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雜技屬於中國傳統文化嗎?

雜技屬於中國傳統文化嗎?

雜技屬於中國的傳統文化。當我們討論如何打造壹個有中國特色的品牌雜技節時,我們很容易想到所謂的“中國特色”,無非就是節目服裝民族化、背景音樂經典化、故事內容中國化。誠然,我們看到了很多有中國特色的優秀節目,比如用中國故事重新演繹的《天鵝湖》,改編自中國經典傳統小說和詩詞的《現在做夢去吧——聊齋》,《西遊記》,《花木蘭》等等。這些無疑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雜技作品。可以說,這些中國特色主要是通過內容和形式來實現的,而當我們透過表象去挖掘,雜技的中國特色應該有更深刻的東西,那就是中國雜技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最終成為融儒家倫理精神、道家風格和世俗宗教情懷於壹體的精神體系。在這個精神體系中,最基本的觀念就是“天人合壹”的思想。北宋哲學家張載在《正孟》中寫道?幹支把中華民族的這壹精神特征描述得非常清楚:“幹支為父,坤為母;輕蔑地對待我們是壹件復雜的事情。故天地之塞,吾身也;天地之美是我的天性。人和我的同胞;物是我也。”它告訴我們,人和萬物都是由天地而生,所以人和萬物都與天地緊密相連,都處於壹個精神的統壹體中。這種哲學思想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人生觀,並由此孕育了僧人中剛健有為、高尚的文化精神。

儒家文化主張“天人合壹”,但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往往以人為本,即“以人為本”,主張積極的人生態度。由此,《易經》中儒家文化精神的基本原則,如“天道強大,君子自強不息”,“剛健文明,天定人定”。這種文化精神直接影響了中國的藝術精神和審美精神,即崇尚生活,積極面對生活。因此,當我們閱讀古典詩詞,欣賞中國的戲曲、舞蹈和雜技時,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雜技起源於生產力極度不發達的時代。最初的雜技向人們展示勞動技能,如捕魚、打獵、爬樹、跳河等。當這些勞動技能達到壹定的超常狀態時,就變成了雜技技能。因此,原始雜技表現了早期人類對自然的征服和統治,反映了人類對宇宙生命的幻想和願望。這就註定了雜技最基本的基調——華麗。美學大師宗白華曾說:“美是潛力,是力量,是充滿活力的節奏。”雜技帶給人們這種力量之美。當沈重的花壇在演員手中飛舞的時候,當壹個人可以輕松舉起幾個人的時候,當演員躍過細細的鋼絲的時候,當獅子和老虎在演員手下投降的時候,我們看到的顯然是壹個戰勝和征服自然的英雄,我們也看到了人的力量。雜技通過身體表現出來的精神力量,使人體成為精神力量的象征。雜技自形成以來,壹直向世人展示著超人的力量。早在漢代,雜技就以雜技為主。據《中國雜技史》壹書記載:“在河南、四川、山東等地出土的漢畫中,經常可以看到人與人、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相觸的圖像。.....在河南省密縣大湖亭漢墓中,也發現了壯士壁畫。兩個年輕人,赤膊赤腳,頭被綁在空中,異常勇敢。”舉重也是壹項重要的力量和技巧項目。在壹些壁畫中,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代男子手持重物的穩定和有力的方式。雜技底座的負重量壹直很驚人。《孤獨的故事》中記載,壹個女藝人頭頂可以頂十八個人,在上面表演。唐代金字塔形的羅漢曾創造出九人集體疊加,顯示出超人的力量。現代雜技繼承了古代雜技展現力量之美的傳統,《皮條客》是展現人類力量之美的代表性節目。演員在韌性十足的皮條客身上不停地上下翻飛,尤其是在平衡靜止的瞬間,不禁讓人意識到中國男人不屈不撓的性格特征,看透了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生命光輝。正是這種蓬勃的雜技之美,傳遞著無盡的強烈的生命意識,感染著壹代又壹代的觀眾。

