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楊解說詞

楊解說詞

(1)

雲南學者:大理應列為中國古都香港大公報5月22日A14版。

本報記者劉茵21日雲南近日,雲南省著名民族歷史學家、南詔大理歷史文化傳承人楊提出安、京、洛、寧、開、安、杭、鄭、大理並稱為“中國九大古都”,其創新觀點引起社會科學界關註。楊鄭重提出,大理是中國第九大古都,是公元8-13世紀東南亞最大的古都,是中國第四大古都,是中國最長的古都,是繼安、京、洛陽、南京、開封、安陽、杭州、鄭州等中國八大古都之後的西南第六大古都。據楊考證,從公元739年南詔建立到公元1254年大理國滅亡,516年間,大理國壹直是南詔、大長河、大天興、大儀寧、大理國、中華諸朝的都城,沒有斷代,僅次於安、洛陽、京。並且在8-13世紀上半葉,定都大理的六國政權是當時東南亞最大的王朝體系。與同時期東南亞的大國和政權,如蒲甘、真臘、高棉、交趾(李朝)、象帕、夏蓮特拉王朝、三佛齊(斯裏蘭卡之死)相比,無論是建都時間、城市規模、人口、經濟、文化、國際影響都無法與大理相比。這些都證明了大理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文化底蘊和影響力的古都之壹。楊還在“中國大古都”這壹傳統學術概念的基礎上,對內涵進行了創新和延伸,在國內學術界首次提出了“中國大古都”的學術觀點及其界定的四個必要條件:中國歷史上的主要朝代或其他朝代的首都,直接推動和極大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為後來中國版圖的完整作出了重大貢獻;建都200年以上(僅包括作為正式首都的時間);具有相當的規模和影響力;在失去了首都的地位後,它仍然延續至今,成為壹個地方或某個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2)

楊在《雲嶺論壇》中提出“8-12世紀大理是中國第九古都,東南亞第壹古都”。

雲南網5月20日報道2010。

雲南網訊(特約記者辛向東)5月15日,雲南省著名80後民族史學家、南詔大理歷史文化傳承人楊在由雲南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聯主辦的雲南省社科最高規格文化講座“雲嶺大講壇”上,作了“大理與南詔大理,西南六朝古都”的講座。楊在本次“雲嶺論壇”上鄭重提出並論證了516年大理南詔、大理的時間、都城規模和人口、建築布局,以及它們對中國、東南亞、南亞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影響,並將大理古都與中國其他古都、東南亞、南亞古都進行了比較。首次提出了大理是中國第九大古都、8-13世紀東南亞第壹古都、中國第四大古都、中國最長古都、西南六朝古都等五個新的學術概念和觀點,在全省社科界掀起了“大理古都”的文化現象。

楊經過多年對中國古都文化和南詔大理歷史文化的研究,在傳統學術概念“中國大古都”的基礎上,對內涵進行了創新和拓展,在國內學術界首次提出了“中國大古都”的學術觀點及其界定的四個必要條件:中國歷史上的主要朝代或其他朝代的首都,直接推動和極大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對後來中國疆域的完整作出了貢獻;建都200年以上(僅包括作為正式首都的時間);具有相當的規模和影響力;在失去了首都的地位後,它仍然延續至今,成為壹個地方或某個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楊稱安、京、洛、寧、開、安、杭、鄭、大理為“中國九大古都”。

當日,在雲南省社科聯學術報告廳的“雲嶺大講堂”,高廳座無虛席,氣氛熱烈。觀眾以雲南民族學會、雲南傳統蒙古學會、省史學界的專家學者為主,達300人之多,在省會大理掀起了壹股文化旋風。楊是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會會員,中國宋史研究會會員,雲南南詔大理研究會籌備組組長。曾兩次在大理電視臺講授《南詔大理名人與人物》、《洱海文明與對外交流》系列課程,2009年應邀參加第十六屆國際人類學民族學。

(3)

