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俗稱“大年初壹”,原名“大年初壹”。隋代杜太卿在《五燭集》中說:“正月為月末,壹日為元日,亦為雲,亦為雲。”“元”的本義是“頭”,後來引申為“開始”。因為這壹天是壹年的第壹天,是春天的第壹天,也是正月初壹,所以被稱為“三元”。因為這壹天還是歲朝、月朝、日朝,所以也叫“三朝”;因為是第壹個朔日,所以又叫“元朔”。正月初壹,還有香格裏拉、鄭超、三朔、石三等別稱,意思是正月初壹是年、月、日的開始。正月初壹,我們講究放鞭炮:春節早上開門,先放鞭炮,叫“開鞭炮”。鞭炮聲過後,滿地都是碎紅色,這就是所謂的“滿堂紅”此時,街上充滿了憤怒和歡樂。大年初壹,去親戚朋友家拜訪或者打電話問候是必不可少的。說聲“新年快樂”,祝大家壹年好運。據說正月初壹是掃把生日,所以這壹天不能用掃把,否則會掃運破財,招來“掃把星”,造成黴運。如果壹定要掃地,壹定要從外往裏掃。這壹天不能往垃圾上潑水,怕破財。今天,許多地方仍然有清理除夕的習俗。大年初壹,沒有掃帚,沒有垃圾,準備了壹個大桶裝廢水,免得那天濺到外面。
農歷大年初壹:出嫁的女兒回娘家,希望丈夫也壹起去,所以俗稱“迎夫節”。這壹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帶壹些禮物和紅包給孩子,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以前壹家人也會選擇這壹天拍全家福。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拜年。這壹天,回父母家的女兒,必須攜帶壹些禮物和紅包,交給子女,並在父母家吃住,俗稱“宿父母家”;在北方,財神在正月初二祭祀。這壹天,無論是商業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會舉行祭祀財神的活動。各家各戶向在除夕夜到來的財神獻祭。事實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被焚化了。這天中午想吃餛飩,俗稱“元寶湯”。魚和羊肉被用作祭品。這壹天,老北京的大商家都舉行大型祭祀活動,用“五祭”即全豬、全羊、全雞、全鴨、紅活鯉進行祭祀,希望今年能發大財。
大年初壹:又名紅狗日,與“紅嘴”諧音,平時不出門拜年。據說這壹天容易和人吵架。不過這種習俗早就過時了,因為現在過年很少有人聚在壹起了,已經淡了很多。民間習俗這壹天被稱為“窮人節”,家家戶戶都會在第三天淩晨“掃窮人”,從第壹天到第二天把堆積了兩天的垃圾掃出去,意為掃除骯臟和不吉利的民間習俗。所以,這壹天不出門拜年,就怕像“窮鬼”壹樣被掃地出門。這壹天也被稱為“紅嘴日”,是被禁止的。人們不出門拜年,出門容易引起與他人的爭吵。所以家裏有長輩的會很在意這壹天,不會讓晚輩出去家裏拜年,會留在家裏,避免激烈的口水戰。
農歷大年初壹:是祭拜財神的日子。以前老板要“炒人”,這壹天不請自來拜神,對方心知肚明,收拾東西走人。還有傳說竈神這天會來查戶口,不宜出遠門。根據民間傳說,農歷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要準備三樣祭品,水果、糖果、茶葉等。提前壹天祭拜,意在“歡迎財神”。同時,每個家庭都會舉行宴會來祝賀“財神的生日”的到來,這是農歷正月最重要的崇拜活動。壹種民間說法,通常在下午太陽落山時和晚上舉行祭神活動;“早送神,晚收神。”同時可以在這壹天祭奠“廚王”。據說民俗是對“竈王爺”獎懲分明的神之壹。比如在舊年,可以用壹碗清水,三支香來祭奠“竈王爺”。比如在舊年,可以用壹筆小財,用“三畜、果、茶、酒”祭奠“竈王爺”,希望今年能贏。
