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在《論頡頏亭》中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話怎麽理解?很多人容易把它理解為“只要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也有壹些人有意無意地把這種說法作為排斥外來文化的有力證明。“只有民族才是世界”是邏輯上的必要條件。換句話說,沒有民族,就沒有世界。“只要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範圍的”在邏輯上是壹個充分條件關系,即只要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範圍的。在這裏,“民族的”可以理解為“民族文化”,“世界的”可以理解為“世界文化”,“世界文化”是由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組成的集合概念,賦予了這個集合概念壹個特質。根據集合概念的定義和性質,這個集合概念的特征並不意味著每個個體都必須具備,單個個體的某些特征並不總是集合概念的特征。比如“中華民族是勤勞的民族”這句話中“中華民族”這壹集體概念的勤勞,並不壹定是中華民族的每壹個個體成員都具備的,個體成員的某些特征,比如懶惰,並不成為中華民族的特征。所以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並不意味著“只要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更不應該以此作為排斥外來文化的證明。魯迅先生的這句話可以理解為:要尊重“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在方法論上要註意“民族文化”的內容呈現和表象或表達的運用,但無論是其內容呈現還是表象或表達的運用,都要符合“世界文化”的特征。如果“世界文化”被賦予了“真、善、美”的特質,“民族文化”的內容呈現和表征或表達的使用就不能偏離它。關於“國家”與“世界”的關系,請參考2016年9月29日山東大學世界文明對話中心舉辦的首屆“世界文明對話論壇”上黃玉順教授的演講。黃玉順教授認為,中國朝野最大的學問就是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雖然有其民族的歷史文化特征,但也必須符合現代性的基本價值取向。黃玉順教授指出,“現代性”和“現代化”不是壹個概念。現代性是壹元的,這是人類社會現代生活方式的必然和自然要求。現代化模式是多樣化的。也就是說,現代性在不同的民族國家和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中確實表現出現代化模式的許多不同面貌,這是壹個事實。縱觀整個西方的先發國家,對比他們的現代化模式,確實有很大的差異。中國的現代化模式壹定會有自己的特點,這也是現代化模式的多元化表現,這與中國的儒家文化傳統密切相關;但無論如何,現代性總有其基本的普遍性,即壹元論。黃玉順教授提出了“現代性訴求的民族表達”的觀點:壹方面,中國未來的模式必然是中國人的“民族表達”,這與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尤其是儒家文化傳統有關;另壹方面,中國未來的發展模式畢竟是“追求現代性”,必須符合現代文明的基本指標。比如公平、民主、法治等等,這些基本指標都被納入了“核心價值觀”黃玉順教授還指出了現代性概念的出現,其社會基礎是城市的繁榮和市民生活方式的興起。(黃玉順教授演講內容摘自《黃玉順:儒學要善待基督教——中國儒學與基督教的現狀與未來》)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是當前和未來社會現代化的趨勢。這種發展趨勢會促進與之相匹配的現代性概念的產生,也會促進人們思維和思想的發展,會導致社會意識形態和風俗習慣的變化。只有與時俱進,更新觀念,不斷實踐創新,才能趕上時代的發展。尊重和利用民族傳統的東西,不是做世界文明發展趨勢的阻力,而是成為壹種動力!只有與其他民族文化交流互動,取長補短,才能避免封閉、大而驕,才能豐富、壯大和發展自己的民族文化。經常有人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性的”,很感性,但邏輯上不是很嚴謹。這句話大體講的是民族的獨特性,世界的普遍性。這句話的邏輯是“越獨特,越普遍”。但其實並不是所有獨特的東西都是普遍的,只有符合普遍性的獨特的東西才是普遍的。所以,恰恰相反,說“世界越多,民族越多”是很有道理的。只有民族的獨特之處符合世界的普遍性,獨特之處的價值才會更加顯現。參考資料: