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時代潮流
新石器時代:各種彩陶,屬於彩色裝飾。這種低溫色的裝飾作用和後來的釉料差不多。(只是裝飾性的,並不具備保護釉面胎體的全部功能。)各種灰陶、黑陶、紅陶、棕陶上的雕刻、劃線、堆砌、粘貼、雲雷紋、繩紋、平行線等都屬於胎飾。很明顯,整個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數量少於灰陶,可以認為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主要是用輪胎裝飾的。
原始青瓷:全是胎飾,有印花,有堆砌(如S紋)。
東漢六朝青瓷:胎飾:雕、印、雕、疊、糊、雕、塑等胎飾,占這壹時期裝飾的絕大多數。釉彩裝飾已經萌芽並出現了以下幾種形式:棕點彩,出現於三國至西晉後期,成熟並流行於東晉;三國吳時期,釉下褐畫出現,但未形成潮流,目前僅見壹件標本。這壹時期的釉彩裝飾,無論是點畫還是釉下彩,都是用高溫釉,是用胎體壹次燒成的高溫色釉,以鐵、錳為著色劑。
隋唐:這是中國陶瓷各種裝飾紋樣和裝飾技法大發展的時期。刻、印、刻、糊、疊等胎飾繼續發展,以唐三彩、長沙窯畫、鞏縣青花為代表的釉飾空前發展,中國陶瓷裝飾出現新氣象。但輪胎裝飾仍是主要形式。輪胎裝飾;在以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和以邢窯為代表的白瓷名窯中,“釉重於紋飾”,所以紋飾很少。這幾個裝飾圖案幾乎都是雕劃的蓮花花瓣等胎飾。此外,長沙窯還有疊胎、糊胎、模印等胎飾。釉飾:點彩、條紋、斑駁,是以鐵、錳、金剛石為著色劑的高溫彩釉。長沙窯、越窯、瓊瑤窯都有。繪畫:這是這壹時期興起的大量陶瓷裝飾技法,繼承了六朝的傳統,以長沙窯最為豐富,越窯的鞏縣窯稍有。常見的顏色有棕、綠、藍、紅,以鐵、錳、鉆石為顯色劑。畫,不管是上釉還是下釉,都是高溫畫,壹次燒成。三色:唐三彩是低溫二次燒成的壹種釉色。主要的著色劑有鐵、錳、金剛石和銅。這是中國陶瓷釉裝飾最引人註目的成就,為承前啟後做出了巨大貢獻。值得壹提的是,以浙江越窯青瓷為代表的唐代青瓷,極力提高釉本身的裝飾效果,即不裝飾釉,只以釉色之美充分美化瓷器。這個時候就比較成功,也比較明顯。比如越窯釉的“千峰翠”就有極好的裝飾效果。
宋:此時中國陶瓷大發展,陶瓷裝飾中胎飾與釉飾並重。相比較而言,胎飾用得更多,釉飾也發展得更多,發展速度超過胎飾。輪胎裝飾;以印、畫、雕為主,雕、塑、堆、糊、刻用得較少。定窯印白瓷,耀州窯刻青瓷,青瓷系列最具代表性。釉裝飾:進壹步發展。在中國陶瓷史上,重視釉本身對陶瓷的美化和裝飾是最重要的時期,也是最成功的時期,真正實現了人們幾百年來壹直追求的願望,如琺瑯如冰如玉,釉色過天,青峰疊翠。這壹時期,釉本身的裝飾效果(不依靠花紋裝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出現了壹些影響深遠的創造。鈞窯創造了窯變釉(兩種以上釉結合而成的特殊釉)和銅紅釉。汝窯、官窯、龍泉窯都很重視釉本身的美化和裝飾作用,只有單色釉本身才創造出極佳的裝飾效果。釉面凝重、深邃、含蓄、厚重(在某些情況下,釉面的厚度超過了胎體的厚度),美麗地美化了瓷器,達到了其他裝飾技法無法達到的裝飾效果。官窯和哥窯創造“金絲”和“魚子紋”為釉彩裝飾技術開辟了新途徑,即不同的釉色有不同的裝飾效果,不同的釉形有不同的裝飾效果,有壹種獨特的裝飾效果。開放的模式創造了壹個新的審美趣味,其特殊的形式是像壹個殘跡,而不是壹個殘余。彩釉結合裝飾:隨著釉彩裝飾的不斷發展,宋代出現了壹種新的釉彩結合裝飾技術。釉下有黑花、釉上有紅綠兩色的白釉比較典型。主要形式是繪畫和詩歌。也有個別釉上彩和釉下彩結合的例子,但很不成熟。青花瓷,釉下彩裝飾工藝,繼承唐代傳統,小批量生產。宋代青花數量雖少,但其意義相當重大,使得始於唐代的釉下裝飾技術得以不間斷地延續,並為宋代以後青花的大發展提供了技術傳統。
元明清:釉飾大發展,胎飾銳減,以景德鎮窯為代表。元代青花和釉下紅成就最大。此外,還創造了高溫藍釉。銅紅釉也發展起來了。明代釉彩裝飾進入繪畫時代,以青花為主流,發明和發展了五彩、鬥彩、素色三色。清代釉裝飾發展到極致,以各種彩瓷為主,青花次之,大量使用彩釉。粉彩是彩瓷的代表,中後期占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