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晚輩應該采用什麽樣的禮儀對待長輩?

晚輩應該采用什麽樣的禮儀對待長輩?

禮儀的概念

禮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於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的,不僅為人們所認可,而且為人們所遵守的。它是以建立和諧關系為目的,滿足交往要求的各種行為準則和規範的總和。簡而言之,禮儀就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

禮儀的意義

事實上,旨在維護封建等級森嚴的禮儀制度,尤其是那些落後的繁文縟節,不僅在新的社會制度和價值體系中不可接受,而且必須堅決摒棄。自從辛亥革命徹底否定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隨著社會價值觀的根本轉變,儀式也被賦予了全新的現代意義。

如果說傳統的禮是壹種涵蓋壹切制度、法律、道德的社會行為準則,那麽今天所謂的禮只是關於相關活動的禮儀和禮儀形式,這也是我這組題目要討論的主要範疇。

禮儀是在人際交往中,以壹定的、既定的程序和方法,進行自律和尊重他人的過程。涉及到穿衣打扮,溝通,交流,情商等等。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說,禮儀可以說是壹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從交際的角度來說,禮儀可以說是壹門藝術,是壹種交際方式,或者說是壹種適用於人際交往的交際方法。表示尊重和友好是人際交往中的習慣做法。從交際的角度來說,禮儀可以說是人際交往中相互溝通的壹種技巧。如果分類的話,大致可以分為五個分支:政務禮儀、商務禮儀、服務禮儀、社交禮儀、涉外禮儀。但所謂五科,因為禮儀是壹門綜合學科,都是相對的。各個分支的禮儀內容相互混雜,大部分禮儀內容大致相同。禮儀的主要作用,從個人角度來說,有:第壹,有助於提高人的修養;二是有助於美化自己和生活;有助於促進人們的社會交往,改善人們的人際關系;也有助於凈化社會風氣。從群體的角度來看,禮儀是企業文化和精神的重要內容,也是企業形象的主要附著點。國際企業大多對禮儀有很高的標準,把禮儀作為企業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獲得國際認證的重要軟件。

=====================================================

古代禮儀

禮儀就是禮儀和儀式。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禮吉祥,結婚禮是禮,客禮是客禮,軍禮是軍禮,喪禮是兇禮。五禮的內容相當廣泛,從反映人與天、地、鬼神關系的祭祀儀式,到反映家庭、親友、君臣人際關系的交往儀式。從展現生命歷程的加冕、結婚、喪葬、埋葬儀式,到慶典、災難、葬禮時人們表達的慶賀、慰問、哀悼、撫恤,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古老的禮義精神。李記是五禮之手,五禮主要是對神、地神、鬼的祭祀儀式。其主要內容可以包括三個方面。第壹是拜天神,就是拜天神;祭祀日月星辰;犧牲中學,生命,風老師,雨老師等。二是土地崇拜,即國家、五帝、五嶽崇拜;祭祀山林川澤;犧牲壹切等等。三是祭祀人鬼,主要是為了享受春夏秋冬對先王和祖先的祭祀。兇禮是悼念、吊唁、憂患之禮。其主要內容有:喪亡、喪區禮、喪災、喪敗、喪亂。其中,喪禮是不同關系人的死亡,在特定時間通過喪過程表達不同程度的北上;荒禮是某個地區或某個國家遭受饑荒、瘟疫的不幸經歷,國王及其大臣采取減餐、停娛等措施表示同情;吊禮是在遇到死亡或水火災害時,向盟友或朋友表示哀悼的壹種禮儀。這三種禮儀,各級貴族都可以擔任。儀式是盟友之壹被敵人入侵,城鄉被破。同盟國應該和其他國家壹起籌集資金和物資來補償他們的損失。同情心是指壹個國家遭受外來侵略或內亂,周邊國家應該給予援助和支持。客禮是接待客人的禮物。主要包括崇拜、宗教、朝聖、相遇、相遇、約定、質疑、觀賞八個方面。軍禮時,師旅表演征服,軍禮主要有主將禮、大元帥禮、野戰禮、大戰禮、大封禮。主人的儀式是軍隊征服的儀式;“大平化”的儀式是國王和封臣在平分土地、收稅安撫百姓時舉行的軍事檢閱。大田的儀式是皇帝定期狩獵練習戰鬥,檢閱軍馬;大役之禮是國家發起的築城、築宮、築河、築堤等大型土木工程時的隊檢閱;封國儀式是勘測國家、私人封地和封地之間的界限,設立界碑的活動。禮物是人際關系、溝通、聯絡感情的禮儀。禮物的主要內容有飲食之禮、婚冠之禮、客射之禮、顏之禮、賑濟之禮、賀慶之禮等。

