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這裏領略彜、壯、苗、瑤等民族獨特的語言、服飾、風俗、信仰。
彜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等。
壯族人
銅鼓街
東蘭艾東和長樂鄉的壯族傳統節日。它們在農歷的第壹天、第十五天和第三十天舉行。屆時,各村的小夥子們將組成銅鼓隊,把銅鼓扛到村子附近的高山之巔,掛在木架上,先擊鼓祭祖,再進行銅鼓比賽。方法是鼓對鼓,小鼓對小鼓,四面1組,每鼓3人,輪流演奏,不中斷。靠打得響亮漂亮,節奏明快,耐力持久取勝。遊戲經常通宵。與此同時,年輕男女壹起唱歌。比賽結束時,人們用從家裏帶來的宗巴等食物進行野餐,歌聲和笑聲響徹山谷。
農具節
東蘭、南丹、天峨縣壯族民間傳統節日。俗稱節日。該節日從農歷正月初壹持續到三十日(有些地方持續到十五),在大的村莊或幾個村莊聯合舉行。有“邀蛙女”、“唱蛙女”、“孝蛙女”、“葬蛙女”等祭祀儀式。整個節日中,贊美蛙神給人間帶來雨水,祝福豐收的成就貫穿始終,是壹場娛樂神靈的歌舞盛會。人們把元旦第壹天發現的第壹只青蛙視為神聖,抓到這只青蛙的人受到尊重和支持,成為當年主持青蛙祭祀儀式的首領。現代的蛙婦節演變成了群眾娛樂的節日和歌會,因此也被稱為“馬松會”。
盾
姓氏節
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龍勝、三江等地。石、羅等姓慶祝“逍遙節”,第壹個節日不是立秋以後慶祝的。有些石姓在10月12日慶祝祭祖節。胡與吳同姓“節”,是入秋後的第壹個節日。吳在六月初六慶祝“雙鴨節”或在八月慶祝“社交節”。陳家原本是在除夕夜的早上(也就是壇子節的開幕)慶祝“總考節”的。後來因為除夕夜難邀貴客,就改成了7月14日的“中秋節”。這些節日大多在黎明前將粗米、清淡的蔬菜或冷凍蔬菜放在芭蕉葉上,以紀念在民族壓迫下逃亡的祖先的艱苦生活。不要邀請親戚朋友到家裏,直到早上或中午。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黎明祭祖的活動已經淡化,白天請客的習俗依然盛行。
東墊
侗族傳統節日。侗語稱,又稱冬節或陽節。冬節原是侗族楊姓人的節日。陽節最初被認為是貴州黎平、榕江、從江縣部分地區的侗年(每年11月19日至22日之間)。後來,越來越多的人互相效仿,慶祝董年。20世紀80年代初,全國各地的侗族代表壹致同意將農歷11月1日定為侗族年。那壹天,姓楊的董家準備了各種腌菜、凍魚和年糕來給他們的親戚和朋友,這被稱為“吃楊餅”。農歷大年初壹,對方要如數歸還,稱之為“歸還華陽”。壹般來說,在侗族新年期間,人們會宰殺雞鴨,招待親朋好友。
木勞(毫升)
坡度節點
仫佬族青年的傳統社交節日。又稱坡節、坡會、後生節。它通常在春節期間和中秋節前後舉行。節日裏,青年男女盛裝打扮,三五成群來到預留的山洞或山坡上,唱山歌,交朋友,找戀人。第壹次見面,我們會唱《見面歌》。告別的時候,我們會互贈毛巾布鞋之類的小禮物。兩次見宋,互稱“雙”;第三次見面把這首歌改名為《老》。通過多次二重唱,感情與日俱增,很多年輕人同年結婚,談戀愛,做愛。現代徒步旅行增加了球類運動和象棋等活動。
隋朝
端午節
水族館的傳統節日。水的語言叫“借”。這個節日最初是在壹個統壹的日子壹起慶祝的。但由於人數太多,居住分散,為方便交流,節日期間互相慶祝,定於農歷十二月至次年二月(農歷八月至十月)分期慶祝。住長屋的人習慣上是先過,入夜後過。忌晴天假日,以雨為吉。預兆是天氣將會好,谷物將會豐收。目前,廣西的水族並不單獨過春節,而是和當地的壯、漢族壹起過春節。
彜族
新年節日
