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三國演義》中的其他許多英雄相比,他要漂亮、瀟灑甚至完美得多。就長相而言,三國誌上說他“健美”,所以他壹定是個很有風度的帥哥。比起有“大胡子”之稱,只會吸引大胡子人的紅臉關公,自然好上百倍。若論才華,赤壁之戰,竟然能讓曹操的幾十萬大軍在說笑間“灰飛煙滅”,想來也是何等的偉大!就品德而言,他脾氣好,大方,音樂造詣深,個人魅力壓倒壹切,不愧為壹個有著浪漫歷史的可愛人物。
周瑜的偉大貢獻
周人,生於廬江(今安徽廬江西南)舒縣,出身於當地壹個貴族家庭。他的曾祖父擔任過尚書令,從祖,從伯到邱,排名三位,甚至他的父親周毅擔任過洛陽令(相當於現在的京畿市長)。在《後漢書》中,據說周靜的孫子周惠是周瑜的表弟。他年輕的時候也和羅陽陵壹樣做過高官。後來和兄弟們壹起去老家招客,在江淮之間騎馬。每次出行,他都坐100多輛車。由此看來,在周瑜這壹代,他的家族勢力依然不可小覷。
但周瑜並不是周家的嫡孫,也因為當時年紀太小,在表兄弟中並沒有顯得“格格不入”。然而,在第六年(公元189年),周家族突然發生了壹場大變故。這壹年,靈帝駕崩,狠毒的軍閥董卓乘機率領涼州兵團進入洛陽,“專司朝政,過京師”,把洛陽城搞得烏煙瘴氣,人心惶惶。以周惠為首的周家子弟,在政治漩渦的中心放心不下的人身安全,於是帶領得力幹將等壹批人趕赴洛陽,準備營救。沒想到董卓發現後很不爽,派兵在路上搶劫殺人。這對周家是壹個殘酷而徹底的打擊。在這場政治災難中,周家年輕壹代的精英幾乎全軍覆沒。於是,年僅14歲的周瑜不得不走上政治前臺,肩負起家族復仇和復興的重任。
也是在這壹年,關東地區的壹些郡縣不滿董卓的獨裁,紛紛出兵討伐。孫堅,壹個隸屬於袁術的吳郡豪族,也加入了董仲舒的聯盟。那時候孫堅的兒子孫策剛好和周瑜同年,是個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貌美如花,笑容可掬,心胸寬廣”的孫策,從小就懂得結交各路豪傑,在當時的江表壹帶名聲很好。所以周瑜去了壽春。兩個同樣是“英達速成”的美少年壹見鐘情,坦誠相待,成為好朋友。
那時候孫堅已經開始打了。周瑜為了免除後顧之憂,勸孫策舉家遷往蜀郡,並慷慨地讓他出道的南府住在孫策那裏,從此不分妳我,成了好兄弟。從常理分析,周瑜和孫策交朋友,放棄房子,對於壹個14歲的少年來說,應該不是什麽大事。最大的可能是周瑜的行為代表了當時周家的壹種“政治”投資或投機,他的動機只是為了給亂世的周家尋求壹個穩定的靠山。
孫策是天生的軍事天才和政治領袖。65,438+06歲時,父親戰死,於是獨自壹人率軍出征,在事業上大有作為,善於打仗。20歲時被封為“陸寇將軍”,威震壹方。孫策也特別善於用人,他有相當壹套手段。“遇到人的人都是敬業的,樂死了。”對此,周瑜和他背後的周氏家族會獨具慧眼,毅然將自己的政治前途和家族命運全部押在年輕的孫策身上。