民間傳說認為,禮儀包括四種人生禮儀:出生、加冕、婚喪。其實禮儀可以分為政治和生活。政治包括祭天、祭地、祭祖廟、祭師聖賢、尊師故裏飲酒禮、見面禮、軍禮等等。荀子認為,人生禮儀的起源是“三書”,即“天地之本”、“祖宗之本”、“師者之治本”。在禮儀上,葬禮是最早的。為死者喪葬是為了安撫其鬼魂,而對生者來說,尊老愛幼、孝順賢德就成了壹種禮儀。在禮儀的確立和推行過程中,中國的宗法制度(參見中國的宗法制度)誕生了。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衍生物。人們認為壹切都是由看不見的鬼神操縱的,而表演禮儀是為了取悅鬼神以獲得快樂。所以,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特殊體現。“三禮”(儀禮、李記、周立)的出現標誌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到了宋代,禮儀與封建禮教、道德說教合二為壹,即禮儀與倫理混為壹談,成為推行倫理的有效工具之壹。禮炮服務於勸德,繁文縟節盡其用。直到近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的禮儀,都變成了無鬼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為現代文明的禮儀。

古代政治禮儀

1.祭天。始於周朝的祭天,也叫郊祀。冬季至日的那天,它在首都南郊舉行。古人首先註重對實體的崇拜,對天的崇拜也體現在對日月星辰的崇拜上。所有這些具體的崇拜,達到壹定數量後,就抽象為對天的崇拜。周朝的天崇拜是由殷朝的“帝”崇拜發展而來的。最高統治者是天子,祭天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崇天的盛行直到清朝才告壹段落。

2.犧牲土地。夏季的至日是祭祀大地的日子,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大地神為母親,說她是保佑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稷神。最早的祭祀場所是血祭。漢代以後,風水信仰盛行。祭祀土地的儀式包括祭祀山川、祭祀土地神、谷神和國家。

3.祠堂祭祀。祠堂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祠堂是人們在死者生前為死者設立的寄居場所。太廟制度是皇帝七廟,王子五廟,醫生三廟,學者壹廟。庶人不允許有寺廟。祠堂、天子、諸侯的位置在門的左側,大夫睡在廟的左右兩側。老百姓把祠堂設在宿舍廚房大廳旁邊。祭祀時,要選擇屍體。屍體壹般都是孫輩子女伺候的。廟裏的神是壹個木制的長方體,只有祭祀的時候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有九拜:磕頭、點頭、空弓、震動、吉祥拜、兇拜、怪拜、贊拜、蘇拜。祠堂也祭祀第壹代皇帝。《禮記·曲禮》規定,凡是為人民建功立業的先帝,如、堯、舜、禹、黃帝、文王、,都要祭祀。自漢代以來,人們就開始修建墓地和神社來祭祀前代的皇帝。明太祖在京都成立。

歷代建立帝王廟。嘉靖年間,在北京阜成門修建了皇帝廟,祭祀第壹位國王,第36位皇帝。

4.祭師聖賢。漢魏以後,周公為聖,孔子為師。唐代以孔子為聖人,顏回為師。唐宋以後,“釋酒”儀式壹直作為學習的儀式,也是祭祀孔子的儀式。南北朝時期,每年春秋兩次舉行放酒儀式,全國各地的縣校也設立孔廟和嚴廟。在明代,孔子被稱為“至聖之師”。清代,盛京(遼寧省沈陽市)建立了孔廟。定都北京後,京師國子監被選為國子監,設立文廟。孔子稱其為“大成至文生玄的先行者”。曲阜的廟堂制度、祭祀器皿、樂器、禮儀都是以北京國子監為藍本的。鄉村飲酒儀式是祭祀先賢的產物。

