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是如何幫助清朝挽回大片土地的?
中國近代史是壹部屈辱的歷史。在這個歷史時期,壹場又壹場對外戰爭的失敗,壹個又壹個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的條約的簽訂,使國家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災難。除了清朝國力衰弱,國家的頻繁災難主要是清政府的統治者和官員對國際形勢和國際外交無知,平白接受了更大的損失。
在苦於對外交的無知和太西各國的國情之後,清政府中出現了壹個致力於國際外交的人物。正是由於他在外交上的不懈努力,清政府不僅在壹定程度上提高了國際地位,也在壹定程度上維護了國家的國際影響力。更重要的是,最大程度上挽回了國家的損失,使大片即將失去的土地重回祖國版圖,可謂“虎口奪食”。這個人就是曾紀澤,他要拯救的土地就是伊犁。
那麽,為什麽曾紀澤會在那個對外交壹無所知甚至充滿鄙夷的年代選擇從事外交呢?如何成為清朝少有的外交官?這壹切離不開他父親的影響,也離不開他超常的努力。
上圖_曾紀澤(1839 65438+2月7日-1890 4月12),字_剛,清代著名外交家。
誰是曾紀澤的父親?
不是別人,正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曾紀澤是曾國藩的次子(曾紀澤的哥哥早逝)。說起曾國藩,相信讀者不會陌生。他的很多優秀品質被人稱道,值得學習。但我們也知道,曾國藩壹直是受傳統文化教育的,是典型的傳統封建知識分子和官僚。這樣傳統的父母會支持兒子搞外交,培養他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雖然曾國藩在政治生涯後期開化了,開始逐漸接受西方的東西,但這並不代表他年輕時就很先進,相反,他很保守。
那麽,妳為什麽說曾紀澤是受他父親的影響而成為外交官的呢?
雖然曾國藩沒有刻意培養兒子從事外交,但曾國藩確實給了曾紀澤成為外交官三項極其重要的權力:
壹、對待學習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耐力;
二是官員清正廉潔是好風;
以上兩點就是例證,對曾紀澤的自我修養有著重要的積極影響。如果沒有良好的自我修養,即使有很高的天賦和優越的資源,恐怕曾紀澤也不會取得這樣的成就。
第三,支持洋務運動,處理洋務得失是曾紀澤外交思想的啟示。
我們將通過實際的歷史事跡來驗證這三個方面的援助對曾紀澤本人的重要性。
上圖_曾國藩(1811年-1872)
上圖_曾國藩的信
由於不斷受到西方先進事物的沖擊,原來的思想比較封閉,曾國藩輕視洋人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轉變。同時,在強烈的愛國熱情驅使下,曾國藩帶頭支持“洋務運動”,成為這場愛國運動的中流砥柱。在洋務中與洋人深入接觸的過程中,他逐漸認識到,並不是所有的洋人都是奸詐小家子氣的。相反,外國人更有原則,更誠實,更有血有肉。
所以曾國藩在家書中提到要對洋人坦誠相待,他極其反對用巧妙的方式方法來對付洋人。因為這種小聰明遲早會被外國人識破,在以強淩弱的情況下,只會吃更大的虧。應該承認,曾國藩的思想在這個時候是非常先進和實用的。
上圖_天津宗教計劃的地點
“天津教案”應該算是曾國藩壹生中的壹次失敗。但實際上,曾國藩在處理這壹事件時,尤其是在與洋人談判的過程中,堅持了這壹原則。當然,這也成為他被世人詬病的“最大汙點”。無奈之下,曾國藩和學生李鴻章互換了位置,直隸總督回任兩江總督。在此期間,曾紀澤考慮到父親的身心健康,辭去了原來的職務,陪父親守孝,還幫父親管理日常事務,分擔後顧之憂。
也許是他父親在處理西化問題上的挫折激發了曾紀澤從事外交的決心,並開始學習英語。不言而喻,曾紀澤學習壹門新語言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它已經超過40歲了。然而,修養出眾的曾紀澤卻有著非凡的學習毅力。
以上_曾紀澤英語學習筆記
正是有了這個基礎,他在光緒三年回京,繼承了父親的壹等侯爵,受到慈禧太後和慈安太後以及光緒皇帝的召見,次年被任命為清朝駐英法大使。