與孫策豪邁、兇狠、張揚的性格相比,周瑜謹小慎微、隱忍低調的性格形成,顯然與其資深政治家的家庭背景和兄弟皆被殺的心理陰影有關。而孫策知人善任,將周瑜的這些性格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所以孫策在東征的時候,周瑜帶領壹批人叛變。他很高興,說:“我很高尚,很和諧。”“和”字發人深省。也許在他看來,這個性格和才華互補的成熟小哥哥才是他理想的伴侶。事實正是如此。孫策身邊不乏“以刃殺城”的勇將,更何況他本人也很勇猛。連壹代梟雄曹操都感嘆:“瘋狗難與鋒。”但是,他缺少壹個既有陶文,又有軍事戰略,能坐在後面,有效計劃,為他提供保護,讓他放心的得力助手。對於壹個尚未鞏固大後方的新興軍事集團來說,數萬兵力的後勤保障顯得尤為重要。就人品和能力而言,周瑜無疑是最符合這份工作的人選。所以,在孫策沖殺戰場,攻城拔寨的那壹刻,周瑜正在丹陽(今江蘇南京),從事“運糧海運助大事”的後勤保障工作。後來,周瑜以小小菊(今安徽桐城南)的名義向魯肅借糧。當魯肅慷慨地送給他三千胡(相當於現在的壹萬斤)的儲糧時,他也完全接受了,甚至拿魯肅當禮物。
對此,孫策很欣慰,也很感激。周瑜回到江東,孫策親自迎接,調撥步兵2000人,騎兵50人,並授予“建威中郎將”稱號。此外,《姜表列傳》中說,孫策還“崇”了壹個儀仗,為他建了壹座府邸,給了他許多賞賜,“無與倫比”。但孫策認為,如果“以德報功”,與周瑜的犧牲和貢獻相比,還是“不足以報恩”。
也是從這個時候起,江東人開始給周瑜起外號叫周郎,而他的好兄弟孫策在更早的時候已經被人起外號叫孫郎,兩人都被稱為“江東雙傑”。從這壹點來看,周瑜不僅在江東有著和孫策壹樣的聲望和威望,而且絕對是孫策所信任的。遺憾的是,兩年後孫策遇刺身亡,年僅26歲。但是,周瑜是壹個感恩的人。近10年後,他壹直忠心耿耿,默默無聞地支持孫氏兄弟,總是出現在最需要的地方,或西進,攻下鄧龍,伐江夏,或在後方作戰,鎮守山頭,準備宮殿,從不爭名奪利,用自己的絕對忠誠回報孫氏兄弟。
然而,偉大的時刻總是需要偉大的人物出現。壹場驚天動地的戰役,終於把周瑜推到了歷史的面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北方曹操基本統壹,揮師南下,企圖取得勝利,挺進南方完成統壹大業。不久荊州劉表之子劉聰不戰而降,曹操“奪其水軍數十萬步兵”。九月,曹操八十萬大軍在船尾會師,集結在長江北岸,大有壹舉滅東吳之勢。這時候,躊躇滿誌的曹操得意洋洋地上書孫權,以示挑戰:“親近之人,舍斬之罪,劉聰也。”今水利軍八百人,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孫權把曹操的書信拿給群臣看,說:“觸目驚心,黯然失色。".受到驚嚇,主戰派壹時占了上風。他們認為,壹方面,曹駿以韓翔的名義,打著皇帝的旗號,征服了四面八方。如果他與曹駿作戰,他將在名義上是被動的;另壹方面,曹操取了荊州,降服了劉表的水軍,獲得了大量戰船,在實力上占有絕對優勢。與實力相比,實在是太懸殊了。江東不得不主動迎降,才有了出路。
但周瑜和好友魯肅持不同觀點,反對投降,堅持抗曹。周瑜不僅指出了江東政權的壹系列優點,還強調曹操的名字叫韓翔,是壹個真正的漢賊。同時,他對戰爭條件進行了精辟的分析,指出了曹操軍事部署上的壹系列致命弱點,也戳穿了八十萬大軍的虛假騙局,指出實際兵力只有十五六萬,而且“久戰疲憊,但仍疑神疑鬼”。最後他斷定自己是“操死自己”,犯了罪。“人多而不畏”,用事實挫敗了投降派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然後,周瑜自告奮勇帶兩萬兵(說是五萬)到夏口(今漢口)迎敵。