重僧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又壹重要特征,也是中國文化區別於西方文化的本質特征。重和是追求至高無上的和諧,崇中是崇尚中庸之道。和諧的思想使中國人能夠求同存異,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達到和諧的局面。雜技中的團體節目,如轉盤、車技、流星等。,在表演時始終保持統壹的、錯落有致的和諧畫面,這是何炅思想的獨特面貌。上中的思想源於妳的和諧。因為要達到和諧,就要想辦法達到和諧,所以孔子提出了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也是德,極善也!”南宋理學大師朱對“中庸”作了更為明確的解釋:“不偏不倚,就是中庸,難就是平庸。中道是人間正道;平庸是這個世界的定理。”中庸,在儒家看來,就是貫穿壹切的“道”和“理”。中庸之道使中國人做事總是強調壹個“度”,不偏不倚,不過分。中庸之道體現在藝術表現上,形成了獨特的身體符號,即內向收斂的形態特征,求圓占中的美學思想。《魯春秋》寫道:“亂則亂,離則復,合則離,謂之性。天地之輪終有重來,物極必反。”這裏,為我們描繪了壹條圓弧運動軌跡。中華民族獨特的循環思維對中國人體文化影響深遠。太極拳是這種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另外,中國傳統戲曲、民族舞蹈、雜技的肢體動作,都可以說是畫圈的藝術。雜技姿勢是向心的、向心的,它利用四肢圍繞壹個點作弧形運動,從而產生壹個流暢的、流動的軌跡。柔術是圓文化的最佳代表。柔術有點像現在很流行的瑜伽,但其實兩者在本質上是不同的。柔術作為壹門藝術,力求精致,在圓潤的動作中蘊含著超人的力量。圓文化不僅體現在身體動作上,還體現在技能的運動軌跡上。舞臺上“駕技”的行駛路線是圓的,“流星”的舞動軌跡是圓的,“蹬技”中道具的旋轉軌跡是圓的,“絲吊”的飛行軌跡也是圓的。圓太多成為中國以圓為核心的藝術的審美特征,也正是這些數不清的圓,讓人產生壹種無窮無盡、循環往復的美感。

我們在欣賞雜技時,不僅能感受到帶有強烈生活感的壯美,還能感受到壹種寧靜、和諧、柔美。女性審美特征源於中國文化對“靜”的崇拜。莊子裏有壹句話:“夫虛,靜,定,孤閑,萬物為基”。這是道家的觀點,儒家的中庸也強調人的內心平和。孔子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意思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神,怨而不怒。佛教徒也是如此。司空圖曾這樣贊美詩歌:“無字,人淡如菊。”可見,無論是儒家的溫柔,道家的空靈,還是佛家的空靈,都強調“靜”的概念,從而形成了中國藝術精神以靜為美的審美理想。但中國藝術中的“靜”與西方藝術中帶著憂傷的靜是完全不同的,中國的“靜”是寧靜和諧的,是壹種“寧靜致遠,淡泊明誌”的人生境界。雜技中的許多節目,如“單手倒立”、“滾杯”等,都體現了女性的藝術境界。在危險中求穩,在運動中求靜,也是“靜”這個概念的延伸。走鋼絲,由古代走鋼絲演變而來,是壹種在危險中求穩的節目。演員不僅要在小指粗細的鋼絲上完成直翻筋鬥、字跳等高難度動作,還要展現優美的舞姿和造型,這些都需要演員從容準確地完成。危險的神態帶給觀眾驚心動魄的穩定感。雖然走鋼絲是壹個靠“危險”取勝的節目,但還是傳達了壹種柔和的美感。這恰恰是在危難中求穩的“穩”在起主導作用。不僅僅是走鋼絲,比如絲吊、空中飛人、排椅等。是典型的在危險中尋求穩定的程序。說到“靜”這個概念,就不得不說說中國古代的花花綠綠的招數了。西方魔術以光、電等高科技道具取勝,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和驚心動魄的感覺。而中國古代的色彩戲法,出奇的平淡安靜。壹件簡單的袍子,壹張薄薄的單子,慢慢踱步出來,慢慢和妳聊起日常生活,就在妳不經意間,袍子裏冒出了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從柴米油鹽到活魚活鳥,從裝滿水的魚缸到燃燒的火盆,讓人目瞪口呆。《摘豆仙子》就不用說了,男主角可以靜靜地坐在妳對面,兩個碗,五顆紅豆,在妳眼皮底下換壹顆又壹顆紅豆,突然出現在這個碗裏,然後跑到那個碗裏,最後突然把滿滿壹碗紅豆展現在妳面前。這就是中國絕招的魅力,在表面的沈默中蘊含著巨大的魔力。

