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經典《莊子》壹書中提到,有壹個神,住在古射預留的山上,吸風飲露,騎在雲龍之上。他不吃谷物,但他是不朽的。
到了戰國時期,神仙信仰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出現了壹批專門求仙的方士,史稱“方仙道”。他們的思想自成體系,在當時的“百家爭鳴”中被稱為神仙。
秦始皇統壹全國後,壹直熱衷於尋找神仙和靈藥。他多次派人出海求仙,自己也三番五次親自出巡,最後死在求仙途中。在秦始皇的影響下,神仙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專業。
在漢朝,漢武帝也非常渴望得到長生不老藥和方士的修煉方法。他曾邀請專門為神仙服務的方顯道士來宮中頻繁出入。當時的淮南王劉安,招集了數千賓客,研究神仙之術。由於方士活動頻繁,上層社會求仙熱情高漲,擴大了神仙學說在社會上的影響。
由於當時神仙信仰的盛行,壹些女性也開始求仙學道,其中有壹位非常有名的神仙,名叫麻姑。傳說她修道升天,因此被道教奉為袁俊和女真,她的事跡也被道教信徒改編成神話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相傳東漢時,有壹個叫馬秋的官員,夜裏做了壹個夢,夢見自己從河裏撈出了壹朵含苞待放的蓮花。早上醒來,妻子生下壹個女孩,馬秋給她取名為馬谷。
麻姑生得漂亮可愛。她三天就能說話,壹個多月就能跟父母學會讀詩。她七八歲的時候,壹把米從她手裏扔到地上,變成了無數顆五顏六色的珍珠。
麻姑不僅聰明漂亮,而且心地善良,經常幫助窮人。但是,馬谷的父親馬秋是壹個暴虐的人,經常欺壓老百姓。
雖然麻姑的父親名聲不好,但是作為女兒,麻姑還是很孝順他的。有壹次,麻姑去山裏摘水果,終於摘到了壹個又大又紅的桃子。她舍不得自己吃,就把它抱在懷裏,帶回家給爸爸吃。
麻姑拿著桃子匆匆趕回家,突然看到路邊圍著壹群人,於是好奇地走過去看看發生了什麽事。我看見壹個衣衫襤褸的老婦人病倒在路邊,生命垂危。麻姑趕緊把桃子從懷裏拿出來,壹點壹點餵給老婆婆吃。
吃完桃子後,老婦人很快就醒了。她對麻姑說:“好孩子,非常感謝妳。能給我點吃的嗎?”
當時鬧饑荒,人們幾乎沒有食物,很多人因為沒有東西吃而餓死,所以食物極其珍貴。但是,麻姑不忍心老婆婆餓死,就滿口答應,“我給妳做點吃的。請在這裏等我壹會兒。”說完,麻姑趕緊跑回家給老婆婆做粥。
她的父親馬秋知道了馬谷對老婆婆的幫助。他很生氣,就把麻姑關起來,禁止她出門。
馬姑不由得為路邊的老婆婆擔心起來。半夜,她趁父親熟睡,悄悄端著粥出門,來到老婆婆躺著的地方,卻再也沒有見到她。月光下,只有壹顆桃核留在那裏。
找不到老婆婆,麻姑只好撿起地上的桃核,步行回家。回到家躺在床上,麻姑壹閉眼就看到了白天的老婆婆,走到她面前:“好孩子,我委屈妳了。妳不必難過。我很好。以後我們還有機會再見面。”說完,就飄然而去。
第二天早上,麻姑起床後,在院子裏種下了桃核。壹個月後,它長成壹棵又高又大的桃樹。第二年正月,桃樹上掛滿了又大又紅的桃子。麻古用這些桃子幫助逃難的老人。
奇怪的是,這些老人吃了麻姑的桃子後,不僅不覺得餓,反而神清氣爽,連以前的小毛病都沒有了。麻姑意識到這個老婦人是來自天堂的仙女。
後來,馬谷的父親馬秋為戰爭立下了汗馬功勞。皇帝封他為高官,讓他負責建造新的宮殿。
馬丘命令老百姓夜以繼日地努力工作,為的是盡快修復宮殿,好讓他們去皇帝那裏邀功賞賞。他還規定,只有雞叫的時候,人民才能暫時停止。
麻姑很同情這些人,所以到了晚上,她就躲在雞窩裏學著叫。就這樣,只要馬姑壹叫,所有的雞都會跟著叫,好讓老百姓休息壹下。
很快被馬秋發現了。他非常生氣,想狠狠地揍他女兒壹頓。當麻姑聽到這個消息時,她離開了家,逃到了山裏。
馬丘怒氣加重,領兵追趕,追到壹個深谷。就在麻姑絕望的想要投谷自盡的時候,天上的仙後恰好路過這裏。她就是麻姑救下的那個老婦人。王太後見自己要遭殃了,立刻拔出祥雲裏的簪子,丟了下去。簪子化作玉橋,讓麻姑跨過深谷。
後來,在王母娘娘的指引下,麻姑帶著清風白雲在庫雅過了九天,來到了海上的壹座仙山。這裏雲卷雲舒,青松綠綠的柏翠;坡上桃林,果實鮮美;谷底的泉水,穿過巖石,像笛子壹樣汩汩作響。於是,麻姑在仙山這片凈土潛心修行,精心修煉仙果。
幾年後,麻姑成仙了。三月三日,太後生日,每天都要開蟠桃會,各路神仙都來給太後祝壽。百花、牡丹、芍藥、海棠四位花仙子前來邀請馬姑出席,馬姑欣然同去。四個花仙子送了自己的仙花給太後祝壽,而麻姑帶來了自己種的仙桃給太後祝壽。
所有給她過生日的神仙都稱贊麻姑心靈手巧,說太後的飯菜很好吃,於是麻姑被太後封為“長生仙”。從那時起,麻姑就成了人們健康長壽的象征。
魏晉以來,道教不斷以麻姑命名適合修煉的名山大洞,江西、安徽、山東、四川、湖南等地都有麻姑的蹤跡。江西程楠的麻姑山和安徽宣城的麻姑山都是因傳說麻姑在山中修道而得名,兩地都有仙人、丹竈等遺跡。
尤其是在江西南部的麻姑山,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典籍中就記載了麻姑的事跡,東晉道教學者葛洪的《神仙傳》、《抱樸子》等史料中也記載了麻姑的故事。
後來道教為麻姑建壇建廟,大受敬仰。自唐代以來,道教中的麻姑信仰及相關的祈福齋戒活動在麻姑山延續了數千年。
據說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還寫了《唐代福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不僅記載了麻姑的故事和麻姑仙壇的修建,還記述了當地道教祭祀的盛況。
麻姑信仰的民俗也廣為流傳。河北省東部地區有“七月十五邀麻姑”的習俗,稱為“麻姑節”。
還有“拋米入丹”、“換田”等傳說,在民間口耳相傳。而“給麻姑祝壽”也成為民間繪畫中的重要內容。麻姑的形象或騰雲駕霧,伴著飛鶴,或騎著小鹿,伴著松樹,也有直托盤作為禮物,手中或盤中,壹般有仙桃或佛手之類的東西。以前我會給女長輩發壹張麻姑生日的照片。
千百年來,與麻姑有關的神奇美麗的傳說和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形成了麻姑信仰和麻姑文化,對人們的社會生活、文學、宗教和民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壹道亮麗的風景線。
6603685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