英勇無畏的周瑜,說話漂亮,打仗漂亮。赤壁之戰,他作為孫劉聯軍前線總指揮,不僅安排周密,部署周密,而且集思廣益,善於運籌帷幄。特別是乘著東風,采取“假投降,火攻”的計劃,壹時間“飛埃絕爛,燒北船”,從而使“北軍損兵折將,曹公敗退”,成就了火燒赤壁的千古傳奇。
戰敗的曹操雖然不服氣,但後來上書孫權,說“赤壁之戰,無愧於病魔,獨燒其舟,退而求其次,使周得此名。”但估計大部分人不同意他的觀點。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赤壁賦》詩中寫道:“二龍爭雌雄,赤壁之船被掃。火照雲海,周瑜斷曹公於此。”周瑜和曹操並稱為二龍,周瑜作為勝利者的地位得到了完全的肯定。千百年後,宋代大詩人蘇東坡以其“羽扇帶黑絲巾,笑語煙消”的絕美詩句,銘記了周瑜的超然自信與浪漫儒雅。
但需要註意的是,周瑜指揮此役時已34歲。雖然他“英姿颯爽”,但在文學想象中,他已不再被稱為“周郎”。
周瑜的真性情
周瑜人品很好。
真正的他,無論氣質還是度量,無論道德還是心性,修養功夫都特別好。這主要表現在他為人處事的方式上。在首領孫權眼裏,他是“坦蕩”的。在同鄉兼仇人蔣幹眼裏,他是“坦蕩而有誌氣”的,也就是為他寫書的蜀國史家陳壽。在《三國誌》中,他也由衷地贊美自己“氣壯山河,勝人壹籌”的高尚品格。老將程普的壹句話對他的人格魅力作了最生動形象的概括:“與周晉公為友,不覺醉。”
程普將軍的這句話很有分量,很有說服力。因為年齡大、威望高的程普為孫氏集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起初,他和周瑜的關系很僵,因為在他眼裏,周瑜只是壹個靠和領導稱兄道弟而迅速爬升的初級“軍統”,自然不服氣。尤其是赤壁之戰,孫權任命周瑜為左都,是全軍最高統帥,而程普任命右都,只是周瑜的副手。所以老人的面子不會滿意,所以處處幫不了周瑜,甚至倚老賣老,幾次侮辱周瑜。周瑜的地位雖然比程普高,但可以用嚴格的等級和軍法來壓制。為了大局,他堅決“收節,拒絕與學校合作。”除了表現出“以德服人”的包容態度,周瑜還有信心、有能力以高超的領導藝術和絕對的軍事才能打動大眾,最終讓程普“敬而遠之”,兩人刻骨銘心的友誼成為佳話。當時輿論也高度評價周瑜的“謙和有說服力”的雅量。
周瑜作為將軍和政治家,自然足智多謀。但他是豁達的,豁達的,為公開的計劃有心機,為明確的計劃有計劃,就是玩花樣玩妳的心,還透露著幾分優雅和美麗。
這在處理既是老鄉又是說客的蔣幹的關系上尤為突出。當初,求賢若渴的曹操聽說周瑜“年輕有為”,通過遊說,動了在他指揮下“統戰”的念頭。於是,他派了以口才著稱的蔣幹去當說客。蔣幹以家鄉的名義拜訪了周瑜。為避人耳目,蔣幹以“布巾”的低調偽裝,悄悄獨自前往。這個“獨行於河淮之間,有理有據”的口才王,顯然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周瑜的才華。對於他這樣的“敵”諜來說,再低調也躲不過周瑜犀利的目光。對於他的動機和目的,周瑜早已派探子打聽清楚了。所以,兩人壹見面,周瑜就給了他壹記耳光,直接嘲諷道:“子怡好苦,還去江湖給曹石當說客?”蔣幹又驚又窘,只得婉約地強自辯:“我們隔州第壹步,又遠在方烈,特來說事,看風雅規矩,可是雲說客都造反了?”聽了老友精妙的措辭,他臉色蒼白,無力反駁。周瑜也意味深長而優雅地答道:“雖然我沒有妳那麽慷慨曠達,但我能聽得見琴弦,也能欣賞音樂,我知道高雅的歌曲。”然後,在壹次熱情的宴會後,周瑜以要去皇宮和上級商議機密軍務為由,先走了。這壹走就是漫長的三天。周瑜這樣做,是向蔣幹表明他在江東孫氏集團中的重要性,只是沒有給他說話的機會。手軟的蔣幹很擔心,但又很無奈。
