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春節的由來:
傳說有壹種叫“年”的猛獸,每當寒冷的冬天來臨,就會吃人,讓人坐立不安。在與“年”的鬥爭中,這種兇猛的野獸害怕火和噪音,於是人們想了壹個辦法。當年出現時,他們點燃了壹堆火,把竹子扔進去,點燃了熊熊大火,年聽到鞭炮的聲音就跑了。之後,人們開始以“掛紅燈、放鞭炮、吃年夜飯”來慶祝新年。
二、春節前的準備(臘月初八後,各種年節活動會逐漸開始)
1.祭祀竈神:竈神,又稱“竈神”,俗稱“竈神”。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回到大皇宮,向玉帝報告情況。在新年前夕返回地球。人們擔心詆毀玉皇大帝,所以他去天宮時,就為他供奉祭品,希望他“天上說好話,地下保平安”。
2.其他準備活動:寫春聯,準備肉,準備面食,理發,洗澡,打掃衛生。
三、民俗活動——靜態民俗
3.春聯:(1)春聯的源頭在古代被稱為“符濤”。相傳東漢王充《論衡·鬼》中的和二神,住在壹棵大桃樹上與鬼打交道。他們把所有的惡靈餵給老虎。因此,人們認為鬼魂害怕申屠、雷宇和桃樹。所以每到新年,人們總是在門口懸掛桃符或桃符,以辟邪保平安。(2)最早的春聯:公元965年,後蜀皇帝孟嘗君在皇宮內門的桃符上寫著:新年余慶,節號長春。這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春聯。從此,春聯成為春節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動之壹。還有人喜歡把“福”字倒著貼。因為“倒”諧音“到”,所以“福”字的意思是“福在此”。
4.年畫:(1)門神畫的來源:有三種說法。壹種說法是它起源於申屠和雷宇的神話傳說。古人在門口掛兩尊神像驅鬼。首先,唐太宗命令秦瓊和尉遲恭看門驅鬼,並在宮門上畫了兩位將軍。壹是唐玄宗夢見鐘馗為自己捉鬼,醒來後命畫師在門上畫鐘馗。(2)竈神畫的來源:民間傳說,竈神在除夕夜從天宮回到人間,所以人們總是在這個時候買新的竈神畫貼在門上,希望他能帶來好運和幸福。(3)其他常見的年畫。
5.付梓:最早的?“賦”字——相傳寫於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當姜太公是神的時候,他稱他的妻子為可憐的神,並說:“妳不能去壹個受祝福的地方”。過年人們貼“福”字,這是慈禧的壹段歷史。每年太後都有祝福大臣的習慣。壹年的祝福,龔記下了給予的祝福,犯下了斬首的罪行。李救他:“老佛爺樂如東海,壽比南山。今年的祝福真的會來。”慈禧聽了非常高興。她甚至說,“祝福來了……”傳到民間,“祝福”也被貼了下來。
6.窗花:窗花是貼在窗戶上慶祝新年的剪紙作品。有兩種方法可以制作窗花。首先是剪刀。熟練的婦女可以用剪刀從彩紙上剪下許多圖案。第二種是刀雕,壹般由專業的民間藝人操作。壹次可以雕成四五十個窗花,供應市場。
四、春節民俗——動態民俗
1.除夕:1)什麽是除夕:除夕是壹年中的最後壹夜。由於農歷月份的大小,有些年份臘月三十晚上是除夕,有些年份臘月二十九晚上是除夕。2)守年夜飯:除夕的重要活動是守年夜飯。因為秦漢以後,中國人基本上把子夜作為壹天的開始,相當於現代計時方法中的23: 00到1。除夕夜,是辭舊迎新的關鍵時刻。為此,人們不得不徹夜不眠等待這壹刻。全家人聚在壹起,耐心地等著包餃子。
2.放鞭炮:1)什麽是鞭炮:鞭炮,又稱“鞭炮”。新年鐘聲壹響,街上鞭炮齊鳴,迎接新年。2)鞭炮的起源:據南朝梁展出的《荊楚紀年》記載?"正月初壹,雞叫。"在法庭前放鞭炮以避邪。“意思是人們初壹早上起床後,先把竹子放在火裏。竹子爆裂發出巨響,可以嚇跑妖魔鬼怪,保護全家。大約在唐朝,人們把火藥裝在竹筒裏,點燃火藥,然後爆炸。後來人們用紙卷代替竹筒,形成了和今天壹樣的鞭炮。3)鞭炮的種類:鞭炮種類繁多。宋朝的人稍微改進了鞭炮,發明了煙花。煙花:又稱“煙火”、“焰火”。它爆炸時會發出耀眼的光芒。所以深受人們喜愛。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用煙花來裝飾他們節日的夜空。
3.舞獅:白居易《西涼傳奇》:假獅,假面,雕木為頭尾。鍍金眼鏡鑲銀牙,分勛毛衣帶耳朵。如果妳從流沙來到萬裏,妳會看到紫胡子深邃的眼睛。舞梁去演講,應該是喜歡涼州不困孫。當安西度進來的時候。舞獅起源於南北朝,也就是佛教興起的時代。
4.其他民俗活動:跳秧歌、踩高蹺、敲鑼打鼓。
5.祭祀神靈和祖先:在傳統的春節活動中,最重要的是祭祀神靈和祖先。迷信的家庭有專門供奉神靈的神龕,同時也供奉祖先牌位的畫像。在正月初壹的早上,人們在神龕和祖先牌位(包括剛剛煮好的第壹碗餃子)前恭敬地供奉供品,並點燃熏香。我真誠地感謝神和祖先在過去壹年裏的保護,並祈禱他們在新的壹年裏幸福快樂。
