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能夠適應發展環境,具有完善的人格特征;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誌行為處於積極狀態,能維持正常的調節能力。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己,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保持心理平衡與協調,已經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英語翻譯傾向於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現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麽什麽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人的身體健康有標準,壹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有標準。但是,人的心理健康的標準並不像人的身體健康的標準那樣具體和客觀。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和維護人們的健康具有重要意義。人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準,並以此為基礎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如果發現自己心理狀況的某壹方面或幾個方面遠遠達不到心理健康標準,就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達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精神狀態嚴重偏離心理健康標準,要及時就醫,早診斷早治療。
心理健康包括
現在精神健康的標準定義如下:
壹是有足夠的適應性;
二是可以充分了解自己,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第三,人生目標現實;
第四,不脫離現實環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七、能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八、能適度發泄情緒,控制情緒;
九、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可以發揮個性的有限作用;
十、在不違反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適當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的關系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是壹種身體、精神和社會適應的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和虛弱。”從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可以看出,它明顯不同於我們傳統的理解:它包含三個基本要素:(1)身體健康;(2)心理健康;(3)具有社會適應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是國際公認的心理健康的首要標準。整體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者密切相關,缺壹不可,不可分割。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很多人認為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兩個不相關的概念。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在現實生活中,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心理健康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如果壹個人性格孤僻,心理長期壓抑,就會影響激素的分泌,降低人的抵抗力,疾病就會乘虛而入。如果壹個健康的人總是懷疑自己有什麽病,他就會整天抑郁,最終真的會生病。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壹方面要註意合理的飲食和體育鍛煉,另壹方面要陶冶自己的情操,開闊自己的心胸,避免長時間處於緊張的情緒狀態。如果覺得自己的情緒持續不開心,要及時進行心理自我調節,必要時去心理門診或心理咨詢中心求助,保證自己整體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隨著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們的社會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工業化、現代化、社會化、壹體化程度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時間越來越寶貴,人越來越會賺錢;自主的、創造性的、高級的智力勞動越來越多;人的活動範圍不斷擴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多。每個人都難免要處理微妙復雜的人際關系。各種競爭的激烈程度越來越強烈,人與人之間的收入和社會地位的差異也越來越明顯。
現實生活中,很多所謂的正常人,整天都是悲傷煩躁,靠安眠藥度日,長期在抑郁絕望中掙紮痛苦,甚至走向自殺的死胡同;有很多人終日以酒為伴,壹醉方休,打人罵人;有很多人是敵對的,沖突的,訴訟的,犯罪的;很多人經常感冒,患高血壓、關節炎等非器質性疾病,甚至患絕癥、早逝;有很多人是無能的,失意的,貧窮的,可憐的;學習不好的同學很多;被性問題困擾的人很多;有很多人與人相處不好,整天疑神疑鬼;許多家庭因其成員的精神疾病而極度苦惱;很多夫妻不同意,吵架,打架,離婚。
如上所述,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心理健康,但因為我們在生活過程中遭受的心理傷害。生活中所謂的正常人,其實並不是處於人的最佳狀態,而是處於人的最佳狀態和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我們其實離大自然賦予的能力還很遠。
生活在如此復雜混亂的環境中,要求人們有更高的心理素質來適應時代和社會的要求。現在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來越關註自己和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親友的心理健康。
讓我們用心理科學來維護自己和親友的心理健康,以更好的身心狀態工作生活,享受生活。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麽?
(1)智力標準。正常的智力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條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壹切社會人學業成功、事業成功的心理基礎。用智商值來表示。智商≥90是正常的,上不封頂,下< 70是智障。智力異常的人不可能心理健康,但智商並不能說明壹個人的成就,高智商也不能保證心理健康。所以,智商高的人不要幸災樂禍。
(2)情感標準。情緒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求的壹種主觀體驗。情緒穩定,而且心情愉快是情緒健康的標誌,而情緒變化應由適當的原因引起,也要有適當的情緒反應程度。
(3)意誌標準:指人有意識地確定活動目標,支配自己的行動,克服重重困難以達到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意誌是做任何事情成功的階梯。如果妳太優柔寡斷,猶豫不決,深思熟慮或魯莽,草率等。,是意誌不健康的表現。
(4)社會適應能力標準: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主要包括:①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2)能建立積極和諧的人際關系,能適應周圍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既治病又致病。因此,和諧的人際關系對身心健康是必要的。③處理和應對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的能力。如決策、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情緒控制、心理換位、人際交往等能力。
(5)“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基本壹致。研究證明,未能有效面對現實,處理好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是導致精神障礙和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我們要面對現實,把握現實,積極適應現實。
(6)心理活動的特點要符合年齡和性別的特點。人的壹生經歷不同的年齡階段,每個年齡階段都有自己的特點。
(7)專註力。註意力是壹切活動成功的心理保證。如果壹個人缺乏專註力和穩定性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有目的的活動,比如兒童的多動癥,成人的焦慮抑郁。壹般5~7歲的持續註意時間約為15分鐘;7~10歲為20分鐘;10~12歲為25分鐘;02以上的人65438+30分鐘,甚至更多。
(8)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的最終目的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健康的人格意味著對他人的包容、接納和善意,而不是斤斤計較、抱怨他人、百般挑剔,應該有自知之明,能夠正確評價自己。也就是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9)在不違背大家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獨特的人格特點。
(10)能夠在不違背社會倫理和法律的前提下,適當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
有專家預測,在21世紀,精神疾病將嚴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衛生組織近年來對多個國家的調查研究證明,全球約有1/3的人口在任何時候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在我國,最新的全國4 ~ 16歲兒童心理健康調查發現,我國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的發生率高達13.9%。有關部門還對中小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約有2/5的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這些數據表明,年輕人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疾病比成年人更嚴重。
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變遷必然沖擊家庭、學校、社會的方方面面,成人社會的各種社會矛盾、人際矛盾和諸多心理沖突也必然從青少年的心理狀態中突出反映出來。不成熟的心智承受著幾代人的壓力,社會變革中的斷層和羈絆束縛著孩子們的心靈和手腳,這壹切都不能不讓人擔憂。但是,只要及早重視和預防,現在開始努力也不遲。家長和老師真正理解我們的孩子,幫助孩子走出內心的“迷宮”,這很重要。
心理健康標準(中學生)
壹個人的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那麽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麽呢?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米特曼曾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標準:
1,是否有十足的安全感。
2、妳是否對自己有充分的認識,並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行為。
3.妳的人生理想和目標是否現實。
4.能和周圍環境保持良好的聯系嗎?
5、是否保持自我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妳能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嗎?
7.妳能保持適當良好的人際關系嗎?
8.妳能恰當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嗎?
