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獻給天堂的最大建築群

獻給天堂的最大建築群

天壇。

天壇位於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位於故宮南面,正陽門以東。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是中國古代明清皇帝祭天的地方。總面積為273公頃。是明清帝王“祭天”、“祈福谷”用的建築。天壇1961年,國務院公布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天壇占地272萬平方米,比故宮(紫禁城)還大。它有兩面墻,形成壹個內壇和壹個外壇。主要建築,祈年殿,皇家穹頂和土墩,都建在南北縱軸上。壇壁南圓北圓,象征圓的地方。球球祭壇在南面,山谷祈禱祭壇在北面,兩個祭壇在同壹條南北軸線上,中間隔著壹堵墻。球球祭壇的主要建築是球球祭壇和帝國圓頂,山谷祈禱祭壇的主要建築是祈年殿、皇宮和祈年門。念寺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02),原名“大寺殿”,為長方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徑24.2米,分別象征四季、十二月、十二點和周日的星星。這是僅存的唐明風格的古建築群。

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就有正式的祭祀天地的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還處於奴隸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的皇帝自稱“天子”,對天地非常虔誠。歷史上每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看作是壹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祭祀建築在帝都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須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和最完美的藝術來建造,建於封建社會後期的天壇是我國眾多祭祀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壇不僅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壹顆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天壇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與朱迪任職十四年的紫禁城同時建成。嘉靖九年(1530),因四郊分別祭祀制度,嘉靖十三年(1534)更名為天壇。經過清乾隆、光緒皇帝的重建,形成了現在的天壇公園格局。

明朝初年天地合祀,南北郊壇同祀。舉行祭祀的地方叫大司堂,是壹個有十壹個房間的方形建築。明嘉靖九年(1530)改為天地分開,在天壇內建壹座圓丘壇祭天,在北郊另建壹座方澤壇祭地。最初供奉天地的宏偉廟宇逐漸被廢棄。嘉靖十九年(1540),原大祭堂改為大享樂堂,開始了圓形建築。

清廷入關後,壹切還是按照明朝的舊制度。乾隆年間,國力強盛,天壇也大興土木。乾隆十二年(1747),皇帝決定重修天壇內外城墻,將土墻改為城磚,從中間到頂部包裹兩層城磚。內壇墻頂寬度縮減為四尺八寸,無檐柱,成為無柱廊的懸廊。重建後,天壇內外壁更厚,GAI長達十余裏,成為壹道壯麗的風景。天壇的主要建築,如祈年殿、禦殿、穹頂等也在此時重建,並壹直保存至今。

天壇布局

天壇的主要建築位於內壇,從南到北排成壹條直線。所有的宮殿和祭壇都朝南圍成壹個圓圈,象征著天空。整個布局和建築結構風格獨特。祈年殿是皇帝祈求豐收的地方。是壹座三檐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2.72米。它有壹個藍色琉璃瓦屋頂,全磚木結構,沒有大梁和長檁條,由28根木柱和36根檁條支撐。在建築造型上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天壇由雙壇墻分為內壇和外壇,形似“會”字。雙壇墻的南角為直角,北角為弧形,象征“壹圓之地”。外壇墻周長6553米。原來西墻只開了祈谷門和祈秋門。1949後,東門和北門相繼建成,內壇南面的趙恒門改為南門。

天壇內壇墻周長41.52米,有東門、北門、西門六個門,球球殿南門有太元、趙恒、廣利門。主要建築都集中在內壇。南面有瓦胡島祭壇和皇家穹頂,北面有祈年殿和甘皇帝殿。兩部分用隔墻隔開,壹條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單筆橋”(磚砌走道)連接著瓦胡島祭壇和山谷祈禱祭壇,形成了內壇的南北軸線。

瓦丘灘

是皇帝舉行大典祭天的地方,建於嘉靖九年(1530)。祭壇平面呈圓形,分三層,均有漢白玉欄桿。祭壇表面最初是由藍色釉面磚制成的。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後,用堅硬耐久的艾蒿青石鋪成。每層的欄桿頭都刻有龍紋,每層欄桿下都有壹個石龍頭向外延伸,用於壇面排水。圓形土墩祭壇有兩堵矮墻,外側和內側的圓圈,象征著壹個圓形的地方。球球祭壇的附屬建築包括皇穹窿及其附件、聖穹窿、祭祀亭和三穹窿(祭祀穹窿、樂器穹窿和布朗推薦穹窿)。站在球球聖壇頂樓正中的巨石上,雖然竊竊私語,卻十分響亮。所以每當皇帝在這裏祭天,他洪亮的聲音就像來自天上的神諭,祭祀時的莊嚴氣氛更顯神秘。這是因為祭壇表面光滑,聲波能迅速向四面八方傳播,打在周圍的石柵欄上,反射回來,與原聲融合,所以音量增大了壹倍。

帝國金庫

皇穹宇位於瓦丘壇的北面。是供奉瓦丘壇和存放聖碑的地方。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原名太廟,嘉靖十七年(1538)更名為禦金庫。它是壹座雙檐的金字塔形屋頂建築。清乾隆十七年(1752)重修,改為鎏金頂單檐青瓦金字塔形屋頂。有五個房間,每個房間都有東西。正殿和東、西大殿都被壹面平整光滑的圓墻所環繞。人在墻的不同位置說話,遠處站在墻邊的人都能聽得很清楚。這是回音壁。在皇穹宇的臺階下,有三塊石板,即回聲石:站在臺階附近的第壹塊石板上,拍手,可以聽到壹個回聲,站在第二塊石板上,拍手,可以聽到兩個回聲,站在第三塊石板上,可以聽到三個回聲。

