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定義壹下什麽是虛擬偶像。要理解什麽是虛擬偶像,首先要理解什麽是偶像。
所謂偶像的定義,在不同的國家會有很大的不同。
在西方,偶像壹般被定義為靠魅力取勝的藝人。在日本,偶像更接近於壹種職業取向,是特定的藝人。他們往往擁有歌手、演員、綜藝、聲優等壹項或多項藝人技能,深受青少年喜愛。在韓國和中國,偶像更接近“年輕流行歌星”的定位。
通常
偶像是壹種主要依靠自身魅力,擁有壹項或多項藝人技能,深受青少年喜愛的藝人分類。
那麽虛擬偶像的概念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
廣義的虛擬偶像是指所有不展示真實形象的偶像藝人。
狹義的虛擬偶像是指以完整的虛擬形象呈現表演內容,不以真實形象元素為基礎的偶像藝人。
從廣義上講,所有的“偶像藝人”其實都是“虛擬”的,因為每個藝人都是經過專業包裝的,他們所展現的內容都是由節目策劃、專業表演和剪輯、大量影視或綜藝節目的移情、經紀公司的商業包裝和粉絲自發的狂熱拼湊而成的“不真實”的形象。粉絲追求的是壹個精心包裝的形象,與“偶像本人”或多或少有些不同。
今天我們說的虛擬偶像,大部分都是狹義的虛擬偶像。
說到虛擬偶像,很多人的第壹反應肯定是初音未來。
至於初音初音,我就不做科普了。國內各種做虛擬偶像的創業公司,各種吹捧二次元文化蓬勃發展的媒體,早就做好了初音初音的科普。以至於有朋友告訴我“最賺錢的日本藝人是初音未來”。
我其實對這個結論相當不置可否。
初音未來壹年到底賺多少錢我也不清楚。據坊間傳聞,可能是6億日元/年(約4000萬人民幣,這個數字還沒有得到證實)。聽著,這個數字不小。壹般國內壹線偶像壹年的收入都在這個量級左右。
這個收入的收入結構其實和普通的真人偶像差不多,壹般包括:演藝(演唱會、綜藝節目預告)、作品銷售(唱片銷售、影視劇票房)、廣告代言、遊戲(如果真人是遊戲代言,計入廣告)、周邊等衍生形象授權。
但實際上,按照我對虛擬偶像的定義,如果用完整的虛擬形象呈現表演內容,並且不以真實的形象元素為基礎,虛擬偶像其實是有很多的。
比如皮卡丘。同樣,根據坊間傳聞,皮卡丘的形象授權價值每年高達6543.8+000億日元(70億人民幣,此數字未經證實)。
有人有話要說。妳帶壹只皮卡丘來這是作弊。皮卡丘怎麽才能成為虛擬偶像?
皮卡丘為什麽不會數數?
如果我把皮卡丘描述為“以出演影視劇和扮演遊戲角色為主要表演工作的虛擬藝人”,那和初音的定義“以唱歌跳舞為主要表演工作的虛擬藝人”沒什麽區別。而且皮卡丘的收入構成和初音初音壹致。
我強調壹下,我之所以這樣講,並不是為了爭論。
這個問題很有深度的直指另壹個問題:我們壹定要把虛擬偶像定義為虛擬軟件制作的“偶像歌手”嗎?
