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楚辭如何繼承前代詩歌的傳統?

楚辭如何繼承前代詩歌的傳統?

論《楚辭》對《詩經》的繼承和發展

汪洋(遼寧科技大學教師)

摘要:最早指出《離騷》與《詩經》關系的是劉安。他認為:“國風淫而不淫,瀟雅怨而不亂。如果是《離騷》,可以說是兼而有之。”就連對屈原頗有微詞的班固也不得不承認:“大學者孫青,楚臣屈原,皆賦有風,有悲古之意。”(《漢授藝術史·文學》)到東漢末年,王逸撰寫了《楚辭章句》,從“比興”藝術手法的角度凸顯了《離騷》與《詩經》的傳承關系。南朝劉勰寫了《文心雕·龍變騷》。他在前人的基礎上,第壹次對楚辭與《詩經》的繼承關系作了高度的理論概括,認為屈騷是“從雅眠,不從心境,奇寫沈郁。”下面筆者將從主題表現、藝術形式、表現手法、神話傳承四個方面來闡述楚辭對《詩經》的繼承與發展。

關鍵詞:主題表達;語言形式;浪漫主義;神話系統?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I222

文件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8-7508(2006)04-0036-03。

如果說《詩經》是先秦時期北方中原文化的代表,標誌著黃河流域文學的最高成就,那麽屈原的《楚辭》就是先秦時期南方楚文化的代表,標誌著江淮流域文學的最高成就。《詩經》和《楚辭》創造了中國文學史上幾千年來具有代表性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傳統,猶如古代文學夜空中閃耀的群星,照耀著南北,照耀著千古。《詩經》和《楚辭》雖然代表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文體的不同文學風格,但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①?

第壹,主題表達的相似性

《楚辭》對《詩經》文學精神的繼承主要表現在“怨”的精神和憂患意識。《詩經》中的壹些“國風”作品和《儒林外史》、《瀟雅》中的壹些作品,充滿了揭露和批判昏君、暴虐政治和黑暗社會的精神。壹些出身於貴族階層的詩人,出於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動於中而言之”,表達了自己的憤懣之情和對賢士大臣的迫切渴望。這類詩人產生於社會最黑暗的時期:王理、王友和東周初年。如《大雅》中的“板”“蕩”“民勞”;《十月之交》、《正月》、《瀟雅參拜》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作。此外,由於社會的黑暗,統治階級的放蕩和殘酷,以及缺乏治理,許多具有貴族背景的統治階級中下層民眾對國家的未來和個人的命運深感憂慮。詩中也有“我愁”“不知哀”“愁”“愁”“悲”“悲”等句子。?

《詩經》中的這種“怨”與“憂”的精神,在《楚辭》中體現得更加充分。其中有對統治階級道德墮落的尖銳批判,如《離騷》說:“眾人爭貪”,“他們厭求”,“他們嫉妒彼此的利益”,“他們互相追逐”。也有關於當權者的背信棄義,以及智者和愚者不加區分的黑暗政治的啟示。如《涉河》中有雲:“愛鳥與鳳凰,天遠;燕子和黑鳥,鳥巢和祭壇;沈璐新沂,枯林稀;恥而禦之,不可薄也。”更有敢於抱怨和憎恨最高統治者的人。比如《離騷》說“怨靈浩蕩,不看夫君百姓之心。””小婷並沒有察覺到余的情意,但她卻背信棄義,怒不可遏。這種敢於把矛頭直接指向最高統治者的大無畏批判精神,比《詩經》更深刻。

另外《詩經》主要是勞動人民的創作,所以題材大致是農耕、征服、愛情、勞動等等。雖有諷刺作品,但其詩風溫柔敦厚,樸實活潑。《楚辭》的作者是以屈原為代表的壹批貴族文人。他們生活在壹個強秦日益崛起並最終吞噬六國的時代。《楚辭》的主題是對楚國命運的擔憂,對黑暗政治的抨擊,對人民艱苦生活的悲哀,對惡行的痛恨,對自己野心的憤恨。從這個角度來看,

