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
1.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概述
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指起源於中華文化,由中國各民族共同創造並在長期歷史發展中積澱下來的文化,是指壹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創造並賴以生存的壹切文明成果。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以及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壹切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經過篩選和淘汰至今不斷豐富和發展的人文精神的總和。民族文化是壹個動態的、發展的、不分時代的歷史範疇。中國的少數民族文化是指除漢族以外的55個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可以分為六個方面。壹是衣食住行的生活文化,包括飲食、服飾、日用器皿等等。二是婚姻、家庭和生活禮儀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喪葬等。第三,民間文化,包括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戲曲、美術等。第四,技術知識和工藝文化,包括生產技術、天文歷法、民間醫藥、工藝制作等。第五,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術、禁忌等等。第六,節日文化,包括宗教、農耕、紀念、慶典等,是各民族在新年節日中所特有的。
2.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特征
每個民族都有不同於另壹個民族的獨特文化,民族文化是壹個民族的靈魂。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積累和形成的,其特征是由歷史上少數民族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也受周邊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歷史上各民族關系、民族內部政治發展和階級結構的影響。因此,隨著不同的物質生活條件、不同的外部社會文化環境和不同的內部政治條件,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點。就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特點而言,我們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首先是帶有宗教特色的文化。在壹些少數民族社會,宗教已經滲透到國家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成為少數民族生活習慣的壹部分。宗教與社會的緊密結合導致了傳統文化的社會化、政治化和宗教化,這是這些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特點。第二種是帶有父權特征的文化。三是以傳統風俗習慣為特征的文化。
3.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結構
從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類型入手,可以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四個方面探討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構。
(1)物質文化是少數民族文化的載體。提到“物質文化”,人們不約而同地會想到人類的創造和以器物表達的文化信息。這些器物反映了少數民族的創造、意識和心理信息,所以雖然是材料和器物,但都是少數民族文化的載體,反映了少數民族的文化。
(2)精神文化,少數民族的精神文化,主要指少數民族的意識形態,如價值觀、道德觀念、世界觀、人生觀、哲學以及表現意識形態的各種文藝、繪畫創作。無論是哪種經濟類型的少數民族,精神文化大體相似。就世界觀而言,壹般表現為萬物有靈、尊天敬神、祖先崇拜;就道德觀念而言,尊老愛幼,有序老齡化,重友情,崇血緣;就價值觀和人生觀而言,它重誠信,重義利,樂而知足,重傳統,重變化,重集體,重個人。此外,還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教育傳承功能強的演講、歌唱、演戲、舞蹈表演、繪畫、雕刻、塑造等。
(3)制度文化,社會秩序的反映。在制度文化方面,無論什麽經濟類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社會、政治、經濟、家庭、親屬、法律等制度。這種制度多以習慣的形式存在,以習慣和輿論的影響為保證,通過老人和各種形式的說唱代代相傳。就社會制度而言,漁獵牧業少數民族主要是氏族和部落制度,農業少數民族的社會制度主要是村落和莊園制度。
(4)行為文化體現在壹個少數民族文化的群體行為中,這種群體行為不僅僅是群體行為,還具有壹定的規範和標準,如語言、文字、婚禮、節日、民俗、宗教等。
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趨勢及對策
1,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趨勢
文化的發展變化與新經濟制度的建立緊密相連,新經濟制度的建立必然導致原有文化形態的變化和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交流日益活躍,東部地區和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對口支援和經濟技術合作。這種種族和地區之間廣泛而深入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文化上的互補,從而更好地豐富和發展傳統文化;在國家城市化進程中,加速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沖擊也是很大的。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農業結構、就業結構和布局結構的調整力度加大,城鎮化進程將逐步進行和加快,農業人口將逐步向城鎮轉移。有56個民族的成員在北京工作和生活。近年來,武漢、廈門、深圳、廣州、南京等大中城市的民族構成有所增加,有的城市達到三四十個民族。隨著民族構成的增加和民族人口的擴大,民族文化藝術被引入城市生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生產生活的變化,給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帶來了機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發展更快、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這些要求表明,我們不僅要提高物質文明水平,而且要提高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水平;既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又要把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緊密結合起來,努力提高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