理性地說,很明顯事實並非如此。只是最先引起我們對虛擬偶像概念關註的虛擬偶像,恰好是虛擬聲音軟件制作的虛擬歌手初音未來。
任何內容形式都應該是壹個可以承載偶像的平臺。
無論是虛擬偶像還是現實偶像,主要都是靠自己的魅力來經營自己的粉絲群體,但不同的是,現實偶像是活生生的人,所以雖然我們還是通過他們的表演來接觸他們,但我們還是很清楚這是壹個現實世界中的人。虛擬偶像完全存在於壹個個性化的虛擬形象中,而這個虛擬形象完全依賴於內容。換句話說,如果虛擬偶像停止生產內容,虛擬偶像就停止了生活。
好在內容其實是壹個非常龐大的概念,內容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過,所謂內容或信息流,本質上是信息元素按照壹定的編碼規則進行編碼和加密後形成的信息流。而我畫出四個象限來區分信息流是否“具體生動”和采用的編碼規則是否以“敘事”為主,然後對不同的內容進行分類。
從這個分類可以發現,初音未來其實是壹個以音樂、舞蹈、演唱會、MV為主要內容的偶像。承載她的內容大多以非敘事性的“綜藝”為主,表現形式較為具象。
如果把皮卡丘放進去,那麽皮卡丘先生就是壹個以遊戲、漫畫、電影、漫畫、顏文字為主要內容的偶像。
同樣,比如熊本熊就是壹個以“表情包”、“廣告”、“短視頻”、“綜藝”為主要內容的偶像。
我們可以舉出更多這樣的例子。幾乎可以放在任何我們熟悉的頭像上。
在某種程度上,藝術家和內容是互動的。偶像藝人參與內容的生產,觀眾通過消費內容對偶像藝人參與內容產生移情,感受偶像的魅力,進而移情成為偶像的粉絲。
這種共情的過程,既是觀眾消費內容的過程,也是偶像塑造最重要的過程。這時候我們就會發現,不同類型的內容在偶像塑造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壹般遵循這樣壹條規則:
1.妳越傾向於敘事表達的內容形式,就越容易將故事中人物的人格特征傳遞給藝術家(包括虛擬藝術家)。相反,妳越傾向於綜藝表現的內容形式,就越容易表現出藝術家自身的個性特征。
2.內容形式越抽象,越需要調動觀眾的想象力,對內容中所展示的藝術家的解讀也會越主觀。相反,越是傾向於具體表現的內容形式,就越會客觀地展現偶像本身的魅力特征。
3.妳越傾向於敘事表達的內容形式,妳就越接近能產生直接內容收入的形式。越傾向於綜藝表現的內容形式,就越接近廣告收入,就越傾向於服務社會。
4.內容越傾向於具象化、敘事化,制作成本就會越高,內容制作依賴PGC的概率就越高。越抽象的表達和綜藝,內容的生產成本越低,內容生產依賴UGC的概率越高。
按照這個規律,我們不難發現,打造壹個虛擬偶像需要大量的制作內容,所以選擇偏向UGC的綜藝和抽象表達方向,會獲得更低的成本。同時,由於虛擬偶像不同於真實偶像,虛擬偶像的擬人化完全取決於制作內容。所以想要更好的展現虛擬偶像的擬人魅力,就會更傾向於產生更多的綜藝表情和具象表情。
所以考慮到內容制作的功能和成本的平衡,比如初音未來就選擇了“音樂”、“MV”、“舞蹈”、“演唱會”作為主要的內容承載形式。
而熊本熊則選擇了“顏文字”、“短視頻”、“綜藝節目”和“廣告”作為主要的內容承載形式。(類似於表情包開始的有線的棕熊)
再比如,我最近去了絆愛,入了坑。絆倒愛情的方法是用動作捕捉和表情捕捉做壹個三維視頻,後期再手動給視頻配音。絆愛的主要視頻內容是“脫口秀”,這是壹種“綜藝節目”。核心內容的生產主要依靠PGC,衍生內容依靠PUGC和UGC。例如,壹些絆愛舞蹈的視頻是由具有專業技能的粉絲制作的。而有些愛脫扣的表情包,用戶可以通過截圖匹配直接UGC制作。
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壹個虛擬偶像的制作路徑:
給用戶壹個虛擬偶像的個性設定,然後通過少量的PGC內容演示,帶動大量的PUGC和UGC的內容,然後無中生有的創造壹個虛擬偶像。
那麽除了這條路徑,虛擬偶像還有其他生產路徑嗎?