第二,藝術形式的繼承和發展

在語言運用上,《楚辭》直接繼承了《詩經》的四字格,但加以發展,用《田文》、《橘頌》、《招魂》等參差不齊的層次更靈活自由的句式取而代之。?(2)遠在周初的江漢汝水民歌,如《詩經》中的漢光、江有汜等,都是在楚境內產生的。當時楚國很多人也會引用《詩經》,《左傳》也記載了楚人的詩歌,比如十二年引用的《周松詩麥》。成公二年,復引《大雅王文》等。可見《詩經》在春秋時期就被楚人廣為知曉。因此,楚辭作品如《橘頌》、《田文》在語言運用上與《詩經》如出壹轍也就不難理解了。

細讀《楚辭》,也會發現《詩經》的詩詞運用的地方很多。比如姜亮夫先生在談到《楚辭》與《詩經》的關系時,說《離騷》《元佑》《傷逝回天》後面有壹句“我仆悲我馬悲”。其實是改編自《詩經》中“我馬不生育,我仆痛苦”的兩句話。詩人“用‘仆’字和‘馬’字來表現作者的主觀願望,把感情寄托在仆馬身上,這是《詩經》裏的東西。”?③此外,像《詩經》中的苗、科舉、回風、飄風、、熱情、莽莽、煩惱、茶、悠悠等詞,都是直接取自《詩經》。?(4)再如宋玉的《九辯》“我慕詩人遺風,我願依素飯。”其中“素餐”的經典出自《詩經·馮偉法談》中說,“他是君子,但他不是素食者。”而“詩人”自然是指《詩三百首》的作者。宋·余燦在作品中如此巧妙地引用《詩經》典故,說明他對《詩經》的學習和掌握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屈原和宋玉是同時代的人,關系也很密切,正好證明了屈原研究《詩經》的事實。從以上語言形式、詞語、典故的運用可以看出,楚辭創作受《詩經》影響不是問題。?

三、壹脈相承的表達?

《詩經》的表現手法在《序》中可以概括為三種:賦、比、興。南宋朱在《詩集傳》中解釋:“贈者直言;比較,把這個東西和另壹個東西比較;妳激動了就先說點別的引起妳念叨的字。”《楚辭》不僅繼承了《詩經》中比興、隱喻的表現手法,而且流傳甚廣,不僅用在遣詞造句上,還可以發展到文章的布局上。?⑤《詩經》比興多為單純,用於比喻的事物仍是獨立的物體;而《楚辭》的隱喻與內容融為壹體,具有象征性。如前所述,在《佘江》中,服飾的奇特象征著詩人高尚的品格。至於布局,《詩經》中的比興往往只是壹首詩的片段,字數不多;《楚辭》以系統的、逐壹比較的方式展現其內容,比較手法貫穿始終。比如《離騷》中,詩人把自己比作女人,從中得出男女關系比君臣關系好,眾多女人羨慕比群臣好,婚姻比君臣好,治國靠驅馬,規矩比國家好。比喻的運用使全詩生動多彩。對此,東漢人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曾有過精辟的論述:《離騷》正文以詩為據,舉而比興。所以,良禽奇草,值得忠誠;壞鳥和臭東西,比較壹下;精神美,為了比君;宓妃的妻子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壹龍壹夫壹妻,以持君子;浮雲霓虹,思小人。

此外,屈宋詩人以大膽的想象和奇特的誇張手法,創造了壹個又壹個浪漫主義的理想境界,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壹,使《楚辭》不僅文字優美、意境優美,而且開創了中國詩歌的第壹個浪漫主義風格,屈原作為浪漫主義詩歌流派的壹座豐碑,永遠屹立在中國詩歌史上。?

第四,* * *的神話體系?

