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我們經濟改革之初,第二產業占三大產業的40%和50%,第三產業占比不到30%,而農業占比超過20%。隨著經濟改革的快速推進,第三產業的比重增長最快,而第壹產業的比重壹直在下降。到2008年進入中等收入國家,中國三大產業已經變成10%: 50%和40%。現在三大行業的比例變成了5%: 40%: 55%。
自2000年以來,不僅電子商務開始快速發展,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也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房地產的發展推動了房價的飆升,工資收入和企業成本也在不斷提高;2008年,中國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環境要求和薪資要求不斷上升,壹些低端產業開始向周邊國家轉移,於是印度、越南、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的經濟持續增長。我們國內傳統行業的生存要求也越來越高,淘汰的步伐在加快。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也使得實體經濟處於利潤更低、集中度更高的狀態,最終因為跟不上節奏而加速進入淘汰。
在未來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國將繼續高質量發展,第三產業比重將繼續上升。比如西方國家第三產業比重要達到80%以上,農業比重要在5%以下。那麽就意味著第二產業,也就是實體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產業的比重會從現在的40%繼續發展到20%以下,帶來總量的緩慢增長,實體經濟很難形成繁榮的第二春。未來,實體經濟只會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電子商務的發展還會繼續,只是從壹個新興的行業變成壹個成熟的行業。也會進入對實體經濟良性作用的範疇。
電商看似便宜,卻減少了大部分人的收入,這和“不便宜”沒什麽區別。電子商務的野蠻發展摧毀了實體經濟。很多人乘坐汽車而不是馬車,但是妳要知道,科技的發展取代了馬車,同時也為人們創造了更多的工作崗位。汽車的零部件有幾萬個,汽車工業對車廂的替代自然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然而,互聯網對實體店的取代並沒有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電商平臺只是代替了上千家實體店的業務,讓自己成為最大的中介。以前壹個人可以做壹群人的事情,工作數量變少了。
說到這裏,估計有人會說,現在錢這麽難賺,電商讓我買更便宜的東西沒什麽不好,但是看遠壹點就不會這麽說了。在這個社會裏,妳既是消費者,也是生產者。雖然大家買的東西越來越便宜,但是生產者的利潤越來越少,所有的忙碌都是利潤,不管妳是做生意,工作還是當公務員。工作忙都是為了利潤。有了利潤才能養家糊口。有了利潤,企業才有動能,大膽創新,沈澱下來,創造精品,推動社會發展。而不是把每個行業的利潤都吸到壹個寡頭手裏,弄個平臺讓大家進來無底線的打,把大家的利潤都擠出來。沒有利潤,大家都會死!。
很多人只看到表面,認為電商好,取代了實體店和黑店。其實這只是壹種錯覺。貨幣只有不斷流通才能繁榮。電子商務的野蠻發展沖擊了大量的實體企業,甚至導致它們倒閉,大量的人會失業。大家都覺得電商比實體店便宜,但是資金流通的鏈條縮短了,使得整個社會的經濟落後了。企業倒閉很多人沒錢。沒有錢,消費就會減少,所有行業都會不景氣。電子商務表面上看起來很便宜,但大部分人的收入減少了,這和“不便宜”沒什麽區別。
我們不是要否定電子商務的先進性,而是要規範電子商務的良性發展。雖然傳統實體行業也有很多問題和弊端。但是,妳千萬不要這樣“死”。現階段,網絡經濟應該是刺激實體經濟的補充,而不是實體經濟的“破壞者”。
實體經濟受到電商平臺的擠壓。實體還能迎來第二春嗎?這是個偽命題?
不知道電商是怎麽把實體經濟幹掉的。
電商是生產企業嗎?
淘寶系列模式基本已經到頂了。
電子商務是2.0版本。接下來就是這個3.0版本了。
廠家直接去找消費者。
這是網絡經濟的發展趨勢。
網絡經濟能帶動實體經濟發展嗎?
妳怎麽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