曾紀澤懷著強烈的愛國主義和使命感,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有條不紊地管理著清朝的外交事業,使清朝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也正是在這壹外交崗位上,曾紀澤取得了近代中國前所未有的外交成就。
要說曾紀澤最大的外交成就是“虎口奪食”,收復了伊犁大片土地。所謂“虎”就是俄羅斯帝國。這個國家有壹個特點,就是有壹種“野生動物獵食”的本能需求,來擴張自己的領土。在其存在的數百年間,它幾乎從未停止過對鄰國的侵略。在占據了東北(遠東)黑龍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後,又將覬覦的爪牙伸向西北。俄羅斯帝國占領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地區後,其領土開始與中國西部接壤,天山以北的伊犁地區成為俄羅斯的新目標。
上圖_曾紀澤給了丁韙良壹把扇子。
清朝內憂外患,壹些別有用心的人認為無暇顧及西北邊疆。前浩罕汗國軍官阿古柏開始作亂,派兵入侵中國邊疆。此人有個外號叫“中亞屠夫”,可見其兇殘。但俄國人趁機以調停為由強行進駐伊犁,清政府多次與俄國交涉歸還伊犁均無濟於事。
鑒於俄國的這種無賴行為,清朝任命崇厚為赴俄談判特使。我不認為我愚蠢無能。在俄國人的威逼利誘下,我實際上簽訂了《伊犁交付與定居條約》(裏瓦基亞條約),只“拿”回伊犁,喪失了大片邊疆領土及其主權。而清政府則對崇厚簽訂的條約持否定態度,討論崇厚罪要斬首。而俄羅斯則堅持履行條約,不還政府否認的賬,並以武力相威脅。
在這種極為不利的情況下,無論是戰爭還是與朝廷的紛爭。最終,以堅持收回主權的左為首的鷹派壹馬當先,壓倒了讓領土四分五裂的李鴻章為首的鷹派。當然,雖然鷹派的意見被朝廷采納,但清政府並不想發動戰爭。於是,壹方面,左奉命準備向西北進軍,另壹方面,作為駐俄公使奉命與俄國人展開外交談判。
上圖_左(1812 —1885),字季高。
第壹,談判持續了幾個月,從7月1880到2月1881。
其次,困難太多。在談判人力方面,曾紀澤基本上是單槍匹馬對抗俄羅斯外交部,可以說是單槍匹馬。
與此同時,俄國人訂立條約,直接派使節來京,試圖繞過曾紀澤,並試圖通過切斷外國懺悔力量等各種手段使曾紀澤妥協。面對俄國的強大壓力,曾紀澤利用有限的資源,結合當時的國際形勢,依靠個人的外交智慧,終於在清政府和俄國政府之間找到了壹個平衡點,並對來之不易的《中俄修約》也就是《聖彼得堡條約》進行了估價。
雖然《條約》仍然使我國損失了近2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但與之前崇後簽訂的《裏瓦基亞條約》相比,節省了大面積的土地。鑒於當時俄羅斯帝國與清朝國際地位的懸殊,讓俄國人把吃進去的肥肉吐出來,是清朝外交史上的壹大勝利。
以上_中俄修訂條約簽署中文版原件(現存臺北故宮)
由於曾紀澤的出色表現,它已成為西方大國害怕的外交角色。在外國勢力的幹預下,曾紀澤離開了他的外交崗位,回到了朝廷。不得不說清政府真的很無能。試想,如果清朝能早點出現更多像曾紀澤這樣的外交家,我相信清朝也不會淪落到這個地步。
歷史上的曾紀澤是什麽樣的?
從1840鴉片戰爭開始,清朝被迫打開了對外開放的大門。為了更好地處理與西方列強的談判,清朝開始出現了壹批真正的職業外交官。我們今天要講的人物,是清末壹位非常著名的外交家。他的名字叫曾紀澤。
▲曾紀澤
與歷史上許多偉人相比,曾紀澤的名氣不算太大。但他父親的名字在國內幾乎無人知曉,就是被譽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的曾國藩。
曾紀澤是曾國藩的次子。因為他大哥早逝,他其實是家裏的長子。曾國藩對家庭要求很高,所以曾紀澤從小就受到嚴格的教育。他精通經典和算術,後來在父親的影響下,開始研究西方科學文化。
同治九年(1870),曾紀澤被任命為戶部尚書,正式開始了他的仕途。兩年後,曾國藩去世,曾紀澤回鄉守孝(古代直系長輩去世後,長子要回家守孝27個月)。在此期間,他開始借助《聖經》等西方書籍和英語的正確發音自學英語。由於當時客觀條件的種種限制,曾紀澤學習英語遠比我們想象的困難。即便如此,通過多年的刻苦學習,他還是掌握了大量的英文字母拼寫。
▲曾紀澤英語學習筆記
光緒三年(1877),曾為父母擔任過護國公的曾紀澤回京復職,並接替其父曾國藩為壹等義庸侯爵。當時曾紀澤的官職只是壹個來自五品的外交大臣,同級官員的官服都是銀雉,但他的官服是四爪蟒,比同品大學士和同品大臣的官服都要高。
