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月餅的由來傳統文化中吃月餅是怎麽來的?

月餅的由來傳統文化中吃月餅是怎麽來的?

月餅是中國最著名的傳統小吃之壹,人們在中秋節吃月餅。月餅圓圓的,全家共享,象征著團圓和諧。古代的月餅在中秋節被作為祭品食用。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時流行於宮廷,後流傳於民間。當時俗稱“小餅”“月子團”。到了明朝,就成了全民買的飲食習俗。月餅融入了當地的飲食習俗,發展成廣式、北京式、蘇州式、潮州式、雲南式月餅,深受全國人民的喜愛。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的飲食習俗。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以壹句詩贊美月餅,“小餅如嚼月,內有酥,內有餡”,由此可見宋代的月餅已有酥油和糖餡。在元代,據說人們利用贈送月餅的機會在月餅中攜帶壹張紙條,約定在8月15日晚上,同時采取行動,殺死並趕走蒙古“韃靼人”。在明朝,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變得更加普遍。明沈浜《萬部雜註》載:“尋常百姓家的家具是壹種月餅子,大小不壹,名曰月餅。”

月餅壹詞最早見於南宋吳的《梁璐夢》。當時的月餅是菱形的,與菊花餅、梅子餅、五仁餅並存,而且“隨時供應,隨叫隨到,不錯過顧客”。可見這個時候的月餅不僅僅是中秋節才吃。至於月餅壹詞的由來,無從考證。但北宋著名學者蘇東坡留下了“小餅如嚼月,酥中有飽”的詩句,這可能是月餅名稱的由來,也是其做法的依據。

《議事錄》說:“八月,宮中賞海棠玉簪花。從農歷正月初壹開始,就有賣月餅的,到了十五,家家戶戶都提供月餅,瓜果。如果還有月餅剩下,要收在幹燥陰涼的地方,年底分開用,叫團圓餅。”元明以後,中秋節吃月餅送人的習俗日益盛行,月餅有了“團圓”的象征意義。從清朝到現代,月餅在質量和品種上都有了新的進步。不同的原料、制作方法和形狀使月餅更加豐富多彩,形成了京味、蘇味、廣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種。月餅不僅是獨特的節日食品,也是四季都有的精致糕點,深受人們的喜愛。

從明朝開始就有很多關於月餅的記載。此時的月餅是圓形的,只在中秋節吃,是明代流行的中秋節的主要供品。《帝都風光略》雲:“八月十五,祭月,果餅圓。”“家月光設在月亮上,對著月亮祭拜,然後燒月光紙,撤回供給,分散的家庭就結束了。月餅結出果實,親戚反哺,餅徑兩尺。

月餅是古代中秋節祭拜月神的供品,並不時流傳下來,形成了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月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就有壹種“太史餅”,以紀念中國月餅的“始祖”太史文忠。

據說起源於唐朝。《羅鐘見聞錄》曾記載:中秋節,新晉秀才在曲江設宴,唐僖宗送給秀才壹塊月餅。

北宋時,流行於宮廷,但也流傳於民間。當時俗稱“小餅”“月子團”。後來演變成圓形,象征著美好的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祝願,也是對親人朋友的深深思念。北宋皇室中秋節喜歡吃壹種“宮餅”,俗稱“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有酥有悅。”

“月餅”壹詞在南宋吳的《梁璐夢》壹書中已有使用,但關於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的描述,在明代《西湖遊社》中有記載:“八月十五日稱為中秋,民間以月餅取團圓之意”。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更多了,制作也越來越精細。宋朝的編劇很透徹,《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了“月餅”這個名字,描述的是南宋都城臨安所見。

到了明代,中秋節吃月餅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當時,別出心裁的面包師將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印在月餅上作為食品藝術圖紙,使月餅成為中秋節的必備食品。

到了清代,中秋節吃月餅已經成為壹種普遍的習俗,制作技藝也越來越高。阿清朝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介紹:“酥脆月餅,餡有松子、核桃、瓜子、冰糖、豬油,不甜不香、軟不膩,非比尋常。”北京的月餅最早是前門知美齋做的。在全國範圍內,已經形成了京、津、蘇、廣、潮五大風味系列,在拜月中秋節前後和賞月期間,也出現了許多地方民俗。比如江南的“布狀元”: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壹起,最大的放在下面,就是“狀元”;介質放在中間,是“第二位”;最小的在上面,是“探花”。然後全家擲骰子,誰的數字最多誰就是冠軍,吃大塊;依次是第二名,探花,玩遊戲取樂。

  • 上一篇:惡搞杜甫事件簡介
  • 下一篇:請給我講講格鬥技巧。我只知道跆拳道和散打!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