那坡縣彜族傳統節日。彜語稱為“草堂窗”,意為節日的開始。它在每年的第壹個月的第八和第九天舉行。活動有:聚眾祭祖;占據年度重大節日、歌舞、民族節日的領軍人物;為當年的各種節慶活動籌集資金。
堯(傳說中的中國古代父糸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
王磐節
瑤族紀念祖先的傳統節日。又稱“盤王”、“盤王”、“王願還盤”、“願還祖”。節日因地而異。通常在秋收後舉行。8月20日,在南寧召開的全國瑤族代表座談會,確定農歷十月十六為節。相傳盤瓠為王萍打敗高王,娶了王萍的三位公主,取名王磐,生了6男6女。後盤王去山裏打獵,被壹只羚羊撞倒而死。後人把子木砍下來做鼓,蓋上羚羊皮,敲鼓慶祝。因為是在秋收之後進行,所以有慶祝豐收的意義。
達努節
馬山、都安、巴馬、平果、隆安等地稱自己為“布努”的瑤族傳統節日。又稱二九節、尊娘節、朱珠節、瑤族年。達努,姚的意思是老慈母。據說農歷五月二十九日是瑤族母親密羅陀的生日。後人出於崇拜,把這壹天定為生日。那壹天,家家戶戶宰殺豬、羊,招待客人,舉行銅鼓舞、鬥畫眉、弓箭賽跑、賽馬等文化活動。經過歷史變遷,達奴節逐漸從壹個民間宗教節日變成了壹個豐收的節日和壹個和平的節日。
苗族
苗語
黔東南方言區的苗族傳統節日。苗語叫努倫。起於都柳江流域,自北向南經融水的大年、拱東、贛東、洞頭、洪水、白雲至安泰、安川、襄汾、四榮,歷時三個多月。年前,大家打掃屋子,修整村道,殺豬,做年糕,準備迎客。在除夕夜,年輕人和老年人壹起慶祝新年。四更過後,姑娘們搶淡水,挑金銀。男孩子們上山把牛羊趕進圈裏。祝來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在這個月的第壹天,龍神會趕走鬼魂和惡靈。第二年初二,給嫁出去的女兒送年夜飯。初三後去了蘆笙坡,當年以村為單位打蘆笙。全村老少參觀了他的村莊三天。節日期間,大廟山* * *,有十三坡、十六坡、十七坡三大坡節,還有數不清的鄉鎮坡節。除了吹笙踩堂進行蘆笙比賽外,還有、打鳥、鬥牛、二重奏、摔跤和散彈槍射擊等活動。青年男女自由旅行,用歌聲交友,用笛子抒情,尋找理想伴侶。直到大年三十結束。
社交節日
苗族祭祀土地神和祖先的傳統節日。春季俱樂部和秋季俱樂部在立春和立秋後的第五天舉行。春會接神,秋會送神,有定廟和平。在社會節日裏獻祭的豬是在前壹年抽簽決定的。需要祭拜土地神的人,在社稷節前30 ~ 40天內不得參加婚喪嫁娶,禁止有孕婦的男女參加。節前各家上交壹斤糯米釀酒蒸飯。早上,老師們挨家挨戶去求祝福。早飯後,大家聚集在平攝和社廟殺豬、蒸飯、燒香、燒紙,祭拜社神,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祭祀結束後,和土地神好好玩玩。忌晾衣服,忌下地幹活,忌在山上燒火,忌摘柴進寨等。
4月8日
苗族拜牛節。傳說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那是人下不了地,牛也不拉犁的日子。他們從山上采集黑米葉和楓葉,用石臼搗碎,用濾汁浸泡大米蒸成黑糯米,宰殺雞鴨祝牛“長壽”。黑米是苗族的偏方,有強筋護骨、益精益氣的功效。苗族人用黑米崇拜牛,反映了牛在農耕社會的特殊作用。
蒙古族
蒙古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幹薩仁”,即白月。蒙古新年節又叫“白節”或“白月”,與牛奶的潔白有密切關系。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等。
夠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