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國的改革運動是漫長的。
我們已經看到了英格蘭教會的獨特性。其特點之壹是英國宗教改革運動的政治性超過了宗教性;重組織輕教條。
另壹個特點是,在其他國家的宗教改革運動已經進入壹定階段的情況下,英國仍然處於動蕩和變革的階段,這主要是因為加爾文的影響強烈地來到了英國教會,它來到英國的時間比法國、荷蘭和蘇格蘭晚得多。
2.加爾文的影響
公元1563年伊麗莎白的決議並沒有解決英國的教會問題。當血腥瑪麗迫害他們時,許多改過自新的基督徒逃到日內瓦,加入加爾文。公元1558年,伊麗莎白繼瑪麗之後成為英國女王,這些信徒帶著飽滿的熱情和加爾文主義回到英國。因此,幾乎在伊麗莎白統治之初,他們就聽到了無數激進改革的呼聲。公元1563的分辨率根本滿足不了他們,因為他們期待的是看到英國教會徹底幹凈;因此,這些人被稱為“清教徒”。
3.清教徒渴望改革
英國教會的清教徒渴望每個教會都有熱情、屬靈、傳道的牧師。他們要求廢除牧師的長袍,聖餐跪著的方式,婚禮上的戒指儀式和洗禮時的十字標誌。
清教徒認為牧師的長袍使神職人員成為壹個特殊的階層,無形中與天主教牧師的權威聯系在壹起。跪著領聖體的方式讓人想起天主教的轉化論,在聖體中崇拜基督的身體。婚禮中的戒指儀式代表了天主教的觀點,即婚禮是七大聖事之壹。對於清教徒來說,洗禮時劃十字的標誌純粹是天主教的迷信。因此,他們迫切希望教會將這些“天主教舊酵”(天主教舊1酵)全部清理幹凈。
不久,他們進壹步要求從每個教會中挑選長老來承擔教會懲罰的工作。他們還希望廢除主教制度,讓人民選舉自己的牧師,所有牧師地位平等。這壹要求是將教會行政體制由主教制改為長老會制。
清教徒運動的領袖是劍橋大學的神學教授托馬斯·卡特賴特。早期反清教徒的領袖是約翰·惠特吉菲,在他的陰謀下,卡特賴特被解職。之後,卡特賴特過著流浪和受迫害的生活,但他繼續為長老會的清教主義不懈努力。
雖然清教徒反對主教制度和英國教會的許多儀式和規定,但他們從未脫離教會;他們仍然願意留在教會裏,從內部進行改革,從而按照加爾文的日內瓦教會的模式來塑造英國的教會。
4.分離主義者離開英國教會。
分離主義者認為,從內部改革英國教會的工作要麽是無望的,要麽是乏味的。因此,他們決定脫離英國國教,因此被稱為“分離主義者”或“持不同政見者”。在教會管理體制方面,他們強調每個教會都是獨立的,任何教會都不能幹涉另壹個教會。因此,他們也被稱為“公理”或“獨立”。
留在和離開英國國教的人接受加爾文主義。
公元1620年,正是分離主義者在美國的普利茅斯(P1ymouth)建立了殖民地。他們也被稱為“朝聖者”。幾年後,是壹群清教徒建立了馬薩諸塞灣殖民地。
5.清教徒獲得了優勢
伊麗莎白死後的四十年內,清教徒們受到了壓力和迫害。直到公元1640年的長議會,長老會清教徒才占多數。他們立即清除了議會,並把兩個最反清教徒的人物,Sirafford的Ear1和大主教勞德,審問,定罪和斬首。
查理國王對這些事情很不高興;他決定給議會中的五名反對黨領袖加上叛國罪,但下議院拒絕交出他們。
因此,國王決定使用武力迫使國會屈服。他離開倫敦,前往定安發動戰爭,使英國陷入內戰。
國王壹方是貴族和士紳;由於他們的勇敢和騎術,他們被稱為“騎士”。國會這邊是店員、農民和少數上流人士。保皇黨都是長發髻,而在野黨是短發,顯頭型,所以被人嘲諷為“圓頭”。
戰爭開始時,國王壹方占了上風。在國會軍隊中,有壹個名叫奧利弗·克倫威爾的農民。他以敏銳的眼光看到了真正的困難。他對清教徒國會議員漢普頓說:“壹群貧窮的酒保和學徒絕不能推翻貴族。」
克倫威爾是歷史上的偉人之壹。作為騎兵團的團長,他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勇氣。他的軍團成為著名的克倫威爾軍團,所向披靡。所有成員都有宗教信仰。他們不罵人,不喝酒,唱詩,上戰場。
壹支21000人的軍隊按照克倫威爾軍隊的方式組織起來。這是壹個充滿宗教熱情的群體,自十字軍東征以來從未有過。在這支軍隊中,大部分士兵都是敬畏上帝、充滿激情、唱著贊美詩的清教徒。沒有戰爭的時候,他們壹起讀經,祈禱,唱詩。
納斯比戰役中,保皇黨像風前的糠秕壹樣四散,國王被迫投降。經過審判,國王作為暴君、叛徒、殺人犯和公敵被判處死刑。1649年1月30日,查理壹世走上倫敦宮前的斷頭臺。當時,許多人都在場見證國王的死刑。
6.威斯敏斯特議會(威斯敏斯特議會1y)