冷處理了三天,周瑜突然熱情邀請蔣幹去軍營參觀,“看倉庫裏的軍事裝備”,然後在酒席上,展示“侍者服飾之珍品”。周瑜這種招搖的作秀,沒有別的意思,就是為了顯示自己和主的親密關系。他在酒席上,借著酒勁兒,幹脆把話挑明,讓蔣幹徹底死心。他說:“丈夫遇知己之主,從外信賴君臣之義,以骨肉之恩約束自己。他的言行符合他的意願,這將是福也是禍。如果張蘇更勝回來,還是會撫背食言。夠他年幼的孩子搬家嗎?“就是說,連秦、張儀、齊那些老資格的舌戰學者都投胎了,我周瑜還得拍拍他們的肩膀,三言兩語就把他們打發了,何況妳這種年輕人。棉花裏藏著的某種僵直如針的軟語,讓蔣幹只有笑,“無話可說”。
相比《三國演義》中“蔣幹偷書”這種既不老實也不橫排的描述,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在處理蔣幹關系上要真誠得多,手段也高明得多。這也是失敗的蔣幹依然會佩服周瑜晶,稱贊他“寬宏大量”的主要原因。
在對待敵人的問題上,周瑜雖然更為謹慎,足智多謀,但卻缺乏壹種剛強的精神,這可能是他的儒家人格使然。《三國誌·姜表》中有壹段關於他和劉備第壹次談判的趣事。赤壁之戰前夕,劉備駐紮在湖北凡口。因為當時諸葛亮去江東談判結盟,本來就已經陷入絕境的劉備因為等不到確切的消息而憂心忡忡。看到曹操的軍隊正在逼近,他更加害怕了。他每天派人巡邏,觀察孫權軍隊的動向。終於等到了周瑜的艦隊,我很開心。我趕緊派人來安慰我,周瑜婉言謝絕:“我身在軍務,無權接受妳的安慰。”如果妳能屈尊前來,我可以告訴妳壹些妳想知道的事情。”劉備無奈,也知道周瑜“欲致我”的想法,但為了表示自己結盟的誠意,只好屈尊“帶單戈去見瑜”。當周瑜告訴劉備他要三萬兵面對曹操時,劉備不禁說:“太少了。周瑜自信地說:“這個數目足夠了,就看我怎麽破敵。“大概是劉備覺得周瑜太城府,所以希望見見魯肅,想聽聽魯肅這個老實人怎麽說。但是周瑜看穿了劉備的心思。他誠懇地說:“我的權力有限,不敢隨便做這樣的安排。如果看到魯肅,下次壹定還有機會。另外,那時孔明會回來的。別擔心,只需要兩三天。"
周瑜對劉備的“無禮”和“傲慢”是故意的,因為他不相信劉備。以他這樣的君子,大概也不喜歡劉備厚臉皮的流氓習氣吧。事實也證明,劉備太圓滑,太投機。他雖然“深感周瑜之恥”,也承認周瑜是個不壹般的將軍,但他內心並不相信自己真的能打敗曹,所以特地把最精銳的兩千人馬全部托付給關羽和張飛負責,並拒絕交付周瑜的調遣,“以此作為進退之計”。
不過周瑜再謹慎,最後還是被劉備感動了。赤壁之戰後,劉備乘周瑜攻江陵,曹仁相持之機,率兵南下,攻占了長江以南的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荊州。而且貪婪的劉備還想借荊州最重要的南郡。當時擔任南郡太守的周瑜拒絕給劉備更多的土地,只把屬於南郡的長江以南部分給了劉備。於是,不甘心的劉備於210年親自前往京口(今江蘇鎮江)面見孫權,求見荊州總司令。早在壹年前,劉備取得江南四郡,建立治安營的時候,孫權為了鞏固孫劉聯盟,特意把妹妹嫁給了劉備。於是劉備越來越得心應手,理直氣壯地以老妹夫和盟友的身份向孫權討要荊州的管理權。周瑜得知此事後,立即致信孫權,強烈反對。他寫道:“劉備的猛姿,和關羽、張飛、熊虎的大將,用不了多久。”所以他主張把劉備軟禁起來,“要蓋宮殿,要多玩美女”,讓他在聲色犬馬中墮落。如果關羽和張飛分開,“持攻戰”為我所用,則“大事可決。”