9、是否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有限的發揮自己的個性。
10,是否在社會規範範圍內,適當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中國大陸學者王登峰從多方面總結了研究成果,提出了幾個關於心理健康的指標:
1,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壹個心理健康的人,能夠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有自知之明,即能夠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緒、優缺點做出恰當客觀的評價,不會對自己提出苛刻的期望和要求;妳也可以為自己的人生設定現實的目標和理想,這樣妳總是對自己很滿意。同時,妳可以努力開發自己的潛力,即使無法補救,也可以穩妥處理。壹個心理不健康的人缺乏自知之明,總是對自己不滿意。因為設定的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客觀距離太遠,他總是自責,居高臨下。我總是要求盡善盡美,卻做不到盡善盡美,所以總是和自己過不去。導致我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無法擺脫我感覺自己將要面臨的心理危機。
2.接納他人,善待他人。
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人交往,不僅能接納自己,也能接納他人,接納他人,認可他人存在的重要作用。他能被別人理解。被他人和集體接納,能與他人溝通交流,人際關系和諧。我可以融入生活的小團體,我有強大的音樂團體。和閨蜜在壹起的時候可以很開心,壹個人靜心的時候可以很孤獨。與人相處時,積極的態度(如同情、友好、信任、尊重等。)總是多於消極的態度(如懷疑、嫉妒、敵意等。),所以是適應能力強,在社會生活中有足夠的安全感。壹個不健康的人,總是不同於集體,與周圍的環境和人格格不入。
3.熱愛生活,願意工作和學習。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熱愛生命,積極參與生活,在生活中享受生活的樂趣。他們在工作中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和聰明才智,從工作的結果中獲得滿足和鼓勵,把工作當成樂趣而不是負擔。他可以把工作中積累的各種有用的信息、知識和技能儲存起來,隨時可以方便地提取出來,用於解決可能遇到的新問題,克服各種困難,使自己的行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心理健康的人能夠面對和接受現實,能夠主動適應現實,進壹步改造現實,而不是逃避現實。
能夠對周圍的事物和環境做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並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聯系,不僅有高於現實的理想,而且不會沈溺於不切實際的幻想和奢望。他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能夠妥善處理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現實,不敢面對現實,沒有足夠的勇氣接受現實的挑戰,總是埋怨自己“生不逢時”,或者埋怨社會環境對自己不公平,所以無法適應現實環境。
5、能協調和控制情緒,並有好心情。
心理健康的人在快樂、樂觀、愉快和滿足等積極的情緒狀態方面總是具有優勢。雖然會有悲傷、煩惱、憂愁、憤怒等負面情緒體驗,但壹般不會持續很久。他能恰當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快樂不瘋狂,煩惱不休,勝不驕,敗不餒,謙卑不卑,有自尊,在社會交往中不自負不恐懼,對得不到的東西不貪多,在社會規範允許的範圍內努力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對能得到的壹切都感到滿意,永遠開朗樂觀。
6.和諧完整的人格。
壹個心理健康的人的人格結構,包括氣質、能力、性格、理想、信念、動機、興趣、人生觀等,都能均衡發展,其人格在人的整體精神面貌中得到完整、協調、和諧的展現。思維方式溫和合理,人能夠采取恰當靈活的態度,不會對外界刺激產生偏頗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能夠與社會的步伐合拍,與集體融為壹體。
7.智力正常。
正常智力是人們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智力是人的觀察、記憶、想象、思維和操作能力的綜合。如果壹個人是智障,就不能認為是心理健康。
8.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在人類生命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有相應的不同心理行為,從而形成不同年齡階段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應該具有與大多數同齡人壹致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如果壹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偏離其年齡特征,壹般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壹般來說,我們可以參照以上標準來考察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心理健康需要臨床心理學家的檢查和診斷的幫助,我們不能隨意為自己和他人下結論。