戰爭期間,國會決定改革教會,於1643年廢除主教制,並在威斯敏斯特召開會議,制定信條和教會行政制度。出席會議的有121名牧師代表和30名信徒代表,其中大部分是長老會清教徒,但會眾和聖徒除外。因為戰爭期間蘇格蘭人幫忙,也給了蘇格蘭代表壹些席位;雖然他們沒有投票權,但他們在會議中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威斯敏斯特會議成為英國教會史上劃時代的會議。在會上,制定了壹個“崇拜目錄”,以取代以前的“祈禱書”。這個“敬拜指南”仍然被長老會和公理會所采用。會上還制定了著名的“沃特明斯特信仰”,這是新教改革的最後壹個偉大信條。此外,還準備了壹本“大要理問答”來講道和解釋經文。並準備了壹個“小測驗”來教孩子。
會議開得很成功;威斯敏斯特信條和兩個信仰問答是加爾文主義或改良主義最好的文獻。
公元1648年,國會接受了這些文件,只對威斯敏斯特信條稍作修改。這壹信條也在蘇格蘭國民大會上被采納。加爾文主義者在英國教會的改革運動可以說是完全成功的。同年,歐洲大陸的三十年戰爭隨著《維斯法利亞和約》的簽署而結束。
7.清教徒的統治結束了
在納斯比的勝利和查理壹世的去世之後,軍隊的地位變得至高無上。大多數士兵屬於無黨派人士,而克倫威爾本人則傾向於公理化。國會宣布英格蘭教會的行政體制是長老會,但由於軍隊的壓力,不可能把整個英格蘭納入長老會。
從1649到1653,英國是* * *和政治體制,克倫威爾被任命為攝政王,所以實際上是軍事獨裁。在克倫威爾的統治下,所有宗教團體都享有相當大的自由,尤其是“不信奉國教者”和“持不同政見者”。即使是最討厭的貴格會教徒,克倫威爾對他們也很好。自內戰以來,主教制度下約有2000名神職人員失業,生活貧困。
8.王權復興的時代
1658年9月3日,克倫威爾去世,他的兒子理查德繼位。英國人民普遍不滿嚴格清教主義強加的沈重枷鎖;於是他邀請查理壹世的兒子從國外回到英國,並加冕為查理二世。這壹次斯圖亞特王室重掌王權,史稱“1660復辟”。
復辟後國會做的第壹件事就是赦免所有在內戰中與查理壹世並肩作戰的人,除了最高法院的成員,因為他們把查理壹世送上了斷頭臺。
1662年5月,國會(現為強大的Anrikam派)通過了新的“教會統壹條例”,並修改了多達600處的“禮拜指南”(或稱祈禱書),目的是擺脫清教主義。並聲明不允許使用修改版以外的任何祭拜儀式。約有2000名長老會牧師因拒絕接受他們而被解雇,過著貧困的生活。
在迫害信徒方面,蘇格蘭議會堪比英國迫害異己。蘇格蘭新教徒被稱為“聖約人”。他們像鹿壹樣到處被追逐,甚至那些躲在山洞裏偷偷見面的人也被拉出來淹死。
在英國大批為信仰而受苦的聖徒中,有壹個貧窮的思想家,名叫本仁約翰(John。
另壹個清教徒名叫約翰·米1噸;出身名門,受過高等教育,人才難得;在他眼裏,孤獨和貧窮,他寫下了偉大的基督教史詩《失樂園》。
由於迫害,清教徒不得不離開英國國教。過去,他們希望留在教會,從內部改革教會。現在他們被迫采取分離主義立場,他們成了“持不同政見者”。
查理二世壹生都在不信和迷信天主教之間搖擺不定。1685年,在他彌留之際,他接受了羅馬天主教的信仰。他的兄弟詹姆斯二世(詹姆斯二世)繼承了國王的王位,是壹個狂熱的天主教徒,決心在英國恢復天主教。於是他與廢除南特敕令的法王路易十四密謀,以實現自己的願望。這時,宗教和政治自由正面臨危機。
9.威廉和瑪麗
就在這個黑暗的時刻,荷蘭新教的鬥士威廉三世出來對抗法王路易十四。威廉的妻子瑪麗是英國國王詹姆斯二世的女兒。英國人民在極度困難時向威廉求助,於是威廉便於公元1688年調兵從荷蘭渡海,將嶽父詹姆斯二世驅逐出英國。他和瑪麗被加冕為英格蘭國王和王後。
第二年,詹姆斯想要奪回王位。他在法國軍隊的幫助下在愛爾蘭登陸。南阿尤蘭人是天主教徒,站在詹姆斯壹邊;北愛爾蘭人是改革者,他們站在威廉壹邊,也就是所謂的橙人。1690年,博因爆發決戰。詹姆斯在遠處觀看戰鬥。他壹看到自己的軍隊失敗,就逃到了法國。另壹方面,威廉雖然受傷了,但他依然沖鋒陷陣,表現出了極度的勇氣和領袖氣質。
由於他的英勇和堅定的立場,威廉拯救了荷蘭、英國和美洲,恢復了基督教,他還將這些地方從天主教、路易十四和詹姆斯二世的暴政下解放出來。從此,再也沒有因為復辟和天主教的分歧而引發戰爭。
10.英國享有信仰自由
當威廉和瑪麗加冕為英格蘭國王和王後時,英國教會的400名牧師(包括7名主教)拒絕宣誓效忠新政權。由於這個原因,他們都被剝奪了教會的職責。
到這時,宗教信仰自由終於被授予復辟派的“異己”。根據公元1689年的“至1行動”,任何願意實行以下幾點的人都可以自由禮拜:(1)宣誓效忠威廉和瑪麗。(2)拒絕教皇權威,說“彌撒”,向瑪利亞和聖徒祈禱。(3)接受“三九信條”。這樣,各種勸誘異己的教派就可以在英國自由公開了。這些持不同政見者包括長老會教徒、國會議員、浸信會教徒和貴格會教徒,他們加起來約占當時英國總人口的十分之壹。
這個“宗教寬容法案”不適用於羅馬天主教徒和不相信三位壹體教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