雜技與戲曲、舞蹈等其他藝術相比,有壹個很大的區別,就是雜技對道具的依賴性很強。戲曲、舞蹈中的道具主要是用來表達人物的情緒,雜技中的道具是用來展示技巧的。沒有道具,雜技技巧無從談起。無論是高高懸掛在空中的鋼絲,演員腳下的獨輪車,漂浮的彩綢,還是演員手中的碗、壇、花盤、空竹,物與人交融匯聚,形成了雜技特有的藝術語匯。而這種特殊性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當人們把壹切都看作與自己有關的整體,又看作自己情感的寄托和人格的體現時,壹切和人就會形成壹個整體的生命,於是山川河流、明月清風就成了生命情懷。人們對物我合壹的追求在雜技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雜技表演中,演員和道具不僅像魚和水壹樣相互依存,而且相互融合。當我們觀看舞動的流星時,看到的不是拿著道具跳舞的演員,而是劃過夜空的亮閃閃的流星;當我們看轉盤時,我們看到蝴蝶在桌子上飛舞。踏板技巧和手技帶給我們壹種上下飛舞的感覺,只見影子不見物體,營造出壹種生動的藝術境界。

在漢代,雜技被稱為“百戲”。但百戲的概念並非特指雜技,而是古代民間表演藝術的總稱。除了雜技表演,還包括古代音樂和舞蹈。中國傳統戲劇的起源往往可以追溯到數百個歌劇。但《漢高祖篡位記》中有這樣壹段話:“秦漢滿眼戲始有百戲,後有高音、吞刀、走火、尋失魂等術。”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知道,百戲雖然涉及面廣,但主要是雜技。《現代漢語詞典》對“戲”字的第壹個解釋是“戲、玩”的意思,漢代的“戲”體現了這種遊戲娛樂精神。無論是大型露天演出,還是宴席待客,各類劇目都洋溢著積極陽剛的遊戲精神和快樂向上的生活精神。這種娛樂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精神密切相關。美學家李澤厚把中國文化稱為“音樂文化”,“音樂”是“天人合壹”的結果和表現。當人與整個世界自然地融為壹體,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西方的負罪文化完全不同。中國人非常重視這個世界上的真實生活,表現出對生活、對生活、對世界的肯定和堅持。因此,中華民族雖然比其他民族遭受了更多的苦難,卻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中國人以壹種明確的樂觀態度看待生活,即使在逆境中,他們也能表現出他們天生的幽默和風趣。雜技生長在民間,無論妳是否行走江湖,無論妳是否是街頭藝人,雜技的民間歡樂和民間遊戲的生命精神總是無窮無盡。隨著時代的發展,“戲”的意義逐漸離開了雜技,只剩下了“技”。雜技原始自然的民間精神和積極樂觀的生存理念已經漸行漸遠。當我們呼喚雜技藝術性的時候,別忘了除了“技”和“藝”,還有壹種至關重要的雜技精神,那就是雜技的遊戲娛樂精神。這種遊戲娛樂精神不僅僅是指表現形式上的幽默滑稽,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中國雜技應該超越簡單技巧的錘煉和形式的雕琢,培養壹種包含文明世俗文化和積極向上的生活理想的藝術精神,再現中國充滿生機和樂觀向上的民族精神。

胡錦濤主席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他說:“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充分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適應當代社會,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雜技是壹門歷史悠久的藝術。它的形成和發展與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密切相關。當代雜技創作絢麗多彩,主題晚會的興起以及與中國傳統戲曲舞蹈的嫁接,不斷提高了雜技的文化含量。雜技演員牢牢把握“技”是雜技的本質,“藝”是雜技的魅力這壹創作理念。然而,我們似乎忽略了壹點:傳統文化精神是中國雜技的生命。當我們回顧近年來的優秀作品時,不難發現,在那些作品中閃耀的正是我們的民族精神。當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神通過雜技體現出來,我們就可以真實而自信地向世界宣布,這就是中國特色的雜技。

  • 上一篇:BL小說有介紹點嗎?
  • 下一篇:格局重塑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