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晉商和徽商是同時出現的嗎?什麽時候?它們的異同點是什麽?

晉商和徽商是同時出現的嗎?什麽時候?它們的異同點是什麽?

至於異同:[轉]

“晉商和徽商的區別。

晉商和徽商在起源和興衰時間上略有不同。晉商興起於明朝初年,即14世紀中葉,原因是明朝在北方邊疆大量駐軍,實行“開中法”。所謂中法,就是商賈運糧給邊塞軍士吃,王朝出錢讓商賈引進鹽,商賈把鹽引進指定的鹽場和指定的區域去賣鹽。因為鹽是壟斷產品,他們賺了很多利潤。晉商抓住機遇,利用地緣優勢,通過“開中法”走在了他們前面。徽商在明朝弘治五年(1492)。明朝因“開中法”之弊,改“開中國”為“折彩”。商人們將銀換成鹽並出售。徽商靠近淮北鹽場集散地揚州,在淮北大顯身手,在商界崛起。晉商在清末衰落,隨著清朝的滅亡而衰落。徽商的衰落是從清朝道光年間(12)的鹽法改革開始的,改“鋼鹽制”為“票鹽制”,廢除了食鹽引進和商人對鹽業的壟斷,從此走上了衰落之路。當然,晉商、徽商的衰落還有其他因素,但以上原因是原生原因,壹直沒有恢復。就這樣,山西商人從明初到清末活躍了500多年,徽商從明中葉到清朝活躍了近300年。

道光初年,晉商適應社會商品和貨幣經濟的發展,創辦了山西票號,壹度為金融界之冠,開創了中國在海外開辦銀行的先河。而徽商,卻沒有把資本投入到道光之後的新渠道——金融領域,留下了遺憾!

在文化觀念上,晉商非常關註關公這個村民。哪裏有晉商活動,哪裏就有很多晉商會館和關公寺廟。有些地方晉商甚至先建關帝廟,後建會館。晉商把關公作為他們最崇敬的神,用關公的“正直與仁愛”來規範他們的行為和商業活動,把關公的文化作為他們的倫理取向,使關公的文化在其精神、道德和行為上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徽商推崇朱諾,明代徽州婺源人,婺源現在屬於江西。主張“道者有古今之理,如父之恩,子之孝,君之忠”(朱雷13);朱諾制定的“家法”和“族規”為徽商所遵循。徽商不僅在家鄉修建祠堂供奉朱文公的家禮,還在出國經商時修建的廳堂裏祭祀朱諾。如蘇州徽州會館“東廳送別院士,紫陽尊朱文公”,漢口新安會館,景德鎮新安會館,吳江盛澤鎮會寧會館等。都“尊朱子入廟”,他們把理學作為家庭行為和商業活動的準則。所以理學的觀念對徽商影響很大。徽商“好儒”“左儒好儒”,把職業儒學看得高於侍奉賈,對子女更是如此。據統計,明代徽州共有392名進士。清代僅歙縣取得科舉(含報名),其中大學士4人,大臣7人,侍郎265,438+0人,都察院禦史顧問7人,內閣學生65,438+05人,狀元5人,第二名考生2人,軍事考生65,438+0人,探花官8人,傳記5人。晉商也重視儒家思想,這是在整個中國傳統文化和封建文化影響下的自然。但在晉商的影響下,山西民風中有壹個現象值得關註,那就是“學而優則仕”,而不是“學而優則仕”。應該說這是壹種社會進步。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撫劉說:“山右有積習,重利之念多於名。有帥子者更易入行,其次是胥吏,再謀入營者,最低者必令讀書。”雍正帝朱批曰:“山右商賈第壹,願助農第二,容學最後。”(明清晉商資料選編)清末舉人劉大鵬說:“此時生兒育女者,不準讀書,而常向商人學藝,即因讀書而窮,若為商人則不富。是個孩子考不上的縣,大部分在山西省。”(《歸隱翟日記》)清代科舉有114名狀元,其中安徽位列江浙第三,有9名狀元,而山西清代科舉無狀元。但是,山西還有另外五個武術冠軍。這恐怕和山西戰場多,商人中習武者多有很大關系。此外,由於商品販運和金融流通的需要,山西有很多鏢、衛,甚至武林中著名的形意拳也發源於山西省太谷縣。

