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臺北,有壹個地方壹定要去,那就是陽明山的林語堂故居。
從65438到0966,在美國生活了30年的林語堂準備去臺灣省省生活。蔣介石給他安排了壹塊地,然後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建設。這是他第壹次從美國政府接受蔣介石的禮物。整塊地660平米,室內面積290平米左右。具體施工由臺北國父紀念館的設計者、著名建築師王大松完成。只是這裏的風景和林語堂的很像。妳可以聽到親切的閩南話,它的方方面面都滲透著林語堂作為壹個活生生的家庭的審美趣味和人生態度。雖然老師已經過世30多年了,但是站在這棟樓裏,我真的能感受到壹種特別的味道,壹種只屬於林語堂的味道。
國王
中西合璧的庭院
我們上午十點鐘到達林語堂。它坐落在陽明山的山腰上。故居的入口是楊德大道的第二段。旁邊有壹個特別的公交站:永福。
站臺旁邊的鐵欄桿上長滿了開著小白花的綠色植物。從圍墻往裏看,只能看到院子裏參天大樹和隱約的白色圍墻。但如果站在大門口往裏看,可以看到院子裏有幾棵老樹和白色粉墻,嵌著深紫色的窗欞,上面兩個窗角是圓的。尤其是藍色的琉璃瓦,非常醒目,在其他地方很少見到,顯示了房子主人獨特的審美情趣。
對於這種設計,林語堂其實在他1933寫的《吾國吾民》壹書中描述過:中國沒有大屋的建築風格,外人透過大門就能看到屋前長長的車道,因為這樣會違反隱蔽原則。在大門前,我們可能會看到壹個小庭院,也許是壹座假山,它提醒著人們它在其中的偉大地位,並逐漸將壹個人引向更加新奇壯麗的風景,不斷展現出設計師的創新和巧妙。如果妳有全景,那就沒什麽好想象的了。
不難看出,門前這條長長的車道壹定是後來修建的,因為不符合老師的審美情趣,但從外到內,壹切都是老師刻意為之。就連深藍色窗欞和紫色屋頂的選擇,幾十年前就有文章解釋過:
在他看來,最好的建築應該是這樣的:讓我們住進去,我們就贏了。感覺不到這個地方的自然景觀消失了,人工技能開始了。正因為如此,色彩的應用非常重要。中國寺廟的紅色墻壁與綠色山丘的紫色和諧地融合在壹起,屋頂塗有綠色釉料,或深藍、紫色或金色。它想與深秋的紅葉和晴朗的天空融為壹體,給我們壹個和諧的整體景象。我們站在遠處看著它。我們不能。我們不禁拍手嘆息:太美了!
整個白色建築以中國四合院為原型,但也融入了西班牙的設計取向。走過西式拱門,穿過短短的回廊,就能看到通透的中庭。柱子是白色的,上部設計成螺旋形。最有特色的是中庭壹角有壹個小水池。小假山上有麻竹、楓香、鳳尾魚、藤蔓等植物,其中有幾條各種顏色的鯉魚遊動。據說老師們在遊泳池的時候,常常喜歡坐在池邊的大理石椅子上,擡頭看空中的雲,低頭看池裏嬉戲的魚,很享受拿著棍子看魚的樣子!
書房和臥室
水池旁邊是老師的研究。對於壹個學者來說,研究的意義自然是重大的。關於理想的書房,林語堂總是在我們國家和我們人民的書房前有壹個雅致的小院子:學者眾多,充滿了寧靜的氣息。在這個小院子的中間,有壹兩座高低不平的假山,布滿了波浪狀的紋理;或者幾根奇形怪狀的木根,形狀像巖石,叫木假山,上面有壹束細細的竹子。
壹切都在意料之中。老師,他的桌子不大。透過書桌前的兩扇窗戶,妳不僅能看到參差不齊的石頭,還能看到壹棵高高的梔子花樹。它的根部盤根錯節,裸露在地面上,像壹只巨大的章魚,緊緊地貼著地面。這種稀有植物比不上小地方的小氣盆景。可想而知,當初老師為了把這棵梔子花樹帶入妳的眼簾,壹定是忍痛放棄了眺望遠山的窗戶!
