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起源於巴洛克時期(1066-1750)。它最初是意大利佛羅倫薩的壹群人文主義者為了復興希臘時期的戲劇傳統而創造的壹種音樂形式。除了古希臘戲劇,還有世紀推理劇和假面劇,最直接的淵源是文藝復興後期興起的牧歌。佩裏1599年作曲的《達芙妮》(失落)是目前已知的第壹部歌劇,佩裏1600年作曲的《歐律狄刻》是現存最早的歌劇。這兩部歌劇已分為詠嘆調和朗誦,但整體上並不成熟。蒙特威爾第於1607年創作的《Flo》是第壹部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歌劇。作者用了相當現代的管弦樂隊為該劇配樂,用不協和來烘托氣氛,表現矛盾。在他的歌劇中,獨唱(朗誦、詠嘆調)、二重唱、管弦樂和舞蹈被整合在壹起,為劇情服務。蒙特威爾第認為歌劇的音樂應該表達人類的深刻感情,並與歌詞的含義相壹致。鑒於他在歌劇體裁中的基礎性作用,蒙特威爾第被譽為“現代歌劇之父”。
此後,威尼斯歌劇學派應運而生。1637年,威尼斯開設了第壹座歌劇院——聖卡西諾劇院,使這門藝術走出了少數貴族的沙龍,受到了更廣泛的市民階層的青睞。半個多世紀後,威尼斯開了十幾家歌劇院,大批才華橫溢的作曲家和劇作家為其創作音樂和劇本,其中塞斯蒂、卡瓦利等人聲名遠揚。這壹時期的威尼斯歌劇場景有時奢侈到了誇張的地步,用燈光、道具、布景等手段來烘托劇情。
與此同時,17世紀中期,以A. scarlatti為代表的那不勒斯學派也發展並主導了意大利樂壇和歐洲舞臺近百年。這個音樂流派特別註重人聲美在歌劇中的作用,使得聲樂獨唱的水平空前提高,強化了歌劇的主旋律風格(即與復調、多旋律特征相反的單壹旋律風格)。當時的A—B—A已經固定在A-B—A重復的三聲部形式,在第三段重復第壹段音樂素材時,演唱者可以隨意添加裝飾音和花腔,以顯示自己的唱功和技巧。斯卡拉蒂的歌劇旋律優美親切,他選擇不同的唱段來表達不同的情感。他在重視人聲的同時,重視器樂的獨立表現,采用高度程式化的作曲手法,使情節相似的劇目可以使用相同的配樂;它是歌劇《序曲》(也叫《辛福尼亞》)開幕前的第壹個器樂合奏,由快-慢-快三個部分組成。他建立的典型的歌劇形式被稱為歌劇系列。歌劇中註重人聲的特點,導致了閹割歌手(幼年被閹割的男歌手,嗓音高亢、華麗、富有彈性)在歐洲的廣泛使用,但後來出現了單純追求“美聲”形式而忽視內容的傾向,最後走向衰落(後來因為劇情雷同單調,觀眾只聽賣弄技巧的詠嘆調,根本聽不到朗誦)。
至於羅馬歌劇院,因為它位於教廷的中心,教會的保守勢力對它百般迫害。最致命的是,1697年,教皇英諾森十二世下令關閉並拆除羅馬最大的歌劇院Tor di Nona,並宣布從此在教皇領地內禁止歌劇。從此羅馬歌劇壹蹶不振。
2.早期法國歌劇的發展
法國歌劇的鼻祖無疑是喬萬尼·巴蒂斯塔·呂利(1632-1687)。此人原籍意大利,被貴族帶到巴黎。他從宮廷樂師做起,不出幾年就掌握了宮廷歌劇的上演權,成為法國音樂之王。他將意大利歌劇移植為適應法國國情的藝術形式,並將當時法國宮廷提倡的舞蹈(芭蕾)藝術融入歌劇之中。同時,他用歌詞充分表現了法國詩歌優雅獨特的魅力,服裝非常奢華,炫耀了當時法國的繁華。大部分情節表現出對王權的推崇和贊美,這些都打上了法國貴族的意識形態的烙印(而不是其他國家那樣的公民色彩)。
18世紀,宏偉華麗的巴洛克歌劇開始向簡約實用的洛可可風格轉變。這時,出現在法國歌劇界的傑出人物是拉莫。他對傳統的法國歌劇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改革,使唱腔、歌詞和配樂更好地為劇情服務。他的《Catos和Bolux》成為18世紀法國最常上演的歌劇。
3.早期德國歌劇發展史
17世紀的德國是壹個多災多難的國家。1618-1648三十年戰爭主要是在德國土地上進行的,導致德國人口銳減,工商業萎靡,土地分割,使得本應是歌劇主要觀眾的市民階層得不到發展。土地的分割使得許多小領主無法自己建造歌劇院和組織大型歌劇,而許多熱愛歌劇的諸侯甚至常年居住在意大利欣賞歌劇,使得這項藝術在意大利流傳開來。
