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皮巖洞遺址
竹皮巖洞遺址中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杜南南麓,距市中心約9公裏。洞口朝西南,離地約5米,高8米,寬13米。洞穴分為主洞、短洞、水洞三部分,總面積約400平方米。1966進行試掘,1973正式開挖遺址主洞。出土的遺存和遺物非常豐富,被確定為距今7500年至9000年的華南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典型洞穴遺址。洞穴中出土了30多具人骨,其中14比較完整。葬法多為屈肢蹲葬和二次葬。第二次埋葬時出現了“婦嬰合葬”的情況。年齡壹般在40-50之間,其中有壹位超過60歲。該遺址出土了大量生產和生活用具。石器包括錘石器和磨石器,骨器包括骨鈸和骨。骨魚叉等。有貽貝鏟、貽貝刀、貽貝勺等。有帶砂的粗陶,有帶泥的陶,有壺、碗、罐、碗。該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有40多種,被命名為“臧皮巖遺址動物群”。其中獸類25種,隸屬於靈長類、偶蹄目、食肉目、嚙齒目、長鼻目等5目12科。有水牛、獼猴、竹鼠、梅花鹿、蘇門羚、椰子貓、嚙齒動物、亞洲象等。在鹿科動物區系中發現了壹個新的種和屬,名為“美麗的漓江鹿”。遺址出土的古植物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古老的植物群落,按用途可分為食用、油脂、藥用、飼料四大類。朱皮巖洞穴遺址的發現為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和人類學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1978在洞口建成並展出。?
秦城遺址
廣西壯族自治區秦城遺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興安,北距桂林約40公裏,是秦始皇統壹嶺南的遺址。秦城遺址分為“大營”和“小營”。大營北起馬家渡,南至靈渠口,東接靈渠,西接榕江,總面積約12平方公裏。其間,還有馬家渡、七裏圍、太和堡等部分城墻遺址。七裏屯南面有壹座長方形的土城,名為“王城”,是秦冰的大本營。東西距離300米,南北距離200米。墻高2-4米,厚約6米。內城外有外城。外城山脊高約1米厚,有馬廄。整個遺址,地勢平坦,兩邊都是高山,四面都是河流,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是宿營和駐軍的最佳選擇。?
靈渠
靈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東北的興安。開鑿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原名秦赤水渠,又稱零陵渠。運河,又稱興安運河。秦始皇進軍嶺南時,奉命挖溝運糧。這樣,長江水系的湘江與珠江水系的漓江相連,既方便航運,又有利於灌溉。靈渠由大小秤、鍋鏟、渠衡、南北渠、陡門、秦堤等主要工程組成。大小尺度呈人字形,是建在湘江上的滾水壩。大天平長344米,小天平長130米。大壩高2 ~ 2.4m,寬17 ~ 23m。汛期洪水可從壩面流入老湘江,平時渠水可保持在1.5m左右的深度。因為它能平衡水位,所以叫天平。鍋鏟建在秤前的分池中,形似犁鏵,使湘水“三七分配”,即七分水經北運河入湘江,三分水經南運河入漓江。南北運河是連接湖南、漓江兩江的通道,全長36.4公裏,其中北運河長3.2公裏,南運河長33.15公裏,均為10米寬。渠上建排水平衡,北渠壹個,南渠兩個,用於二次泄洪。南北運河共有36座陡坎(又稱閘門),開啟和關閉是為了調節水位,保證船只的正常航行。整個運河有36個鬥門。靈渠經過的地方大多是喀斯特地區,蜿蜒曲折,風景優美。靈渠設計精巧,工藝精湛,與都江堰、鄭國渠並稱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蘆笛巖洞和長城書
廣西壯族自治區蘆笛巖和大雁鼻樹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西北的光明山蘆笛巖和大研。現存壁書170本,其中蘆笛巖77本,南朝1本,唐代5本,宋代10本,元代1本,明代4本,民國4本,無考期52本。最早的1件數是《永明》,是南朝齊武帝時期(483 ~ 493年)遺留下來的。其他的墻書有題、詩、碑文、列表等。,這些都屬於旅行的性質。唐元和十二年(817),以“懷新、五登、原野、韋澤、魏亮”為題,記述了自己的遊歷。另壹幅周西、鮑國、孟想等人的題詞描述了修建靖江王宓和陵墓的過程,並派人到處收集山石。此外,“壹洞”、“二洞”、“三洞”、“洞腹”、“筍”、“龍池”、“塔”等銘文,說明蘆笛巖洞穴的考察和鐘乳石的認識。大研現存壁書93本,其中宋代1本,明代69本,清代7本,民國1本,無考期15本。最早的銘文是宋代元豐七年(1084)。明代碑刻最多,內容多為反映人民疾苦、避難的紀錄片,其中反映桂林天災人禍、人民疾苦的有9種,如“民有難”、“田禾拒收壹切錢糧”、“拖欠此處”等。另有15壁畫書反映了桂林農民起義和當時明朝鎮壓起義的史實。如明代景泰六年(1455)、七年(1456)、八年(1457),伊寧等地為響應侯大狗起義,攻城奪池,殺官劫庫。壁畫書多為普通百姓書寫,真實記錄了當時的歷史事件,對研究廣西歷史彌足珍貴。?