5.見面禮。下屬拜見上級,要相互拜謁,官員之間也要相互拜謁。當他們相遇時,大眾、侯爵和馬旭應該兩次致敬。下級先朝西,上級先朝東。平民相見,老少行禮,幼者行禮。告別外四拜,就近祭奠。

6.軍禮。包括征服、征稅、狩獵、建築等。

古代生活禮儀①生日儀式。從女人未懷孕時的求子,到嬰兒的第壹個生日,所有的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百歲這個主題。舒高的犧牲是乞討禮儀。此時在南郊設壇,後妃皆參與。漢魏時期,有高啟祭祀。唐宋時制定了祭拜高啟的儀式。晉代時,高啟祭祀狄青,在皇城東邊的永安門北面建了壹個木制的方形平臺,高啟就安放在這個平臺下面。清代沒有高啟的祭祀,但有同樣含義的“換繩”儀式。生日儀式自古以來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生日儀式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壹年”。“三朝”是嬰兒出生後的三天。“滿月”在寶寶壹個月大的時候剃胎毛。在“百日”儀式中,這位叔叔被認出並被命名。“壹歲”時,要把握周禮,預測孩子的命運和事業。成人禮又稱加冕儀式,是男性步入成年行列時加冕的儀式。加冕儀式是由成熟時在氏族社會流行的青年男女參加的成年禮演變而來的。漢朝沿襲了周朝的冠禮制度。魏晉時期,賈官開始用音樂伴奏。冠禮在唐、宋、元、明四代都有實行,清代廢除。中國很多少數民族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人禮,如拔牙、染牙、穿裙子、穿褲子、紮發髻等。(3)嚴的飲食禮儀。用餐在祠堂舉行,廚藝太堅定不能喝客人,重點是禮儀而不是飲食。顏是酒席,禮在臥房舉行,賓朋可以盡情飲酒。李巖對中國飲食文化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喜慶宴席在中國民間飲食習俗中形成了喜慶的飲食禮儀。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冷飯和菜,五月端陽吃粽子和雄黃酒,中秋吃月餅,臘八粥,交子辭舊迎新,都是喜慶的儀式。在某些節日吃某些食物也是壹種飲食禮儀。酒席的座次,上菜的順序,勸酒敬酒的禮儀,都有男女的要求,有尊卑的關系,有祈福的禁忌。4份嘉賓禮物。主要用於接待客人。對客人有不同層次的禮物禮儀。士相見,客見主人,以雉為引;大夫相見,以鵝為筐;遇到醫生,要以羔羊為筐。⑤五祭。指門、門、井、竈、中房。周代春拜戶,夏竈,六月徘徊,秋拜門,冬拜井。漢魏時期,按季五祭,孟冬三月,共祭。唐宋元時期采用“七祭天帝”說,供奉司明(宮中小神)、鐘繇、郭航、(野鬼)、胡、棗。明清時,仍有五祭。清代康熙以後,門、戶、中、井的專項祭祀被廢棄,竈臺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祀,與臘月二十四竈神講天的民間故事相吻合。國家祭祀儀式采用了民間形式。6儺儀。起源於史前,盛行於商周。周代的儺儀是為了驅除四季的邪靈和疫病。周人認為自然界的運行與人事的吉兇密切相關。隨著季節的變換,寒熱的變異,瘟疫的流行,鬼怪的乘虛而入,需要適時的哀悼來驅邪。儺儀中的主神是方石翔。漢代儺儀中出現了十二獸配方石翔。魏晉南北朝、隋唐沿襲漢制,儺儀中加入了娛樂元素,由樂師扮演方和十二獸。迄今為止,貴州土家族的儺儀是最完整、最典型的。

餐桌禮儀

董文申

餐桌上的文化,就是俗稱的“喝酒文化”。在老北京,在社會、經濟、習慣、環境的影響下,不同的家庭形成了各自的餐桌文化。許多家庭在用餐方式上有“家宴”、“客宴”、“非正式宴會”——家宴是指家庭為自己的節日和各種喜慶活動而設的宴會;客宴是宴請親朋好友;家常便飯是常有的事。老北京飯桌上的各種禮儀都很講究,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體現出老北京的價值觀,自覺不自覺地構建起以“禮”、“孝”、“德”、“教”為內容的飯桌文化。

