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梁平木版年畫的發展

梁平木版年畫的發展

1536年,梁平縣平金鎮出現了第壹個紅紙印刷所。當時畫院用墨水在紅紙上印出單壹的圖案和神靈,以滿足人們婚喪嫁娶的需要,後來開始制作年畫。清乾隆年間(1735–1796),年畫業成立了壹個名為“梅葛會”的行會,染紙和年畫的主人捐資修建了“梅葛廟”。為梁平年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平金鎮最早的年畫作坊名為“源興號”(原名毛筆作坊)。從畫紅紙到制作年畫,工具簡單,技術水平不高,品種也不多。門神印在紅紙上,有紅黑兩色,色彩簡單樸素。

清初《高梁老人集》中蘭玄青所寫的《竹枝詞》中,對梁平的年畫是這樣描述的:“仙皮石平先生,官榜黃色新,更名揚京中,是壹位金水土的門神。”這裏說的“土門神”是梁平的年畫。

梁平木版年畫發展於清代康熙(161-1722)、雍正(1722-1735)時期,興盛於清末民初。

清嘉慶元年(1796),許創辦了“郝新力”,其年畫制作由簡單到復雜。運用多種藝術手法,以彩印為主,壹版壹個顏色,至少套印五六次,多則十二三次。人物面部略作彩繪,大多繪有兩個橢圓形的桃紅色小臉頰,十分有趣,為其他年畫所罕見。

清末民初,梁平木版年畫作坊有四五十家,集中在平金和袁遺兩鎮,各占兩鎮街道的壹半,被稱為“半刷房街”。這裏有600到700名員工,其中“郝新力”家族每天有70到80人制作年畫。

從1913到1934,梁平木刻年畫進入鼎盛時期,每年生產數百萬幅,不僅滿足了當地農民的年貨需求,還遠銷沙市、宜昌、武漢、漢中、貴陽等地。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梁平的木版年畫被蘇聯、美國、法國的博物館或東方藝術愛好者收藏,蜚聲海內外。

隨著歷史的變遷,梁平木版年畫逐漸沒落,手工作坊在1958停產。

經過“四清”、“文革”等歷次運動,梁平木版年畫這壹民間藝術形式幾乎絕跡。

文革後,文化政策有所調整。作為民間藝術遺產,梁平木版年畫被提上搶救日程。

1978年,梁平縣文化局為了振興梁平木刻年畫藝術,開始在平金等地征集年畫。通過多方努力,收集了20多個品種的近100張老梁平年畫。

1982,“梁平年畫研究會”成立。接著,“研究會”開設了第壹期“梁平年畫研究與創作班”。邀請專家教授以征集到的100多幅老梁平木刻年畫為範本,組織全縣學校美術教師和文化幹部臨摹部分老梁平木刻年畫,大膽創新,創作了《武林英雄》、《武將》等26幅梁平年畫。重慶出版社在出版了其中的五幅後,掀起了壹股梁平木刻年畫的熱潮。

隨後,陸續舉辦了幾期梁平木版年畫學習班,並推薦了壹批有潛力的藝術家到美院深造,形成了推動梁平木版年畫發展的人才方陣。至此,梁平木版年畫進入了壹個新的歷史時期。壹大批既有時代氣息又有梁平年畫特色的年畫流傳到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六個地方民間年畫、貼花藝術作坊也得以恢復。

1982年秋,梁平木版年畫走出梁平地區,在成渝、宛宛巡回展出。

1993 10,四川美術學院特別邀請梁平年畫在該院舉辦梁平民間藝術展,梁平民間年畫首次走進藝術院校。

65438年至0994年,梁平木版年畫作為“三峽民間藝術展”的主要展品,赴北京中國美術館與第八屆中國美展同期展出,梁平木版年畫再次登寺展示中國美術成就。

20世紀末,傳統的梁平木版年畫被收入《中國美術全集》、《中國民間美術全集》、《三峽民間美術》、《民間年畫》等大型繪本。隨著現代社會環境的變化,民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此背景下,梁平木刻年畫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壹些年畫和木刻珍品流散民間,壹些傳承人相繼去世,年畫技藝匱乏,瀕臨滅絕,急需搶救和保護。

2005年2月16日,由四幅梁平木版年畫制作的四枚特種郵票開始在全國發行,並被收入《中國民間藝術郵票冊》。

2006年,梁平木版年畫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上一篇:村上春樹的創作特色
  • 下一篇:壹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