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家李是現代農墾事業的開拓者和實踐者。早年從事晉綏軍墾事業。抗日戰爭開始到延安,為陜甘寧發展棉花生產、開辟南泥灣的艱巨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後,他參與組織和領導全國農業生產,在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制定農業政策措施、團結新老專家、解決蝗災等重大問題、發展農業教育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中文名字:李。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陜西省萬榮縣薛顛村
出生日期:1901九月19。
死亡日期:1962
職業:農學家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代表作:如何領導和執行南泥灣政策
輪廓
李,字子逸,山西省萬榮縣村人,1960年9月1901日出生。1932北京大學農學院農化系畢業後,投身農墾事業,在包頭晉綏部隊農墾處任科長,負責組織實施綏西農業開發,成績突出。1936被南京國民政府軍政部門覬覦。作為削弱和瓦解晉綏軍隊基礎的策略,李於去年冬以“”銜負責組織國軍墾荒的名義被召至南京。1937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識破了國民黨的用心,帶領蔣欣、向立誌、高英明等農林科技人員於9月赴延安參加中國* *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特區政府原國家經濟部技術上是正確的,兩黨組成抗日統壹戰線後,改名為陜甘寧邊區政府建設部。1938年,他經劉少奇介紹加入了中國* * *生產黨。本來是打算回晉綏軍做統戰工作的。後來,他留在延安,負責籌建陜甘寧邊區示範農場,組織了首屆陜甘寧邊區農產品競賽展和第壹、二屆工農業建設成就展,顯示了他豐富的農學知識和組織能力,不久被提拔為邊區政府建設部技術辦公室主任。
發展陜甘寧邊區棉花種植,實現棉花自給
1940年,國民黨加緊對陜甘寧邊區的經濟封鎖,企圖削弱和圍困* * *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邊區軍民為了生產自救,力爭糧棉自給。受黨和政府的委托,李率、姚作農、丁對黃河沿岸的延川、延長和(由延安東部和宜川北部組成的新建縣)進行了為期59天的考察,發現沿河光熱資源優於內地。以民間保存的軋棉車數量和紡織基礎估算,清末民初高峰期棉花種植面積約8萬畝,棉花年產量約60萬斤。辛亥革命後,由於當地連年動亂,旱災頻發,棉花種植逐漸減少。尤其是1924和1928的旱災之後,連棉籽都被消耗殆盡,植棉和紡織工業被徹底摧毀。後來由於外國面料傾銷,國民黨“借棉買麥”,大量進口美棉,植棉無利可圖,紡織業停辦,棉布、布匹全靠進口。報告稱,陜甘寧邊區軍民654.38+0.5萬人,每年需要皮棉約350萬斤。按平均畝產皮棉654.38+00斤計算,需要棉花35萬畝左右,基本可以解決邊區軍民用棉問題。為了鼓勵農民種植棉花,給農民算了壹筆經濟賬:如果每畝收皮棉10公斤,每公斤市場價為12-113,每畝收益為延安。
是120-130元,比每畝2鬥小米,每鬥45元,雖然比種糧劃算。認為邊境地區可以自己種棉花解決穿衣問題。
邊區政府批準了沿河三縣種植棉花的報告,任命李為工業原料委員會主任。李利用晉商關系,從河東收購棉籽65438+萬斤,以低價出售或秋後無息歸還的形式借給農民。政府規定三年內棉田免農業稅或公糧,兩鬥棉籽可折成1鬥公糧。邊境銀行以較低的成本發放棉花種植貸款,這些貸款在春季按市場價格支付,在秋季歸還給棉花。唐川和其他人編輯了壹本關於如何種植棉花的小冊子和壹幅關於棉花耙平的掛圖,並印刷發行。1941年棉田面積分別達到39087畝、1942 94405畝、1943 150087畝、1944 29.5萬畝,凈產皮棉304.4萬斤,約占總產皮棉量的20.5%。延長縣遠近聞名的勞動英雄王生貴,1943年犁了4公頃棉田6寸,比上年多加了100袋糞,每袋耙了50袋。結果1944收獲皮棉600公斤,畝產50公斤。
模範工人
開辟南泥灣,為自己樹立豐衣足食的榜樣。1941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作為當時在延安有軍墾經驗的農業專家,李挑起開發南泥灣的重擔,調任南泥灣墾區管委會主任、中央軍委總農場負責人。在此期間,他發揮專長,在土地分配、河道疏浚、水田開發、造林護林、水土保持、移民安置、肥料積累、購買耕牛、農具和種子、開辟道路建立市場等方面作出了具體安排。朱德總司令根據參與開發的各方面的關系,親自主持制定了著名的南泥灣政策。傅的統籌法