除夕: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天壹亮就起床,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是從裏到外放的,壹放就到了門外。據說凡是不吉利的東西都會被吹出來。這壹天,民間流行的飲食習俗是吃餃子,俗稱“擠小人嘴”。天津初五,家家戶戶吃餃子,案板要叮當作響,讓鄰居聽見,以示正在斬小人。正月初五俗稱初五。很多禁忌,在這壹天民間傳說說破就破之後,就可以破了。按照五天吃壹次“餃子”的老習慣,現在有的人只吃三兩天,有的隔天吃壹次,但是沒有壹個不吃的。從王公府邸到大街小巷的小房子都是如此,甚至待客也是如此。女性不再忌諱,開始互相拜訪拜年,互相祝賀。新婚的女人在這壹天回家。還有壹種說法是,初五那天不宜做事,否則今年會出事。除了上述禁忌外,破五月天的習俗主要是送貧、迎財神、開市貿易。
農歷大年三十:商店、飯店剛正式開門營業,燃放鞭炮,不亞於大年三十的情況。傳說這壹天最受歡迎的男孩是年滿12的男孩,因為12是6的兩倍,所以稱為666大順。這壹天,家家戶戶都要把節日裏積攢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人。正月初六是馬日,古代稱肥日:下地準備春耕,窮則發。人們在這壹天真正開始耕作或做生意。從進入正月開始,壹直到初五都無法打掃,廁所裏的糞便堆積如山。於是這壹天,我做了壹次大掃除,拜了廁所神來清理平日的臟廁所。所以稱之為“胖”(不過現在的人都用新的衛浴設備,所以沒有這種習俗)。
農歷大年初壹:是人的日子,也就是人的生日。據《戰書》記載,從第壹天開始,上帝創世的順序是“壹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第七天是人的壹天。這壹天,香港人喜歡吃第壹口粥,所謂和,希望是理科考試前幾名的高中。每個人每天都應該受到尊重。就連政府也不能在這壹天處決罪犯,父母也不能在這壹天給孩子上壹課。
農歷七月初七的民俗是“人節”,意思是“每個人的生日”。傳說是母蝸牛先創造了世界,在創造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在第七天創造了人,萬物在這壹天發芽。所以這壹天是人類的生日。人們的習俗是攤煎餅:這壹天,人們會吃春餅卷“盒菜”(熟食),在院子裏攤煎餅“熏天”。吃七寶湯:七種蔬菜熬制的湯,人日食用,是吉兆,據說能祛邪,治百病。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產品,不同的水果和蔬菜,不同的意義。此外,還有吃面條祈福長壽、讓孩子出汗、用彩綢剪刻文字貼在屏風上等習俗,不同地區的風俗習慣略有不同。
農歷大年初壹:舊時民間有“初七不去,初八不歸”的習俗。正月初八,人們制作小燈籠焚燒祭祀,稱為順興,也叫“祭星”、“接星”。也有人說初八是小米的生日。天氣好的話,水稻收成會好,如果是陰天,那壹年就不好過了。正月初八是蠶過年的日子。正月初壹至初八的民俗,是壹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蠶等人畜的“年”,都與農耕有關。人們希望六畜興旺,人平安,蠶興旺。同時,民間還有壹個傳統禁忌。女人在正月初八不能用針線。據說如果妳在這壹天使用針和線,妳會失明。
農歷大年初壹:民間習俗是玉帝生日,要舉行隆重的祭天儀式。臺灣省新竹市的許多信眾會前往供奉玉帝、已有200多年歷史的天宮壇為其祝壽,祈求新的壹年風調雨順、平安健康。根據道教五祖的說法,正月初九是玉帝的生日,這被稱為“玉帝的生日”和“天上出生”,也被稱為“日出”。這壹天,道觀會舉行盛大的祝壽儀式,念經。這壹天,家家戶戶都要望天跪拜,舉行最隆重的儀式。用三獸果祭祀玉帝。希望來年有個好收成,同時拜過“九皇壽辰”,保佑家人健康長壽。這壹天,人是善良的,不得罪神靈。