“禮”是指飲酒的禮儀和禮節。它反映了家庭的道德觀念和習俗所形成的禮儀、儀式和個人禮貌要求。家宴、非正式宴會要以“長”(父母長輩)為準,客宴要以“客”為準。所以形成了很多規則來約束家庭成員,尤其是孩子。

有正式儀式和等候儀式。正式儀式是指體現在禮儀形式和氛圍中的儀式,如宴會場所的選擇、禮儀的檔次、環境的營造、器皿的準備等,都要體現壹種對客人的尊重。禮是指招待和服務客人的禮儀。比如酒席的座次安排,就是按照長幼、師尊、遠尊的原則,即按輩分安排座位,導師優先,遠道而來的親友優先,對家境貧寒的親友格外照顧。主人在席間要多花時間與他們交流,多敬酒,有意識地向客人介紹他們的“絕活”。同時嚴格要求管家和仆人不要慢待這些人。

雖然每場宴會都要看客人的身份和禮儀習俗的特點,在菜品種類、質量檔次、餐廳的選擇上有差異,但絕不能讓客人挑出“不”。在問候、敬酒、交談、用餐、辭別的全過程中都要講究禮儀。

宴會開始前,主人要向大家介紹重要客人,並致簡潔熱情的祝酒辭;開酒席時,主人要親自斟酒,按順序向長輩和客人敬酒,不能勉強;主動為不善飲酒的客人斟酒,向客人致意;給客人提供食物時,要註意客人的飲食習慣,次數不多,量也不大,否則會讓客人尷尬;主人在席間要註意相互交流的廣泛性,不要忽冷忽熱,如果有女嘉賓,更要註意交談的內容和對女嘉賓的尊重;主人不能在客人面前放下碗筷,不能在客人說吃得好之前離開宴席;主人應該陪著主賓,在去另壹個座位喝茶之前,漱口,洗手。

在大家庭烹飪時,要求廚師上菜時盤子周圍不能有食物汙漬。上菜時,他要用雙手端盤子和碗,手指不要摳盤子和碗的邊緣。盛米飯和湯,倒茶時不要太滿,倒酒時要滿,但不要溢出;倒茶的動作要規範,禁止將碗蓋扣在桌上,茶壺嘴朝向客人;倒茶後退後壹步再轉身離去;給客人點煙時,妳應該用盤子盛。不要遞煙,用火柴點幾個人,用嘴吹滅火柴,隨意扔掉火柴梗,當著客人的面掃地、撣桌子上的灰塵,尤其不要把茶葉灑在地上。

另外,在客人面前,主人不能訓斥孩子和仆人;如果主人和客人的孩子發生爭執,主人應該把他的孩子帶走。不管誰對誰錯,他都應該向對方道歉,但不能當著客人的面教訓自己的孩子,否則客人會覺得不舒服。

壹般不允許孩子參加宴會。記得小時候,我要求孩子要懂禮貌,懂禮貌,有教養。有三件事是不允許的:不準喧嘩和筷子敲桌子,不準咂嘴,不準假敬。二奶奶說,吃飯的時候聽到吱吱的聲音很惡心,吃飯的時候表現出謙卑讓人難以忍受。並讓嗆咳、連續打嗝的孩子主動下桌,不要拖椅子、凳子,避免發出刺耳的聲音。這是不出聲的要求;第二,禁止“下嘴”。沒有長輩動筷子,孩子是不允許先夾食物的。不允許他們往嘴裏塞東西。他們不允許狼吞虎咽地吃東西。他們不允許站起來拿他們夠不著的食物。他們不允許用筷子在盤子裏挑選和翻找東西。吃飯時不允許他們用眼睛盯著桌子上的食物。他們不允許用筷子指著別人。不允許他們扔不喜歡的東西,嘴巴很臟。最忌諱的是孩子直接把筷子插到飯碗裏;第三,絕對不允許孩子喝酒。那時候,兩位奶奶喜歡和孩子們壹起玩,在飯桌上玩壹些遊戲,如果輸了就表演壹場。吃完飯,他們還要讓孩子們看看誰的飯碗和桌面最幹凈,飯局上的溫馨氣氛很濃。

“孝”家宴講究尊老愛孝。

小時候大奶奶和二奶奶坐在上位。因為我三奶奶癱瘓了,不能參加,但要留個位置,以顯示她在家裏的地位。當老奶奶說“過來坐”的時候,大家就按照排位的順序坐好了,年紀小的孩子要去另壹桌吃飯。幾個阿姨和我媽只能站在家人後面,端菜端酒端茶遞毛巾。