同時,周瑜也毫不客氣地指出,現在是為了它的物資而切斷城池之地和軍隊,然後讓三人聯合起來,把持軍權,攻城。“我怕龍得到性和雨,但它不會是池中之物。”說白了,像劉備這種有流氓氣息的梟雄,早晚會和別人翻臉。
可惜孫權最後沒有聽周瑜的計劃,也把劉備嚇出壹身冷汗。後來劉備還了警,聽說後心有余悸地說,我差點死在周瑜手裏。憂心忡忡的周瑜,為了進壹步打壓劉備的勢力,提出了在西蜀奮進的宏大軍事計劃,吞並漢中,滅張虜,吞並劉張,再圖北進。如果周瑜的計劃實現了,那麽世界的歷史將被改寫。遺憾的是,在可能再次改變歷史的關鍵時刻,周瑜病逝,年僅36歲。在留給孫權的遺書中,他至今放不下的是“今日曹芳在北,戰場不靜;劉備投宿如養虎,深感“天下之事不明。“他死後,劉備如願借荊州,終於實現了他獨霸天下、獨霸土地的夢想。
可憐的周瑜,雖然是個人才,卻被陰謀打敗,君子遠不如流氓長壽。壹個偉大的天才將軍,壹個孤立的道德標桿,最終會被小說異化成壹個有明顯缺點的人物,才會被世俗的人所接受。如果他的神知道了,我不知道他會怎麽想。
周瑜的私人生活
周瑜的私生活幾乎無可挑剔。
《三國誌·兀術·周瑜傳》中有壹段有趣的描述:“瑜少樂。雖然三主之後,有失誤。余壹定知道,知道了就壹定要管。所以人們說:‘歌錯了,周郎管它’。”這壹史料不僅顯示了周瑜對音樂的高品味,也透露了壹個明確的信息,即他有很好的酒量。
據《李周花王公基·子仁》記載,“子仁為飲器,壹勺壹升,壹杯壹升,壹杯三升”,三杯為三升(約4.5公斤),雖然濁酒和清酒都是發酵後直接飲用(而不是現在的高度蒸餾酒),酒精度在20度以下。而且在當時的南方地區,飲酒之風更盛,飲酒器具超級“海量”。曹丕在《典論九會》中寫道:“荊州牧劉表,跨南土,其子驕貴,擅酒。他們是三個領主,第壹個叫博雅,第二個叫中亞,第三個叫吉亞。博雅獲得了七勝(晉級),中亞獲得了六勝,吉亞獲得了五勝……”這樣看來,周瑜的“三絕”酒量其實有翻倍幾倍的可能。更何況史書上說他在“三大天王”之後依然如此清醒,所以他的真實酒量真的深不可測。
有壹個特別的故事可以證明周瑜很會喝酒。據說他的上級領導孫權有壹次設宴,和群臣們盡興。三王子之後,他有點忘乎所以了。他心血來潮,不顧國王的尊嚴,跑到大臣們中間去“喝酒”。說得好聽點,就是逼他勸酒。其中壹個叫羽凡的大臣受不了了,就倒在地上裝醉。孫權走過去,又坐了起來。不料被孫權逮了個正著,孫權大怒,“欲以劍擊之”。後來,直到被大臣說服,他才罷手。這個故事說明,孫權很會喝酒,但是喝不夠。其次,說明像孫權這樣的領導,也喜歡在酒席上玩花樣,用酒量和態度來“衡量”下屬。
在古代,作為臣子,酒量好,酒風好是必備的政治素質。在大臣和王子的宴會上,如果國王賜酒,壹般是三老爺。按《禮記·玉藻》的要求,“若收壹,則彩灑。其二,禮已三,油必退。”如果不像羽凡那樣喝酒,這樣吊兒郎當真的很沒禮貌。相對而言,恪守君子風度的周瑜,無論是酒量還是酒風,都要大方漂亮得多,這大概也是孫權喜歡周瑜的原因之壹。
