋。這也是為什麽中國古代不能生產西方的板甲,只能用小面積的鐵板串聯成壹個釘子的原因。
鐵鍋時代沒有烹飪,只能用陶器或笨重的青銅器來煮或蒸。豬肉燴面之類的是當時常見的菜,沒有油炸。辦酒席的時候,如果很多人圍著壹個陶罐或者青銅鼎吃飯,壹次只能吃壹個菜,更何況不同身份的人擠在壹起,廚房只能每個鍋煮壹個菜然後舀出來,每個菜分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