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稻作文明的中心。長江流域的水稻種植最早發現於禮縣蓬頭山遺址,距今約9000年。這並不是中國史前時代水稻種植的開始。長江流域、華南和黃河流域的稻作和粟作,是史前中國南北兩大農業體系。目前,我國水稻種植總面積為5億畝,占全國糧食作物總面積的1/3,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3.8%。是世界上水稻產量最多的國家,占世界糧食總產量的1/3以上。可見,長江流域史前人類對水稻的種植和發展,直到現在仍然在國計民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世界絲綢業的起源。中國被公認為絲綢的發源地。至於它起源於何處,學術界仍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它發源於黃河流域,尤其是黃河中下遊。早期文獻中有種植桑樹和養蠶的記載。1926山西夏縣尹喜村仰韶文化遺址發現半個蠶繭就是佐證,也有人對這個蠶繭的年代提出質疑。
第三,苧麻織物的出現是人們改造自然的壹大突破。考古資料中發現的真正的苧麻織物是千山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的三塊苧麻布和苧麻繩。苧麻織物為平紋組織織物,每平方厘米經紗2431,緯紗1620。可見紡紗技術相當高超,能織出如此精細的苧麻織物。
長江流域史前時期的人們用苧麻纖維紡織,其他植物纖維的利用是史前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過程中的壹大勝利,是走向文明的重要壹步,就像絲綢壹樣。
4.幹欄建築和石矛是人類文明史上流傳下來的傑作。幹欄建築是江南、中國等地壹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築;分段石簪是壹種制作工具。它們不僅名稱不同,性質和功能也不同。它們是如何聯系起來的?正是從兩者對海外關系的影響來看,有壹定的聯系,可以起到相互解釋的互補作用,從而嘗試對這方面進行探討。
生漆的利用是史前文明的壹大成就。
漆樹原產於中國,是著名的特產。漆樹的利用是史前文明的壹大成就。水稻的栽培馴化,是指其稻米可以作為食物;蠶絲是昆蟲的馴化;苧麻的種植是利用它的纖維;漆樹是割它的漆液。可以認識到漆樹的汁液是壹種重要的科技材料,是史前人類認識和利用自然的重大突破。最早的突破是在長江下遊河姆渡遺址第三層發現的壹件木制漆碗,距今約6500年。
河姆渡遺址三樓木質彩繪碗,碗壁外側塗有壹層薄薄的紅漆。馬家浜文化時期,在其圍墩遺址發現了兩件喇叭形木漆器。到了崧澤文化時期,漆器被應用到陶器上,出現了漆陶。這種漆陶壹直延續到良渚文化時期。如梅艷、吳江、青陽南樓、江陰等地現存多件漆陶,杭州水田畈遺址三號墓棺板上發現紅漆遺存。可見良渚文化時期漆器的應用相當普遍。
漆樹是中國的傳統手工業,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它在史前以及後來流傳到日本等許多亞洲國家,成為壹種獨特的手工業。
六、玉器是中華文明形成的重要基礎。
中華民族是壹個愛玉的民族。在中國古代文學中,玉這個詞是被贊美的,並進壹步被道德化和個性化。
在中國古代,玉被認為是吉祥的,青銅禮器也被認為是吉祥的。最明顯的是“漢武以鼎聞名”。也就是說漢武帝得到了青銅禮器鼎,被認為是好東西。他把原來的“元帥”改為“丁原”。這種思想意識只存在於當時的上層社會,後來逐漸淡化,而玉則不同。直到現代,人們仍然普遍喜愛玉,對玉有著特殊的思想和感情。這種思想感情由來已久。阜新茶海遺址、內蒙古興隆窪遺址、余姚河姆渡遺址、太湖地區馬家浜文化、寧鎮地區北陰英英文化等地發現的玉器。,在制作和造型上大多與其他器物不同,可見其具有獨特的功能。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史前時期的長江文化輝煌燦爛,發展蓬勃,為中華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並遲早推動了海外地區的文明發展。尤其是絲綢、絲綢、絲綢的貢獻,至今仍為人們所關註,成為中西關系研究的重要課題。它的起源不能追溯到長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