人類文化學的研究表明,神話萌芽起源於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圖騰文化中的圖騰神話,但正式產生、發展和繁榮是在新石器時代。在中國,它相當於從夏朝追溯到傅時代。當時中國的南北基本上是壹個統壹的神話體系,這種狀況壹直到殷朝都沒有改變。商朝滅殷後,隨著文明進程的加快和北周“理性文化”的迅速發展,殷人原有的重視天命、鬼神和巫術迷信的觀念和文化在那裏開始動搖。於是,神話也沒落了,只是作為文化史的固化材料存在於壹些古籍中。如《山海經》、《左傳》、《國語》、《莊子》、《石綠春秋》等,都有很多這樣的神話素材。雖然《詩經》中保存下來的聖言不多,但其中《大雅晟敏》中的“行於帝心”和《商玄鳥賦》中的“天命所生玄鳥”,仍可視為關於周人和商人祖先誕生的神話傳說。

就在北方周人統治的中原地區神話日漸衰微的時候,南方楚地的神話卻依然十分興盛,依然保持著原始夏商神話古老樸素的原始神話形態,巫術、迷信等原始宗教在民間盛行,成為民俗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王逸《楚辭九歌序》指出:“昔日南楚,元、項方向,信鬼愛祀神祠。它的神廟會制造歌曲和音樂來激勵神靈。”這充分說明了楚國民間巫術的盛行。巫術迷信色彩濃厚、原始宗教信仰盛行的地方,恰好是神話得以生存的最佳土壤。另壹方面,長江三峽和楚國原鄉特殊的山川地理和氣候環境,可能會產生壹些新的地方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與來自北方的古老神話相結合,構成了更為豐富的南楚神話世界。?⑥但從整體系統關系來看,它們仍屬於北方中原華夏文化的神話體系。屈原的《離騷》、《田文》、《九歌》、《招魂》中的神話與北方中原的《山海經》、《左傳》、《國語》、《呂春秋》、《詩經》、《莊子》中的神話基本相同,這就可以證明。

綜上所述,《詩經》主要產生於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屬於北方文學。自春秋以來,楚國在長期的獨立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地方文化,其宗教、藝術、風俗習慣各具特色。同時,楚文化與北方各國頻繁接觸,吸收中原文化,滋養其古老文化。這種南北交匯的文化傳統是“楚辭”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基礎。?⑦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麽《楚辭》和《詩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又有著不同的風格。但值得註意的是,作為“奇幻散文”的《楚辭》,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多變的語言形式、浪漫的藝術風格等藝術審美特征,不僅是《詩經》的源頭,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接受了中原其他文化的乳汁(戰國哲人散文與土著文化、《楚辭》、《巫歌》、《楚辭》)。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楚辭以荊楚文化的內在因素和中原文化等外來文化因素脫穎而出。因此,原始宗教、民俗和神話如祭祀和巫術,以及神奇的浪漫主義等。只有與荊楚文化相關聯,楚辭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

註意並釋放:

(1)近年來,壹些青年學者認為《楚辭》與《詩經》沒有繼承關系。如郭認為王逸的“倚詩興邦”說是因為不了解屈原的文化背景而被誤解,或者出於保存楚辭的目的而故意曲解,導致楚辭原貌盡失。《楚辭》和《詩經》不可能有繼承關系。

②張、羅。中國文學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140。

③蕭冰。楚辭研究[M]。Xi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④姜亮夫。楚辭(修訂版)金易註[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29,124。

⑤儲斌傑。中國文學史綱要(先秦秦漢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184236。

⑥蔡守祥、朱炳祥。南方文化是表層的,而北方文化是骨子裏的文化背景[a]。郝誌達,王喜三。東方詩歌的靈魂[c]。東方出版社,1993:199200。

⑦遊國恩。中國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90。

作者簡介:王陽(1981-),女,籍貫吉林,遼寧科技大學教師。

  • 上一篇:壹份關於書籍的營銷策劃
  • 下一篇:武漢旅遊景點文字介紹武漢旅遊景點文字介紹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