關於心理健康標準,不同國家的專家有不同的理論依據和具體標準,而在中國,根據國情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根據國內最新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為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應包括以下八個相互聯系的方面:
I .正常智力
能正確客觀地認識自然和社會,頭腦清醒,能以積極正確的態度面對現實問題、困難和矛盾,既不回避,也不空想。智力包括觀察、記憶、註意力、思維和想象力以及各種操作能力。
第二,情緒反應溫和
情緒表現樂觀穩定,心胸開闊,對壹切都充滿希望,既不為瑣事煩惱,也不沖動,能保持平常心,用愉悅的情緒感染人。
第三,意誌品質是健全的
在言行上表現出壹定的自覺性、獨立性和自制力,既不任性,也不盲從;在實踐中註意培養自己的果斷和堅強,經得起挫折和磨難的考驗。
第四,自我認知正確,
在群體中有自知之明、自信、自尊、自重,很少自卑,也不鄙視別人;對自己的優缺點有正確的評價和要求;在實踐中不斷開發自己的潛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價值。
第五,人格結構日趨完善
人格是壹個人經常且本質上不同於他人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包括需求、動機、興趣、意誌、人生觀等心理傾向。)和個人心理特征如能力、氣質、性格等。人的生活條件、文化教育、生產和社會實踐越優越、越豐富、越完善,人的人格結構就會得到越完善的保障。目前,整個教育體系正在進行全面改革,註重將青少年的應試教育轉變為綜合素質教育,為人們人格結構的完善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六、良好的人際交往
願意並善於與人溝通,能夠與大多數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重視友誼,不拒絕他人的關心和幫助。與人相處時積極的態度(如熱情、坦誠、尊重、信任、包容、和諧)多於消極的態度(如嫉妒、冷漠、懷疑、小氣、關心);能很快適應新環境,融入他人。
第七,舉止得體,
生活態度積極珍惜壹切學習和工作的機會,在行為上表現出獨立性,不以他人的好惡作為個人行為的依據,既不盲從也不動心,能有所為有所不為。
八、適度應對
對外界事物的反應和活動的效率是積極的、主動的、富有成效的。不沖動,不浮躁,也不敷衍[1]。
變態心理
心理異常的本質是異常心理的成因、機制和心理結構。心理異常是大腦結構或功能的紊亂或人對客觀現實反映的紊亂和扭曲,它不僅反映了個體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異常,還反映了社會人際關系和個人生活中的適應障礙。
但要清晰地區分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並不容易。
目前,最常用的區分標準如下:
自我評價標準:如果妳認為自己有心理問題,當然這個人的心理不會完全正常,但壹般也不可能有大問題。心理基本正常的人,完全可以感知到自己的心理活動與之前的不同,自己的心理表現與他人的不同,等等。這種自我評價在精神病學上被稱為自知力。
心理測驗標準:心理測驗只能通過代表性抽樣、正常樣本的建立、測驗信度、測驗效度和方法的標準化來形成,在壹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專家的主觀看法。但心理測試也有誤差,目前不能代替醫生的診斷。
病因病理分類標準:這個標準是最客觀的,是把心理問題當作軀體疾病來對待的醫學標準。如果壹個人的心理現象或行為能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變化的依據,就認為他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現被視為疾病的癥狀,其病因被歸結為腦功能障礙。
外在評價標準:人的心理活動總是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大家都覺得某人有問題,壹般都是正確的。即使旁邊的人沒看到,專業人士也能通過各種表現判斷當事人是否有問題。
社會適應標準:正常情況下,人體維持生理和心理平衡的狀態,人能根據社會生活的需要適應和改造環境。因此,正常人的行為符合社會規範,能夠按照社會要求和道德規範行事,即其行為符合社會規範,是適應性行為。如果壹個人由於器質性或功能性缺陷而導致能力受損,不能以社會認可的方式行動,從而使其行為後果不適合自己或社會,則認為他有心理異常。
1憂郁由於各種原因,青少年會郁郁寡歡,郁郁寡歡,沈默寡言。如果長期處於這種狀態,就要充分重視了。
2陜西通就是斤斤計較,心胸太狹隘,不能包容或理解別人。我也很擔心小事,愛鉆牛角尖。
3嫉妒當別人比自己優秀時,會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有敵意。更有甚者,他們甚至通過打擊和詆毀來發泄內心的嫉妒。——成長中的七種不健康心理
4驚恐對環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針、怕黑、怕鬼等。輕者心跳劇烈,手抖,重者睡不著,失眠,夢中尖叫等。
5殘忍有點猥瑣。不開心就會發泄到別人身上,就會打罵。還有人會為了自己的開心去逗別人,去嘲笑別人,沒有暖心。
敏感意味著緊張和偏執,人們往往把別人無意的話語和不相幹的舉動當成對自己的蔑視或嘲笑,因此喜怒無常,情緒變化很大。
