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壹字剪怎麽用,能剪出什麽形狀啊 ,剪完還需要自己去修嗎

壹字剪怎麽用,能剪出什麽形狀啊 ,剪完還需要自己去修嗎

從具體用途看大致可分四類:

壹、張貼用,即直接張貼於門窗、墻壁、燈彩、彩紮之上以為裝飾。如窗花、墻花、頂棚花、煙格子、燈籠花、紙紮花、門箋;

二、擺襯用,即用於點綴禮品、嫁妝、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禮花、燭臺花、鬥香花、重陽旗;

三、刺繡底樣,用於衣飾、鞋帽、枕頭。如鞋花、枕頭花、帽花、圍涎花、衣袖花、背帶花;

四、印染用,即作為藍印花布的印版,用於衣料,被面、門簾、包袱、圍兜、頭巾等。

▲窗花

用於在貼窗戶上作裝飾的剪紙。以北方為普遍,北方農家窗戶多是木格窗,有豎格、方格或帶有幾何形花格,上面張糊壹層潔白的“皮紙”,逢年過節便更換窗紙並貼上新窗花,以示除舊迎新。窗花的形式有裝飾窗格四角的角花,也有折枝團花,更有自由的各式適合花樣,如動物、花草、人物,還有連續成套的戲文或傳說故事窗花。總之適應不同形狀的窗格作成不同的布置。有壹種布置較特別,即跨越窗格的窗花,在山東民間稱作“窗越”。

▲喜花

婚嫁喜慶時裝點各種器物用呂和室內陳設用的剪紙。壹般是將剪紙擺襯在茶具、皂盒、面盆等日用品上,有貼在梳妝鏡上。喜花圖案題材多是強調吉祥如意、喜氣洋洋的寓意。色彩為大紅。外形樣式有圓形、方形、菱花形、桃形、石榴形等,配置以各種吉祥的紋樣如龍鳳、鴛鴦、喜鵲、花草、牡丹等。構圖布局有“花中套花”的方法。

▲禮花

擺附在糕餅、壽面、雞蛋等禮品上的剪紙。在廣東潮州壹帶稱作“糕餅花”、“果花”,浙江平陽壹帶稱作“圈盆花”。禮花題材多取吉祥喜氣的圖案。在山東為慶賀生子的“喜蛋”上貼剪紙,或將蛋染紅露出白色花紋。在福建農村互相饋贈壽禮用烏龜圖案以象征長壽。有龜形糕餅,也有龜形剪紙。

▲鞋花

用作布鞋鞋面刺繡底樣的剪紙。其形式壹般有三,壹是剪成小團花或小散花,繡於鞋頭,稱“鞋頭花”,二是適合著鞋面的形狀剪成月牙形,稱“鞋頭花”,三是由鞋頭花的兩端延伸而至鞋幫,稱“鞋幫花”。另外還有壹種“鞋底花”,舊時多用於“壽鞋”。或繡於布襪底上。鞋花布局壹般多疏朗,題材有花草、小鳥等。有的鞋花在局部剪開而不鏤空,此稱“暗刀”,是繡花時套針換色的依據所在。

▲門箋

又稱“掛箋”、“吊錢”、“紅箋”、“喜箋”“門彩”、“齋牒”。壹般用於門楣上或堂屋的二梁上。其樣式多為錦旗形,天頭大、兩邊寬,下作流蘇。多以紅紙刻成,也有其它顏色的或套色的。圖案多作幾何紋或嵌以人物、花卉、龍鳳及吉祥文字的,如“普天同慶”、“國泰民安”、“連年有余”、“風調雨順”、“金玉滿堂”、“喜鵲登梅”、“福、祿、壽、喜、財”、“五業興旺”等。張貼時或壹張壹字、或壹張壹個內容,成套懸掛,壹般以貼五張為多。貼門箋除有印春除舊之意外,也有祈福驅邪之意。

▲鬥香花

壹種套色剪紙,多用於祭祖祀神等民俗活動時的裝飾用,舊時祭祀總要燒香,壹般香作細條狀,叫“線香”;也有粗條狀並盤繞成各種花紋,其紋如篆字,舊稱“香篆”。這種香篆均需覆鬥形底座並有竹簽支撐。在底座和撐架上便裝點著彩色的剪紙,稱“鬥香花”。鬥香花題材有人物和神仙(如八仙、和合、壽星)等吉祥圖案。多以蠟光紙刻制,每套十張左右。