龍牧石塔
廣西壯族自治區龍牧石塔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市疊彩山東麓木龍渡旁的巖石上。唐代喇嘛風格的圓形石塔。由塔基、塔身、塔閘、閘頂組成,總高4.34米。塔基住友塔由三層鼓形巨石組成,鼓徑1.4m,鼓壁上有蟬翅,背面有蓮花。塔的形狀和寶瓶壹樣,四面都有拱形的淺龕。佛像雕刻在東西龕裏,菩薩雕刻在南北龕裏,都坐在蓮花形須彌山上。塔剎為12重相輪,外覆六邊形傘蓋,冠以葫蘆形圓球剎頂。六角傘套有孔,最初用於懸掛銅鐵風鈴。石塔古樸典雅,與山景、河景相映成趣。?
佛塔
這座佛塔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朱敏路萬壽巷開元寺遺址。原塔建於唐憲清二年(657),現存佛塔為明洪武十八年(1385)重修的喇嘛式磚塔。1972年裝修時,在內墻上發現了《金剛經》全文。南門有壹座“舍利塔”門,其余三門分別用中文和梵文刻有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大門兩側刻有八個大金剛名字,東邊是紅音和火神,南邊是清水和炎,西邊是紫賢和按需,北邊是救災和控毒。現有塔由塔基、塔身和頂蓋組成,總高13.22米。塔基的底座是方形的,每邊長7米,四面都有門。作為壹個寶瓶,塔立於八角形住友之上,兩側各有壹座佛龕,南面有壹個入口,塔內建有65,438+00多件盛有明清遺物的陶罐。塔剎如傘蓋,五輪,上有青銅寶珠剎頂,題六十字銘文,題“洪武十八年十月初七”。?
西山懸崖雕像
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山摩崖造像文物保護單位。在桂林市西山公園,主要分布在西峰、前山、龍頭峰、李玉峰和觀音峰。佛龕98個,造像242尊,浮雕石塔1座,燈龕29個,造像、燈龕7個。雕像多為3尊1龕,也有5尊1龕,7尊11龕。最大的雕像是1.65米高,最小的只有0.05米。主要雕刻毗盧神和觀音菩薩的塑像。現在,保存完好的李實雕像,確實是日期,是刻在觀音峰上的唐朝元年(679)。整個龕采用天然巖石高浮雕,壹佛兩脅侍奉菩薩。中間是毗盧舍那大佛。佛像坐高1.2米,面部豐滿,鼻梁略高,兩耳垂兩肩,衣紋細密,皮膚清晰可見。他坐在鉆石王座上,背後有壹個蓮花花瓣形狀的背光。兩邊是菩薩,頭戴花冠,頭戴墜環。他臉長而方,肩寬腰細,大半個身子光禿禿的,雙手合十,盤腿坐在蓮花上,側身對著佛祖。?
相思貸
相思帶位於桂林市臨桂縣,又名桂柳渠、南鬥河、臨桂渠,開鑿於唐代長壽元年(692年)。主要工程包括子水庫、碾壓壩、東西運河、陡坎等。,全長約15公裏。運河的源頭是臨桂縣潘塘村的獅子巖,分水塘,東經流入漓江,西經永福羅清到達柳江。東運河全是人工挖的,西運河是用原來的溝渠疏浚的。為調節水位,減少落差,方便通航,設置泥湖陡、磨石陡等22座陡閘。為方便行人,運河上修建了涼風橋、廟門橋等10多座橋梁。有20多座陡峭的大門、石橋和碑文。運河經過的路段是喀斯特峰林帶,四面環水,景色優美,田園風光。?