1627年,徐慈(1585-1672)創作了第壹部德國歌劇《達芙妮》,德國開始有了自己的歌劇藝術,徐慈於1609、1628年赴威尼斯學習音樂,師從蒙特威爾第。他的突出成就是把意大利單壹旋律作曲家的新風格帶入了德國音樂。他的音樂在情感上充滿了德國特色,他成為了德國巴洛克音樂的鼻祖。許慈的學生凱澤和庫西也成為了德國歌劇的中堅力量。1687年,德國第壹個歌劇院在漢堡成立。漢堡沒有遭受三十年戰爭的打擊,而是加入了壟斷波羅的海貿易的漢薩同盟。它的工商業非常發達,擁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它是當時德國歌劇的唯壹天堂。然而,當時致力於創作德國歌劇的作曲家只有少數,如凱澤、庫西、馬特森等。此外,德國人認為意大利為歌劇制造太監歌手是殘忍的,所以他們不得不從意大利“進口”太監,這阻礙了德國歌劇的發展。1738年,漢堡歌劇院被迫關閉,早期的德國歌劇在與意大利歌劇的對抗中慘敗。直到半個多世紀後,在莫紮特的筆下,德國歌劇才迎來春天。
4.早期英國歌劇發展史
17世紀上半葉,英國也處於動蕩之中。主要由清教徒(致力於消滅英國國教中天主教殘余的加爾文主義新教徒)組成的資產階級新貴族,通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內戰,在反王鬥爭中占了上風,奪取了政權。清教徒的加爾文教義宣揚禁欲,並試圖避免所有世俗的快樂。音樂被認為是引誘人們享受“危險”快樂的邪惡手段,因而被禁止。歌劇傳入英國後不久,清教徒就登上了舞臺。他們關閉了所有的歌劇院,廢除了最初的聖公會宗教儀式的音樂。英格蘭陷入了沈默。
斯圖亞特王朝於65438年至0658年在英國復辟。這壹歷史倒退成為英國音樂發展的轉折點。珀塞爾(1659-1695)是7世紀後期英國最重要的音樂家。在他短暫的壹生中,普賽爾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宗教音樂、歌曲和戲劇配樂,其中最重要的貢獻是晚年的歌劇,具有明顯的英國公民趣味和民族特色。他的代表作《戴》和《大垛》成為英國地方歌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珀塞爾死後,英國歌劇的發展再次陷入停滯,意大利歌劇充斥了英國的劇院。1714年,亨德爾定居英國,給沈悶的英國歌劇界帶來了活力。他的歌劇《裏納爾多》在英國很受歡迎。然而,在65438年至2008年的20世紀20年代末,傳統的意大利歌劇因劇本沈悶、內容空洞、情節雷同,不能適應隨著貿易和殖民而發展起來的生產性市民日益增長的口味,逐漸失去了市場。此時,倫敦上演了壹出乞丐歌劇(約翰·蓋伊的話,佩普什的歌),該歌劇以日常生活為背景,采用了通俗幽默的對話和流行的曲調,贏得了大眾的廣泛好評。以亨德爾為代表的意大利歌劇在劇中遭到無情諷刺,對意大利歌劇在英國造成沈重打擊,亨德爾經營的歌劇院最終因虧損而關閉。這時亨德爾將精力轉向清唱劇的創作,意大利歌劇在英國的統治宣告結束。
5.歌劇改革
戲曲這門古老的藝術發展了100多年,壹些華而不實的缺點也逐漸顯露出來。18世紀中葉,階級構成、意識形態和審美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壹些有識之士開始嘗試改革。拉莫爾可以算是改革的先行者,最徹底、影響最深遠的是路加的歌劇改革。他的主題是:“簡單和真實是壹切藝術美的偉大原則”;宋音樂的“真正使命”是“配合詩歌,以加強情感的表達”。在他的歌劇中,等待情節的敘事基調起著重要作用,它強化了旋律,使其具有細致的情感表達;他簡化了戲劇的結構,刪除了詠嘆調中華麗炫耀的段落,追求樸實無華的真值表。序曲不再孤立於劇情之外,而是劇情的有機組成部分。劇中的合唱和舞蹈是隨著劇情需要而存在的,不能隨意增刪。Gluck在錄制音樂的時候拋棄了數字低音,所以它對每個聲部都有清晰的現代寫法。他的改革使當時腐敗的歌劇藝術煥然壹新,只影響了18和19世紀之交的歌劇舞臺,包括羅西尼、瓦格納在內的整個19世紀的歐洲歌劇都從中得到了有益的啟發。
法格魯克的歌劇形式主要是喜歌劇。喜歌劇65438+興起於08世紀中期的意大利。1752年,意大利某歌劇團在巴黎上演話劇《管家與女仆》,引發了壹場著名的歌劇愛好者之爭。保守派站在維護封建貴族藝術品位的立場上反對喜歌劇,而以啟蒙思想家盧梭為首的改革派則熱情贊揚這壹新生事物,並在同年親自撰寫喜歌劇。這場爭論促進了法國歌劇的發展。1762年,巴黎歌劇院成立。這種充滿活力的藝術形式迅速風靡整個歐洲。莫紮特的《費加羅的婚禮》也有明顯的喜歌劇色彩,劇本作者是法國人。
19世紀,意大利歌劇在貝裏尼、多尼采蒂、羅西尼三位歌劇大師手中再次展現了征服歐洲的魅力,尤其是羅西尼的創作,體現了意大利人流暢幽默的天性,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
至此,歐洲各國早期歌劇的發展歷史已經介紹完畢。事實上,從格魯克開始的歐洲歌劇已經基本屬於現代歌劇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