▲剪紙團花

剪紙的壹種布局格式。呈圓形花樣、四面均齊。這種裝飾格式在剪紙中尤能顯示其優異性,由於紙張可折疊,如對角折疊二次、三次、四次不等,便可剪出四面均齊的團花。我國最早的剪紙實物,新疆出土的北朝時期剪紙,即為團花格式,如“對鳥團花”、“對猴團花”、“八角形團花”、“忍冬紋團花”、“菊花紋團花”。可見團花格式是剪紙中最為古老的格式。

▲剪紙旗幡

用於民俗活動中剪成旗幡形的剪紙。如民間重陽節時,以色紙剪成三角旗插在重陽糕上,非常好看。宋代浙江舊俗,如有病人,巫者執剪紙龍虎旗驅邪消災。在喪禮中,送葬用的“花幡”也有用素紙剪成。剪紙花幡與佛教中引路菩薩所持幡狀物相關;另在紀念逝者過周年時的齋事中也有剪紙而成的“招魂紙幡”,以及懸掛經堂梁上的“疏”(其形也類似於幡)。

各地剪紙薈萃

▲邳縣剪紙

江蘇省徐州地區流行的剪紙,以邳縣的最見特色。其種類有二,刻紙為彩色門箋,多用蠟光紙拼色;剪紙除走方藝人的鞋花外,多為窗花。窗花題材有勞動場面、家禽牛羊、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壽桃、花卉魚蟲、龍鳳等。

▲高密剪紙

山東高密壹帶流傳的剪紙。從農舍的門窗、棚頂到箱櫃、衣櫥都有剪紙裝飾。制作壹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鋸齒紋和挺拔的線條相結合來構成形象。

▲佛山剪紙

廣東佛山的民間剪紙。宋代已有流傳,盛於明清兩代。由於其剪紙制作方法采用了剪、刻、鑿、印、寫、襯等,在種類上便可分純色剪紙、銅襯料、銅寫料、紙寫料、金花、銀寫料等。其作品在剪刻時很講究,多用小刀或剪刀在紙上或特制的銅箔、錫箔上剪刻而成。尤以銅寫料最具特色,溶匯了繪、刻、寫的技法,使作品蒼勁右拙、金碧輝煌。佛山剪紙在壹百多年前也用作建築、家具雕刻的底稿,後又用於室內裝飾。貼在門楣、柱枋上,也用於祭禮、紮作、花錢、炮竹等裝飾。

▲臺江剪紙

貴州省臺江苗族的剪紙。以衣袖花、圍腰花、帽花等刺繡底樣為多。其圖案題材雖也有龍鳳、牡丹等,但與漢族的花樣風格大異。尤其是衣袖花以針刺手法,更使人感到粗中見細的特色。

▲灤州布影

有二層涵義。壹指河北灤縣的皮影,據傳興於明初,但最早文獻記載僅見清嘉慶年的《灤州誌》。當地人不稱灤州影而稱“樂亭影”可能因唱腔為“樂亭調”而呼之。壹指山東皮影。山東皮影據傳也從河北傳入,唱腔多為柳琴調。其刻工粗獷,敷色古雅,所演劇目為神話傳奇和當地流傳的歷史故事。

▲安塞剪紙

陜西省延安北部安塞壹帶流傳的剪紙。其形式很多,有窗花、門畫、炕圍花、掛簾花、窯頂花、桌裙花、枕花、鞋花、牌牌花、圍肚花等等。內容分幾種,壹是用於春節美化環境,吉祥如意的題材很多,如飛禽、花草、牛羊豬狗、獅子老虎等;二是用於婚娶裝飾洞房的,多石榴牡丹、成雙鳥禽等;三是用於制作刺繡、布玩具底樣的,多雙石榴、雙桃、虎娃等圖案;四是用於迷信禮儀的,有財神爺、竈王爺,還有用作招魂的紙人等。

▲隴東剪紙

甘肅省慶陽、平涼兩個地區流傳的剪紙。隴東剪紙歷史久遠,風格粗獷誇張。東部的正寧、寧縣、合水、慶陽、華池、環縣等地剪紙較為古樸雅拙;中部西峰、鎮原壹帶風格秀麗工整;西部涇河上遊的平涼、涇川、崇信、華亭、莊浪壹帶風格較為簡潔明快。題材上多飛禽走獸、民間故事、戲曲人物、四季花卉等。就其形式看有門花、炕窯花、窯頂花、箱櫃花、糧囤花、燈籠花、喜花、吊簾花、禮花、壽花和刺繡用的底樣等。