參與南泥灣開發的黨政軍民浴血奮戰。兩年內,359旅和各生產單位在四川開墾了1.5萬畝水田和坡地。不僅實現了生產自給,還把任務和公糧交給了上級和政府。人跡罕至的泥濘窪地,在滿倉變成了糧堆,牛羊遍布陜北、江南南部的崇山峻嶺,極大地鼓舞了邊區軍民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
朱德總司令給李寫了壹封信,稱贊他的成績,並希望他加倍努力,繼續指導三五九旅、各機關生產隊和農民完成新的任務。延安解放日報1943於2月2日二版報道了南泥灣墾區土地調整、農場擴建、生產技術改進的情況。李壹生註重實幹,很少發表文章。但是南泥灣填海是個例外,
他於4月24日在延安解放日報1943發表了題為《如何領導和實施南泥灣政策》的8000字文章,系統總結了南泥灣的土地分布、河道疏浚、治水節水、森林開發保護、社會發展前景等。著名愛國將領、民主人士許在《南泥灣之行》詩中說:“洞滿山強軍,士卒自種糧。”同樣在《雜歌》中,有“人民愛戴李導演,計劃周密,用心良苦。”王鎮將軍稱贊他是壹位經驗豐富的農業專家,能以總司令的精神投身於南灣的生產和建設,359旅的幹部對他的勤奮和踏實的工作態度十分敬重。
農業事業
戰火紛飛,致力於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1946年4月,李受中組部派遣,率領壹支50多人的幹部隊伍,離開延安,前往華東解放區。渡黃河,過山西,繞河北,行萬裏路,歷時四個月。當我們走到山東臨時首都臨沂時,華東解放區已經成為國民黨的重點進攻區。他先被任命為山東省農業實驗研究所所長,半年後被任命為山東省工業廳農林處處長。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開展業務非常困難,大部分政府官員都被派去支援前線和土改。李還參加了渤海地區的土地改革,投身於農村反封建鬥爭,進壹步豐富了農村工作經驗。
1948年5月,李被調到華北解放區。當時設在河北平山西柏坡的中央工委華北財政所,要他到冀中做農村調查,參加解放區財貿會議。8月,正式調任石家莊華北農業試驗田主任。在此期間,為了迎接全國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李在團結幹部、培養人才、積蓄力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新中國農業科學的發展準備了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於1950年6月調到中央人民政府農業部任計劃司司長,參與領導全國農業生產。建國初期,中國農業生產受到多年戰亂的影響,特別是水利年久失修,動物疫病流行,水旱病蟲害頻繁,嚴重阻礙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李十分重視科技力量,廣泛使用和團結新老農業專家和科技人員,關心和愛護他們,註意發揮他們的專長,為他們創造和提供工作條件,吸收他們到國家農業建設急需的崗位上來,為農業生產的迅速恢復和發展作出了有益的貢獻。根據他的建議,農業部聘請了幾十位知名農業專家參與技術領導咨詢工作。這些專家經常深入實際生產,解決當時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後來,他先後在農業部植物病蟲害防治司和金任職。
農業總局、宣傳等領導崗位。1951—1952他多次帶領專家,到中國飛蝗發源地黃驊、河北、皖北等地,與當地政府合作,采取領導、專家、群眾相結合的方法,對飛蝗進行前期消滅。為了在不起飛的情況下徹底消滅產地蝗蟲,他大力支持華北農科所理化部的研發。李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受到專家們的尊敬和信任。他們稱贊他農村工作基礎紮實,坦率無私,樸實真誠。正是他架起了聯系黨和知識分子的金橋,發揮了專家的作用,使農業生產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聘請李為中國科學院特別院士。同年,他參加了中國科學院代表團訪問蘇聯。後來作為中國植物保護代表團首席代表,率團參加了在保加利亞舉行的國際植物保護大會。1955去印度參加亞洲國家會議。1957 10根據中央關於加強高等學校領導的指示,為加強農業部直屬八所農業院校的領導,李調任重慶任西南農學院校長,1962任黨委書記、校長。在此期間,他還當選為重慶市人大代表、政協常委、四川省農業學會理事、重慶市作物學會理事長。
1961年被查出肺癌,住院期間還念念不忘黨的工作。在其他省市和學院領導來院視察時,他多次詢問學院的教學工作和生產情況,以及院內師生員工的生活狀況。1962年7月得到醫院允許,回學院休息壹周。短短七天,他不聽勸告,天天和學院其他領導研究問題,親自到農場、農機廠指導生產。直到回醫院的前壹天晚上,他還召集農業系全體老師開會,研究安排。當他們看到他瘦削的臉龐和艱難的步伐時,不禁潸然淚下。他不僅關心學院的工作,而且十分關心全省各地區、各縣的農業生產。他主動與地區、縣取得聯系,盡力幫助他們解決與生產有關的問題。
搬運操作