普陀山石雕
廣西壯族自治區普陀山石刻文物保護單位。普陀山,位於桂林七星公園內,主要分布在元豐隧道、普陀巖、玄武亭、七星巖、大理巖、勝春巖、劉純燕、冷水巖(曾公巖)和棲霞寺舊址。* * *有251石雕。現存最早的石刻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於唐五年(770年)題寫的《逍遙樓》。石雕的主要內容涉及歷史、園林、民族、科技、宗教、旅遊、詩歌、傳說等。與史籍有關的石刻有明寶玉重修廣西省會碑、宋曾與梁安石的大理巖碑文、梁安石記載鐘乳石成因的《乳創賦》等。宋麗子的“不辱使命,知幾心”對聯,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對聯。宋的掛針篆書題跋、俞仙客的篆書題跋、柯夢德的隸書《龔放祠堂迎神曲》、清代國家資料的清單書《玉筍升天》都是優秀的書法作品。宗教石刻多集中在玄武閣和棲霞寺舊址。明代殷正茂的《懷遠年譜碑》、楊芳的《四明府年譜碑》和劉紀文的《東蘭年譜碑》都是研究明代西南少數民族起義的重要文物。?
鐵峰山石雕
廣西壯族自治區鐵峰山石刻文物保護單位。桂林東鎮路北側的鐵峰山上。摩崖石刻6處,唐代1,宋代2處,民國1,無日期2處。石刻多為筆記,有圖像、題名等。最早的《平滿頌》是古文家韓雲卿所作,精通書法的韓大書法家李所封,被譽為“三絕碑”。《平蠻頌》記載了唐代廣西刺史李昌舉行祭祀,招徠西苑蠻首領潘長安的史實。孔寫的《措義賊首錄》,記錄了杜祁在益州地區鎮壓西番、孟沖等人聚眾反對地方政權的過程。大宋於靖《平滿碑》記載了狄青二十萬大軍,鎮壓壯族首領農起義,斬首二千多人的經過。這些石刻對研究廣西少數民族歷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玉山石雕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山石刻文物保護單位。分布於桂林市玉山公園的玉山和少陰洞。有65處摩崖石刻。相傳,舜帝南巡時曾到過此山,東晉時,在此山南麓建有玉帝廟。它的摩崖石刻大多是贊美舜帝,贊美風景,建造亭臺樓閣,保護文物。現存最早的碑刻是唐建中元年(780年)的順寺碑,由韓雲卿所撰,韓所撰,李所封,是桂林最有價值的碑刻之壹。宋三年(1176),由朱執筆、陸聖基執筆、方士篆刻的新作《荊江樓玉帝廟碑》,俗稱“四大師碑”。從元代到正念,劉捷寫了《舜帝廟碑》,沈秉誠寫了《清代重修毓殿實錄》,都記錄了毓殿的興衰及其啟示。另外,宋代方心如的《古相思病》,明代的周金龍和曹雪?謝紹南,以及清代郝禹、、張、謝啟坤、等的詩文書畫,都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學和藝術價值。?
杜秀峰石雕
廣西壯族自治區獨秀峰石刻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市靖江王宓獨秀峰東南麓,雷丁巖周圍。石刻136。最早是鄭於唐建中元年(780)所作的《獨秀山新石室》,記載了李長齋在獨墅堰前修建寺和高等學府的過程。宋代王的《宴饗即席》,首開“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先河。元代李的《廣西道平人傳》是研究廣西人民反抗元朝鬥爭的重要材料。明代靖江王及其宗室、部屬的石刻,從壹個側面反映了藩王的歷史生活。此外,黃的《南天柱》、張香河的《紫袍金腰帶》、慈禧的《壽》等都是桂林著名的石刻。?