周瑜更討人喜歡的地方是他的音樂造詣和個人對生活的品味。想想看,在那個亂世,整個社會崩潰,陷入末世狂歡的氛圍。大部分的酒是壹個無法忍受的場景。誰會在意“禮樂”的好壞?但是周瑜不壹樣。他在乎。他能察覺到表演中每壹個錯誤的細節,他“照顧好他所知道的”。壹次又壹次的回頭看,還是挺耐人尋味的。他這樣做,並不是向當時社會地位極低的音樂人炫耀自己高超的音樂欣賞水平,而是在他這樣的君子心中有著更深的焦慮。在中國古代,禮樂是相當有分量的東西,正如《禮記·樂記》所說:“禮得民心,樂和民聲,政要行,刑要防。禮與樂政,四而不矛盾,則王已備。”如果連象征天地和諧的“天籟之音”都跑調了,這是個什麽樣的世界?那時候的人們只談“歌錯了,周郎在乎”的偶像傳奇,卻不了解他作為壹個“只有君子才知道幸福”的清醒的理想主義者的痛苦和敏感。
更遺憾的是後人不理解。除了阿清王朝的鄭板橋感嘆“好想他啊,以後回望樂壇,談後半生”,更多的是壹種善意的誤解和美好的曲解。因為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像周瑜這樣有地位有才華的帥哥,如果太過嚴肅就有些無味無趣了。於是,有人臆想是“美少女心,曲誤動周郎”,於是周瑜有淫蕩之嫌;有人想象是“為了吸引周瑜的快眼,她時不時會觸錯音”,這樣的周瑜又有被勾引的嫌疑;在胡的詩中,想象更是離譜:壹個“指長”的美女,扮演“妙明事理”,竟惹得“坐而知密,含笑是”。如果真的是因為音樂上的壹個失誤,且不說這位美女糟糕的表演水平,就是周郎的“暗戀”和“微笑”,都有些“不雅”。即使是蘇東坡這種大才的想象力也不能免俗。他在《南歌子》中稱贊:“但周郎的照顧比朱楨好。”總讓人覺得周瑜像他曾經誇贊過的柳永,像流行音樂制作界的大佬。這些各種各樣的文學想象,無論是浪漫的人物,還是浪漫的故事,都與周瑜的真實形象相去甚遠。
周瑜的奇思妙想,真的不能怪後人。因為他包含了所有的理想元素。依靠他在男女關系這個低俗命題上的典故,也是因為他的艷羨,因為除了他的權力和才華,他還有壹個傳說中的美人小喬。
《三國誌·周瑜傳》中,小喬是壹個身世、面目、地位都很模糊的人物。只是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周瑜跟隨孫策攻打宛城(今安徽潛山縣梅城鎮)時,以征服者的姿態得到了兩個漂亮的“戰利品”,壹個叫大喬,壹個叫小喬。唯壹能辨認出姐妹倆的是她們的父親姓喬,當時被尊稱為喬公。我覺得應該是當地有些身份和地位的鄉紳。我們對喬芳的年齡,氣質,美貌壹無所知。
後來,孫策粗暴地把大喬嫁出去,大方地把小喬許配給周瑜,跟他開玩笑說:“雖然龔喬和她的兩個女兒流離失所,但有我們做丈夫就夠了。”自豪之情溢於言表,對老丈人有些不尊重。想來二喬是很養尊處優的,家庭地位絕對不會高多少。對於周瑜來說,小喬到底是妻還是妾,史書上並沒有說明。我們不知道她和周瑜在12的婚姻生活中是否恩愛幸福。還有壹點,我們還不知道周瑜在跟隨孫氏兄弟的時候有沒有得到其他美女作為戰利品。按照當時的風氣和世俗習慣,這種可能性還是存在的。在那個年代,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屬品,在史書上留下姓氏、籍貫、隸屬關系是壹件大事。