維護和發揚延安精神和西部農業三年師生面臨的困難1960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在他的帶領下,西南農學院積極糾正了1958“大躍進”以來的壹些錯誤做法,減少了壹些不具備條件倉促上馬的專業和學校。他專門對實習農場進行整頓,親自坐鎮旁觀,幫助農場領導調整生產組織,撤換不稱職的幹部,明確生產責任,實行“多勞多得”的原則,充分調動農場職工的積極性,從而大大減輕了師生的勞動負擔,保證了良好的教學秩序,教學質量顯著提高,為學院培養更多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人才創造了條件。
李壹直保持著延安精神和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我珍惜國家的公共財產,哪怕是壹草壹木。到了西南農學院後,我經常在收獲的季節帶頭去摘麥穗。平時穿粗布鞋、東拼西湊的衣服,與全校師生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在三年的困難時期,他和政治老師歐陽石幹曾說過:“糧食確實不夠,要實事求是。老師每個月21斤糧食,別說年輕人,連我都吃不飽。遇到災難時,我們必須體諒國家的困難。”他個人主張多種瓜菜,以渡過難關。農場為了照顧他,趁他不在家送來壹只公雞。當他在家裏找到它時,他立即把它送給了園藝專業的老教授董。為了讓學生吃飽,他親自去食堂幫忙做飯,大家吃什麽他就吃什麽,拒絕學院的特殊照顧。
李努力學習的精神是眾所周知的。他長期研究革命理論和科學技術,爭分奪秒,孜孜不倦。只要他有時間,他就能閱讀書籍、報紙和文件。真的可以說是活到老學到老。在他得肺癌並接受大手術的兩個小時前,他還在學習《資本論》。他看上去泰然自若,連醫生都感到驚訝。這種學習精神是他蓬勃的革命精神和不斷進步的源泉。
李十分重視培養和愛護幹部和人才。所有和他接觸或共事的人都感受到他無微不至的關懷。他經常教年輕人如何認識和分析形勢,如何把握問題的本質和主要矛盾,如何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辦事。動員和依靠群眾的力量完成任務。他特別強調發揮人的積極因素,采取不同的方法對不同層次的知識分子做細致的思想工作。西南農學院的壹位教授,被政治運動震住了,長期以來有壹種目中無人的感覺。談心之後,他說:“李院長給了我很多幫助,讓我心服口服,印象永遠深刻。”壹個叫唐澤厚的學生在紀念對聯上寫道:“忠義實幹為革命,心直口快;親切照顧母親的心意,嚴格要求老人的心。”就像西南農學院在他去世後評價的那樣,“我是壹個嚴格的老師,也是壹個鼓勵批評、註重全面、著重工作的好朋友。”坦誠面對批評,直言不諱;我有勇氣為自己做錯的事情承擔責任,也從來沒有試圖自責。患病期間,他和家人談起工作中的壹些失誤,表示深深的愧疚。比如上世紀50年代初,陳雲曾經問,明年防治蟲害的費用是多少?他隨口說需要5000萬,這在當時是壹筆不小的數目。後來中央財政全額撥款,但是分配到各省後,有的省沒有專款專用,造成了很大的浪費。他很難過自己沒有組織好,分發好。
個人年表
1901九月19出生於陜西省萬榮縣薛顛村。
1932畢業於國立北京大學農學院。
1932—1937任包頭市金綏遠墾荒辦主任,處理綏西墾荒事宜。
1937年,南京國民政府軍政部被抽調準備國民墾荒,取少將軍銜,但因抗日戰爭爆發,他離開了南京。同年9月,率蔣欣、向力軍、高英明到延安參加革命。先是擔任特區政府國民經濟部技術總監,後改為陜甘寧邊區政府建設部。
1938年初以特殊黨員身份加入中國* * *生產黨,不參加工作單位的組織生活。
1938—1941年,負責組織邊區示範農場,承辦陜甘寧邊區首屆農業競賽展和工農業建設成果展,歷任建設部技術辦公室主任、工業原材料委員會主任。
1941—1943歷任中央軍委、八路軍總司令部南泥灣墾區管理委員會主任,軍委總農場主任,後任司令部管理處主任。
1944至1945,總部從敵後派回邊區的整訓部隊,協助安排和指導農業生產。
1946在中央黨校學習後,被中組部派到華東解放區,擔任延安到華東解放區幹部隊隊長、支部書記。
1946—1948山東省農業實驗室主任、山東省人民政府農林廳廳長。
1948—1950參加西柏坡中央工委華北財政所召開的解放區財貿會議後,被派往石家莊成立華北人民政府農業部直屬華北農業試驗田,任黨總支書記、主任。
1950-1956歷期間,任中華* * *人民和農業部規劃司、病蟲害防治司司長、農業總局副局長、宣傳總局副局長、農業教育局局長等這期間,為了團結知識分子,做好黨的統戰工作,朱雲山被介紹參加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51。被中國科學院郭沫若院長聘為中國科學院特聘院士,參加代表團訪問蘇聯,率領中國植物保護代表團參加保加利亞國際植物保護大會,65438-0955赴印度參加亞洲國家會議。
1957—1962西南農學院院長、黨委書記。
1962 165438+於10月24日在重慶逝世,享年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