銀山石雕
廣西壯族自治區隱山石刻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市西山公園陰山朝陽洞和北府洞。有85塊石雕。最早的時間是唐寶歷元年(825年)吳武靈出版的《李伯等隱山碑文》,記載了廣西刺史李伯開發隱山、探奇洞的情況。山上的大多數石雕屬於姬友描繪六個隱藏洞穴的詩歌和作品。如劉的《六洞》詩,李增波的《幽陰山》詩,於德的《明清六洞》詩,都是關於壹座隱山六洞的詩。李的《陰山六洞表》,哲學家張??《趙胤》書目具有歷史和書法價值。清代兩廣總督阮元為了躲避家人,獨自在壹座幽山上度過了65歲的生日,上面刻著幽山碑文。此外,還有清代吳道子《觀音童子》的摹本,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南溪山石雕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溪山石刻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南溪公園南溪山。山北的白龍洞、顏淵、泗洲巖,山南的劉仙巖、穿雲巖,共有石雕145件。內容有筆記、詩詞、榜名、題跋、歌曲、對聯、圖畫等。最早的石刻是唐太宗二年(826年)李伯、李劮兄弟所作的《南溪詩序》和《玄言銘序》,記載了李伯開發建設南溪山的情況。宋代下白龍洞,朱?顏、的《白龍洞詠平安詩》、黃的《玄言詩》、謝其坤的《仙巖亭與袁仁雲》等都是描寫南溪山白龍洞和的詩。劉仙巖的石刻都與郡縣人劉仲元成仙,活了118年有關。此外,明代李的《定巖》單冊,清代範的《大觀亭明》,張林的《劉仙巖形勝全圖》等,都記載了桂林道教的發展史。宋代盧偉刻制的楊琪湯是桂林唯壹的石刻藥方。這個藥方被證明對延長壽命有效。?
疊彩山的石雕和雕像
廣西壯族自治區疊彩山文物保護單位石刻造像。石刻分布於桂林疊彩公園的於越山、王思山、嶽明峰、仙鶴峰、龍牧洞、臨江上巖、臨江下巖、沾河洞等地,尤以風洞為甚。雕像主要分布在風洞的兩面墻上。摩崖石刻有2,065,438+0個,內容有筆記、詩詞、題名、碑刻、繪畫等。現存最早的是慧遠於唐會昌四年(844)所作的《疊彩山》、《王思山》,以及《疊彩山》、《王思山》篆書題名壹覽表。石刻中,的詩詞占的比重最大,包括朱?明代的嚴、、楊芳、劉泰、傅侖,清代的袁枚、張寶、顏永華。榜單包括郭思敬的《壽》,羅冰勛的《清風徐來》,劉心源的《來鳳》,各有特色。此外,清代廣西巡撫謝啟坤主持重建廣西同治,並在閑暇之余,與錢虎、詩人朱怡珍共同編撰了疊彩山碑刻。清光緒二十壹年(1895),康有為來桂講學,宣彤三年(191),劉紹題寫碑文。由單、吳忠福等人組織的崇華醫學會碑文,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疊彩山有24個龕,98個摩崖造像。據記載,唐代有佛像雕刻,被唐武宗破壞。現存作品多屬宋代,造型風格簡單,面容清瘦,心酸,服飾厚重,蓮瓣低,蓮瓣厚。背光從唐代的蓮花花瓣形狀演變成橢圓形。最早有明確記載的雕像是元年(1064)的鄧和誌華。?
富博的摩崖造像和石雕
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博山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和石刻。在桂林市區的富博公園。摩崖造像45尊,219尊,多為唐代中期(847 ~ 859)佛教復興後的作品。有明確記載的宋伯康觀音像的年代為唐六年(852年)。觀音頭上戴著密密麻麻的花冠和寶珠,胸前掛著鈴鐺,全身披著流蘇,左手微微壹擡,掌心有壹顆佛珠,右臂下垂,手裏拿著壹個幹凈的瓶子。最具代表性的是盧舍納佛雕像。1佛龕7尊,即1佛、2弟子、2菩薩、2供養者。佛像高0.6米,圓臉,表情肅穆。他左手輕輕按著膝蓋,右手舉起來做陳述。他坐在蓮花臺上,背後有火焰背光。左右弟子葉佳和阿難向佛陀交叉雙手。兩脅侍菩薩戴冠環,壹手垂下,壹手撫胸。2.供養者,穿著庸俗的衣服,雙手合十。雕塑生動、自然、貼近現實。伏波山石刻112,多為景題、碑刻、詩詞、題單、歌詞、筆記、題畫等。石刻主要集中在朱桓洞,少量在聽濤閣。現存最早的碑刻是唐憲通四年(863)的趙戈和劉。著名的石刻有李師中的《孟婷集》、黃邦彥的《重修集》、米芾和潘景春的題詞、方心如的《米芾自畫像》等。此外,還有大量的抒情詩,如、、的窯洞合唱、的魯、的窯洞合唱、朱?顏的詩,梁安石的試劍詩,的試劍對聯等。還有宋仲川寫的《貴州靖江軍》,杜毅寫的《夏征堂》,清代林少年寫的《清明上河圖》。?