20世紀80年代後中國第壹部地方民族版《百家講壇》的再解讀——對20世紀80年代後歷史學家敘述大理百家講壇的思考。

2008.08

張馨娜來自:鳳凰博客

作為壹個80後的有誌青年,面對當下的輿論,我有時會陷入各種爭議和言論的沈思,很多觀點和看法我都不認同。雖然80後已經進入創業期,擺脫了學生時代,也出現了李想、韓寒、郭敬明、劉翔這樣的傑出人物,但社會仍然繼續為我們80後生產出微薄的話語,“追求時尚、享樂主義、物質至上”,同時對中國文化和歷史知之甚少,完全接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但是,在我的生活中,我發現80後的我們,依然有著60、70甚至40、50年前的理想和抱負,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而不懈努力,不畏名利,忍受孤獨和艱辛,奮鬥不息。

上個月,吃完飯,19:30,我躺在沙發上,打開電視,拿起遙控器。當我到達大理電視臺3頻道時,我看到壹位年輕的學者——南詔大理歷史學家楊(節目名稱)正在大理論壇上做講座。當時講的是南詔軍攻占越南河內(唐安南當政時)。沒想到,雲南人建立的南詔國有這樣的記載,而且這個疆域橫跨西南四省。這是雲南人第壹次在北部灣——南海建立海軍,並在南海與唐朝艦隊作戰。我曾經只聽我爺爺說過,唐朝的時候,南詔水師和唐軍在洱海上有壹場水戰,不過那是內陸湖。我從來沒有想到,在浩瀚的海洋中,我們雲南人建立了壹支海軍,曾經擁有控制南海西部海域的權利。我被這位年輕學者生動新穎的精彩故事深深吸引住了。這個大理專欄簡直就是《百家講壇》的雲南版。從那以後,每周壹周三19: 30 ~ 20: 15,每周四12: 20-13: 05,我就壹直坐在電視機旁看大理論壇。漸漸地,我從壹個對家鄉歷史文化知之甚少的人,變成了壹個知之甚少的人。壹個偶然的機會,我訪問了論壇,成為了觀眾。有壹天,壹個考上大理電視臺做編輯的朋友打來電話,說她的同事在大理論壇的欄目組。因為大理學院的學生7月份放假,缺少觀眾,就讓她幫幾個朋友做現場觀眾。就這樣,在幸運的七月,我三次成為大理論壇的現場觀眾,與這位年輕的學者有了近距離的接觸,尤其是他所說的段傳說中的真實人物,段傳說中的段譽之謎。也是我這個“金”第壹次了解到四大惡人之首段譽、段、段延慶的歷史原型,以及小說與歷史的區別,對這兩位風流瀟灑的春哥(段)和(段譽)以及對南詔有了新的認識。

在作為現場觀眾的幾天時間裏,我了解到這位青年學者不到27歲(出生於81年11月),是壹位徹頭徹尾的80後。這是我覺得最驚訝的地方,而且他不是學校老師,也不是研究所的研究學者,而是壹個普通的經濟專業的公務員,從事行政管理工作。因為他對歷史文化的興趣和投入,在過去的十年裏,我壹直在努力學習,在孤獨和貧窮中堅守。從2004年開始,我開始寫《大理皇帝傳》、《大理新史》(第壹、二卷)、《大理喜洲家譜新考——雲龍》等。最近正在努力寫壹本精彩的外國文化、洱海文明、對外交流的書,在刊物上發表了很多學術觀點,讓人關註...

作為80後,他不同於其他同齡人,有著五四壹代的愛國主義和60年代復興民族文化的精神。當今社會,傳統的民族文化和歷史在年輕人的意識中逐漸淡化。從事歷史、民族、文化研究的學者專家進入了嚴重的“老齡化”斷代危機。壹個國家,壹個民族,只有了解自己的歷史,繼承和發揚自己的文化,才能繼續發展。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壹的壹個,以自己的文化和歷史保存了華夏文明幾千年的延續。

在雲南和大理,這也是當地經濟振興發展的驅動力,也是當代人在“物質豐裕”時代精神充實的最佳食糧。

作為這位80後的歷史文化學者——楊,我們應該把他樹立為中國80後復興民族文化的開創者和引領者,把這位中國史學界的新秀推向壹個肩負歷史和民族重任的平臺,以此作為重新解讀和評論80後文化歷史代言人的標準,重新審視我們高度關註和爭議的80後壹代。同時,我也認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可以有這樣壹個敢為天下先的人。

  • 上一篇:有人知道開礦有什麽風險嗎?
  • 下一篇:棋王介紹及詳細信息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