在北京上任後,曾紀澤會見了許多西方外交官,他也有機會練習自己的英語口語。在此之前,他只知道單詞,但不會發音。當時,美國駐華大使館第壹參贊ChasterHolcombe評價曾紀澤是壹位傑出的、孜孜不倦的學者。
光緒四年(1878),曾紀澤作為清朝的使節前往英法。在傳教期間,他深入了解了各國的歷史和國情,研究了國際公法,考察了西歐各國的工商業和社會狀況。同時,他嚴於律己,節約公費,倡導清正廉潔的作風。曾紀澤的行動使西方人對中國官員有了新的看法,他贏得了西方人的尊重。
▲曾馥三姐
光緒四年(1878)初,清軍成功消滅了入侵新疆的阿骨打勢力,收復了新疆全境。只有伊犁還被沙俄占領,需要通過外交途徑收復。清朝派了壹個叫崇厚的官員去俄國談判,沒想到無能的崇厚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就匆匆與俄國簽訂了《裏瓦基亞條約》。根據條約規定,清朝名義上收復伊犁,但周邊約十分之七的地區割讓給俄國,包括戰略要地特克斯河流域和木紮提山口。此外,條約還約定俄國在清朝七個重要地點設立領事館,並向俄國支付500萬盧布(相當於282萬兩白銀)作為其“割讓”伊犁的賠償。
當簽訂條約的消息傳回國內,朝野壹片嘩然。滿清文武官員紛紛奏請要求嚴懲崇厚,拒不承認裏瓦基亞條約。清朝總理衙門也向俄方表明條約必須修改。因為俄羅斯利用了裏瓦基亞條約,壹開始強烈拒絕重新談判,後來又派了23艘軍艦到中國進行武力威脅。
經過壹番艱難的談判,俄羅斯終於同意修改條約。光緒六年(1880),朝廷派遣曾紀澤作為欽差大臣赴俄恢復伊犁談判。
知道任務非常艱巨,曾紀澤在去俄國之前制定了詳細的談判策略。他認為談判必須分三步走:首先,他不會放棄邊界問題;第二,在開設領事館的問題上討價還價;第三,在賠償問題上多做妥協。
曾紀澤抵達俄國後,談判起初並不順利。俄方表示不願意妥協,因為優勢巨大。最後,經過半年的談判,曾紀澤的努力終於有了回報,俄國同意做出重大讓步。雙方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又稱《中俄修訂條約》和《聖彼得堡條約》),規定俄國將伊犁大部分地區(包括具有戰略意義的特克斯河流域和木紮提山口)歸還中國,但最西邊的村莊因為收留了拒絕回國的難民而割讓給俄國。俄羅斯駐華領事館從七個減少到兩個。賠償費從500萬盧布增加到900萬盧布(折合五百萬兩白銀)。
客觀地說,雖然中俄伊犁條約仍然是建立在中國利益受損的前提下,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通過外交努力把損失降到最低,是很有價值的。該條約壹經公布,立即在國內外引起轟動。西方權威報紙評論說:“中國的天才外交家曾紀澤創造了外交史上的奇跡,他迫使大俄羅斯帝國吐出了被吞噬的土地。這是俄羅斯建國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
經過這次外交談判,曾紀澤壹舉成名,在國際外交界受到高度贊揚。後人稱他為曾國藩,與他的叔父曾國荃並稱為“曾府三傑”。
曾紀澤的後代叫什麽名字?
後代的名字如下:
1.兒子:曾光權(生於1870),兵部尚書,養子,曾三子,左承從官到外事司;曾光明(1871出生)出生半年後死亡;都察院左副都督曾光鸞(生於1873)襲侯;曾光_(生於1879)八歲去世。
2.女兒:曾廣宣(出生於1860),李之子;曾光_、吳石勇(1865-1936);三個女孩英年早逝(1869)。
3.孫子:教育家曾約農,是東海大學在臺復學後的首任校長。
4.孫女:曾寶孫。
輪廓
曾國藩次子曾紀澤(郭藩長子)於1877年(光緒三年)攻侯。1878(光緒四年)任英法公使。在執行任務期間,我深入了解各國的歷史和國情,學習國際公法,考察西歐各國的工商業和社會狀況。
1880(光緒六年)也是駐俄大使。他與俄國就收回伊犁進行談判,並於二月二十四日(光緒七年)簽訂《中俄修約》,收回伊犁特克斯河流域的土地和部分權利,被認為是晚清較為成功的外交行動。
1883年(光緒九年),中法戰爭爆發,主張“與法爭而不撓”。“備六策”也很稀疏。1886(光緒十二年)回國。死於1890年(光緒十六年),謚號少保親王,謚號“惠民”。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曾紀澤
收回兩萬平方公裏土地的晚清大使是誰?