農歷大年初壹:據說這是石頭的生日,“石頭不動”:這壹天,磨、磨等壹切石器都不能動,甚至還設祭品賞石,生怕傷了莊稼。又稱“石不動”、“十不動”。在壹些地方,家庭在石頭上燒香以示敬意。午飯壹定要吃包子,以為吃蛋糕壹年之內就能發跡。還有就是搬石頭的行為。庫亞之初,人們把壹個瓦罐凍在壹塊光滑的大石頭上。第10天早上,壇子鼻子被繩子捆住,10個男生輪流擡瓦罐。如果石頭沒有落到地上,就預示著那壹年的豐收。還有壹種習俗是祝賀老鼠娶了女人,也叫“老鼠嫁”。農歷正月初十,把面包放在墻根,叫“恭喜老鼠嫁女”。很多地方要在墻角、墻角、水缸裏點上燈、香、紙,慶祝老鼠結婚。不過晚上要避免點燈和說話,以免打擾婚禮,招惹鼠神,壹年都是問題。還有壹些地方在正月初十忌針,說這壹天做針線活會心疼,因為手指是連在壹起的。
正月十壹,是“女婿節”,也是嶽父宴請女婿的日子。第九天慶祝“神的生日”剩下的食物很多,除了第十天吃壹天,所以新娘家不用再花錢,就用這些剩下的食物招待女婿和女兒。民謠叫“請妳問女婿”。春意盎然,收成不錯。俗話說“壹年之計在於春”。在這壹天,農民會去田裏耕種,希望來年收獲滿倉。
正月十二:正月十壹過後,人們開始為元宵節做準備。從正月十二開始,他們就開始買燈籠,搭燈棚。童謠是這樣的:“十壹聲唧唧,十二個燈棚,十三個人開燈,十四個燈亮,十五行半月,十六個人把燈打完。”這壹天,祖先們在大殿前點燃了壹盞新燈。在舊農業社會,男孩非常重視傳宗接代。每當壹個同姓的村莊沒有祠堂的時候,壹個同姓的新生男孩就可以在這壹天點亮壹盞新燈,增添壹份家書。這壹天,村裏的新生男孩點燃的燈被裝飾在祠堂前,以顯示香火旺盛。
正月十三、十四:正月十三、十四是家裏增加三種家禽的日子。?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這是壹年中的第壹個月圓之夜,也是春回大地的夜晚。正月十五,放花燈、跳秧歌、舞獅、看煙花、趕廟會,是常見的民俗。這壹天也被稱為“元宵節”。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漢代。這壹天,元宵和湯圓是不可或缺的。元宵節是中國的主要傳統節日,也叫元宵和元宵,也叫上元節,因為它是新年的第壹個月圓之夜。因為這個節日有歷代看燈籠的習俗,所以也叫元宵節。
正月十五吃元宵,作為壹種食物,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宋代,壹種新穎的元宵節食物在民間流行。這種食物最初被稱為“漂浮的紫苑”,後來被稱為“元宵”,商人也稱它為“元寶”。元宵,或稱“餃子”,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皮、核桃仁、堅果和棗泥為餡,用糯米粉包裹成圓形,既可以是肉,也可以是素食,風味各異。可以煲湯、油炸、清蒸,寓意大團圓。陜西餃子不是包著吃,而是“卷”在糯米粉裏,或煮或炸,熱乎乎的,圓圓的。“燈謎”又稱“打燈謎”,是自古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農歷正月十五,家家戶戶掛彩燈,放煙花。後來,壹些好事者在紙上寫下謎語,貼在五顏六色的彩燈上,讓人猜。因為猜燈謎可以啟迪智慧,迎合節日氣氛,所以很多人響應,後來猜燈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或缺的節目。《龍燈舞》傳說唐朝有壹次大旱,龍王性生活失誤,在長安淹死了很多人。玉帝命令魏徵監督並斬首龍王。從那以後,龍王每天晚上都在皇宮裏出沒,這嚇壞了唐王李世民。於是他征求大臣們的意見,他們認為他應該越過龍王,於是人們就有了在元宵節打龍燈的習慣。龍燈壹般由竹子、彩紙、布等制成。,而且節數是奇數,達到幾十英尺。能結蠟燭的叫“龍燈”,不能結的叫“布龍”。舞龍時,領舞者手持龍頭,數十人舉起緊緊連著龍身的木棍。然後,整條龍在音樂中沿著規定的路線,列隊奔跑。龍似乎是活的,人們用這個習俗來尋求風調雨順和豐收。“兒童燈籠”是“送燈籠”的簡稱,又稱“送燈籠”等。,也就是元宵節前,新娘家給新婚女兒家送燈籠,或者普通親戚朋友為了增添好運,送給新婚不孕的娘家,因為“燈”與“丁”諧音,這是很多地方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