徽商壹般都是聚在壹起做生意。如汪道坤的曾祖父說:“的弟子,姓曹的十余個,都是愛賈的,出入都要舉行公論。”(《韓泰紀》卷1)休寧商人王夫科,“嚴嘉在長江與淮河之間,船只多達千艘,領著兒女往來。”(《休寧西門王氏族譜》卷六)徽商為了增強凝聚力,對祠堂進行了大修,通過輩分來加強對宗族的控制。晉商主要由村民組成,他們的用人主張是:壹是避親用鄉;第二,從村民中選出最好的贊助商;3.老鄉的異常和提拔。避親,就是人避親,包括掌櫃和掌櫃,不能推薦自己的親戚。不需要所謂的三老爺(少爺,叔叔,舅舅)。用鄉,就是從老家招人。表面上看起來是排斥外省人才;但也有加深維護村民之間家庭紐帶的壹面。壹方面,它意味著富裕的東方對村莊的仁慈。另壹方面,員工的鄉土觀念和感恩之心也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所謂“同事貴在同鎮,同心同德,卻能成事。”再加上老鄉最知根知底,他們家在老家“出家不跑廟”。徽商遷居異地,從事同壹行業的現象很普遍。惠州績溪人胡適說:“通州是任立成創造的,沒有別的地方。”(績溪縣誌館首報引自張海鵬、唐《明清徽商心理研究》)日本學者酒井指出:黟縣宏村王,82號鹽商王元泰於明朝萬歷年間初遷居浙江杭州。王氏家族來自歙縣黃岡,明朝永樂年間遷居湖北漢口,後輾轉襄陽、太原、重慶等地。(《徽州王的流動與商業活動》,《中國社會文化》第8期)這種舉家遷徙的現象在晉商中不能說沒有,但也不是很普遍。相對集中的遷徙是明中葉蘇娜改殷娜後,部分晉商遷居揚州,如清初大學者顏若渠的祖先,此時從山西遷居揚州。此後,家庭遷徙的現象不多了。這時候的晉商,沒有帶著家人出去做生意,卻把家人留在了原來的地方。正如阿清人紀昀所說:“陜西人在外面做生意多,十幾歲就學會了做生意。壹旦積累,女人就可以總結了。帶老婆後獲利是家常便飯,2003年回省。”(《讀魏草堂劄記》卷二十三)

在房屋建造上,明清晉商的房屋集中了中國北方民居的風格。晉商居住的山西氣候幹燥,土地相對較多,所以建的房子比徽商建的房子寬敞很多。比如祁縣喬家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庭院四周全封閉式磚墻,有女墻、城墻城垛、瞭望塔、亭臺樓閣。這是壹座城堡般的建築。祁縣曲家大院占地4600平方米,有* * * 18個四合院,自成壹體,相互連接,形成了逐院、門對門的格局。大院外觀為城堡狀,墻高超過10米。太谷曹家大院原由“府、祿、壽、”四個院落組成,“壽”現存院落占地6500平方米。榆次常家大院占地200多畝,占據車王村南北東西兩條街。徽商更註重室內的裝飾、雕刻和室內陳設。許多專家將它的特點概括為:建築基調古樸典雅,山墻造型獨特,庭院緊湊容納,梁結構巧妙多變,雕刻裝飾精美美觀,室內陳設古樸典雅。徽商群居,山寨講究山水自然布局,錯落有致的空間變化,幽深幽靜的鄰裏水巷,如畫的村頭。徽商的房子,無論是規模還是院落面積,都很難和晉商的房子相比。比如宏村的王承誌堂,是徽商的中大型宅院,占地2800平方米。余堂600平方米,樂仙堂411平方米,堂266平方米,西遞村徽商胡氏親愛堂占地1.800平方米。最重要的是,盡管晉商的房子也有精致的壹面,但宏偉是他們的壹大特點;徽商的房子以南方的水重、綠重、精致美觀為特點。另外,晉商節儉而徽商奢侈,晉商和徽商的飲食也有差異,這裏就不贅述了。

晉商與徽商的相似性

風俗首先,晉商和徽商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明朝中葉以來,隨著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封建國家的稅制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從征收金銀花到實施壹條鞭法,稅收轉化為貨幣的部分與日俱增。稅改銀的結果刺激了生產,極大地促進了長途販運貿易的發展。進入清朝以後,隨著國家的統壹和社會政治局勢的相對穩定,商品生產的整體水平大大超過了明朝,水陸驛站幹道迅速擴張,為晉商、徽商的崛起創造了條件。

其次,晉商和徽商具有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中國古代商人吸收了儒、法、軍、道的良性影響,以傳統文化創造了貨殖文化,這在明清晉商、徽商身上更為集中和典型,體現了傳統文化在商人經營理念中的價值導向作用。

再次,晉商、徽商與封建政治勢力有關系,商業勢力的興衰受政治勢力的影響。明清兩代以封建專制主義為主導,封建專制主義的觸角延伸到社會的各個角落。依附、逢迎和仰慕是晉商和徽商對待封建勢力的基本態度。封建政治勢力既在壹定程度上保護了晉商和徽商的利益,也沒有放松對他們的敲詐勒索。他們之間的這種關系,反映了封建社會後期商人經濟地位的動搖和政治上的懦弱,因此他們無法避免與封建社會同歸於盡的命運。(張海鵬、王《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

再次,晉商和徽商推動了當時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晉商和徽商在經營活動中有壹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突破地域界限,進行長途販運,從而促進地區之間的聯系,擴大國內外貿易市場。晉商推動了包頭、西寧、張家口、平遙、祁縣、太谷等城鎮的崛起,徽商則稱“無鎮無徽”。晉商不僅形成了經商、理財的商業文化,還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展,如山西地方戲曲的繁榮、社火活動的開展、古籍文物的收藏、武術活動的推廣、飲食、茶文化、珠算、會計、醫藥文化的推廣、民俗的變遷等。徽商促進了教育、書畫、經學、理學、醫學、園林的發展,形成了著名的徽州文化。"

  • 上一篇:日本和服文化及其特點
  • 下一篇:關於家鄉的作文的開頭和結尾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