7自卑對自己缺乏信心,認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別人。無論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它總是把自己當成不如別人的人,擡不起頭來。這種自卑心理嚴重影響了自己的心情,對自己缺乏興趣,感覺太壓抑了。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有超過10萬人企圖自殺。功能殘疾最大的前10種疾病中,有5種屬於精神障礙;據估計,到2020年,中國的神經精神疾病負擔將上升到疾病總負擔的四分之壹。在中國,保守估計壹生中需要接受專業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的人約有654.38+0.9億。調查顯示,在6543.8+0.3億人中,各類精神障礙患者超過6543.8+0.6萬人,在6543.8+0.5億青少年中,受情緒和壓力困擾的青少年有3000萬人。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吳瑞華認為,缺乏從事心理咨詢的專業人員是中國自殺率相對較高的原因之壹。心理咨詢與壓力管理專家郝斌老師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建議,當妳在生活中遇到煩惱,準備選擇心理咨詢師走進咨詢室時,應選擇有心理學、醫學或教育背景,受過專業訓練,長期從事心理咨詢和治療工作,經驗豐富,並得到專業心理治療協會或社會認可的心理咨詢師。
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流派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有精神分析療法、心理動力療法、來訪者中心療法、現實療法、行為療法、互動療法、格式塔療法和理性情緒療法。據美國心理咨詢協會統計,有記錄的心理咨詢和治療多達300種,而且還在不斷增加。美國心理學家佩裏·蘭登(Perry Landon)認為,所有這些療法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壹種是“認知洞察”療法,旨在通過改變和改善人們的認知方式來解除人們的心理困惑和障礙。另壹種是“行為修正”療法,旨在通過建立新的條件反射來糾正人的不良行為。事實上,在具體實踐中,人們往往兩者並用,相輔相成。
我國政府為青少年所做的努力
為深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適應新形勢進壹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配合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在總結北京市、西城區、東城區部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區(實驗學校)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在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心理學系專家教授的指導下,在北京市西城區教委心理咨詢辦公室的大力支持下,以解決中學生心理問題為目的, 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為學校和家庭分擔心理健康教育的壓力,營造健康、和諧的學校、家庭和社會氛圍,18電視劇《解放妳的心靈? 是通過電視拍攝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透視。
為適應學校教學周期(實際教學時間約為15周)和授課時間(45分鐘),本電視劇分為18集(含教師心理健康指導3集),每集25分鐘。影片對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每周播放壹次。每集播出後,可預留20分鐘課堂提問和討論時間。
根據A.C. Nelson和央視大二最新做的收視率調查報告,央視的《心理訪談》和北京電視臺的《生活廣角》在收視率和觀眾評價上都處於領先地位。根據對其節目形式和內容的研究,結合當今觀眾尤其是中學生的觀看習慣,本片在拍攝形式上以案件為核心,主持人和專家訪談事件,做到事件和評論並存,感性和理性並重,配合相關素材和場景再現,最大限度保證節目的觀看效果和傳播效果。
《自由的心靈——青少年心理健康透視》VCD光盤由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指導,書院音像出版社出版。
第1集“我的翅膀硬了?學生如何處理與父母的關系?
在當今的社會生活中,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交流變得越來越重要。學生需要家長知道他們對壹個事件的感受和想法,家長也需要在生活和學習上引導孩子。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和家長之間普遍存在溝通困難。本片再現了壹個家長的心路歷程,讓孩子從中了解家長的感受和難處,再通過專家點評,讓學生和家長了解和掌握雙方有效溝通的技巧。
第二集「老師為什麽不喜歡我」學生如何處理與學校老師的關系?
壹般情況下,學生喜歡壹個老師,通常是喜歡他的班級,所以成績更好,否則正好相反。針對這種現象,本片試圖通過實際案例的展開和分析,解決學生和老師之間的問題。
《主動伸出友誼之手》第三集學生如何處理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
通過短片的內容和專家的點評,引導學生在陌生的環境中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在熟悉的環境中引導學生與人交流,從而樹立學生正確的交往觀和友誼觀。
第四集《我的假期我做主》學生如何安排假期生活?
什麽樣的節日才是有意義的節日?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假期生活?如何兌現妳的假期計劃?本片將通過實例和專家講解給出答案。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