晚清時期,中國飽受列強欺淩,失去了大片土地和無數權益。它所遭受的屈辱經常讓人們感到可怕。雖然這段歷史是整個中國人民的恥辱,但仍有少數積極事件可以激勵中國人民的精神,使國家恢復壹點尊嚴。比如從俄羅斯收回伊利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正是時任駐英法大使的曾紀澤通過談判收回了伊犁。
晚清名臣曾國藩的次子曾紀澤子岡,自幼學習歷史和著作,後在洋務運動的影響下開始學習歐美的科學文化。當時有“學貫中西”的美譽。由於曾紀澤精通外語,熟悉西方國家,清廷於1878任命他為駐英法大使。
曾紀澤是晚清最有能力的外交家。
曾紀澤當上大臣沒多久,就趕上了清特使洪雁崇厚私簽《裏瓦基亞條約》引起的大風波。原來,中亞軍閥阿骨打在新疆鬧事期間(1865-1877),俄國趁機占領了伊犁九城。左收復新疆後,清廷派崇厚為特使赴俄國聖彼得堡談判收復伊犁事宜。但他拜濃冬,畏俄如鼠,擋不住俄羅斯大使的威脅。1879年,他私自簽訂了《裏瓦基亞條約》,除了收復伊犁壹座孤城外,還把大片土地和大量經濟權利交給了別人。
條約簽訂後,舉國嘩然,朝廷內外都譴責拜侯辱國。就連壹向主張和平的恭親王也認為這個條約太屈辱了。山西巡撫張之洞痛心疾首地寫道“若如新約之好,伊犁之名必失,新疆必失。”老將左更是義憤填膺,向朝廷訴說條約之弊:“我以為伊犁只是壹片荒野,北方領土壹二百裏都是俄部。我為什麽要活下來?”(關於張、左爾公的言論,見《續碑傳文選》)。
對角線內是被俄國占領的伊犁九城。
迫於輿論壓力,清廷逮捕了崇厚,並派曾紀澤赴俄談判改約事宜。在輿論沸騰的環境下,對手依然是不要臉的國家。可想而知,通過改合同讓俄羅斯吐出吞在肚子裏的“戰利品”,任務之艱巨。因此,既然曾紀澤接受了這項任務,他知道這註定是壹場極其艱難的談判。
果然,1880年7月,曾紀澤剛到聖彼得堡,就派使臣布澤帶來《裏瓦基亞條約》,威脅他簽字。在曾紀澤的幾次強烈抗議後,對方勉強同意重開談判。談判恢復後,曾紀澤先發制人地提出了事先擬定的各種要點,並要求雙方在此基礎上修改條約內容。曾紀澤的主要觀點被認為嚴重“損害”了自己的利益,因此俄國威脅要停止談判和發動戰爭,並要求曾紀澤收回自己的主張。
曾紀澤互相爭論,拒絕讓步。
但曾紀澤在去中國之前就做好了“成則亡”的準備,準備舍命與俄國作戰,並聲稱即使兩國開戰,俄國也未必會贏,自然不能強迫他收回主張。俄國人被不屈的氣勢所懾,聽說左已率軍進入哈密,準備兵分三路收復伊犁,因不想節外生枝,便同意按提出的要點重新談判。
在恢復談判的半年時間裏,曾紀澤與俄國大使反復爭論,最終在充分尊重中國利益的前提下,說服對方於2月24日簽署了《伊犁條約》。與裏瓦基亞條約相比,雖然霍爾果斯河以西、寨三湖以東的地區仍割讓給俄國,並增加了400萬盧布的賠償,但取得的成就仍引人註目:收復了伊犁九市和特克斯河流域的失地,面積達2萬多平方公裏,取消了俄國在天津、漢口、Xi安等地的經濟特權,取消了俄國在松花江的航行和貿易特權。
左駐守新疆,為提供後援。
雖然《伊犁條約》本質上仍是壹個不平等條約,但曾紀澤在外交領域的談判不僅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損失,而且第壹次迫使對方歸還了侵占的兩萬平方公裏土地,是晚清屈辱外交中難得的亮點。因此,條約簽訂後,國內輿論對大加贊賞,左也十分滿意地說:“_甫來此,對時局大有裨益,中外人士皆愛之,不盡如人意。”(見《左全集·書信三》第1886號《答楊士泉》)。
不僅如此,西方國家也對曾紀澤刮目相看。英國駐俄特使德·福克西稱贊道:“中國迫使俄羅斯做了壹件從未做過的事,把它吞下去的領土吐出來了。”法國駐俄大使尚和法國軍官日依格也表達了由衷的欽佩。
條約簽訂前後,沙俄占領了中國的西北領土。
《伊犁條約》簽訂後,曾紀澤擔任了五年的駐歐洲公使,在此期間,他參與了與法國的談判。6時438分至8時86分,曾紀澤回到中國任職。他曾在政府的海軍事務辦公室、兵部、禮部、刑部和總理衙門工作,並受命管理文同博物館的事務。1890年,曾紀澤在家中去世,享年51歲。曾紀澤死後,被追封為少保親王,謚號“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