龍吟巖和龍隱洞摩崖石刻
龍吟巖和龍隱洞摩崖石刻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文物保護單位。在桂林市七星公園的龍隱洞和龍隱巖。摩崖石刻205件,其中唐代1,宋代104,元代1,明代40件,清代24件,民國3件,無考期32件。這裏有大量的摩崖石刻,被稱為“石墻無盡”,也被稱為“桂海碑林”。內容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藝等。現存最早的石刻是唐代甘寧元年(894年)張軍、劉崇貴的《杜鵑花大合唱》。與政治歷史事件有關的石刻有袁?黨籍、狄青等平農高智老師在桂林刻下的平滿三將稱號、莊國楨的《明代右江北三平口的故事》、汪道昆的《平滿碑》、楊芳的《皮林年譜碑》等。尤其是在“袁?黨籍出名。此碑反映了北宋末年統治階級內部新舊黨派鬥爭的史實,是目前全國唯壹完整反映這壹事件的碑。與軍事有關的石刻有宋代陳彌壽的《賞寶記》和李師中的《勸農記》。特別是梅芝的《論龍圖梅公》把嶺南的瘴氣比作官場的五害:房租瘴氣、監獄瘴氣、飲食瘴氣、財貨瘴氣、謙虛瘴氣,是壹篇抨擊時弊的雜文。此外,、米芾、、張儀、方心如、謝其坤的詩詞,、劉心元、康有為的題詞,李世美、傅的題詞表,清初楊刻線描觀音像等,都是石刻中的精品。?
象鼻山石雕
廣西壯族自治區象鼻山石刻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象山公園象鼻山水月洞內外。有64塊石雕。最早的碑文是唐代元代的“水月洞”。石刻的內容有詩詞、碑刻、人物傳記、景點、遊記、營修編年史等。有兩部名著,張孝祥的《朝陽亭簡明序》和範成大的《水月洞碑文》,分別刻在水月洞的南北壁上,水月洞名為“朝陽洞”和“水月洞”之爭。最後,以“水月洞”作為論點的結尾比較合適。兩個石雕,字和書法都很優秀。杜思恭的《陸遊詩》是我國罕見的石刻文獻。宋代張煒、、、鄭等人的詩歌都是佳作。清書中的《香山記》寫了香山的奇特之處。倪的《清帝富貴頌》是記錄太平天國鎮壓歷史的珍貴史料。張符、範藻等五人水月洞碑文,陳疇水月洞碑文,卓尊、趙秀夫等21人水月洞碑文,都是優秀的書法作品。?
花橋
廣西壯族自治區花橋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七星公園靈劍溪和蔣小東河的交匯處。始建於宋代嘉熙年間,名曰“嘉熙橋”。原為亭式五孔石橋,元末被洪水沖毀。為避洪水,擡高橋基,建成三孔亭式石橋。後來被洪水沖走了。明景泰七年(1456),桂林知府何永泉重修石基木橋。每年春深,山花盛開,花叢中襯托木橋,故改名“花橋”。嘉靖十八年(1539),木橋失守,靖江王的公主徐氏家族發出“內資”,主張修建石橋,東有4孔水橋,西有7孔旱橋。旱橋跨度由東向西逐漸減小,可增加汛期泄洪能力。經歷了100多年的風雨,西方再次傾斜。康熙二十年(1681),巡撫龍家德選石買料,選堅者為據。堤防首當其沖,重建橋梁。因東崖上有石柱般的小山,故改名為“天柱橋”。此後,進行了多次維修。1965被城建局拆除恢復重建,面貌壹新。現全橋長134.66米,其中水橋59米,幹橋73.66米。水橋寬6.9米,幹橋寬5.3米。橋上的亭子覆蓋著硫磺玻璃磚。從有月亭的月牙山上望去,橋拱倒影,如明月浮動,極為雅致。?