2.應對政策
任何民族文化的發展都是在開放中發展的,在與其他民族的交流中不斷吸收優勢,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相互促進發展。隨著歷史發展到信息時代,傳統民族文化如何適應新時代的生存環境,如何與現代文化結合,如何向前發展,需要認真研究。充分利用集市和民族民間傳統節日,大力開展生動活潑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滿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改變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人民文化生活相對貧乏的狀況。要把文化建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切實加大對少數民族文化建設的投入,加強少數民族村寨基層文化體育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積極培養壯大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人才,繁榮民族文藝創作。要把發展民族文化與振興民族經濟結合起來,使文化與經濟相互促進。在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的同時,要高度重視民族文化的保護,以保護求發展,以發展促保護,合理利用民族文化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切實加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支持民族民間藝術傳承及其素材的搶救、整理和研究。發展民族文化,必須在繼承和借鑒的基礎上大力推進文化創新和制度創新,結合新時代要求,傳播先進文化,探索並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客觀發展規律的文化發展運行機制和管理機制,推動民族文化不斷發展繁榮。
三,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及其現實意義
1,民族傳統文化保護
當今社會穩定快速發展。為了更好地傳承和保護民族傳統文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首先要做好分類,統籌規劃。壹是要組織有關專家學者、有關單位、部門和人員深入開展民族地區民間文化資源調查,對各類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進行詳細調查、登記和備案。二是在全面調查的基礎上,確定民族地區民族文化挖掘、保護和利用的短、中、長期發展目標,根據輕重緩急確定保護和開發的重點,制定保護和開發規劃。民族文化體系復雜,有的適合以博物館的形式保護,有的適合以產業化的形式保護,需要準確的分類。不能壹刀切地完全工業化,要在註重經濟效益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效益和長遠利益;加強民族傳統文化的立法保護至關重要。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重要準則。民族傳統文化作為壹種社會事實,涉及到國家與地方、政府與地方民族、民族之間的復雜關系,尤其是工業化以後,還涉及到文化資源所有者與消費者的關系。因此,只有通過立法才能保證民族傳統文化的正常保護和發展,這項工作亟待加強。
2.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
少數民族文化在世界範圍內擴張並引發公共意識潮流及其傳播。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使得東西部、大中城市和貧困地區之間的人才交流日益頻繁。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鮮為人知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會逐漸向外界揭開神秘的面紗,逐漸被外界了解,被部分接受和認可。求異創新是人類發展的本性。少數民族音樂純凈質樸的風格符合現代都市聽眾的口味。同樣的,傳統的少數民族文化也能帶給他們無盡的遐想,撫慰他們失落的心,放松他們緊繃的神經。具有少數民族風格的作品和少數民族演員的表演得到了城市觀眾的接受和認可,在現代文化市場中占有壹席之地,拓展了發展空間;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促進了新文化的創造。作為壹種原生態的傳統文化,它在創造新文化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起來的少數民族基因庫為新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前提條件,比如服裝設計師可以根據保存下來的少數民族的圖案和風格設計出最時尚的時裝,藝術家可以用最優秀的少數民族民歌創作出最現代的音樂歌曲。傳統文化對新文化的創造具有重要意義。沒有它,新文化的出現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四。結束語
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內容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智慧和時代精神。特別是由於特殊的歷史和自然環境,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智慧、情感和精神,是構建少數民族和諧社會必須充分利用的寶貴人力資源。構建少數民族和諧社會是新世紀少數民族發展的新實踐。毫無疑問,民族傳統文化成為少數民族實現這壹社會文化變遷的現實土壤。細看民族傳統文化,要看到它作為少數民族社會變遷的社會歷史基礎和價值。只有大力保護和弘揚這些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才能保持我國各民族團結奮進的強大紐帶,使各民族智慧創造的源泉永不枯竭。我們應該合理利用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資源,使它們能夠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