▲浮山剪紙

山西的浮山有“剪紙之鄉”的美稱。其剪紙遍布全縣並流行於晉南壹帶。其形式有窗花、禮花等。最有特色的是十二個月“橋花”串連起來,用於兒童生日慶賀。浮山剪紙廣泛用於生活中的服飾、枕頭、兜肚、遮裙、錢包、鞋帽、手帕的刺繡底樣,以及喪葬、祭禮、祈禱所需的紙幡、金銀山、橋馬人物、鬥旗等。還用於農家門簾、桌圍、椅搭、蓋巾、被褥、花布的刷印和剪貼圖案。

▲濱州剪紙

山東省魯北惠民地區流行的剪紙。多為窗花或刺繡底樣。風格上較膠東的粗獷些。其剪紙中以對稱(折剪)式的人物很有特色。現在代表性的剪紙作者有趙秋春、趙恒英、任成英、張玉針、張金娥等。

▲蔚縣剪紙

河北蔚縣剪紙,相傳已有兩百年歷史。以窗花見長,“天皮亮”可說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雲母薄片上繪圖著色進行裝飾。後來河北武強縣的木版水印窗花傳入,吸取其色彩特點,仿“天皮亮”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縣剪紙的獨特風格。蔚縣剪紙以“陰刻”和“色彩點染”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說。題材多取自戲曲人物,也有花草魚蟲、飛禽走獸等吉祥形象。

▲南京剪紙

江蘇南京的紙,據史載明代已流行於民間。其中以喜花和鬥香花著稱於世。舊時,南京人婚嫁喜慶,都在箱、櫃、被、枕等嫁妝上綴以用大紅紙剪的各種喜花。其圖案題材則根據需要和特定的剪紙外形,填滿花葉等吉祥紋樣。可謂花中有花,題中有題,粗中有細,拙中見靈的特色。鬥香花的題材則有戲文、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吉祥紋樣、花卉等。配色壹般用金色和大紅、桃紅、綠、藍、桔黃、淡黃、黑等七色蠟光紙組成,有十分強烈的效果。南京剪紙除鬥香花和門箋是刀刻外,多數喜花是用剪刀剪成。

參考資料:

民間剪紙主要用於哪兩個方面的最著名?

有二層涵義。壹指河北灤縣的皮影,據傳興於明初,但最早文獻記載僅見清嘉慶年的《灤州誌》。當地人不稱灤州影而稱“樂亭影”可能因唱腔為“樂亭調”而呼之。壹指山東皮影。山東皮影據傳也從河北傳入,唱腔多為柳琴調。其刻工粗獷,敷色古雅,所演劇目為神話傳奇和當地流傳的歷史故事。

▲安塞剪紙

陜西省延安北部安塞壹帶流傳的剪紙。其形式很多,有窗花、門畫、炕圍花、掛簾花、窯頂花、桌裙花、枕花、鞋花、牌牌花、圍肚花等等。內容分幾種,壹是用於春節美化環境,吉祥如意的題材很多,如飛禽、花草、牛羊豬狗、獅子老虎等;二是用於婚娶裝飾洞房的,多石榴牡丹、成雙鳥禽等;三是用於制作刺繡、布玩具底樣的,多雙石榴、雙桃、虎娃等圖案;四是用於迷信禮儀的,有財神爺、竈王爺,還有用作招魂的紙人等。

▲隴東剪紙

甘肅省慶陽、平涼兩個地區流傳的剪紙。隴東剪紙歷史久遠,風格粗獷誇張。東部的正寧、寧縣、合水、慶陽、華池、環縣等地剪紙較為古樸雅拙;中部西峰、鎮原壹帶風格秀麗工整;西部涇河上遊的平涼、涇川、崇信、華亭、莊浪壹帶風格較為簡潔明快。題材上多飛禽走獸、民間故事、戲曲人物、四季花卉等。就其形式看有門花、炕窯花、窯頂花、箱櫃花、糧囤花、燈籠花、喜花、吊簾花、禮花、壽花和刺繡用的底樣等。