事實上,由於第壹條路線產生虛擬偶像的時間比較長,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所能提供的收入相當有限,所以在虛擬偶像市場還很不成熟的中國,這條路線會有很大的風險和難度(像洛天依,已經做了五年多,核心粉絲數量還是相當少的...).無論是生產內容還是市場培育,都需要持續投入,消耗大量資本。所以第二條路徑可以作為參考:
將影視(動畫)和遊戲制作的PGC內容中的虛擬角色剝離出來,然後圍繞這個虛擬角色創造出大量具有完整人格設定(與角色設定重疊)且已經具有壹定知名度的粉絲PUGC和UGC衍生內容。從而完成虛擬角色與作品本身分離的過程。最後衍生出壹個虛擬偶像。
這種方法的好處非常明顯。首先,PGC內容本身的宣傳和曝光度往往是巨大的,所以這種虛擬偶像在人群中的認知基礎遠高於白手起家。另外,尤其是如果是電影和遊戲衍生的虛擬角色,電影和遊戲本身往往很賺錢,所以啟動衍生內容的冷啟動成本往往可以很好的覆蓋。
當然,這樣做也有壹些挑戰。比如要形成壹個獨立的虛擬偶像,首先需要將虛擬偶像從PGC內容中的人物中剝離出來,這個剝離過程其實是比較困難的。因為需要做很多個性化的內容,而且這些內容需要和PGC本身的內容明確分開。換句話說,虛擬偶像需要跳出角色,自己形成獨立人格。(這也是為什麽我們往往很難把皮卡丘當成壹個獨立的虛擬偶像,因為他還沒有很好的脫離角色。)
這個過程會用到很多技巧和方法,比如制作虛擬人物的社交賬號,讓用戶與這個虛擬人物產生社交聯系;或者有獨立背景的/PUGC內容(連世界觀都被切割,有時候這個虛擬人物被送到其他故事的世界觀裏),讓人物的世界觀和自身內容逐漸分離(用人類的話說就是讓打,或者王農藥把各個時代的人物送到壹個新的世界觀裏)。
當然,有些內容本身的角色設定是高度個性化的,用戶本身也是非常社會化的,與角色互動;或者有些內容本身在世界觀設定上不是很獨特,世界觀比較淡或者包容性比較強;在這兩種情況下,進行角色剝離會容易得多。
根據第二條道路,其實有壹個非常著名的成功故事,那就是迪士尼的米老鼠。米老鼠自己的故事基本上n年沒更新了。不過這個虛擬形象非常個性化,然後迪士尼經常讓米老鼠到處跑,所以米老鼠更接近壹個虛擬偶像的定位。
所以按照第二條路徑來看國內的虛擬偶像市場,妳會發現很容易。其實有幾件事看起來和虛擬偶像關系不大,做壹個虛擬偶像成功的概率其實沒那麽小。
這裏我提兩個,壹個是奇跡暖暖(暖暖的穿衣遊戲),壹個是出現在新閱讀裏的穿越君。
奇跡暖暖是壹款特殊的遊戲,因為是換裝遊戲,導致遊戲核心輕,遊戲感弱。遊戲過程中的大部分時間,玩家除了搭配衣服,其實就是在做類似於文字冒險遊戲的線性劇情互動,主要的互動對象是給遊戲角色加溫。所以很容易對這個角色產生個性化的理解。
另壹方面,這個遊戲的世界觀也比較輕,剝去溫暖這個角色也不會特別難。
最重要的是奇跡暖暖是壹個收入和利潤都很優秀的作品,用戶覆蓋面也很廣(問問14周圍的姑娘們...).所以,如果暖制作公司投入足夠的資本,做暖粉絲PUGC/UGC內容,主要由音樂、舞蹈、MV、表情包、綜藝、廣告等組成,這些內容主要通過具象的綜藝節目來表現。把溫暖做成虛擬偶像還是很有可能的。
當然,其實很多爆款手遊都有這種可能,比如崩壞3或者陰陽師,甚至王者農藥,但是相對來說,妳在做角色剝離的時候會遇到壹些不同的困難。
還有壹個人提到,穿越君,我之前把他們放在新閱讀領域。但他們很重視社群運營,做的時候“蹭”了不少電影和遊戲裏的男性角色。他們將這些角色分離出來,制作PGC的衍生內容,引導用戶在社區中與這些虛擬角色進行社交。這個過程本質上是壹種將角色個人化的努力,然後將其與原故事分開。
這種方法的嘗試很有意思,值得關註。但是《穿越君》也有不小的挑戰,比如沒有原著角色關聯的IP加持,沒有原著IP方的資本支持,解決這個問題會比較困難。
當然,我在這裏提到這兩個項目,並不是說這兩種方法真的能有多成功。只是希望大家能從更多新的角度來看待中國虛擬偶像的塑造之路。因為塑造壹個虛擬偶像,最關鍵的不是對某壹條路徑的模仿,而是圍繞壹個個性化虛擬形象高效生產大量內容,而這個個性化虛擬形象承載並展現了這個個性化虛擬形象的魅力。
妳看,甚至在初音的家鄉,脫口秀的虛擬偶像絆愛也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