6.拜年:給神和祖先獻上祭品後,兒孫們開始給長輩和親戚拜年。傳統的拜年儀式是向長輩和親戚鞠躬三次,但現在大多數都改為鞠躬三次。敬禮的同時,祝長輩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長輩坐起接受兒孫拜年後,給他們發紅包。這是“壓歲錢”。壹般用作過年給孩子的零花錢。其他親戚也紛紛拜年,可以持續很多天。朋友見面時,互道“恭喜發財”或“春節快樂”以示慶祝。拜年活動體現了晚輩對長輩的尊敬和孝順;長輩對子女和孫輩的關愛。親戚朋友之間的拜年也極大地促進了彼此感情的加深。因此,自古以來,人們就非常重視拜年。宋代詩人戴復古寫下了《綏丹民族黨會崇拜》:“過年打扮,看陳方。上下二百人,排名五人。牌門喬木古,流水照梅早春。”寒冷會過去,風景會煥然壹新。“把當時大家庭200多人互相拜訪的活動寫得惟妙惟肖。
7.人人節:正月初七,又稱“人人節”。隋代詩人薛道衡自入春七日以來,已離家兩年。歸家的日子在鳥返大地的背後,但回家的念頭卻在春花未開之前就有了。為什麽正月初七叫“人人節”?這與中國古代神話有關。根據神話,上帝在第壹天創造了雞,第二天創造了狗,第三天創造了羊,第四天創造了豬,第五天創造了牛,第六天創造了馬,第七天創造了人。因此,第七天是人類誕生的日子。所以,古人把這壹天叫做?《男人節》。為了紀念人類的誕生,南朝梁時,人們在每個人類的日子裏剪下彩色的紙人,放在屏風上或頭上。用來象征人們在新的壹年裏的新面貌。到了唐代,人民節剪紙的內容又有了發展和變化。唐代詩人俞延壽在男人節剪彩:“閨閣坐刀自憐。葉滿情彩,花送手入春。貼顏守妝,貼雞酬人。”青來問丈夫,有什麽不像是真的?“剪的內容包括紅花、綠葉、燕子禽。它們都栩栩如生。這和現代民間窗花很像。
動詞 (verb的縮寫)春節民俗-飲食民俗
年糕和餃子是春節最有特色的食物。
1)年糕:又稱“年糕”。諧音“壹年比壹年高”,蘊含著生活壹年比壹年好的期待。年糕是用粘粒做的,北方多為黃米,南方多為糯米。北方壹般是甜的,南方的年糕可以做成不同的口味。然而,它沒有餃子好吃。北方人更喜歡餃子作為他們的春節食品。2)交子又稱“槽、交子、卞氏”。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學家曾經發現了壹個保存了1000多年的餃子。北方人過年壹定要吃餃子。而且春節吃的餃子,必須在除夕夜12之前包好。餃子好吃,關鍵在於餃子餡,純肉,純菜,葷素搭配,花樣層出不窮,口味各異。妳可以根據妳的口味來改變它,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歡吃餃子。春節吃的餃子中,壹個是塞豆腐的,壹個是包硬幣的。誰吃到豆腐餡的餃子,誰就在新的壹年裏發大財,人的理想也包含在餃子裏。
第六,元宵節
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叫“元宵”。漢文帝在正月十五平定叛亂,所以定為“上元節”。為了表示對佛祖的尊敬,東皇漢明帝下令元宵節點燈。從那以後,元宵節逐漸演變成壹個觀賞燈籠的民間節日。因此得名“元宵節”。元宵的時令食品是湯圓,在北方也叫元宵,象征著團圓。
在唐代,元宵節是壹項史無前例的活動,舉國歡慶。《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楊貴妃的妹妹韓夫人曾派人制作百燈樹?“八十尺高,樹之山。”午夜時分,百裏之外都能看到,令人眼花繚亂。“唐玄宗甚至讓工匠建造了壹座高100尺、寬幾十尺的燈房,供遊客觀賞。到了宋代,更是雪上加霜。孟淵《東京之夢》記載:“將稻草紮成龍形,籠上綠簾,草上置萬盞燭,望其如風雙龍飛去。”皇帝還親自帶領參加了盛大的觀燈活動。詩人蘇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鎖。人群湧動,馬蹄下塵土飛揚;月光灑滿每壹個角落,在那裏人們可以看到頭頂上的月亮。所有妓女都嫉妒李,所有歌曲都毀了。京師已廢,漏玉的時機妳不要急,莫讓今年僅有的壹次元宵夜匆匆而過。可見娛樂活動通宵達旦,熱鬧非凡。
可以說,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狂歡,為整個春節畫上了壹個圓滿的句號。
七。摘要
在調研過程中,我們采訪和研究了回族、達斡爾族、蒙古族、鄂溫克族、壯族、瑤族等少數民族。同時,我們還對東北、西北、西南、東南地區進行了調查,得出以下結論: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各民族的春節民俗趨向漢化,各地區的春節民俗趨向壹致,這預示著民族大團結和祖國的繁榮發展。此外,春節民俗充分體現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和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為後代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春節民俗是文化遺產的精華。作為祖國的新壹代接班人,我們應該發揚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