靖江大廈城市地圖
廣西壯族自治區靖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圖。位於桂林市北部鸚鵡山南山腰。為了抵禦蒙古軍隊的入侵,宋代廣西地方使節李增波(又名靖江太守)專修桂林新城。此後,駐桂使節朱、趙儒林、等紛紛效仿,於宋憲春八年(1272)完成。修復完成後,“靖江府城圖”被刻在吳穎山上。地圖高3.2米,寬3米,分為城市地圖和地圖兩部分。城市地圖以混合比例尺法對原有城市進行簡要描繪,以新建部分為重點,用30多個制圖符號標註山川、城市、關隘、房屋、道路、軍營的分布。寫在城圖上方的繪本,詳細記錄了四位主持人的起始地段、高度寬度、工作時間等,為研究桂林城市建設和軍事防禦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
靖江王宓和陵墓
靖江王宓和陵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宓位於桂林市中心,陵墓位於桂林東北部的堯山腳下。明洪武五年(1372)建府,洪武二十六年(1393)築城墻。南北垂直距離557.5米,東西水平距離336米,占地面積654.38+0.87萬平方米。這堵墻高7.92米,厚5.5米。有四個門:李端、廣智、梯仁和遵義。城門左邊是祠堂,右邊是鄉村。在主軸線上,有壹座航母大門、壹座航母大廳、壹座後宮和壹座皇家花園。在主體建築周圍,還有樓、堂、亭,形成了壹組規模宏大、氣勢恢宏的建築群。堂中有寶,尊樂創新,亭臺有清月,西洋,望江,宮秀,梯田有徐靈,亭臺有中和,室有延壽,亭臺有用心,各種修煉。可以去禦花園的月牙池劃船。獨秀峰聳立城內,有玄武亭、觀音寺、三關寺、三神廟等。以及樂山、焉耆和詹韻。清順治七年(1650),孔有德領兵攻克桂林後,任南王,改靖江王宓為定南王宓。順治九年(1652),農民起義軍李定國攻占桂林,孔有德戰敗自焚。延續了280多年的靖江王宓被人放火燒了,現在只剩下城墻、城門和載波門、載波堂的基座、雕花玉欄和玉臺。靖江王宓有14位藩王。第壹個,朱守謙,因“像小群”“虐城”被召回帝都,死於南京,葬於南京中山蔭下。十三世朱恒嘉兵敗被俘,押解至福州而死;第十四屆朱恒?孔有德攻克桂林後,棄城而去,無處可去。其余的分別是朱贊義、朱、朱繼位、朱貴玉、朱、朱景福、朱邦復?朱仁昌、朱、朱仁生均在堯山建墓,史稱“靖江王十壹陵”。陵墓大小不壹,布局呈長方形。墓地有內墻和外墻。中軸線上依次為陵門、中門、享樂殿、地宮。神道對中國表,石人獸,多為11對,或墓碑。墓地21,000平米,小的只占地4600平米。除了哀王墓是東西向的,其余都是依山而建,朝向不同。其中,靖江三王朱的墓和他的妃子葬在壹起。1984年,陵門、中門、玉帶橋、享堂、左右兩翼按明制重修。重建後的莊健墓,紅墻青瓦,莊嚴肅穆,再現了以往墓葬的風貌,現已辟為靖江墓博物館,展示墓葬出土文物。?
蔣翊武九壹處紀念碑
廣西壯族自治區蔣翊武仁義碑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市義烏路南段東側。紀念碑是壹座由青石建造的方形金字塔形塔,底座有3層,高0.8米。碑體為高3.55米的四棱錐形柱體,碑頂為高5米的四棱錐體。正面鐫刻孫中山楷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父以身殉義”12,其他三面順時針鐫刻胡撰寫的革命簡述。跟隨孫中山革命,武昌起義時任總司令兼武昌防務特使,後隨孫中山參加討伐袁世凱,1913二次革命失敗後,項入桂,至泉州黃沙河,被巡捕營營長秦步渠逮捕。同年9月1,押赴桂林,9月9日,袁世凱下令處死,時年28歲。1921年,孫中山先生來到鬼都市北伐,親自拜謁,並立碑紀念。?