書房不大,黑色的沙發,黃黑相間的木地板,溫馨的臺燈。導遊說原件都在裏面,可以拍照,但是不用開閃光燈,因為閃光燈會損壞文物。桌子上有壹臺明亮的打字機。1947年,林語堂用他發明的上下字核對法設計了鍵盤編碼。壹個工程師花了654.38美元+20萬美元做出來的。可惜當時因為國內內亂,廠家不願意生產,林語堂瀕臨破產。後來光明打字機的鍵盤在IBM中英翻譯機得到授權。林語堂去世後,臺灣省申通中文電腦發明了壹種簡單的上下字核對輸入法,成為現代人常用的電腦中文輸入法。
正是這種學習,讓林語堂在文字的世界裏活躍自如。除了檢查上下字,他還改進了普通話的羅馬化,歷時五年。65438年至0972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了林語堂的《當代漢英大詞典》,林語堂將其視為寫作生涯的巔峰之作。現在,林語堂的《當代漢英詞典》手稿可以在他故居的展覽室裏看到。
他說讀書的目的有兩個,壹是要可愛,二是要有好的語言。沒有閱讀習慣的人,只是在時間和空間上被局限在周圍。他的生活完全是公式化的。他只有看到自己生活環境中發生的事情,才能逃離這個監獄。但當他拿起壹本書時,他立刻進入了另壹個世界。
當然,他不僅僅是伏案學習,隔壁的臥室也是他的另壹個書房。奇怪的是,臥室裏有壹張單人床。導遊解釋說是因為老師怕影響妻子廖翠鳳,兩人大多分房睡。但是林語堂很愛他的妻子,所以書桌上有壹張她的照片。
小臥室裏,最顯眼的是模特穿的壹件灰色長衫。光影通過墻上的壹面鏡子流動,仿佛主人最近卷起了雙腿,躺在床上,看著壹本書,枕著壹個大大的軟軟的枕頭,使自己的身體與床成30度角,壹兩只手放在腦後。這是林語堂認為是人生最大樂趣的讀書方法,也是他所提倡的臥榻藝術。
客廳裏沒有齋戒的空間。
穿過臥室就是客廳和餐廳。老師給它起了個名字,做什麽或者不做什麽,快,得到妳需要的,做什麽,什麽都不做。有舊茶幾,沙發,餐桌,餐椅。其中,壹張他自己發明的橢圓形餐桌可以展開,每張餐椅的背面都刻有壹個小印章馮,象征著師徒之間的深厚愛情。墻上掛著很多字畫,除了老師自己寫的,還有蔣介石八十歲時寫的生日信,還有宋美齡畫的蘭花。此外,還列出了老師自己的壹匹馬的圖片。可見老師很少畫畫。這幅名馬圖是對徐悲鴻的模仿,但還是有點幼稚。他還特別提到簽名時要試筆。這壹定是壹場意外。
展櫃裏有很多老師抽的煙鬥。他曾說:我所有的文章都是尼古丁做的,我知道書的哪壹頁尼古丁最強。
外面有個陽臺,林語堂在這裏休息發呆。黃昏,下班後,晚飯後,他吃著西瓜,壹個人坐在陽臺上乘涼,嘴裏叼著煙鬥。如果他抽煙,如果他不抽。不要吸煙。看前面的山慢慢沈入朦朧的夜色中。下面天目燈火閃爍,清風徐來,thoug。
然而,生活不需要永遠和風景壹樣。林語堂第六年的壹天,突然傳來消息,在故宮博物院工作、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長女林如思,以英國秘書的身份上吊自殺。聽到這個消息,這對老夫婦為他們的另外兩個女兒哭泣。
可能是因為他太喜歡這裏的風景了吧。1976年3月26日去世後,葬於後花園有為齋下。墓碑上是國學大師錢穆題寫的。這個花園曾經是他種菜、種花和養雞的地方。現在各種植物都有,其中有壹種是高大的朝鮮冷杉,非常醒目。它的樹幹筆直,針葉像人的胡須壹樣散開,挺拔。
近年來,名人故居的開發方興未艾。但大部分故居只是炒作,暗示這裏曾有名人。更有甚者,幹脆重建壹個所謂的名人故居來吸引遊客眼球。
但臺北的林語堂故居不是。它不僅是林語堂生命最後十年居住的地方,而且這座故居的建築也充分體現了他自己的審美情趣和追求。林語堂壹生寫了許多關於生活藝術的文章,倡導閑適實用的生活,但很少有人能親眼目睹這位老師的真實生活過程。現在有了這棟樓,真正的書房,壹棵梔子花樹,壹棵杉樹和他的墓碑,我們仿佛看到了林語堂。他把人生當成壹場鬧劇,有時還充當旁觀者,等待著,微笑著,超越了自己的壹個參與者。他過著非常悠閑的生活,開著門窗,聽著金蟬的鳴聲,微風中飄落的樹葉,愛著樹籬和菊花的美麗,欣賞著高高的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