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晉江有哪些民俗?

晉江有哪些民俗?

1,晉江民俗——“引水魂”和“落葉歸根”

歷史上晉江的華僑很多,他們都有“尋根”的願望,就是希望死在家鄉,埋骨而歸。但事實上,死在外地的華僑也時有出現。畢竟能把棺材運回老家的人不多,大部分都葬在國外。為了讓親人回歸故裏,家人往往要在適當的時候請道士做壹個“道法”,在沙灘上放壹只紙船(現在也有紙車、紙飛機),玩誦經哭,將逝者的靈魂引入祠堂,俗稱“引水魂”。雖然這是壹種迷信,不應該提倡,但這是生者對死在異國他鄉的親人深深悲痛的真實表達。

2.談論隱語和行話

在過去,民間有壹些行話和“俚語”。有些行話與舊社會的迷信思想和舊習俗有關,有些行話是外人知道的秘密語言。

在與迷信習俗有關的行話中,航海家和漁夫是最先被提升的。時至今日,深圳、南沙崗、圍頭等沿海地區的漁民、水手甚至家人仍在繼續使用,也可以稱之為迷信成語。試著簡單描述壹下:吃魚的時候,萬不得已要翻的時候,不要說“翻”而要說“轉”至於魚骨,不用魚骨,據說魚涼。

當有人上船參觀時,他說“前進”而不是“慢行”(因為船夫怕船走慢),而“前進”的意思是順風行駛。

漁民或船員不說“死”。有的人死了就說“老了”、“前世”或者“前世”,包括動物和大魚。

海上有死人,就叫“客人”、“領導”或“好兄弟”。把船上的東西打翻叫“打”,把東西撞倒叫“妨礙”。總之,避免說死、慢、摔、翻等不吉利的話。

商業術語,主要是數字。業內人士有時會討論價格,使用行話,不讓外人知道。比如天、天、水、口、水代表數字壹、二、三、四、五,其余類推。

肩挑的小販和壹些賣苦力的勞動者也有行話,如“夾”為兩個,“川仔”為三個,“口仔”為四個,“堆塘”為五個,“瓜仔”為七個,“梅”為八個等。,主要用於談論或討論工資,以免讓外人知道。

除了上面提到的行話,舊時晉江還有壹些“黑話”。比如“演歪了”就是戲曲人員的專用暗語。乞討食物是乞丐的專用行話。說這些暗語的時候,俗稱“打落俗套”、“拍落俗套”。

當時社會上流行兩種“怪話”。壹種是用語言來顛倒,如“酒”為“劉真”,顛倒過來就是“劉真劉臻酒”。像“苦”為“盧肯”,反過來就是“盧肯盧肯”。這種反向陳述的暗語全是方言,不可能用文字寫出來。所以雖然作者在那個年代知道如何使用這種語言,但是很難寫出來。

據估計,這種戲仿的形式是由於銀輝詼諧詞語的流行,壹些知識分子從中受到啟發,創造了這種隱語。

這種暗語看似很難,但壹旦掌握了竅門,就能熟練運用,所以當時很流行。

還有壹種隱語,采用音韻相近的後綴式陳述,如“去”為“思”;來,說“來西”,等等,就比較簡單了。這裏還有壹種連續後綴的隱語,即在壹個字後加上兩個相近的音,如“窮”為“窮涼省”,“大”為“大俗人”等。這個暗語說起來很繁瑣,只能偶爾用。

3.娶壹只公雞

所謂“嫁雞”,就是華僑不能按照訂婚日期回家舉行婚禮,只好借壹只公雞做新郎,在自己的洞房裏點蠟燭。程序是把公雞綁在床下,然後新郎會把新娘領進新娘的房間,說幾句吉祥的話,這才算結婚。這是晉江僑鄉以婚禮形式出現的壹種特殊儀式,也是壹種俗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提倡新婚的習俗已經消失。目前婚禮儀式除了壹般形式外,還采用國外的方式,即舉行旅行結婚,去外地、港澳甚至海外度蜜月。這是對舊婚禮的壹種沖擊,也是壹種創新。

4、古代舞龍的歷史

晉江的僑鄉大石,每逢逢神、元宵節或其他盛大慶典,都會有大型的制龍節目。

舞龍,俗稱“龍舞”,只是與“獅”相對應的名稱。“獅子隊”和“龍隊”經常參加迎接神靈的慶祝活動或遊行。前者以表演武術為主,使人感到威武有力,後者是舞蹈與拳擊相結合的綜合娛樂,剛柔並濟,婀娜多姿,深受群眾喜愛。

過去,晉江的各大鄉鎮,如安海、石獅、永寧、深滬、丫口、金井,甚至人口眾多的自然村,都會成立龍隊,以適應元宵節和世界各地的節日。比如解放前,安海龍山寺的觀音去浙江南海普陀山祭祖,有幾個龍隊,獅子隊。至於去石獅鎮神,去白沙鎮江宮的劉星府,去金井南沙崗的著名寺廟鎮海宮進香、求火、祭祖,其浩浩蕩蕩的隊伍中必有龍獅迎神。

舞龍有很多種形式。壹般的“布龍”是用壹根鉛線綁起來的威武雄壯的龍頭。龍口可以開合,也有血紅色的舌頭。圓圓的“大龍眼”和威嚴的龍角,戴上木柄,讓舞者可以牽著手跳舞。龍身用壹根鉛絲綁成中空的圓柱體,中間還綁了壹個木柄用於搬運。龍身上有十幾個結,最後還有壹條翹得高高的龍尾巴,裹在繪有龍麟的厚布裏。這就是常見的“布龍”。如果龍的身體裏能點燃蠟燭,那麽晚上跳舞的人就叫“火龍”。現在,電池已經被用來點亮小電珠,兩個“龍眼”也使用高亮度的電珠,這使得這條“火龍”非常現代,也更具吸引力。

除了上述的“布龍”和“火龍”之外,還有蝴蝶形狀的龍身捆綁在壹起,連成壹條特殊的“百葉龍”。另壹種是整個龍身充滿點燃的熏香,夜間起舞,猶如火龍翻滾,散發出陣陣清香。這是壹條非常獨特的“香龍”。這個龍工藝比較復雜,所以用的比較少。

除此之外,還有相對簡陋和即興創作的龍來滿足壹時之需。同樣規格的木凳有十幾條,壹條用龍頭和龍尾拼湊起來的“木龍”,壹條用稻草臨時綁起來的“草龍”。

“儂”字大約在唐代就有了,並廣泛應用於戲曲中,如《長恨歌》、《苗澤儂》等。晉江自古被稱為“造龍”而非“舞龍”。這壹習俗始於唐代,隨中原移民來到晉江,壹直流傳至今。

我希望它有所幫助

  • 上一篇:朋友的女兒4歲,過敏性紫癜。誰知道怎麽治?謝謝妳的幫助。我在成都。
  • 下一篇:武漢墨湖大橋介紹?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