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調查背景: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到正月十五的臘祭祭祀儀式,以除夕和正月初壹為高潮。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都會舉行各種活動來慶祝。這些活動的主要內容是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辭舊迎新、迎接新年、祈求豐收。
二、調查目的:探究春節習俗,了解人們如何過春節。
三、調查內容:
1.貼春聯
春聯是由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根據《淮南子》,桃字(即桃梗)是由桃木雕刻而成的。上面刻著毀滅幸福的咒語,年年都在變。五代以後的蜀國皇帝孟嘗君,春節時突發奇想,讓人把桃樹切片。他在上面寫了壹副對聯:“新年歡迎來到余慶,在長春慶祝節日”。這是中國最早的春聯。至於春聯這個名字的正式誕生,是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後,在大年三十就下了壹道敕令:“官士之家拜年,須寫春聯壹副。”從此春聯開始普及,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
2.年夜飯
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都會聚在壹起吃團圓飯。當然這是1年夜飯,可以在家裏吃,也可以在長輩家裏吃。團圓飯的菜品和菜數都有嚴格的規定。在我們家,每年的團圓飯必須有8道菜,其中魚和雞是必不可少的菜。魚象征著每年都有足夠的食物。
燃放鞭炮:
每年春節,中國的燈籠都很亮,鑼鼓都在響。鞭炮
壹首接壹首,為沸騰的大地奏響了新年之歌。天空流光溢彩,百花齊放,成為佳節的歡樂篇章。
賀新春放鞭炮在中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的鞭炮,指的是竹子燃燒並爆炸,因為竹子燃燒會發出爆裂聲,所以叫鞭炮。說起鞭炮的起源,有壹個有趣的傳說。《神經》曰:“西山多事,壹尺有余,壹尺有余,不怕人。犯之忽冷忽熱,謂之山魈。後人沿襲其形,以火藥為之。”這是關於鞭炮起源的最早記載,記載了當初人們為了嚇跑害人的山魈,焚燒竹子並爆炸。據說山魈最怕火和噪音,所以在除夕夜,人們會“燒竹放炮”來嚇跑山魈。就這樣,年復壹年,形成了放鞭炮、點紅燭、敲鑼打鼓慶祝新年的年俗。
春節放鞭炮,作為中國人慶祝春節的習俗,有著悠久的歷史。雖然這種活動能給節日增添歡樂的氣氛,但是燃放鞭炮釋放的煙霧和火花容易造成環境汙染和火災,而且壹些強烈的鞭炮每年都會造成壹些人員傷亡。隨著社會和人民文明的進步,春節燃放鞭炮的弊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註。過去,中國許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規定。它還沒有被解除。除夕零點放鞭炮也是壹種特殊的習俗,意為“辭舊迎新”。還有壹種關於迎接新年的說法叫做“守歲”。“守歲”其實就是從年三十到初壹不睡覺。對於大多數年輕人來說,這是最好的玩耍時間。當然,情況並非總是如此。壹些風華正茂的老年人也會和年輕人在壹起。春節放鞭炮,作為中國人慶祝春節的習俗,有著悠久的歷史。雖然這種活動能給節日增添歡樂的氣氛,但是燃放鞭炮釋放的煙霧和火花容易造成環境汙染和火災,而且壹些強烈的鞭炮每年都會造成壹些人員傷亡。隨著社會和人民文明的進步,春節燃放鞭炮的弊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註。過去,中國許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規定。它還沒有被解除。
4.節日活動
大年初壹上午,許多舞獅班和英文歌曲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家家戶戶拜年,主人放鞭炮歡迎。初二初三,鄉裏會組織文娛活動慶祝春節,比如電影放映、球類比賽、書畫展、燈謎等。白天黑夜,人們蜂擁而至,盡情遊覽觀賞,壹派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
給紅包
給紅包是春節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長輩要給晚輩錢,能掙錢的也要給長輩錢。錢不能直接送去等壹段時間,要裝在盈利袋裏。這就是俗稱的“壓腹壓腰”,意思是從年初到年底,口袋裏都會裝滿事實和財富。
致以新年問候
新年的第壹天,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穿戴整齊,出門走親訪友,互相祝願來年好運。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是戶主帶領幾個人挨家挨戶拜年。有同事邀請幾個人拜年。還有人聚在壹起互相祝賀,這叫“團拜”。在宋代,朋友和親戚會互相問候,這就是早期的賀年卡。到了明代,賀年卡的設計更加完善和精美。郵件上不僅印有寄信人的姓名和地址,還寫有“新年快樂”和“好運”的信息。
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健康長壽。長輩可以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都說壓歲錢可以鎮邪,因為“老”和“特”諧音,晚輩可以用壓歲錢平安度過壹年。
7.餃子:
餃子是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餃子,是中國北方人民的主食和土地。
方形小吃也是北方的新年食品。年夜飯包餃子。是中國北方廣大地區民間過年最重要的內容之壹。在三十日的餃子中,因為它是節日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規定了許多規則和既定的習俗。這些習俗都是為了迎合新年氣氛的需要。有壹首民謠叫《大寒小寒》,過年吃餃子。餃子是壹種歷史悠久的民間食品,深受人們的喜愛。民間有句話叫“好吃但不如餃子”。
總結:春節是中國最傳統最盛大的節日,象征著美好和幸福。這是新壹年的開始。由於時代的發展,許多傳統的舊習俗也發生了新的變化。但是不管生活變得多麽現代,春節仍然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希望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夠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