李宗仁故居及官邸
李宗仁故居、官邸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居位於桂林市臨桂縣兩江鎮橋頭村天馬山北側,占地5060平方米,建築面積4309平方米。按照擴建的順序,先後有安樂迪、將軍堤、管雪和客廳。故居有7個院落,13天井,113房間。有院落、花園、果園、糧油倉庫、作坊、廚房、豬圈、牛棚、魚塘、水井。各院的廊、軒、院之間,由月門相連、相通。安樂地是壹期工程,建於清末。它有3個房間,分為上下兩院。壹般是二期擴建工程,大概是20年代初,前面2間,後面4間。20世紀20年代末,進行第三期工程,建成5室壹廳。整個大院有高高的圍墻,對角有兩座堡壘,前院有壹個花園,裏面種著古楊、桂花、山茶、蘇鐵,還有壹個“推龍”門樓。後院的井已經調好了。故居規模宏大,風格古樸,兼具莊園風格和桂北民居特色。官邸位於桂林市溫明路16號。坐落在冷杉湖畔,是壹座中西合璧的建築。1942開工,1948竣工,歷時6年。占地面積4321平方米,由主樓、副樓、附樓、警衛室、花園組成。主樓坐西向東,兩層,建築面積818平方米,設有會議廳、接待室、書房。它的拱形大門、半圓形陽臺、室內壁爐、浴缸都是西式風格,而休息峰、屏風、紅窗則是中國的傳統風格。建成時,恰逢李宗仁競選副總統成功。壹年後,李宗仁代理總裁。1948年4月至1949+01年4月,李宗仁收到李仁仁等人的和平建議,會見廣西大學請願學生,並與白崇禧、黃旭等8名小學生秘密協商,擬就《校長與鄭、閻錫山、李三人同居談話記錄》。李宗仁1965回國後,故地重遊。?
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
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市中山北路96號(桂北路138號)。它是壹座長方形的2層中式木結構建築,有3個開間和2個東西向的入口,建築面積800平方米。原來是黃匡達的“萬象醋”店。1938 165438+10月下旬,李克農率部到桂林,成立八路軍桂林辦事處,並租下此房作為辦公場所。辦公室樓下是警衛室、值班室、辦公室、救國室,樓上是秘書室、會議室、機要室、廣播室和領導同誌住宅。同年,周恩來、葉劍英於65438年2月3日抵桂,中南局暫設於此。6月1939南方局在重慶正式成立後,南方局辦公室在此成立。辦公室設有機要室、秘書室、通信科、運輸科、總務科、財務科、救國室、廣播室等。郊區的路磨村、八裏街、金家村、四合山莊都有中轉站和秘密聯絡點。該辦事處在宣傳抗日立場、團結愛國人士、領導抗日救亡運動、組織輸送愛國青年到延安和抗日前線、聯系海外愛國華僑集資支援抗戰、籌集和運送抗日物資、護送中國領導人率領的過往人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1941皖南事變後,辦事處被迫撤離;桂林失陷1944,舊址被毀;1967恢復舊址,1977、65438+10月正式建成紀念館;1987增加了壹個輔助展廳,葉劍英寫了展館名稱。目前,* * *展出辦公室文物、照片、文件近400件(件)。?
鐘* * *桂林市工作委員會舊址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桂林市工作委員會舊址。位於桂林市七星區船山鄉江東村122號。1947 10轉1949 10,是桂林市關工委所在地。舊址為1進3開間木瓦房,東西向,占地210平方米,建築面積176平方米。中間是正殿,其次是香殿,左右各有廂房。大廳東面的第壹個房間是工委書記陳光的臥室和辦公室,西面的第二個房間和第壹個房間是員工住房和地下印刷室。桂林市工委在鹽煮豆腐的掩護下,領導桂林人民和桂北革命武裝力量抗擊國民黨。1948年夏天,在這裏舉辦了幹部輪訓班,1949年10月,在這裏召開了桂林、柳州、南寧、梧州黨組織、廣西大學、桂林師範學院領導會議和全省城市工作會議,討論國內外形勢,確定對敵作戰方針,研究部署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桂林的各項工作。?
姜立河
漓江發源於興安、資源兩縣交界處的嶽城嶺主峰貓兒山。上遊的主流被稱為劉冬河。向南流至興安門附近,東有黃柏江,西有川江,合稱榕江。榕江鎮匯靈渠水流經靈川、桂林、陽朔至平樂,全長164公裏,稱漓江。漓江的河床主要由礫石和砂巖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