皇穹宇的正殿和附殿由圓形圍墻環繞,高3.72米,直徑61.5米,周長193米。內壁光滑平整,能有規律地傳遞聲波,回聲悠長,故稱“回音壁”。

齊古潭

祈谷壇是孟春舉行祈谷儀式的地方。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主要建築包括祈年殿、皇宮、東西配殿、祈年門、廚師、祭祀亭和長廊。祈谷壇是壹座壇殿合壹的圓形建築,是根據古代“殿下祭皇”的說法而建立的。祭壇共三層,高5.6米,下徑91米,中徑80米,上徑68米。祈年殿呈圓形,高38米,直徑32.7米。它有三層藍色琉璃瓦,圓形屋檐,金字塔形屋頂和鍍金屋頂。祈年殿由28根楠木柱支撐,呈圓形排列。中間有4根龍井柱,高19.2米,直徑1.2米,支撐上檐。12中間金柱支撐第二檐;外側12檐柱支撐第三檐;三層天花板對應設置,中間有龍鳳藻井;在大廳裏,有梁,龍,鳳和彩繪印章。

祈谷壇的另壹個重要建築是黃幹廳,它位於壹個長方形的庭院裏,四周有祈年墻,中間有玻璃門相連。這是壹個寺廟風格的大廳,覆蓋著藍色的琉璃瓦,下面是白色大理石欄桿的基座。是供奉“天皇之神”和天皇祖先的版本的寺廟。神的石板被供奉在形狀像房子的神龕裏。農歷初壹、十五,負責祭祀的衙門定期派官員掃塵焚香。祭祀前壹天,皇帝來此焚香行禮後,禮部大臣焚香,隨後三跪九叩,再由以卿為首的太常寺官員請將神牌置於龍亭,由儀威樣鉺擡至祈年殿相應神龕擺放祭祀。

球球祭壇、帝國圓頂和山谷祈禱祭壇是中軸線上的三個主要建築。連接這三個主要建築的是壹個貫穿南北的長平臺,稱為單筆橋,也被稱為神道或海景大道。它長360米,寬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漸升高至3米,象征著這條道路與天宮相連,皇帝由南向北壹步步升天。單筆橋的中間是神道,左邊是帝國路,右邊是國王路。皇帝走皇道,群臣走王道,神仙走神道。橋下有壹條東西走向的隧道,是牲畜祭祀前送去宰殺的洞口。

建築特色

北京天壇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古建築群。在中國,祭天儀式起源於周朝,自漢代以來,歷代皇帝都非常重視。明朝永樂以後,每年的冬季至日、正月、新日和夏夢(夏季的第壹個月),皇帝們都會來到天壇舉行祭天和祈福的儀式。如果壹年少雨,我們會在瓦丘壇祈雨。獻祭前通常需要禁食。祭祀時,皇帝除了供奉祭品外,還要帶領數百名文武百官拜祭,以求祈求上帝的憐憫。

天壇建築的主要設計思想是突出天空的廣闊和高度,以顯示“天”的至高無上。在布局上,內壇位於外壇南北中軸線的東側,而球球壇和祈禱壇位於內壇中軸線的東側。這些都是為了增加西邊的開放性,讓人們從西邊的正門進入天壇後獲得開闊的視野,從而感受到天庭的偉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單體建築而言,祈年殿和禦殿都采用了圓形金字塔屋頂,其外部基座和屋檐層層收縮擡升,也體現出壹種貼近天空的感覺。

天壇也處處展示著中國傳統文化獨特的寓意和象征表達。北圈南面的壇墻和外墻為方形的圓形建築設計,寓意著“天圓地方圓”的傳統世界觀。主要建築中藍色琉璃瓦的廣泛使用,以及祭壇中的“楊數”和祈年殿中的柱子的設計也是這種表達的具體表現。

景點信息

天壇門票價格:

淡季10元(10月11至3月31),旺季15元(4月1至10月1至31)。除了公園門票,公園內的景點收門票要20元。淡季通30元,旺季通35元。以上票價的學生半價。

營業時間

大門開放時間為6:00-22:00,內部景點每天8:00開放。

門票截止時間:20:00,靖遠時間:21:00。

3月1 ~ 6月30日:16:00門口收票,17:30景區閉館。

7月1 ~ 10月31:16:30大門關閉門票,18:00景區關閉。

11 10月1 ~次年2月28日:大門15:30停止發售優惠券,景區17:00關閉。

交通

乘坐3路、53路、803路公交車在天壇南門站下車;乘坐6路、35路、106路公交車,在天壇北門站下車;乘坐地鐵5號線,在天壇東門站下車。

最佳旅行時間

最好的時間應該是春天和秋天。天壇的綠化以草為主,夏天無法提供足夠的陰涼;如果冬天太冷不能去。但是冬天去有個好處,就是可以趁著冷清的時候去體驗壹下那些聲學建築的效果(三音石,回音壁等。)在天壇。

  • 上一篇:如何寫新聞作品評論
  • 下一篇:過年殺豬隨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