感情上,刻薄的歷史學家並沒有給周瑜留下多少史料,卻給後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後人固執而善良地認為周瑜和小喬是“壹男壹女,天作之合”的絕配。在現實歷史中,周瑜有沒有別的女人並不重要。後人只願意選擇性地保留對周郎和小喬的記憶。
於是,在後世的詩歌中,周郎的浪漫風情因小喬美麗而模糊的身影而被賦予了合理的解釋,周郎的形象也被賦予了溫暖的人情味。但是,只有彈琴這樣的小情調,並不能滿足後人對英雄之美的傳奇想象。他們更願意在周瑜的功名上塗抹壹些胭脂的痕跡,同時也給主人公增添壹些勇氣和傳奇色彩。比如唐代壹位著名詩人曾調侃道:“斷戟沈沙沈鐵,前車之鑒。東風不隨周郎,銅雀臺春鎖二喬。”雖然宋代的徐延洲在《周巖詩話》中批評這樣的輕佻之言是“量大而不知好惡”,但這種文學想象是非常奇妙的,而曹操又有攻城之後奪別人老婆的惡習,所以這種荒誕卻有趣的說法就在民間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明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演繹得越來越動態。書中第三十四章,寫曹操平定遼東後,心情大好,想建壹座銅雀臺,以娛晚年。小太子曹植曰:“若築臺,必立三...中間是青銅雀,左邊是玉龍,右邊是金鳳...並造兩座飛橋,蔚為壯觀。”它原本是為曹家所設的大型娛樂項目,但在第43集中,卻被巧舌如簧的孔明故意曲解,指出曹植《銅雀臺賦》中的“二喬接東西,若鎖天”就是二喬之美。周瑜聽後勃然大怒,離開座位,指著北方大叫:“老賊太欺我了!”
中國傳統文化文史不分的特點,使生動的文學細節融入正史,放大歷史人物的傳奇,甚至在文學作品的反復重復中取代正史,成為我們民族最難忘的歷史記憶。
為了讓文學和傳說成為歷史的壹部分,壹代又壹代的後世文人心甘情願地、莊嚴地造出了“歷史”。於是,孤獨的周瑜不再孤獨,曖昧的小喬不再曖昧,兩個人的墓地居然在好幾個地方都是活著的。據統計,近千年來,周瑜的墓葬多達6座,小喬的墓地也有3座。每個墓地都有雄辯的理由和生動感人的傳說。
如江西省廬江西部的喬夫人墓,俗稱玉婆墩。其存在的理由是周瑜留在巴邱(廬陵縣巴邱縣)鎮,也死在巴邱。小喬死後,自然與丈夫合葬,並有阿明詩為證:“城墻上有兩座悲戚的墳,壹座是周郎,壹座是小喬。”
在湖南省嶽陽市嶽陽樓的北面,也有壹座小喬墓。原因是裴松之註《三國誌》說,周瑜死的巴陵,是晉荊州長沙郡的巴陵郡(今嶽陽市),而不是巴丘。同時,傳說小喬墓地周圍是三國時期周玉軍的府邸,墓邸是當時的軍宅花園。
有意思的是,安徽省南陵縣中山公園附近也有壹座小喬墓。原因是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時任知縣的高儀夢見小喬告訴她,她的墓就在優香寺邊上,於是知縣立即在優香寺西花園修建了小喬墓。大概當地人也覺得這個夢的解釋有點牽強,於是就扯出了周瑜曾經做過春谷(今南陵縣)頭領的理由。但這個理由很牽強,且不說周瑜先把春谷做長,再打破安徽時差,就是讓小喬拋棄丈夫,把孤魂野鬼留在異地,已經是莫名其妙的殘忍了。
這本來是周瑜的家事,私事,但在後人的安排中,全亂了,夫妻倆的靈魂不得安寧,四分五裂,只好狼狽地四處流浪。我想這絕對不是完全老實的周瑜能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