▲浮山剪紙

山西的浮山有“剪紙之鄉”的美稱。其剪紙遍布全縣並流行於晉南壹帶。其形式有窗花、禮花等。最有特色的是十二個月“橋花”串連起來,用於兒童生日慶賀。浮山剪紙廣泛用於生活中的服飾、枕頭、兜肚、遮裙、錢包、鞋帽、手帕的刺繡底樣,以及喪葬、祭禮、祈禱所需的紙幡、金銀山、橋馬人物、鬥旗等。還用於農家門簾、桌圍、椅搭、蓋巾、被褥、花布的刷印和剪貼圖案。

▲濱州剪紙

山東省魯北惠民地區流行的剪紙。多為窗花或刺繡底樣。風格上較膠東的粗獷些。其剪紙中以對稱(折剪)式的人物很有特色。現在代表性的剪紙作者有趙秋春、趙恒英、任成英、張玉針、張金娥等。

▲蔚縣剪紙

河北蔚縣剪紙,相傳已有兩百年歷史。以窗花見長,“天皮亮”可說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雲母薄片上繪圖著色進行裝飾。後來河北武強縣的木版水印窗花傳入,吸取其色彩特點,仿“天皮亮”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縣剪紙的獨特風格。蔚縣剪紙以“陰刻”和“色彩點染”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說。題材多取自戲曲人物,也有花草魚蟲、飛禽走獸等吉祥形象。

▲南京剪紙

江蘇南京的紙,據史載明代已流行於民間。其中以喜花和鬥香花著稱於世。舊時,南京人婚嫁喜慶,都在箱、櫃、被、枕等嫁妝上綴以用大紅紙剪的各種喜花。其圖案題材則根據需要和特定的剪紙外形,填滿花葉等吉祥紋樣。可謂花中有花,題中有題,粗中有細,拙中見靈的特色。鬥香花的題材則有戲文、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吉祥紋樣、花卉等。配色壹般用金色和大紅、桃紅、綠、藍、桔黃、淡黃、黑等七色蠟光紙組成,有十分強烈的效果。南京剪紙除鬥香花和門箋是刀刻外,多數喜花是用剪刀剪成。

三大流派:

山東民間剪紙:

山東民間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分兩類。

壹類是渤海灣區域粗獷豪放的風格,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壹脈相承。壹類則是更有特點的山東膠東沿海地區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精巧型剪紙,它似乎與山東漢代畫像石細微繁縟的風格壹脈相承,以其花樣密集的裝飾手段,使單純爽快的外型更飽滿豐富。

山東膠東稱手巧的女子為“伎倆人”,“伎倆人”不管出在哪個村,都是人們引以為榮的事。她們的花樣子常常用煙火熏在土紙上到處流傳,成為遠近鄉村剪花的樣子。剪紙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戶。膠東的窗戶多是細長條形的格子,壹般只能貼壹些小的花,婦女們開發自己的創意,運用化整為零的方法把大的構圖分割成條形剪出,再貼到窗上組合成壹個完整的畫面。這種稱為“窗越”的剪紙壹般貼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懸掛在窗前會活動的“鬥雞花”等,構成了系列性的“欞間文化”。與節慶的居室布置相適應,剪紙還用於墻圍及天頂仰棚的裝飾,以及器皿的貼花。

山東剪紙從古發展到今,越來越多地顯示出它獨具有審美功能,因此,民間的“伎倆人”也就更加註重技巧的精熟。那若斷若連的線條和細如蚊足的毛刺,往往叫人感到壹種凡人難以達到的絕妙。

安徽民間剪紙:

安徽的民間剪紙較早地形成了行業性的藝人隊伍,以其藝術商業的雛形狀態替代了民眾普遍的審美創造。

但是,我向來以為匠人型剪紙作品的民間與否主要在於所面向服務的對象。如果是基於勞動者集體審美意識的普遍水準,又依附於民間美術的範疇。反之如果已在迎合貴族階層的閑情逸趣而賣弄絕技的工藝之作,則是與皇宮中雇傭的禦用匠人雕龍刻鳳為他人做嫁衣裳的沒什麽兩樣。安徽的“花匠”多屬於前者,而阜陽的程建禮人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壹位。

程建禮從小喜歡剪花,並跟祖母勤學,靈性極好,起初為村人義務剪花,後來把技藝作為謀生手段,挑起花擔周遊江湖,練出壹身好手藝,口中唱著花歌,手中剪著婦女們點的花樣。對於他來說,已不需要冥思苦想的經營構圖,達到胸有成竹才開始動手。任何形狀的紙片之中都已蘊藏著形象,只需要用手中的剪刀輕叩它的靈性之門。