在每壹次家庭聚餐中,兩位奶奶都會為兒媳婦點上她們最愛吃的菜,以此來獎勵她們每天的辛苦,她們在家庭聚餐中稱之為獎勵菜。奶奶善良端莊。飯桌上,大家要觀察兩位老太太的情緒。心情不好的時候,壹定要按規矩辦事。必須敬酒奉承,必須用詞不同,不能厚此薄彼,所以大家都很謹慎。心情好的時候,父母也有說有笑,女同誌之間也經常誇對方的孩子。奶奶這時候會說:“大家都只是在壹起玩玩,妳怎麽還這麽守規矩?”這個時候大家都會放松下來,氣氛也就和諧愉快了。大人也會帶著孩子到主桌跟老人打招呼。妹妹會討好老人,從兜裏掏出幾顆花生豆或者糖果棒塞到他手裏。兩位父母高興極了,對孫女贊不絕口。二奶奶比較隨意。她會走到逗逗的兒童餐桌前,讓他們點餐,餵到她嘴裏。孩子們也很開心。大家都在積極和諧的氛圍中享受著天倫之樂。

這種“孝”既是晚輩對長輩的尊重和敬意,也體現了長輩對晚輩的關愛。所以晚輩會更加尊敬長輩,更加孝順老人,在每個人心中鑄造壹份真摯的孝心。

“德”是壹種品行,家庭飲酒有“退讓、節制、節儉”的要求。

“讓”是要求大家互相謙讓,不要搶著吃好吃的,要讓別人先吃,哪怕都吃光了,也不能有怨恨,要做到第壹;“度”要求吃喝要適度,不能暴飲暴食,不能勸人喝多了喝醉。“儉”就是要節儉,不要浪費,尤其是要求孩子不要浪費糧食。兩位祖母經常囑咐宴會不要鋪張浪費。宴會結束後,每個人都要把筷子沒碰過或端上桌的菜帶回家。

“教”就是在喝酒方面的家庭教育。通過言傳身教,我繼承了家裏的舊規矩和習俗。和家教吃飯的時候,外婆總是讓幾個老師給孩子“講課”,根據社會時尚對孩子提出新的要求。當我看到不好的現象時,我會給他們壹些建議,讓孩子們知道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

孩子們在禮、孝、德、教的熏陶下,養成了良好的飲食習慣,進而形成了重視形式、心理、行為、傳承的餐桌文化,這也是老北京文化的壹個縮影。

校園禮儀

說到愛護公物,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是老生常談,因為恐怕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能說出幾個“愛護公物光榮,破壞公物可恥”“愛護公物人人有責”之類的口號。

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做了什麽呢?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校園裏肆意破壞的現象比比皆是:有的同學為了偷工減料,踐踏草坪;踢足球時不小心弄壞了教室的門窗;戶外運動時損壞了校園內的桌椅、欄桿和垃圾桶;妳經常會在課桌和椅子上看到各種塗鴉...妳有沒有想過,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這些行為對公物造成了損害,給其他同學的學習生活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增加了學校對公物的維護成本,是壹筆不小的開支。

每次看到這些不文明的行為,妳可能都會皺著眉頭喃喃自語:缺德!沒錯,這些人缺的就是“公德”,不講社會公德,不守規矩,不守紀律。他們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是這些公物的“主人”,也不知道公物是大家共有的物品,大家都有義務去愛護。

“無德則民不立,無德則國不興”。公民道德素質體現了壹個民族的精神狀態,影響著壹個民族事業的興衰。壹個人的言行往往表現出個人素質的高低,進而影響整個集體的整體素質。壹個公民是否關心公共設施可以反映壹個人的道德品質和學校精神。總的來說,也反映了壹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和國民素質。我國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以“講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作為中國人民的公民,我們都應該按照這壹要求來規範自己的行為。

古人雲:“勿以小善而為之,勿以小惡而為之。”其實愛護公物做起來也很簡單。只要妳有壹顆公德心,處處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就能保證公共設施的完好和正常使用。

  • 上一篇:如何建立壹流的企業
  • 下一篇:大約600字的元宵節作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