“三叉口”壹幅尤其如此。概括的外形輪廊像是天然而成的幾筆正在浸化著有濃墨,而略用心計剪出兩只相對灼灼的眼睛,恰如其分地剪出“畫眼”,也點準“戲眼”——黑暗中,兩個互相搜尋著的人警覺的眼睛。

揚州民間剪紙:

揚州是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壹。隋唐時期,人們就把剪紙作為壹種樂趣,點綴和美化生活。說起來,這和隋煬帝楊廣有壹定關系。楊廣當皇帝後,從大業元年(605年)開始營建揚州,至邗溝修竣,運河通航,便在這裏大興土木,廣築離宮別館。他三下揚州,恣意遊樂。

在揚州城西的上林苑中,有全國各地的奇花異卉,寶獸珍禽,他每當夜間和宮女們遊園,不張燈火,令人捕捉許多螢火蟲送來,螢光漫山遍谷,照耀如同白晝。到了冬天,園苑中花樹雕零,池水結冰,煬帝遊興不減,卻令宮女們仿照民間剪紙,用彩錦剪為花、葉點綴枝條,掛於樹上,並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去掉池中冰塊、逐壹布置水上,如同春夏之交艷麗景色,以賞心悅目。這種“螢苑”、“剪樂”,同那“迷樓”、“龍舟”壹樣,反映了隋煬帝奢侈荒唐的罪惡生活,但從剪彩為花這個側面來看,卻說明揚州剪紙的源遠流長。

在唐代,揚州已有剪紙迎春的風俗。立春之日,民間剪紙為花,又剪為春蝶、春錢、春勝,“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相觀以為樂。唐詩人李商隱所寫“鏤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之句,稱贊了剪紙之美為人們所喜愛。那時的剪紙還是具有迷信色彩。揚州民間剪紙人、紙馬及紙錢等,就是用於祭奠鬼神的。大詩人杜甫在《彭衙行》詩中寫有“暖湯濯我足,剪紙招吾魂”之句,就是這種民情風俗的反映。1980年春,揚州各界迎接“鑒真大師像”回故鄉“探親”,揚州藝人作了壹套《鑒真大和尚》剪紙,趙樸初先生為之寫“憶江南”詞壹首,中有“明月滿城歌過海,神工剪紙與招魂”之句,愛引了千年風俗,以神來之筆,表達了故鄉故國親人對鑒真大師懷念之情。

唐代造紙業興盛,揚州有較大的造紙作坊,唐宋時已大量生產質量很高的貢紙。作為雄厚的物質條件,也促進了剪紙藝術的發展。揚州自古多奇花異卉,唐宋以來歷代揚州的文章太守、詩人墨客,莫不寄情花木,裝飾風雅,演出許多的事,寫下多少名篇。這對剪紙表現的題材,就是壹個重要的因素,揚州剪紙向以花卉為主,確是千年傳統的壹個重要體現。

民間藝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揚州的民間刺繡就和剪紙有不解之緣。刺繡的圖案先畫出底樣,剪成紙型,再粘貼在面料上,進行刺繡。這種方法在揚州延續了很久,直到現在民間刺繡還有沿用此法的。刺繡又叫繡花,以前揚州人壹直稱剪紙藝人為“剪花樣子的”,就緣於這兩種藝術的密切關系。

清代揚州,由於江淮鹽業的發展,帶來城市的繁榮。鹽商巨賈固然生活奢靡,市井民家也還講究穿戴。居室之內大至門簾帳沿、被服枕套,小至鏡袱香囊、絹帕筆袋,都以繡花為美。至於結婚做壽、年節喜慶,所用繡品花樣更多。這些繡品以剪紙為底樣。剪紙藝人用壹把剪刀,幾張素紙,憑著心靈手巧,剪出生動活潑、寓意吉祥的各式花樣,因而揚州城內賴剪紙為生的民間藝人頗多。據傳,嘉、道年間,著名藝人包鈞就以壹剪之巧而聲名遠揚。在包鈞的剪下,花、鳥、魚、蝶無不神形兼備,引人入勝,因有“神剪”之譽。時人對他的剪藝甚為贊賞,給以“任他二月春風好,剪出垂楊恐不如”的高度評價。

  • 上一篇:楊玉環傳統雕塑創作
  • 下一篇:母親節主題班會流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